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罗晓青;曹进
目的 探讨大肠腺癌中iNOS和COX-2的表达及其与大肠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标本及33例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iNOS和COX-2的表达,并对两指标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 iNOS和COX-2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阳性率(P<0.05);② iNOS、COX-2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③ iNOS和COX-2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在TNM分期中Ⅲ+Ⅳ期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④ 大肠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iNOS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和iNOS过度表达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其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大肠腺癌中COX-2和iNOS的表达具有正向协同性.
作者:白美玲;王淑强;张凡;葛丽平;张林西;武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44岁.自1991年起无诱因出现左肋腹部不适,同时发生头痛、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入院.
作者:刘凤磊;王金穗;蔡玮;赵凤辉;郭应芳;党雅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女性生殖道主要是指外阴、阴道、宫颈和宫体等,这些部位发生的肿瘤一般情况下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肿瘤形态学特征相似,而有些病变良恶性难以明确,此时免疫标记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有关免疫组织化学在卵巢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已做了详细介绍~([1]).
作者:李青;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液基涂片中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方法 以液基涂片中出现线索细胞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Amsel法为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金标准,对液基涂片中的两种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与Amsel法相比,以线索细胞≥20%、无中性粒细胞背景、乳酸杆菌缺乏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准确度分别为90.11%、97.40%、97.62%、89.28%、93.4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线索细胞≥20%、乳酸杆菌缺乏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准确度分别为93.41%、59.74%、74.56%、85.18%、77.98%;与Amsel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子宫颈液基涂片中线索细胞≥20%、无中性粒细胞背景、乳酸杆菌缺乏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好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作者:张鋆歆;陈妹琼;彭凌;李东爽;袁士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对子宫颈黏液腺癌病理诊断过程的分析旨在为早期诊断、减少漏诊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的病理诊断过程;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检测CEA及Ki-67的表达.结果 21例子宫颈黏液腺癌诊断中,漏诊3例(14.3%),其中1例为TCT漏诊,2例为子宫颈活检漏诊;4例(19.0%)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子宫颈原位腺癌、浸润不能除外,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例(4.8%)子宫颈活检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2例(57.1%)直接由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4.8%)经诊刮诊断为腺癌,无法确定组织学类型,术后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其中10例CEA表达阳性(47.6%),Ki-67表达均升高(>20%).结论 从细胞学及组织形态学上,掌握子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要点,可以减少漏诊,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手术时间.
作者:车祺;周先荣;朱慧庭;王丽;曲玉清;宁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高碘酸Schiff液(PAS)特殊染色在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很广,但由于Schiff液的配制步骤繁多,且不宜久存.为此我们对Schiff液的配制方法进行了改良,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王颖;薛世泉;张泽兵;王渝;李成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测肾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类型与病理类型以及各种病理类型肾小球疾病间质泡沫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肾活检的2 862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常见的病理类型及泡沫细胞的分布特点.对诊断明确的Aplort综合征(Aplort syndrome,AS)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28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 14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 132例和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 893例按间质是否存在泡沫细胞进行病理参数的比较.结果 (1)肾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常见于AS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泡沫细胞浸润高发的病理类型依次为MPGN(46.43%)、FSGS(20.14%)、IMN(13.64%)、IgAN(6.27%).(2)间质泡沫细胞浸润组节段硬化发生率及比例显著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其间质纤维化程度亦显著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结论 肾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常见于AS,但在MPGN、FSGS、IMN和IgAN患者中均可出现.肾间质泡沫细胞的浸润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有一定的关联.间质泡沫细胞的出现可能与肾组织慢性化病变形成有关.
作者:苏华;付玲;朱红艳;邓安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62岁.因咳嗽、憋气20余天于2006年11月入院,既往没有石棉接触史. CT示腹腔有多枚结节状肿块.CEA 0.63 ng/ml,AFP 2.1 ng/ml,Cyfra21-1 11.03 ng/ml,NSE 14.63 ng/ml.于11月2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有不规则轻度增厚,腹盆腔壁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肠管及直肠窝表面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质硬、固定、表面不光滑,并有融合性大块形成,结节直径1.5~4.5 cm;阑尾肿胀,大直径1.5 cm,根部穿孔,腹内可见血性腹水约500 ml,肝脏、脾未见明显病变.
作者:王清;廖松林;常占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肾脏和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围绕血管呈袖套状,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呈空泡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entin 和平滑肌特异性抗原(SMA,MSA)弥漫阳性;而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形态学上常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海燕;刘安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型抑癌基因Runx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结果 (1) Runx3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unx3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3) Runx3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者的生存率(P<0.05).Runx3蛋白阳性者,术后生存时间长.结论 Runx3蛋白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兰建云;成秀梅;袁苏娟;陈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转染生存素(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抗肿瘤作用以及是否增强紫杉醇敏感性.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脂质体组(Lip组)、正义寡核苷酸组(Sodn组)及反义寡核苷酸组(Asodn组).人工合成Asodn,经脂质体转染SGC7901细胞,MTT检测细胞增值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 荧光显微镜下Control组、Lip组及Sodn组细胞核呈均匀蓝色、圆形或椭圆形,而Asodn组细胞核染色增强,核质浓缩,核碎裂;② Asodn 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增高,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survivin 蛋白表达减低;凋亡率增高.与Control组、Lip组及Sodn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Asodn联合紫杉醇组其抑制率 (78.1±0.8)%明显高于单纯 Asodn组(54.9±1.6)%和紫杉醇组 (56.7±0.7)% (P<0.05).结论 转染Asodn 能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并增强紫杉醇抗肿瘤作用.
作者:何金兰;孔庆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1例肾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由排列呈巢状和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常见胞质内腔隙,部分腔隙内有红细胞,有些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细胞样,间质为黏液样.免疫表型: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显示细胞内空泡为原始血管腔.结论 EHE是一种不常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普通型(高级别)血管肉瘤之间的血管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发生在肾脏者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发生于肾外者相同.
作者:宗华凤;温爽;邢广莹;王美华;候晓春;刘天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合适的一抗稀释度是获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满意结果的保证.影响一抗稀释度的因素很多,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是否进行高温高压抗原修复,也会对抗体稀释度产生一定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周航波;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41岁,发现左侧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半年,出现乳头溢液1个月,刚开始是淡黄色,后变为血性液体,乳头糜烂伴下陷.X线检查提示左侧乳腺实质性肿块,细胞学穿刺考虑为乳腺癌.后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临床诊断乳腺癌.
作者:姜云惠;肖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常累及淋巴结、皮肤、骨等部位,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包块,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形态学上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形成团块状,细胞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质较少,核小,圆形,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表达CD34、MPO、CD43和CD45,而CD68和溶菌酶的表达强度不等.结论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为罕见,在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CD34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长松;李红;史凤毅;高春芳;印剑;原旭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人类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改变与表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主要涉及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后引起基因表达异常.近年来研究表明,基因表达改变主要通过两大机制:一是遗传学机制(genetic mechanism),即由DNA核苷酸序列改变引起,包括突变、缺失、染色体重排等,产生结构异常的基因产物;再就是表观遗传学机制(epigenetic mechanism),即没有DNA序列变化、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活性)的改变,DNA甲基化是其主要形式.近年来,DNA甲基化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一大热点,其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且其水平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巍伟;李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胃腺癌组织中p53、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它们和临床病理参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检测150例胃腺癌中p53、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它们和临床病理参数对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并比较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结果 150例胃腺癌中p53阳性率为31.3%;E-cadherin阳性率为91.3%.随访到的74例胃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83.8%,3年生存率为70.3%,5年生存率为63.5%.单因素分析年龄、分化程度、Laurén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状况、pTNM分期是影响胃腺癌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p53、年龄、淋巴结状况为影响胃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53、年龄、分化程度、Laurén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状况和pTNM分期是影响胃腺癌预后的因素,而E-cadherin和组织学分类不是影响胃腺癌预后的因素.
作者:敖洪峰;刘勇;袁晟;敖金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HPV L1蛋白和p16在子宫颈各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子宫颈病变进展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各种子宫颈病变(CIN1级18例、CIN2级9例、CIN3级8例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6例)中HPV L1蛋白和p16的表达.结果 HPV L1蛋白在各种子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26.8%.其中HPV L1在CIN1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CIN2为44.4%,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均无表达.p16在各种子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为68.3%,其在CIN1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CIN2为77.8%,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均表达阳性.100%CIN3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为p16+/HPV L1-,而61.1% CIN1中为p16-/HPV L1+或p16-/HPV L1-.结论 随着子宫颈病变的进展,HPV L1阳性表达率降低而p16阳性表达率增高.p16+/HPV L1-提示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有进展的可能,而p16-/HPV L1+和p16-/HPV L1-可能为无进展的或潜在消退的子宫颈病变.
作者:李俐;黄文斌;黄悦;赵有财;杨小兵;王劲松;赵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儿男,4个月.出生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于颈后出现红色硬肿,突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大小1.5×1.5 cm,搔抓破溃后出现红色结痂,愈合后留下色素斑.皮损累及躯干、四肢,呈非对称性分布.患儿为足月顺产,发育正常.
作者:林建松;郑智勇;姚丽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29岁,左侧腰部间歇性胀痛不适10个月余.既往有肾囊肿病史, B超复查肾囊肿时发现胰尾部约5 cm×5 cm占位性病变.其他体检正常.考虑胰腺肿瘤,剖腹探查行胰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与脾脏粘连紧密,连同脾脏一并切除.
作者:陈新皓;周绍弼;耿涛;赵芳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