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灿荣;张太明;何妙侠;陈颖;朱明华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53和Ki-6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IF-1α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宫颈癌组织中HIF-1α、p53和Ki-67的表达.结果 61例宫颈癌标本中有40例(65.57%)不同程度表达HIF-1α;HIF-1α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HIF-1α的表达与p53和Ki-67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IF-1α的过表达,使肿瘤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同时HIF-1α通过野生型p53介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有限.从而使凋亡/增生进一步失衡,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别雅春;王海琳;崔红梅;王金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CC) 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及EnVision方法,检测30例HCC(包括10例尸检样本)癌旁、癌组织中Wnt5a、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表达,结合Ki-67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比于癌旁组织,83%(25/30)的HCC癌组织内Wnt5a蛋白低或缺失表达(P<0.001),其异常表达还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10)、高的Ki-67指数(P=0.013),以及a-catenin(P=0.025)和 E-cadherin(P=0.003)的膜下降表达.癌组织中a-caten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E-cadherin的膜下降表达(P=0.047).80%(24/30)HCC癌组织中E-cadherin膜下降表达,相关于高的肿瘤分期(P=0.048)、高的Ki-67指数(P=0.042)和尸检组肿瘤转移的发生(P=0.033).结论 Wnt5a缺失表达是HCC进展中的频发事件,并相关于a-catenin 和 E-cadherin的异常表达.Wnt5a在HCC中发挥肿瘤抑制基因样的作用,该蛋白极可能是一个有用的HCC预后不良指标.
作者:刘晓红;周航波;马恒辉;周志毅;陆珍凤;周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显色原位杂交法(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作为一种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方法,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原位检测基因的扩增、染色体易位和异倍体分析.本实验室用显色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ES/pPNETs组织中22号染色体上特异性EWS基因易位,现将该技术对检测染色体异位方面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蒋金芳;李洪安;李锋;常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宫颈病变中21型别HPV DNA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应用HybriMax 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法检测71例宫颈病变中HPV DNA,年龄自20~64岁.宫颈病变分为鳞状上皮增生空变、尖锐湿疣、低级别CIN及高级别CIN.HPV DNA 21种型别被检测,其中高危15型,低危6型.结果 71例宫颈病变中50例HPV DNA阳性(69%);按年龄分类,HPV DNA检出的频次以20~25岁(81%)高,31~40岁低(56%)(P=0.286).其中高危型及高低危混合型HPV感染62%,低危型感染7%.HPV感染率在鳞状上皮增生伴空泡变性中33%,尖锐湿疣92%,低级别CIN中89%,高级别CIN中100%(÷2=26.874,P=0.001);其中高级别CIN中均为高危型HPV基因型阳性,阳性频次基因型依次为16、33、52、18;低度CIN 病变HPV基因型依次为16、31、18、52、33、6、11等.单一型别感染率65%,多重型别感染率34%.结论 HPV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大多数HPV感染不引起宫颈病变,可自行清除.HPV感染与病变的类型明显相关,随着病变的加重,HPV阳性率增高,高危型HPV阳性率亦随之增高.宫颈高级别CIN HPV感染型别依次为16、33、52、18等;低级别依次为16、31、18、52等.
作者:王鲁平;李静;杨光之;丁华野;皋岚湘;刘光;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月,CT发现左肾占位1周入院,无血尿.先行肿块切除,后行左肾根治术.
作者:刘强;高润霖;朱建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0岁,回族,咳嗽伴胸痛4个月、痰中带血2周就诊.X线及CT发现左肺上叶6.3 cm×6.5 cm的占位性病变,B超发现腹腔有数个肿大的淋巴结,直径0.6~1.2 cm.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上叶前支狭窄,支口有白色结节生长,质脆易出血.取局部组织活检,见纤维组织中有急慢性炎细胞浸润.临床怀疑为肺癌,遂行开胸探查、左肺上叶切除术.
作者:藏素红;王莉;陈波;柴敏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 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结果在所检测的23例髓母细胞瘤中,21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 染色体8p总的LOH比率为51%(124个LOH/243个可分析位点).我们在8p22-23.2之间发现了一个高比率的共同丢失区,其长度为18.14 cM.结论 染色体8p22-23.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发病有关.
作者:殷晓璐;沈艳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状增生、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和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的克隆起源,为甲状腺多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及基于HUMARA基因多态性克隆性分析检测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5例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样结节、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是否为肿瘤性增生.结果 HUMARA基因杂合率为86.5%(32/37).5例单纯结节状增生为多克隆,5例单发包膜完整的腺瘤中1例为HUMARA基因纯合子,其余4例为单克隆.12例多发性腺瘤样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4例多发腺瘤样结节中有多克隆性结节(1/3,1/3,1/2,2/2),其中4枚包膜包裹不完整,其余6 例多枚结节均为单克隆且包膜完整.15例甲状腺结节状增生背景上的腺瘤样增生结节中2例为HUMARA纯合子,另13例结节状增生背景均为多克隆,其中8例结节为多克隆(3例无包膜,5例包膜不完整),余5例为单克隆(包膜完整).结论 克隆性分析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状增生和腺瘤的鉴别,而多发性腺瘤和结节状增生伴腺瘤形成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包膜的完整性做出判断.
作者:樊洁;唐峰;包芸;陈忠清;李琼;王虹;许祖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特征是确定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克隆性及其细胞来源的可靠依据.近年来开展的PCR法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能从DNA水平更早期、敏感、精确地在亚病理与亚临床阶段检测出肿瘤性克隆,对淋巴造血组织疾病的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目前已用于淋巴造血组织疾病良恶性诊断、肿瘤性病变的追踪及复发预测等方面.本文就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和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体会、改进意见、注意事项以及与病理形态学诊断有关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总结.
作者:倪灿荣;张太明;何妙侠;陈颖;朱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因反复头胀1年余、加重1个月伴记忆减退入院.入院体查:左侧眼睑见3 cm×2 cm黑色斑块,分别于头顶和枕部皮肤处见13 cm×7 cm和11 cm×8 cm黑色斑块(图1);自述出生后即有,后渐增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左侧嗅觉减退,四肢肌力及腱反射无特殊,病理反射阴性.MRI示左侧额叶巨大软组织影,4.3 cm×3.7 cm,边缘尚清,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及双侧大脑前动脉均向右侧移位;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与瘤体关系密切.
作者:王毅宏;张静;许敬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kp2和E2F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和3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Skp2和E2F1染色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胆囊腺癌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慢性胆囊炎(P<0.01);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Skp2和E2F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肿块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胆囊癌中Skp2和E2F1表达呈密切正相关(r=0.56,P<0.01).结论 Skp2和E2F1表达可能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杨竹林;兰思根;付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35岁,因停经5个月、腹腔出血3 h入院.术中见腹腔大量积血4 500 ml左右,子宫破裂,胎儿、胎盘破入腹腔. 病理检查眼观:子宫壁组织4块,约5 cm×2 cm×1 cm,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切面灰白灰红,质地中等.胎盘16 cm×11 cm×3 cm,胎儿面光滑,脐带偏于一侧,距胎盘边缘近为2 cm;母体面见一血肿7 cm×5 cm×1 cm,未见梗死;脐带长3 cm,直径1 cm,表面光滑.镜检: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或弥漫性浸润子宫肌间(图1),瘤细胞比细胞滋养细胞大,呈多角形、卵圆形或梭形,少数为瘤巨细胞,胞质较丰富,淡红染或透亮,比合体滋养细胞染色浅.瘤细胞多为单核,少数为双核或多核.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象.
作者:吴晓辉;蔡圣芸;林云;朱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间质中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34和SMA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通用型二步法检测75例胃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间质纤维母细胞34和SM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4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纤维母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80.0%(8/10),而在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仅6/75例呈阳性表达(8.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SMA阳性表达率为90.7%(68/75),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30.0%)(P<0.01).胃癌组织纤维母细胞中SMA表达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率(75.6%)明显高于Ⅰ~Ⅱ期(26.7%)(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强阳性率(78.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7.9%)(P<0.01).结论 与正常组织中纤维母细胞相比,胃癌中纤维母细胞表现为34(+)表达的缺失,而转变为SMA(+)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特征,两者的联合检测将可能作为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较特异的标记;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王瑞芬;王正彩;王健;王立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PBK/TOPK在人体正常组织和常见恶性肿瘤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探讨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在含有人体19种正常组织的组织芯片和含有19种恶性肿瘤组织的组织芯片上进行PBK/TOPK染色,检测PBK/TOPK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19种正常组织中,只有头皮的汗腺、睾丸的精原细胞、肝脏的胆管上皮、食管黏膜下腺体、胰腺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前列腺的基底细胞和肾脏的远曲小管8种组织有不同数量细胞明确阳性表达.在19种恶性肿瘤组织中,乳腺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PBK/TOPK的大量、强阳性表达.结论 PBK/TOPK在少数正常组织特定细胞中的明确表达及其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强阳性表达,为其成为研究肿瘤起源与发生的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作者:何芙蓉;黄高昇;王娟红;王璐;刘宇红;王頔;李袁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收集12例手术切除的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肉眼观察、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 12例中,男性患儿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4.4)个月,术前病程(18.7±30.5)个月.肿块以胸背部和头颈部好发,平均直径(5.8±3.2)cm,无包膜.镜下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致密,排列成鲱鱼骨样,核分裂显著,胶原纤维较少或缺乏.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表达vimentin,SMA、MSA染色结果不明确.手术切除后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的病例.结论 婴儿型纤维肉瘤大多发生于1岁之内,染色体的检查可帮助诊断,治疗以广泛局部手术切除为主,可辅以化疗.需与婴幼儿纤维瘤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良性或恶性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滑膜肉瘤、血管外皮瘤及成人型纤维肉瘤相鉴别.
作者:张忠德;殷敏智;奚政君;吴湘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也称为保存性损伤,是指从供肝获取(热缺血)、冷保存(冷缺血)至植入受体后恢复肝血流(再灌注)全过程中任一时段任一过程中发生的肝损伤,是肝移植术后1~周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王斌;丛文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因右肘部肿物1年,伴疼痛10日入院.曾于10年前在同部位切除过类似肿物,当时因条件受限未送病理诊断,今复发.
作者:郑景鹤;纪立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是一种具有多向潜能的间质细胞,其激活和增殖是肝纤维化相关研究的热点,但其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少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人HCC中HSC的活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作者:王伟;官阳;杨木兰;张春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并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包括2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10例神经纤维瘤、5例结节性筋膜炎在内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分别检测载脂蛋白D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载脂蛋白D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阳性表达率为92.0%(23/25),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2/30),二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5).原位杂交在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有20例检测到载脂蛋白D 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0.9%,在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中这阳性表达率则为7.7%(2/26),二者之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P<0.05).结论 载脂蛋白D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新型标记物;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可对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的有效检测.
作者:周晓莉;范钦和;樊祥山;彭韬;万美珍;汪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患者,女,20岁.患者出生时右颈下颌下部可见一些散在分布、略高出皮面、大小较一致的白色丘疹,粟粒大,无痛痒.随年龄增长,丘疹逐渐增多,较密集地片状分布.丘疹顶部白色脂栓渐变成黑色,黑色角质栓剥离后形成点状凹陷,呈蜂窝样外观.
作者:赵敏;陆江阳;邹先彪;刘茜;杨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