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学瑞氏染色涂片褪色后免疫组化染色

王建;张功亮;郭广秀;肖军兰;黄金长;湛曦;曾金林;阳建芽

关键词:脱落细胞学, 穿刺细胞学, 涂片, 瑞氏染色, 褪色, 免疫组化
摘要: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多数涂片常规染色后,依据镜下形态学特点做出诊断,但也经常遇到一些细胞学涂片因无备用白片而需要褪色后改做其他免疫组化来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探讨细胞学瑞氏染色涂片褪色后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方法与体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

    宫颈鳞癌的癌前病变与HPV感染关系密切,发病率非常高,正确的病理诊断是选择合适临床处理方法的前提.宫颈鳞癌的癌前病变有多种分类方法,病理改变为一谱系,因而在病理诊断、分级和鉴别诊断方面难免有一些灰区,只有对之具备较充分的知识,才能对这类非常常见的疾病做出较好的病理诊断.

    作者:张建民;杨幼萍;朱扬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颅内巨大软骨瘤1例

    患者女性,37岁.因渐进性头痛2年、右侧头面部及肢体麻木3个月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晰,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头面部及肢体感觉减退,右上肢及下肢肌力4~5级.

    作者:牛多山;陈海玲;杨杰;胡睿;王晓军;张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黏液纤维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MFS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3岁、74岁及40岁;2例为左大腿包块,1例发生于头顶部;镜下黏液背景中肿瘤细胞多结节状分布,瘤细胞梭形,其间可见空泡状假脂母细胞和细长弓形血管,3例分别为低度、中度及高度恶性.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除vimentin弥漫强阳性外,MSA、α-SMA、Myoglobin、desmin、S-100、CD34、CD57、CD68、PCK、EMA及Bcl-2均为阴性.结论 MFS是一种纤维母细胞性恶性肿瘤,可以根据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加以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周晓红;罗晓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眼观脾脏SANT多为孤立性病灶,与周围脾组织界清,中心为白色瘢痕样外观.镜下呈多结节表现,结节中心为多个裂隙样或不规则型富含红细胞的血管腔隙,内衬肥胖的上皮细胞.结节周围靶环状紧密排列梭型、卵圆形细胞,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样腔隙呈现3种不同的免疫表型:CD34-/CD31+/CD8+、CD34+/CD31+/CD8-和CD34-/CD31+/CD8-.结节周围梭型、卵圆形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SMA、CD31、CD68均(+).结论 SANT是源自脾脏红髓的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血管瘤样病变,易与炎性假瘤、血管瘤等相混淆,临床呈良性表现.

    作者:李倩玉;朱延波;奚豪;桂贤;张莉萍;蒋虹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巨细胞血管纤维瘤(giant cell angiofibroma,GCA)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3例GCA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为15、45和69岁,1例男性(眼睑),2例女性(肩背部、眼眶),均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边界较清.镜下肿瘤表现出3种结构2种细胞:肿瘤细胞分密集区和稀疏区;富含血管和内衬巨细胞的假血管腔隙,腔隙间由无一定排列的增生的圆形、卵圆形、短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无异型性;间质胶原化或黏液样变性,局部类似孤立性纤维瘤的形态.3例均表达CD34、CD99、vimentin、Bcl-2.结论 GCA是具有特征性的好发于成年人眶区,亦可发生于眶区以外的良性或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与孤立性纤维瘤、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等鉴别.

    作者:陈金璋;张继平;石怀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作者:杨光之;张小丽;李静;丁华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阴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54岁,因阴茎肿块1年余入院.查体:阴茎头、包皮缘肿块伴大范围坏死溃烂,范围约3 cm×2 cm×2 cm,淡红色,质硬,边界欠清,易出血,毁损严重,有恶臭,疼痛明显,夜间有畏寒、发热,高体温38.5 ℃,既往无淋巴瘤病史.活检病理诊断:肿瘤性坏死.行阴茎全切术+尿道会阴部再造术,术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刘晔;陈德义;孔德存;户燕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种简便快捷的骨及钙化组织脱钙液

    脱钙是骨组织制片染色技术的关键步骤.在实践工作中以硝酸、盐酸为主配制的脱钙液,脱钙迅速,但对组织破坏程度大,影响以后染色.螯合剂是一种缓慢的脱钙剂,脱钙后染色分化仍佳,酶也不受破坏,但脱钙需花费2周至几个月时间,不能满足病理科日常工作的需求[1].现介绍一种混合脱钙液,它既对组织损害小,又简便快捷.它可促进脱钙并加快脱钙速度,同时又防止纤维性组织过度膨胀,减少对组织的破坏及对染色的影响.经此脱钙液制成的组织切片薄厚均匀,平坦完整,组织形态和细胞清晰,着色鲜艳.

    作者:王晓萌;丁洋;王晓梅;赵玉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种简单的制作多聚赖氨酸黏附载玻片方法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飞速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等检测方法不断普及,黏附载玻片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其中黏附剂多采用多聚赖氨酸,将其与双蒸水按1∶ 9稀释后浸泡载玻片,晾干后备用.此方法虽可一次制作出大量黏附载玻片,但防脱片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使用棉签直接涂片和降低多聚赖氨酸稀释度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梅;吴建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后纵膈髓脂肪瘤1例

    患者女性,66岁,乏力、气短约10多年、近年逐渐加重.自述20年前患过结核,曾抗结核治疗.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皮肤、黏膜及四肢无异常改变;血象WBC 2.68×109/L、RBC 2.64×1012/L、HB 81.0 g/L;骨髓涂片显示:红系增生活跃占0.62,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偏大,可见多核、双核、畸形核,H-J小体可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球形红细胞可见.临床诊断:糖尿病,贫血.

    作者:庄英;郑晓丹;戴莉萍;周小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子宫颈酸性磷酸酶在恶性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中异常表达

    目的 观察子宫颈酸性磷酸酶(cervical acid phosphatase,CAP)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异常表达.方法 选择30例确诊为子宫颈SCC的住院患者,手术前采集子宫颈涂片,分别进行传统的巴氏染色和CAP检测.CAP的检测采用FSC-811染色试剂盒,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物质为CAP阳性.巴氏染色结果的判定采用TBS分级系统.结果 正常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中CAP表达为阴性,而正常的子宫颈管细胞中CAP表达阳性;30例诊断为子宫颈SCC的患者子宫颈涂片中CAP均为阳性.典型的CAP细胞内分布呈颗粒状,这可能与溶酶体的分布一致.结论 CAP在子宫颈SCC中的表达或活性增加,提示CAP有可能成为子宫颈SCC的生物标记物.

    作者:胡健力;李洪言;魏兆莲;孟刚;方圣云;沈玉先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软组织脂肪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研究脂肪平滑肌肉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分析1例脂肪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复发的腹壁肿块.组织学上主要由脂肪和平滑肌两种成分构成,表现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的形态,两者的比例大致相等.desmin、α-SMA、h-caldesmon平滑肌成分阳性,S-100脂肪成分表达.结论 脂肪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将肿瘤完整切除.

    作者:文小凤;应亚君;林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边界清楚,切面浅棕色,镜下瘤体成结节状,单核、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无异型,可见骨化生,CD68(+).结论 睾丸软组织巨细胞瘤与其它部位软组织巨细胞瘤病理特征相同,易与富含单核、多核巨细胞的相关肿瘤混淆,CD68可资鉴别.

    作者:喻珊;王鹤林;刘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去分化脂肪肉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L)中去分化成分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8例DL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在28例DL中,25例由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和非脂肪性梭形细胞肉瘤组成;1例为黏液样脂肪肉瘤和非脂肪性梭形细胞肉瘤组成;2例复发性病例未见到高分化脂肪肉瘤成分,均为非脂肪性梭形细胞肉瘤成分.免疫组化:28例中有14例行免疫组化染色,脂肪肉瘤区域脂母细胞S-100蛋白(+),部分脂肪肉瘤中的梭形细胞CD34(+).14例DL中去分化成分3例SMA和HHF35(+),1例desmin和HHF35(+),CD34、CD117、S-100、CD99、AACT、HMB-45、CK、CR均(-),CD68部分病例散在(+).通过对DL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去分化区域可以单独或混合呈现以下形态结构:(1)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2)纤维肉瘤样,(3)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样,(4)纤维瘤病样,(5)平滑肌肉瘤样,(6)脑膜瘤样漩涡结构,(7)横纹肌肉瘤分化,(8)骨/软骨分化,(9)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10)血管外皮瘤样等.其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和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结论 DL中去分化成分常见的结构是高级别肉瘤形态,但也可以是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样、纤维瘤病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样、血管外皮瘤样等低级别肉瘤形态.可以是单一分化,也可以向平滑肌、横纹肌、骨/软骨等异源性分化.

    作者:穆殿斌;原银萍;莫海英;孙菊杰;张德贤;蔡淑萍;仲伟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TGF-β1诱导的上皮-间叶转变与肺纤维化

    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迁移能力的间叶细胞的过程.近年研究发现TGF-β1诱导的EMT可能是组织器官纤维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好地理解肺纤维化中的EMT现象及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将为探索纤维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作者:石永利;孟凡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皮肤基底细胞癌极少转移生物学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Cx43、Kai1、survivin、PTEN与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极少发生转移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组织中Cx43、Kai1、survivin、PTEN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x43 mRNA的表达.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Cx43蛋白、Cx43 mRNA在BCC中呈阳性表达,在SCC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Kai1、PTEN蛋白在BCC中呈阳性表达,在SCC中呈阴性表达,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urvivin蛋白在BCC中呈弱阳性或阴性,在SCC中的染色呈强阳性,其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分析显示,BCC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Kai1呈正相关(r =0.629,P<0.01),与Cx43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519,P<0.01);Cx43蛋白与Cx4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 与SCC相比较,BCC中Cx43及其mRNA、Kai1、PTEN的高表达,survivin的低表达,可能与BCC生长缓慢及极少转移的特有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郭瑞珍;杜金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均为会诊病例:1例原单位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另1例未能定性),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并对病变淋巴结做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岁,平均病程16天;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低热及咽部疼痛.术后均未予特殊治疗,随访时间分别为5、9、18个月,无1例复发.镜检、免疫表型及EBV检测:淋巴结基本结构不同程度破坏,滤泡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增生,其大多数CD3、CD45RO、CD43、CD30均(+),CD15、EMA和ALK1(-),3例EBER均(+).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副皮质区有较多免疫母细胞增生,易过诊,但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与大细胞淋巴瘤不同;结合EBV检测有助于其诊断.

    作者:张慧芝;宋钰;王朝夫;孙娟娟;蔡旭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细胞学瑞氏染色涂片褪色后免疫组化染色

    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多数涂片常规染色后,依据镜下形态学特点做出诊断,但也经常遇到一些细胞学涂片因无备用白片而需要褪色后改做其他免疫组化来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探讨细胞学瑞氏染色涂片褪色后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方法与体会.

    作者:王建;张功亮;郭广秀;肖军兰;黄金长;湛曦;曾金林;阳建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子宫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研究进展

    Ⅱ型子宫类似卵巢性索肿瘤是发生在子宫的比较少见的肿瘤,由于对其组织学起源缺乏一致的认识,在WHO(2003)子宫体肿瘤分类中,将其作为独立的疾病归类在杂类肿瘤里,命名为性索样肿瘤.该文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细胞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组织来源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做如下介绍,以促进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任颖;银平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应用HE染色、电子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具有特征性的横纹肌样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始神经外胚叶、上皮和间质分化.超微结构见瘤细胞内呈卷发丝样微丝小体,中间可见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EMA、vimentin、CD99、NF和NSE(+),SMA、GFAP、CD117和PLAP(-).结论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其诊断需与脑内其他多形性肿瘤鉴别.

    作者:刘晓丽;陈佳;吴玉婷;徐利芬;黄凇崧;钟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