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1例

姜云惠;肖波

关键词:乳腺肿瘤, 基底细胞样癌,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女,41岁,发现左侧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半年,出现乳头溢液1个月,刚开始是淡黄色,后变为血性液体,乳头糜烂伴下陷.X线检查提示左侧乳腺实质性肿块,细胞学穿刺考虑为乳腺癌.后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临床诊断乳腺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相关基因甲基化研究进展

    人类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改变与表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主要涉及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后引起基因表达异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基因表达改变主要通过两大机制:一是遗传学机制(genetic mechanism),即由DNA核苷酸序列改变引起,包括突变、缺失、染色体重排等,产生结构异常的基因产物;再就是表观遗传学机制(epigenetic mechanism),即没有DNA序列变化、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活性)的改变,DNA甲基化是其主要形式.近年来,DNA甲基化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一大热点,其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且其水平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巍伟;李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1例肾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由排列呈巢状和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常见胞质内腔隙,部分腔隙内有红细胞,有些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细胞样,间质为黏液样.免疫表型: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显示细胞内空泡为原始血管腔.结论 EHE是一种不常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普通型(高级别)血管肉瘤之间的血管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发生在肾脏者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发生于肾外者相同.

    作者:宗华凤;温爽;邢广莹;王美华;候晓春;刘天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肾脏和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围绕血管呈袖套状,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呈空泡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entin 和平滑肌特异性抗原(SMA,MSA)弥漫阳性;而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形态学上常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海燕;刘安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87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包括胃腺瘤27例、炎症性灶性异型增生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性增生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异型增生20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CEA、PCNA、Ki-67、p53、LN抗原标记.结果 病理组织学上具有异性增生的畸形腺窝灶,又无明确的病因及炎症性改变.其细胞学特点有核间变:表现为核的体积增大及形态不规则,并出现1个或多个核仁,核分裂象≤2个/10 HPF.组织学上有腺体结构的异常,多数病例腺管比较规则,少数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分支状结构,显示出腺体的大小及轮廓不规则.基底膜尚完整.腺瘤的间质少而疏松,腺体排列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EA弱或中等阳性表达,PCNA阳性细胞数30%~60%之间, Ki-67阳性细胞数20%~40%之间,p53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腺瘤的病理组织学是上皮内瘤变存在,但必须排除炎症引起的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代偿性增生和胃腺癌.

    作者:王仰坤;高春芳;杨成轩;闫辉;印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Schiff液的配制及应用

    高碘酸Schiff液(PAS)特殊染色在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很广,但由于Schiff液的配制步骤繁多,且不宜久存.为此我们对Schiff液的配制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王颖;薛世泉;张泽兵;王渝;李成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腔内伴间皮瘤样分化及砂粒体形成的促纤维增生性小细胞肿瘤1例

    患者女,62岁.因咳嗽、憋气20余天于2006年11月入院,既往没有石棉接触史. CT示腹腔有多枚结节状肿块.CEA 0.63 ng/ml,AFP 2.1 ng/ml,Cyfra21-1 11.03 ng/ml,NSE 14.63 ng/ml.于11月2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有不规则轻度增厚,腹盆腔壁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肠管及直肠窝表面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质硬、固定、表面不光滑,并有融合性大块形成,结节直径1.5~4.5 cm;阑尾肿胀,大直径1.5 cm,根部穿孔,腹内可见血性腹水约500 ml,肝脏、脾未见明显病变.

    作者:王清;廖松林;常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及与其它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

    目的 观察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与其他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ONB及其他鼻腔、鼻窦的小圆形细胞肿瘤14例,其中5例小细胞癌,1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4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低分化滑膜肉瘤,1例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3例ONB形态学特征:瘤细胞大小较一致,高密度小细胞,少许纤维状胞质,核圆形深染,瘤细胞排列成分叶状,或弥漫状分布,间质为丰富的纤维血管,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Flexner菊形团和神经丝分化.2例为低级别肿瘤,1例为高级别肿瘤.免疫表型:3例NSE弥漫阳性表达,S-100蛋白特征性表达肿瘤周边的支持细胞为主要特征,2例灶性NF、Syn、CgA表达,Ki-67瘤细胞表达率高,而desmin、myogenin、HMB45、bcl-2、CK19、CD99、CD45、CD45RO均阴性.随访3例,1例2.5年无瘤生存,1例2年内复发,1例9年后多处转移,死亡.结论 ONB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性神经外胚叶肿瘤,诊断时应与其他的小圆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作者:崔华娟;赖日权;陈晓东;王卓才;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提高第一抗体稀释度

    合适的一抗稀释度是获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满意结果的保证.影响一抗稀释度的因素很多,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是否进行高温高压抗原修复,也会对抗体稀释度产生一定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周航波;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结直肠腺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原发性结直肠腺癌、20例腺瘤及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及腺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25%和51.6%,正常组织与腺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织与腺癌、腺瘤与腺癌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正常组织、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0%和62.6%,VEGF在正常组织与腺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织与腺癌、腺瘤与腺癌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结直肠腺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77,P<0.01).结论 HIF-1α及VEGF蛋白可以作为检测结直肠腺瘤癌变的指标,HIF-1α及VEGF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黄艳;范新娟;林汉良;刘冰;杨祖立;谭伟艳;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细胞系中NF-κB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F-κB基因表达在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Q-PCR方法检测NF-κB基因在肝癌淋巴道低转移潜能的小鼠肝癌细胞系Hca-P和高转移潜能的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NF-κB基因在Hca-P和Hca-F细胞系基因表达分别为(1.41±0.48)×10~(-3)、(2.95±0.22)×10~(-3),Hca-P和 Hca-F之间,NF-κB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随转移潜能的增高,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NF-κB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与肝癌淋巴道侵袭转移相关.

    作者:冀学宁;范学军;李梅;吕申;王若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上腺混合性嗜铬细胞瘤1例

    患者女,44岁.自1991年起无诱因出现左肋腹部不适,同时发生头痛、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入院.

    作者:刘凤磊;王金穗;蔡玮;赵凤辉;郭应芳;党雅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维甲酸及其受体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前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发病率上升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国外一些大宗研究显示,在结直肠镜密切监测下,CRC发病率仍有显著增加,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对锯齿状病变(一类代表CRC癌变新途径病变)的认识~([1,2]).锯齿状腺癌~([3])被认为是CRC的一个独特亚型,占所有类型CRC 的7.2%.近端CRC的17.15%,约有10%~15%的孤立性CRC来源于锯齿状病变~([2]).

    作者:王斌;王鲁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精索原发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81岁,发现右腹股沟无痛性包块3个多月,进行性增大 .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及阴囊扪及一大小9.0 cm×6.0 cm椭圆形包块,质地偏硬,移动度尚可,平卧位包块未消失,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彩超:右侧精索及睾丸鞘膜腔内团块状回声.

    作者:张国勇;唐雪峰;王亚丽;叶明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常累及淋巴结、皮肤、骨等部位,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包块,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形态学上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形成团块状,细胞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质较少,核小,圆形,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表达CD34、MPO、CD43和CD45,而CD68和溶菌酶的表达强度不等.结论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为罕见,在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CD34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长松;李红;史凤毅;高春芳;印剑;原旭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4个月.出生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于颈后出现红色硬肿,突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大小1.5×1.5 cm,搔抓破溃后出现红色结痂,愈合后留下色素斑.皮损累及躯干、四肢,呈非对称性分布.患儿为足月顺产,发育正常.

    作者:林建松;郑智勇;姚丽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制片质量的体会

    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制片方法有:离心沉淀法、细胞采集器制片法、液基细胞学制片法、细胞块制片法等,采取何种方法制片,需视标本性质及科室配备的仪器而定.作者多年来不断探索提高浆膜腔积液细胞学制片质量的方法,得到一些心得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方庆全;付莉;叶美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囊性间皮瘤2例

    例1,女,27岁.G2P0,停经40周,无产兆入院.孕期顺利.入院后患者要求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见腹腔内约10个游离水泡状物,散布于子宫及腹膜.遂取出送病理检查.

    作者:周晓红;罗晓青;曹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中EZH2 mRNA及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EZH2 mRNA和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前列腺癌中EZ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Ki-67增殖指数,同时检测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BPH)和1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中EZH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EZH2蛋白和mRNA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81.25%,均高于BPH和HGPIN,差异有显著性(P<0.05).EZH2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2蛋白的表达与Gleason分级、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和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无关(P>0.05).EZH2 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术前PSA水平及Gleason分级无关(P>0.05).EZH2蛋白表达程度与Ki-67细胞增殖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746,P<0.05).结论 EZH2 mRNA及其蛋白在前列腺癌中表达上调,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使得肿瘤发生、发展,有望成为预测前列腺癌恶性程度进程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江;范钦和;樊祥山;周伟;邱雁;邱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免疫组织化学在女性生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女性生殖道主要是指外阴、阴道、宫颈和宫体等,这些部位发生的肿瘤一般情况下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肿瘤形态学特征相似,而有些病变良恶性难以明确,此时免疫标记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有关免疫组织化学在卵巢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已做了详细介绍~([1]).

    作者:李青;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中Snai2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Snai2 mRNA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新鲜胃癌组织30例, TRIzol法抽提总RNA,逆转录后Real-time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2 mRNA的表达;制备mRNA探针,在包含有100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芯片上进行Snai2 mRNA原位杂交,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显示在不同分化的胃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随分化程度降低,Snai2 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组织芯片原位杂交结果表明Snai2 mRN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54.2%)高于正常胃组织(27.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的胃癌组织中Snai2 mRNA的表达也随分化程度的降低,Snai2 mRNA的阳性率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nai2可作为一个在分子水平上确定胃癌恶性程度和疾病进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贺菊香;吴建芳;赵久达;耿排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