张欣;钟定荣;邢荣格
目前关于肥大细胞的染色方法很多,如经典的甲苯胺蓝染色、阿尔辛蓝-番红花红染色、硫堇染色、地衣红染色等,因种种原因目前尚无法广泛应用,本文现介绍一种显示肥大细胞的染色方法,该方法安全、简便、快捷,并且可用于新鲜或固定的组织标本。
作者:陈洪勋;王骋;任兴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6岁,因“呼吸困难9个月”入院。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已不能耐受日常活动,静息状态下即有明显症状,伴腹胀、明显乏力、下肢浮肿。平素排便正常,发病后出现便秘,周身肌肉针刺样触痛,体重下降约20 kg。入院查体:血压(平卧位)95/65 mm/Hg,(直立位)75/50 mm/Hg,右侧胸部及背部可见簇状皮损。颈静脉充盈,心肺及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四肢肌力Ⅴ级,无感觉障碍。
作者:陈醒;买琪;李博;张尉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尖锐湿疣( condyloma acuminatum, 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的基因型别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对120例子宫颈CA组织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子宫颈CA组织中检出HPV阳性感染115例,HPV感染率为95.83%(115/120)。其中一重HPV感染者85例,感染率为70.83%(85/120),多重HPV感染者30例,感染率为25.00%(30/120)。一重HPV感染中HPV11型阳性检出率为45.00%(54/120),是主要的感染型别;其次是HPV6型(27例),阳性检出率为22.50%(27/120)。多重HPV感染中,HPV6+11型6例,占多重感染的20.00%(6/30),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其次是HPV11+16型(3例),占多重感染的10.00%(3/30)。结论 HPV6型、11型、6+11型、11+16型感染是子宫颈CA的主要致病类型。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进行HPV分型检测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对子宫颈CA及子宫颈癌/瘤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蔡为民;阚延静;耿建祥;龙秀荣;梅静;王宏景;夏林;王旭波;赵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0.5岁;病程1~14年,平均5.6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关节痛和活动受限伴低血磷、高尿磷;肿瘤大径1~7.5 cm,平均2.7 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伴有破骨样多核巨细胞,血管丰富,可见簇状厚壁畸形血管、薄壁血管、散在脂肪岛及软骨样细胞;7例伴有不规则钙盐沉积,2例伴条索状上皮,其中CK(AE1/AE3)阳性;10例核分裂象少见,2例核分裂象多见,其中1例肿瘤细胞异性明显;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D56(其中2例分别为弱阳性和灶阳性),11例NSE阳性,8例CD99阳性,7例BCL-2阳性,4例CD34和6例SMA呈不同程度阳性,10例Ki-67增殖指数≤5%,2例分别为10%、25%。随访时间2~108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2、84个月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多表现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多变且缺乏特异性,掌握其共性特征并紧密结合临床才能正确诊断。
作者:张欣;钟定荣;邢荣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 sarcomatoid renal cell car-cinoma, S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S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0例SRCC中2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例行姑息性肾切除术。肿瘤直径2.3~15.5 cm,平均6.3 cm。镜下见肿瘤肉瘤样成分占肿瘤体积的5%~100%,其中7例为肉瘤样癌成分,13例为肾透明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5例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3例为集合管癌伴肉瘤样分化,2例为混合型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免疫表型:肉瘤样区域vimentin、CK均(+)。26例获得随访,随访期间19例死亡。结论 SRCC是肾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预后差。目前对SRCC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化、放疗等效果均不佳。
作者:钟卫祥;邹亮;白燕峰;张秀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胸部CT示胸腺侵袭性占位伴左上纵隔淋巴结增大。镜检: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圆形,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深染,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脂肪组织内有肿瘤细胞累及。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表达 CD99、CD34和 CD43,不表达 TdT、MPO、CD117、CD1a、CD2、CD3、CD4和CD8等。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存在IGH-B和TCRD基因重排。结论 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检测。
作者:涂频;程静;周晓蝶;时姗姗;刘标;徐艳;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转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结直肠转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明确累及结直肠肠壁者53例,其中43.4%(23/53)仅累及浆膜/浆膜下,侵至黏膜层者占37.7%(20/53)。受累肠段以乙状结肠、直肠为主(24/53,45.3%),原发肿瘤来源以女性生殖系统为多见(33/53,62.3%),其次为消化系统(15/53,28.3%)。组织学类型以卵巢浆液性癌为主(22/53,41.5%)。96.2%(51/53)的转移肿瘤中心位于浆膜/浆膜下或肌层,26.4%(14/53)可见广泛脉管内癌栓。累及黏膜层时,35%(7/20)的转移肿瘤局灶缺乏间质结缔组织反应,20%(4/20)可见“原位生长”及“反向分化成熟”现象。17例术前活检标本中,2例被误诊为腺瘤或慢性炎症。结论肿瘤自浆膜面侵向黏膜面的“自外而内”的生长方式,以及广泛的脉管内癌栓,均高度提示转移肿瘤。“原位生长”及“反向分化成熟”现象在肠镜活检标本中易被误诊,日常工作中需引起注意。
作者:延丽雅;陈剑;张坤;石雪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2例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男女比为1∶1.2,发病年龄8~69岁,平均37.6岁。临床首发症状为局部疼痛8例,肿胀34例(其中合并功能障碍18例)。发生部位:膝关节30例(71.4%),髋、踝关节和足部各3例(21.4%),腕、肘关节3例(7.1%)。27例行MRI检查,诊断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者9例(33.3%),关节腔积液5例、滑膜病变3例以及其他非肿瘤性病变。镜检:滑膜细胞弥漫性增生、绒毛结节状生长,肿瘤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细胞排列密集,但无肿瘤性坏死和核分裂;常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反应;17例(40.5%)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6例复发(20%),其中2例复发2次。结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好发于膝关节,其次是髋和踝关节;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呈现富于滑膜肿瘤细胞的弥漫性增生和细长绒毛结构者更易复发;侵袭性生长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易侵袭关节周围软组织。
作者:姚丰;陆珍凤;周晓军;印洪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在常规病理制片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脱水、透明、浸蜡不足、组织切片染色灰白、组织结构不清等,导致无法诊断的情况,特别是胃镜活检标本、穿刺等小活检组织标本,无法重新取得检材,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如果将组织经二甲苯多次脱蜡,入梯度乙醇直至水化,然后将发软的组织进行重新处理[1],则导致组织变脆变硬,制片困难,甚至有些极小的组织经切片后所剩无几,无法进行重新处理,更无法判读,后果严重。作者通过反复实验,对染色灰白的原切片重新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范慧;苏贞辉;柳通;赵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免疫组化对病理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ER、PR及C-erbB-2等一些免疫组化指标更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风向标,在病理工作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稳定而高质量的免疫组化结果,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因素很多,如组织固定、抗原修复、抗体质量、显色过程、缓冲液pH值以及技术员的操作水平等,各家医院免疫组化的质量不尽相同,这也是近几年重视对免疫组化质控工作的原因。在2006年5月前浙江省奉化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抗原修复一直采用微波炉修复,之后开始采用高压锅,两种方法均采用pH 9.0的EDTA修复液修复,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人员固定。2012年的一项科研项目回顾性研究发现,因抗原修复方法的改变重新制作的乳腺癌中ER、PR及C-erbB-2的检测结果与过去结果一致性不理想,进一步证实微波炉与高压锅修复抗原存在差异,现介绍如下,以提高病理医师的重视。
作者:李绍刚;李赛飞;殷伟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7岁,因“无明显诱因咯血4天”入院。咳鲜红色血,约150 ml,当时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止血,外院胸部CT示:左下肺门影增大,左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闭塞,局部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7.5 cm ×6.1 cm,可见分叶,密度不均,其内散在片状、结节样钙化影,肿块部分突入舌叶,包绕邻近支气管(图1),考虑肺癌可能性大。骨扫描正常,头颅正常,腹部CT正常,逐行手术切除术。
作者:肖兰;刘汉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核孔蛋白88(nucleoporin88, Nup88)是位于细胞核膜表面的核孔蛋白,与其他蛋白一同构成核孔复合体( NPC)。NPC作为调控细胞膜内外物质转运的重要结构,对生命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 Nup88作为核孔复合体中的一员,不仅参与细胞内核质转运,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适度表达是防止非整倍染色体的形成及肿瘤发生的关键。研究发现,多数恶性肿瘤中Nup88表达较正常组织高,且其表达部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转移及预后相关。该文就Nup88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在临床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浩;王大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 synovial sarcoma, 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4岁儿童颌下腺SS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B超示左颌下混合性包块,MIR示类圆形团块状软组织影,呈均匀等信号,局部牙槽骨可见骨质破坏。镜检: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漩涡状排列且相互交叉。细胞丰富密集,异型性不明显,核呈短梭形,核分裂象少见。间质血管呈裂隙状,管壁薄。免疫表型:部分肿瘤细胞 CK ( AE1/AE3)和CD99呈阳性,大部分肿瘤细胞 EMA 和 vimentin 呈阳性, BCL-2弥漫阳性, CD34、CD68、Pan-mel、SMA 等均阴性。结论发生于颌下腺的SS易误诊,结合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确诊。
作者:陈玲;韩铭;余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miR-339-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339-5p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3例 DLBCL 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H)组织中miR-339-5p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DLBCL组织中Ki-67和BCL-6蛋白的表达,分析miR-339-5p与BCL-6表达的相关性及二者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iR-339-5p的阳性率(39.8%,49/123)显著低于RH组织(90.0%,18/20)。活化的B细胞型(ABC型)DLBCL组织中miR-339-5p阳性率(31.0%,22/71)明显低于生发中心的次级B细胞型(GCB型)(51.9%,27/52)。 miR-339-5p在DLBCL中表达降低与Ann Arbor分期晚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有关(P均<0.05)。 ABC型、GCB型DLBCL中miR-339-5p阴性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339-5p阳性患者(P均<0.01)。 DLBCL中miR-339-5p与BCL-6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iR-339-5p低表达可能与DLBCL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
作者:涂义姚;张瑰红;丁凯阳;吴正升;王昭晖;杨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NK/T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EN-NK/TCL,依据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28例EN-NK/TCL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之比为1∶1.2,平均年龄46岁,中位年龄44.5岁。18例发生于鼻腔,5例发生于皮肤,扁桃体、上腭、舌根、肾上腺、胃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皮肤病变可表现为皮疹、溃疡、斑块或结节形肿物。可伴有B症状、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多个部位。肿瘤细胞为小、中、大淋巴细胞或呈混合型,常见血管中心性或血管破坏的生长方式及坏死,多伴有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T细胞标志物( CD3ε敏感)、CD56及细胞毒性标志物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呈阳性。10例获得随访,其中1例死亡。结论 EN-NK/TCL好发于上呼吸道,其次是皮肤。结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可确诊。
作者:陈定宝;王颖;宋秋静;沈丹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9岁,右侧外阴见一肿物,4.4 cm ×3 cm ×3 cm大小,术后6个月复发。例2,58岁,直肠阴道隔见一7.3 cm ×6.1 cm ×4.6 cm大小肿物。例3,41岁,直肠阴道隔见一8.6 cm ×7.4 cm ×6.7 cm大小肿物。镜下见瘤细胞梭形,呈编织状、漩涡状及栅栏状排列,核分裂象均易见。免疫表型:3例CD117、CD34、NES及H-Caldesmon均阳性,SMA、desmin及S-100均阴性;例1和例3 DOG-1呈阳性。3例均存在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及直肠阴道隔均可发生EGIST,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李杜娟;赵跃武;付芳芳;谢瑞刚;孔令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检测NKX2.2蛋白在胃肠胰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胃肠胰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中NKX2.2、Syn及CgA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NKX2.2蛋白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在7个原发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4例正常胰腺胰岛细胞中弥漫强阳性表达, NKX2.2、Syn及CgA在小肠、直肠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00%、100%、46.7%;NKX2.2在前肠、中后肠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P=0.001)。 NKX2.2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分级、肿瘤大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NKX2.2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在诊断小肠、直肠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上明显优于CgA,联合检测NKX2.2、Syn、CgA可提高小肠、直肠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彭李博;吴楠;王璇;周晓军;吴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激活情况,探讨其对肾脏I/R损伤发挥保护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Sham)、I/R组、氯喹干预组( I/R+CQ)和雷帕霉素干预组( I/R+Rap)。常规方法建立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留取各组大鼠血和肾脏标本。血标本用于尿素氮( BUN)和血肌酐( Scre)含量检测;肾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损伤情况;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和Caspase-3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自噬泡的形成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I/R+CQ组BUN和Scre明显升高(P<0.05,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Beclin-1蛋白表达减弱(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0.01),电镜下自噬泡数量较少(P<0.05);I/R+Rap组BUN和Scre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减低(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P<0.01),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自噬激活在肾脏I/R损伤过程中可通过抑制凋亡而发挥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Beclin-1及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调控。
作者:张雅丽;崔丽艳;杨硕;周剑锁;张文静;张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蛋白酶A( Napsin A)和Pax-8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81例浆膜腔积液中Napsin A和Pax-8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Napsin A在胸水中的阳性率为81.5%,主要见于肺腺癌,对原发性肺腺癌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1.7%;Pax-8在 Müllerian管源性肿瘤腹水中的阳性率为76.5%,对卵巢浆液性癌及子宫内膜样癌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100%。结论脱落细胞沉渣包埋免疫组化对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来源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Napsin A和Pax-8对肺源性及 Müllerian 管源性肿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肺及Müllerian管源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用的标志物。
作者:刘玉艳;姜乃光;赵青亮;朱安超;黄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7岁,体检发现左侧肺下叶肿物,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查体:胸壁无压痛,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叩诊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CT示:左侧肺下叶类圆形结节状高密度影,直径约2.6 cm,边缘光滑,相邻前后段支气管通畅,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为良性病变。支气管镜检查:左、右主支气管黏膜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全麻胸腔镜辅助下行左侧肺下叶肿物切除,术中于左侧肺下叶触及肿物,3 cm ×2 cm ×2 cm大小,有包膜,质地中等。
作者:魏娉;路三军;桂红武;尹峰;孙健;孙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