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标记在甲状腺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朱梅刚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免疫标记
摘要: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变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见且存在困难的部分.目前在甲状腺结节病变良恶性病理诊断存在的难题有:(1)滤泡性腺瘤(FA)与滤泡性癌(FC)微小浸润型鉴别,因FC浸润包膜与血管的改变未取及而漏诊;(2)伴乳头增生FA或甲状腺肿与乳头状癌(PC)鉴别,特别是不典型病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盆腹膜弥漫性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1例

    患者女性,54岁.因下腹隐痛6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余入院.B超示:左侧附件区占位4.1 cm×3.0 cm×4.3 cm,右侧附件区查见弱回声团5.8 cm×3.6 cm×5.1 cm,右侧中腹囊实性占位6.7 cm×4.1 cm×6.1 cm,盆腔积液深1.7 cm.术中见:双附件区均可见直径约5 cm肿物,双卵巢与双输卵管形态可见,子宫正常大小,其后壁浆膜面及盆腹膜、直肠、乙状结肠表面均可见弥散分布的灰白色乳头状肿物.

    作者:吴秀丽;徐炼;李雷;杨开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免疫标记在甲状腺结节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变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见且存在困难的部分.目前在甲状腺结节病变良恶性病理诊断存在的难题有:(1)滤泡性腺瘤(FA)与滤泡性癌(FC)微小浸润型鉴别,因FC浸润包膜与血管的改变未取及而漏诊;(2)伴乳头增生FA或甲状腺肿与乳头状癌(PC)鉴别,特别是不典型病例;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3例膀胱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45、46、5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痛性血尿和排尿困难,无外伤史,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组织学检查:病变主要由松散排列的梭形细胞区,可见节细胞样细胞和致密条束状梭形细胞区,黏液样间质内弥漫分布急慢性炎细胞.分裂象3~5/10 HPF,无不典型核分裂.病变主要发生在膀胱壁浅层,病变累及固有肌,出血明显.免疫表型:3例梭形细胞Vim和SMA弥漫阳性,MSA2/3例+>70%、Des+50%、CK+>70%、EMA+30%、ALK-1蛋白+70%、Ki-67+5%~20%、CD68、S-100蛋白、CD34均-.结论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一种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复发率4.5%,要避免误诊为恶性.

    作者:方仁年;螘国铮;金永海;谢本俊;韩有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4例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复习4例胃肠道原发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选取典型蜡块做相关的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melan-A、肌源性标记抗原SMA、desmin,以及vimentin、CgA、CK、S-100、CD117、CD34.结果 4例PEComas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6、38、42及45岁.其中2例位于升结肠,1例位于降结肠,1例位于乙状结肠.肿瘤大小4.5~10 cm,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质地均匀,局部可见出血.镜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细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空泡状,有明显的核仁,间质富于毛细血管、血窦以及厚壁血管.细胞异型性小,个别病例局部可见轻~中度异型性,分裂象0~3个/10 HPF.免疫组化结果 :肿瘤弥漫表达HMB45(4/4),弥漫或片状表达vimentin(4/4)、SMA(4/4)以及desmin(3/4).CgA、Syn、CK、S-100、CD117、CD10及CD34均阴性.4例患者行局部肠管及肿瘤切除,术后随访8、15、32及36个月均无复发和肿瘤转移.结论 胃肠道PEComa少见,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形态类似于软组织和其他部位的同类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作者:李燕;石怀银;韦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标记及HPV原位杂交技术对5例发生于结肠的腺鳞癌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51岁.肿瘤位于结肠肝曲、脾曲、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距肛门12 cm及14 cm处.主要症状为便血、腹痛、腹泻和消瘦.4例患者分别死于术后12、21、22和33个月,1例术后3个月生存.镜下癌组织有腺癌和鳞癌成分共同组成,可见两种成分的移行.鳞癌细胞表达CK5/6、34βE12和p63,而腺癌细胞均阴性表达.腺癌细胞均表达CDX-2,鳞癌细胞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二者均不表达TTF-1.原位杂交显示HPV6/11和HPV16/18均阴性.结论 结直肠原发性腺鳞癌是肠道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组织起源尚无定论,临床预后较单纯腺癌差.HPV6/11和HPV16/18感染与结直肠腺鳞癌的发生关系还难以明确.

    作者:董迎春;周航波;周晓军;王建东;盛蓁;陆珍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FOX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92例浸润性乳腺癌和26例癌旁乳腺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和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32.7% vs 7.7%,P<0.01);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阳性率也高于癌旁组织(52.2% vs 7.7%,P<0.01);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数和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和c-erbB-2过表达呈正相关;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间质浸润的FOXP3+淋巴细胞和乳腺癌实质FOXP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 FOXP3+淋巴细胞可能在乳腺癌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FOXP3表达异常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关系密切;FOXP3可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潜在标记物.

    作者:黄焰;张瑰红;吴正升;王红群;丁向东;张晴;杨枫;吴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颅骨转移性甲状腺嗜酸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0岁.发现左顶枕部肿物4天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神情语利,颈软.左顶枕部可见一约4 cm×5 cm的半球形隆起,表面头皮光滑,无红肿,触之有波动感.心、肺、腹无异常.

    作者:马小兵;唐军栋;王献华;佟树文;廖松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BRMS1与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且伴有年轻化趋势.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传统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有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淋巴转移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分子预后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作者:张海娥;庄暨军;贺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类

    肺间质性病变一直是病理医生诊断的难题,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致病原因可以引起共同的形态学改变,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学改变,类似的组织学表现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过程,该类病变组织学的异质性、非特异性及没有足够的活检标本都是造成诊断困难的原因,缺乏非肿瘤性肺病变的知识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孟凡青;樊祥山;章宜芬;黄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15岁,因闭经9个月余入院.患者初潮8岁,周期7/20天,月经量中等,颜色正常,无血块,无痛经,白带正常,无异味,末次月经:2007年8月中旬.于2007年10月29日因月经延迟就诊于兰州军区总医院,查B超提示:子宫略小,双侧卵巢多囊,血内分泌示睾酮16.12 nmol/L,未做特殊治疗.

    作者:王玥元;杨艳芹;周庆云;田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贲门腺癌中VEGF-C、VEGF-D和D2-4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以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标记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及癌周组织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研究其与VEGF-C 、VEGF-D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贲门癌、癌旁及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C、VEGF-D、D2-40的表达情况.结果 癌及癌旁组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癌组与癌旁组间LVD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癌组织中LVD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1),而与分化程度无关;VEGF-C、VEGF-D在贲门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P<0.01);癌组织中LVD在VEGF-C和VEGF-D表达阳性组中高于阴性组(P<0.05);LVD与VEGF-C、VEGF-D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贲门癌及癌周间质中D2-40标记的LVD升高可能增加了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D2-40、 VEGF-C、VEGF-D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标志物,并且对其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郭艳丽;孙萍萍;郭炜;杨植彬;邝钢;董稚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脂质性癌(breast lipid-secreting carcinoma)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PAS、AB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ER、PR、Ki-67、c-erbB-2、p53等.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4、54、50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欠清楚,镜下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主要由空泡状细胞即组织细胞样细胞和其它少量皮脂腺样细胞、大汗腺样细胞组成.AB、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SP法)瘤细胞示:ER、PR阴性、c-erbB-2、Ki-67、p53不同程度阳性.3例均术中快速切片诊断癌后,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结论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及特殊染色.免疫标记可帮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怀建国;司有谊;蒋艳;杨小苗;汪谟庆;芮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与疗效.方法 回顾2000~2007年诊治的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年龄31.5岁,性6例,性1例,以间歇性便血就诊,有病例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切面暗红色,窝状,下由大小不一的薄壁血管构成;免疫组化CD34+、CD31+、SMA-、FⅧRAg、vimentin+、cytokeratin-.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 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要症状是便血,期容易误诊,旦确诊,手术切除治疗,后良好.

    作者:陈铜兵;何妙侠;吴晓辉;朱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应用研究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对乳腺导管内癌进行分子分型.方法 收集50例乳腺导管内癌存档蜡块,用单克隆抗体CK5/6、CK8、CK18、34βE12、p63、S-100、SMA、CD10、CD117、EGFR、ER、PR和HER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按照免疫表型分为5种类型:腺腔A型(ER+/PR+/HER2-)、腺腔B型(ER+/PR+/HER2+)、正常乳腺样型(ER-/PR-/HER2-且不表达基底/肌上皮标记及EGFR)、HER2过表达型(ER-/PR-/HER2+)和基底细胞样型(ER-/PR-/HER2-,且至少表达一种基底型角蛋白和(或)肌上皮标记物或EGFR).结果 腺腔A型16例(32%),腺腔B型19例(38%),HER2过表达型13例(26%),基底细胞样型2例(4%),无正常乳腺型.2例基底细胞样型,均表达CK5/6、CD117,例1同时表达SMA,例2表达CK8、CK18、34βE12、S-100,均为高级别导管内癌.结论 乳腺导管内癌可按免疫表型进行分子分型,部分导管内癌具有与基底细胞样癌相同的免疫表型,可能是基底细胞样癌的前驱病变,其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测.

    作者:陈健;张旭;田茹;郭瑞峰;梁化印;董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unx3和p2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Runx3、p2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 ,检测Runx3、p27蛋白在8例正常胃黏膜、15例异型增生、47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Runx3和p27在正常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53.3%、36.2%和87.5%、66.7%、44.7%;Runx3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7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深度、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Runx3与p27在正常胃黏膜(P<0.025,r=0.585 2)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426 4).结论 Runx3、p27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联合检测Runx3和p27蛋白的表达更能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优于单项检测.

    作者:孙健;郝艳坤;米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NTF对慢性高眼压大鼠RGCs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慢性高眼压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成1、2、3、4周组,制作慢性高眼压模型,实验眼玻璃体注入CNTF 0.5 μg,对照眼注入5 μl磷酸钠溶液,各实验点光镜观察和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分析,1、2、3周实验组RGCs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RGCs略有肿胀,形态趋于正常,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形态差异不明显;GAP-4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3、4周实验组RGCs层阳性染色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周实验组RGCs阳性染色较少(P>0.05).结论 CNTF对慢性高眼压动物RGCs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促进RGCs再生.

    作者:王晓晖;何敏;王万辉;兰向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导管内不典型性乳头状肿瘤

    1 临床资料患者,45岁.因发现右乳包块1年余、近1个月逐渐增大入院.体检:右乳房稍饱满,于外上象限、距乳晕5 cm处触及一肿块,约蚕豆大小,境界尚清,可活动,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无乳头溢液,未见乳头凹陷及桔皮样改变.

    作者:冷冬妮;王海;张曙;周航波;马恒辉;石群立;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滤泡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ediatric folliculaRlymphoma,PFL)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PFL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PFL进行临床表现分析、对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患儿男,17岁.发现右侧耳屏前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1年.病程中无发热、皮疹、消瘦等症状.临床分期为Ⅰ期.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滤泡部分区域相互拥挤,背靠背.滤泡中心有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数量较少的中心细胞,另一种数量较多的中心母细胞.另外在滤泡中心可见到成对出现的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bcl-6,而bcl-2阴性.滤泡树突细胞表达CD21、CD23.淋巴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发现有IgH基因重排,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结论 发生于儿童的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较少见,组织学上具有明显的滤泡结构.临床分期多为Ⅰ期,组织学分级为较高级别.其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型FL有较大差别.

    作者:张帆;刘银华;焦南林;汪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8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GnRHR.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nRHR的阳性表达为68%(34/50).其中乳腺癌 G1组的阳性表达(92.3%,12/13)与G3组的阳性表达(46.2%,6/1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G3组的阳性表达和正常乳腺组织的阳性表达(94.4%,17/18)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多数正常乳腺组织的GnRHR虽有表达,但呈弱阳性表达,而多数浸润性导管癌GnRHR则呈强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组织的分化程度影响肿瘤组织内GnRHR的表达.

    作者:祝明洁;许恪淳;虞文伟;姚俊宇;姚晓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颈部淋巴结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3次入院手术病理检查组织形态有较大变化.第一次活检标本镜下见淋巴结包膜完整,结内肿瘤组织主要由3种细胞构成: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及表皮样细胞,并可见较多含黏液的囊腔结构.第二次见肿瘤仍位于淋巴结内,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偶见分泌黏液的细胞,含黏液的囊腔结构几乎全部消失.第三次活检标本见横纹肌内浸润的癌细胞巢主要由表皮样细胞构成.随访2年,未见其他部位肿瘤.结论 (1)颈部淋巴结可能会发生原发性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2)颈部淋巴结的黏液表皮样癌可反复复发并发生结外浸润.(3)随着病变进展和(或)复发,黏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会逐渐降低,组织病理学形态会发生相应改变.

    作者:周全;刘红刚;金玉兰;何春燕;朴颖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