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碘大鼠补充不同剂量碘酸钾和碘化钾对甲状腺和血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叶振坤;罗玉玉;项建梅;阎玉芹;陈祖培

关键词:碘酸钾, 碘化钾, 抗氧化能力, 甲状腺肿
摘要:目的观察缺碘Wistar大鼠补充不同剂量碘酸钾(KIO3)和碘化钾(KI)两种碘剂治疗缺碘性甲肿时,甲状腺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在成功复制缺碘性甲状腺肿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适量碘(1倍)、5倍和50倍于适量碘的KIO3和KI这6种措施进行干预治疗,治疗1月和3月后,测定血和甲状腺组织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甲状腺组织抗氧化能力:①6个治疗组的SOD和MDA均明显低于低碘组(LI组),但总体趋势仍高于正常对照组(NI组);②不同补碘剂量之间的比较:SOD和MDA在治疗1月时均随剂量加大呈下降趋势,但在治疗3月后KIO3组两个指标均随剂量加大呈升高趋势,KI组未发现增高或降低趋势;③不同补碘剂型之间的比较:KIO3和KI组在三种碘水平上比较发现,治疗1月时,KIO3组的SOD均高于KI组,MDA与KI组比较也似有增高趋势;治疗3月后,KIO3组的SOD与KI组比较似有降低趋势,但MDA似有升高趋势.(2)血抗氧化酶:①LI组与NI组的SOD和MDA均无差异;②与LI和NI组比较,除1×KI外,其余5个治疗组的SOD均与LI和NI组无差异.KIO3组MDA均低于NI组,1×KIO3同时还低于LI组,而KI组与LI和NI组均无差别;③KIO3组和KI组的SOD均随补碘剂量增大似有降低趋势,但MDA变化不明显;④在三种补碘水平上,KIO3组的SOD和MDA均较KI组偏低.结论①不同剂量的KIO3和KI均能使缺碘大鼠甲状腺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明显恢复,但抗氧化能力恢复是个较长的过程;②短期大剂量KIO3和KI对恢复缺碘大鼠甲状腺的抗氧化能力效果似较佳,但不宜长期给予;③长期给予适当剂量的KIO3对恢复缺碘大鼠甲状腺抗氧化能力不差于KI组;④血液系统存在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代偿能力,缺碘时不易出现失代偿;⑤适当剂量的KIO3对于纠正碘缺乏是安全有效的.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强化科研管理促进防治科研工作

    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是集鼠疫、布氏菌病、地方性氟(砷)中毒的防治与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机构.

    作者:浦清江;马汉维;王瑞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的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国各生态型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及分子量.方法鼠疫菌经破碎后采取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膜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电泳系统分离鼠疫菌外膜蛋白.结果在10%的SDS-PAGE上我国各生态型鼠疫菌37℃条件下的培养物所表达的外膜蛋白多为26条蛋白带,而28℃培养物表达的外膜蛋白多的则有36条蛋白带.结论中国各生态型鼠疫菌外膜蛋白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青海田鼠型菌株所产生的外膜蛋白与布氏田鼠型菌株相同.

    作者:张春华;丛显斌;王忠惠;浦清江;吕景生;张贵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2002年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2年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为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02年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人间血检阳性率5.67%,确诊新发病人402例;其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病人数多,占新发病人总数的78.61%.畜间平均阳性率0.27%;其中以牛的阳性率高,为0.99%,其次是羊0.23%.结论个别监测点人畜间布病疫情较重,出现暴发或流行,部分监测点布病疫情有所回升.

    作者:赵永利;王大力;冮森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分析

    目的掌握二连浩特口岸地区生物群落状况,评估动物鼠疫流行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疫源地现场的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参考有关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9~2001年由于连续3年干旱,植被稀矮,主要宿主长爪沙鼠因食源匮乏,繁殖减少,自然死亡增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鼠疫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检验了大量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未发现阳性材料.结论1999~2002年动物鼠疫出现了明显间断.但随着长爪沙鼠生存条件变好,数量会迅速回升,有可能出现新的流行.二连浩特口岸地区沙鼠鼠疫自然疫源性将长期存在.

    作者:白长江;郝静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食盐碘化前后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流行病学变化

    许多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缺碘有关,随着人们对碘缺乏病(IDD)的进一步认识,199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宣言,要求2000年前在全球消除IDD.

    作者:赵吉生;盖宝东;房学东;崔俊生;陈桂秋;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威海市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评估

    威海市辖三市一区,总人口247万.1995年对全市进行了碘缺乏病本底调查,结果显示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9.42%,尿碘中位数为61.9μg/L,水碘均数为4.93 μg/L.根据GB16005-1995<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被确定为碘缺乏病区.1996年起实施了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建立长期有效可持续运行的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机制,我们于2001年对五年来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估.

    作者:孙辉;李瑞英;李作宁;邵正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有很多非糖尿病病人血液糖浓度不同程度的升高,早已被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但是它是否影响病人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其死亡的主要因素,或是代表一个急性的应激反应,还是一种潜在的糖尿病表现,迄今仍在争论中.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分析了28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入院时血糖浓度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齐;卢瑛;范玉兰;贾岩;管艳敏;王莹;宋文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细胞系方波电脉冲基因转染条件的探讨

    目的探讨方波脉冲基因电转染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系的转染条件和效果.方法选用pEGFP-C1作为外源基因与方波电脉冲相结合,以人甲状腺癌细胞系TA-K为导入对象,探讨方波脉冲基因电转染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系转染的脉冲幅度,脉冲时值,脉冲次数和反应体系大小.结果当脉冲幅度在60V/mm时,开始出现阳性细胞,脉冲时值20ms时,基因转染效率可高达35%,细胞生存分数55%,脉冲时值20ms、次数1次转染效率高、细胞死亡率低.200μl混合液电转染后观察,对细胞生存影响不大.结论脉冲幅度在60V/mm,脉冲时值20ms,脉冲次数1次,反应体系200μl,可以为人甲状腺癌细胞系的转染提供良好效果.

    作者:孙辉;王金国;单纯玉;付言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氟中毒对大鼠口腔粘膜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中毒对大鼠口腔粘膜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饮用含150 mg/L氟化钠(NaF)的蒸馏水溶液4周,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结果氟中毒能明显诱导大鼠口腔粘膜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总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0.20%和44.80%.结论氟中毒能引起大鼠口腔粘膜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

    作者:贺凌飞;陈建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亢性周期性瘫痪误诊为脑梗死1例报告

    患者,男,44岁,以突发性左上下肢及右上肢无力3天人院.病人3天前早晨起床后出现左上下肢及右上肢无力,在当地医院查头部CT正常,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

    作者:孔祥瑞;王永顺;徐文媛;叶文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济南市2002年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监测分析

    儿童基础免疫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连续地、系统地收集、汇总和分析基础免疫接种率报告资料,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大限度地控制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

    作者:杨华;周志中;王广青;于东子;韩晓辉;董微;王美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山阴县饮水砷含量及砷中毒病情调查

    目的搞清山阴县高砷水和砷中毒病情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方法水砷检测用快速试剂盒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高砷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3个乡(镇)36个自然村,测定井水样3 083份,水砷超标率为54.40%;砷中毒患病率为16.85%,患病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结论山阴县水砷浓度高、病情重,砷中毒病区的形成与该地区地质环境及居民饮水方式有关.

    作者:王正辉;程晓天;李军;桑志萍;温新平;王三祥;高建国;韩凌凌;段虎顺;梁彬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50年回顾(待续)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世界上较系统的描述,已有近150年历史[1].在我国也早已存在和流行,由于当时对该病认识水平有限,未能加以科学论述和命名.但对其临床表现和危害有一定了解,并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下来.我国关于布病的确切记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已近百年.布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全面系统防治.50多年来,已查清了疫区范围,掌握了流行规律,制定了技术对策,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张士义;朱岱;江森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03年吉林省大骨节病省级监测点病情监测总结

    为了掌握吉林省大骨节病病情,为防治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吉林省选择白山市抚松县大方村、磐石市大力河村、延边州汪清县罗子沟上河村、通化市通化县富江乡碱厂村4个小学作为省级监测点,于2003年3~4月进行了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万晓艳;吴琦;张雪英;王永强;崔永光;邵秀芝;段力滨;冯宝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的毒力测定研究

    目的为研究C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毒力情况,进行了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的LD50测定.方法随机分组,直接灌胃法.结果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小白鼠LD50为0.147ml/kg.结论该毒素对小白鼠有较强的毒性,建议推广应用灭鼠.

    作者:王武芳;庚梅;胡文祥;张晶仁;谷春广;张金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河南省大骨节病自然消长因素20年观察

    大骨节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河南省近年来患病率持续下降.为了观察各种因素在大骨节病自然消长中的作用,我们自1982年开始设立了大骨节病自然消长因素观察点,多年来未采取人为防治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崔才磊;于红阳;杨素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缺碘大鼠补充不同剂量碘酸钾和碘化钾对甲状腺和血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碘Wistar大鼠补充不同剂量碘酸钾(KIO3)和碘化钾(KI)两种碘剂治疗缺碘性甲肿时,甲状腺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在成功复制缺碘性甲状腺肿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适量碘(1倍)、5倍和50倍于适量碘的KIO3和KI这6种措施进行干预治疗,治疗1月和3月后,测定血和甲状腺组织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甲状腺组织抗氧化能力:①6个治疗组的SOD和MDA均明显低于低碘组(LI组),但总体趋势仍高于正常对照组(NI组);②不同补碘剂量之间的比较:SOD和MDA在治疗1月时均随剂量加大呈下降趋势,但在治疗3月后KIO3组两个指标均随剂量加大呈升高趋势,KI组未发现增高或降低趋势;③不同补碘剂型之间的比较:KIO3和KI组在三种碘水平上比较发现,治疗1月时,KIO3组的SOD均高于KI组,MDA与KI组比较也似有增高趋势;治疗3月后,KIO3组的SOD与KI组比较似有降低趋势,但MDA似有升高趋势.(2)血抗氧化酶:①LI组与NI组的SOD和MDA均无差异;②与LI和NI组比较,除1×KI外,其余5个治疗组的SOD均与LI和NI组无差异.KIO3组MDA均低于NI组,1×KIO3同时还低于LI组,而KI组与LI和NI组均无差别;③KIO3组和KI组的SOD均随补碘剂量增大似有降低趋势,但MDA变化不明显;④在三种补碘水平上,KIO3组的SOD和MDA均较KI组偏低.结论①不同剂量的KIO3和KI均能使缺碘大鼠甲状腺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明显恢复,但抗氧化能力恢复是个较长的过程;②短期大剂量KIO3和KI对恢复缺碘大鼠甲状腺的抗氧化能力效果似较佳,但不宜长期给予;③长期给予适当剂量的KIO3对恢复缺碘大鼠甲状腺抗氧化能力不差于KI组;④血液系统存在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代偿能力,缺碘时不易出现失代偿;⑤适当剂量的KIO3对于纠正碘缺乏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叶振坤;罗玉玉;项建梅;阎玉芹;陈祖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介入栓塞甲状腺动脉与口服抑亢丸联合治疗Graves病

    目的观察抑亢丸与介入栓塞甲状腺动脉联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Graves病患者均行介入栓塞甲状腺上、下动脉后,8例术后口服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8例患者术后口服抑亢丸,观察比较抑亢丸的疗效.结果介入术后口服抑亢丸与口服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效果相同.结论介入栓塞甲状腺动脉后口服中药抑亢丸与口服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治疗Graves病疗效相同.

    作者:孙顺吉;刘维民;杨立生;梦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轻病区全民食盐加碘后5~15年住院甲状腺疾病

    目的研究全民食盐加碘(USI)对住院甲状腺疾病影响.方法住院甲状腺疾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实施USI后5~15年住院甲状腺疾病占总住院比例下降到1.9%~2.8%,平均2.2%,女/男比率为4.2,<20岁组和≥60岁组比例分别为3.2%和12.2%.甲状腺良性肿瘤下降到37.9%,甲亢仍保持32.3%,甲状腺炎降到4.9%.居民食盐碘含量和目标人群尿碘分别增加到52.5ppm和572.0μg/L.结论甲状腺毒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增加与盐中的碘过多有关.食盐加碘量应当调整使之达到推荐摄入量,调整依据是其它来源的碘量、每天食盐食用量和碘在盐中的丢失.

    作者:张建伟;吴民义;赵金扣;张庆兰;谢轶青;杨明霞;冷瑞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西藏大骨节病流行的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西藏大骨节病分布范围变化与耕地变化的关系.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显示方法和统计技术,将西藏20世纪80年代和1999年大骨节病县分布范围变化分为非病县、老病县和新病县,分别统计各县10年间耕地变化情况.结果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牧业县很少有大骨节病分布;新增加的病县主要集中在耕地明显增加的地区.结论西藏大骨节病分布的明显增加与农业、农村居民由牧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有关,退耕还牧应成为控制西藏大骨节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杨林生;李海蓉;王五一;谭见安;李永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