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构成及其死亡危险因素

肖红雯

关键词:重症肺炎, 病原学检测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原菌构成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重症肺炎住院患者136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痰液检查,行相关病原学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革兰阳性菌26株,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较为常见;真菌13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不敏感,耐药率100.0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3.85%和15.38%;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耐药率为16.67%,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为77.78%.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钠敏感性较高,耐药率为23.07%,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不敏感,耐药率高达100.00%;溶血性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和利奈唑胺、头孢吡肟较为敏感,耐药率为14.29%和28.57%,28.57%,而对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不敏感,耐药率均为71.43% 和85.71%.累及器官超过3个、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而患者的愈后与累及器官超过3个、合并COPD呈正相关.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Hep2-exo负载树突细胞诱导抗喉癌免疫效应的机制

    目的 探讨人喉癌细胞Hep2细胞来源外泌体(Hep2-exo)负载树突细胞(DC)后体外刺激细胞毒T细胞对Hep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从Hep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Hep2-exo.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Hep2-exo形态,Western印迹分析Hep2-exo表面CD9分子表达.分离培养喉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用MTT法检测负载Hep2-exo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毒T细胞对Hep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透射电镜下见Hep2-exo呈典型的杯状,大小相对均一,平均直径30~100 nm.Hep2-exo表面有CD9CD63分子表达.单个核细胞DC有CD1a分子表达说明诱导成功,边缘有绒毛样突起,呈典型的PC形态.负载Hep2-exo的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强于未负载Hep2-exo的DC(P<0.05).结论 负载Hep2-exo的DC 能促进T细胞增殖,可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应答抑制喉癌细胞生长.

    作者:张琼宇;李培;葵旭;胡晓军;孙远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女性乳腺增生患者的膳食结构调查

    目的 了解女性乳腺增生患者的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分析膳食结构与乳腺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石家庄新华区妇幼保健站妇女疾病普查项目中确诊的300例乳腺增生患者和300例对照者进行膳食调查.采用3 d连续称重法、24 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的膳食调查方法,分析样本人群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及和乳腺增生病的相对风险度.结果 乳腺增生患者禽畜类、奶类、食用油、食盐人均摄入量高于豆类、果蔬类人均摄入量低于推荐食物摄入量;膳食结构与乳腺增生相对风险关系分析显示,膳食纤维、豆类优质蛋白是乳腺增生的保护性因素,动物源性蛋白摄入过多乳腺增生患病风险增加.结论 乳腺增生患者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应加强膳食指南和营养干预的健康教育以有效降低乳腺增生的患病风险.

    作者:李杰茹;傅天;李志丽;韩聚强;杨江霞;白建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21对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21对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肺癌细胞HBE、H460、A549和H446,将实验分为miR-21 inhibitor组、miRNA scramble组、空白对照组.荧光定量检测肺癌细胞H460、A549和H446 miR-21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将miR-21 inhibitor和miRNA scramble转染到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人肺癌细胞H460后,对照组不转染的各组细胞的表达量;MTT实验检测转染miR-21 inhibitor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miR-21 inhibitor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的活性.结果 肺癌细胞H460、A549和H446 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癌细胞HBE(P<0.01),由于肺癌细胞株H460的miR-21表达在3个细胞株中高表达,因此选择肺癌细胞株H460做后续研究;将miR-21 inhibitor组和miRNA scramble组转染到肺癌细胞株H460后,荧光定量PCR显示,miR-21 inhibitor组的miR-21的相对表达量为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miRNA scramble组的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P>0.05);MTT结果显示,转染4 d后,miRNA scramble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率无差异(P>0.05),而miR-21 inhibitor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细胞增殖率逐渐下降;流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miRNA scramble组比较,miR-21 inhibitor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Western印迹显示,miR-21 inhibitor组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miRNA scramble组和空白对照组,而miR-21 inhibitor组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miRNA Scramble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miR-21 的表达,可抑制肺癌细胞H460的生长,增加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家族的调节有关.

    作者:赵玉明;李艳星;朱晓锋;吴飞马;李振华;钟声逸;李丽红;陈园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对比增强成像诊断中老年小肠疾病的效果

    目的 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对比增强成像诊断中老年小肠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该院80例中老年人患者因肠病行磁共振成像,对其DWI与对比增强成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对所有小肠疾病的诊断,对比增强成像的准确率明显高于DWI(P<0.05).诊断肠道肿瘤方面,对比增强成像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明显高于DWI(P<0.05);诊断炎性肠病方面,对比增强成像与DWI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老年肠道肿瘤性病变诊断,对比增强成像较DWI诊断率高;二者诊断炎性肠病方面无明显差别.

    作者:崔喜民;李健明;张孟超;喻骏;刘云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预测颅内感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预测颅内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8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经脑脊液等辅助检查证实为颅内感染的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开颅手术无颅内感染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静脉血,观察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人S-100b蛋白(S-100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第3天开始研究组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14天两组差异越来越大(均P<0.05);经颅内感染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WBC、IL-6、TNF-α、S-100b、CRP、PCT对颅内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颅手术后3 d 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无下降则预示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可能性大.

    作者:聂柳;崔勇;刘兴吉;夏鹰;曹卉;陈晓东;林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30例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T2DN组患者血清内脂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内脂素和MDA明显高于NC组(均P<0.01),T2DN组血清内脂素和MDA明显高于T2DM组(均P<0.01).T2DN组血清SOD和CAT明显低于T2DM组(P<0.01),T2DN患者血清内脂素与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甘油三酯(TG)和MDA呈明显正相关(r=0.418,r=0.475,r=0.359,r=0.427,r=0.518,r=0.522,均P<0.01),与SOD和CAT呈明显负相关(r=-0.583,r=-0.469,均P<0.01).结论 T2DN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同时存在氧化应激,内脂素与氧化应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参与T2DN的发生发展.

    作者:黄娟;黄云芳;陈文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苦参总碱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研究苦参总碱(TASF)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组,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除空白组动物外,其余动物结扎左冠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 h,通过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病理学、电镜、TUNEL染色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检测对TASF保护心肌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80 mg/kg TASF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CK、LDH、AST的含量(P<0.05),40 mg/kg TASF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LDH、AST的含量(P<0.05);80 mg/kg和40 mg/kg TASF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结构的破坏;80 mg/kg TASF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P<0.05),其机制可能与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有关.结论 TAS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调控Bcl-2、Bax基因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樊美玲;刘博;王鑫;温富春;丁涛;纪凤兰;徐惠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组实验、对比分析以及身体状况评价法对参与太极拳练习的中老年人进行研究.结果 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练习的目的是增进身体、心理健康,预防疾病.试验前后晨练组被试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等10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迫、敌意、妄想症3个指标差异更明显(P<0.01).而将对照组试验前后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以上10个指标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中老年人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可以调节情绪,改善思维与情感,强化自我观念和自尊.太极拳在改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尤其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心理、精神状态的调节,锻炼后都有明显改善.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

    作者:洪思征;张健;刘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其与缺血性脑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其与缺血性脑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梗死组和同期体检的老年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根据梗死时间分为梗死组1 d、梗死组3 d、梗死组7 d;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根据梗死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狭窄组.测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结果 梗死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1 d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3 d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梗死组7 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1 d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3 d白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3 d中性粒细胞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梗死组7 d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重度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大梗死灶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小梗死灶组和中梗死灶组(P<0.05),中梗死灶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小梗死灶组(P<0.05).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P<0.05).结论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缺血性脑损伤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作者:戴贤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92例老年DNP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α-硫辛酸治疗.对比综合疗效、治疗前后正中、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并观察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组间综合疗效等级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89.13%)显著高于常规组(63.04%,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MCV、SCV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神经传导速度数据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α-硫辛酸治疗老年DNP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推测与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作者:朱志良;刘嘉悦;李丹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正常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和快速眼动(REM)睡眠期,正常睡眠中两期规律交替出现.睡眠开始时先出现的是NREM睡眠1期,随着睡眠程度的加深,逐渐进入NREM睡眠2、3、4期,在80~100 min时进入REM睡眠期,由REM睡眠期和NREM睡眠期组成一个睡眠周期.环境、药物、睡前状态等外源性因素及自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导致睡眠障碍[1].本文将就睡眠呼吸紊乱(SDB)、失眠等几种临床相对常见类型的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展开综述.

    作者:李成博;李敏;于宁;高雅然;高燕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个人和家庭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个人和家庭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经过培训的当地调查员对多阶段抽样产生的3 053名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入户访问调查.结果 被调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总得分分别为(43.16±10.36)分和(44.62±8.65)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和支出来源、子女数、子女关心老人健康程度等家庭因素都与农村老年人健康相关.结论 农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评价不高,存在健康不公平现象,建议提高政府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呼吁子女们增加对老人的日常关心.

    作者:高云;周建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比索洛尔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及其不同亚型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 (CYP450) 含量及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活性的影响.方法 生理盐水为对照,大鼠灌胃给予0.9 mg·kg-1·d-1的比索洛尔,连续7 d,然后测定其肝微体中CYP450含量及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比索洛尔组CYP450含量和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索洛尔对CYP450含量和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活性无影响.

    作者:刘明远;李萌;赵可欣;韩梅;赵锦程;张明远;朱秋双;杨玉;白雪;杨光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和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作为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高血压组TC、TG、LDL-C、HDL-C、CRP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双歧杆菌属、多形拟杆菌、直肠真杆菌与CRP、TC、TG、LDL-C、HDL-C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减少,肠道直肠真杆菌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和炎症指标及脂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罗永建;严培玲;刘海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感官刺激疗法在国外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460万例老年痴呆患者,患病人数增长多的地区是中国及其周围南亚国家[1].老年痴呆是导致老年人发生残疾并依赖他人的主要原因,其社会成本几乎等同于癌症、心脏病和中风三种疾病的社会成本之和[2].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管理两种方法治疗老年痴呆.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欧洲药品管理局对痴呆患者药物的使用发出警告,强调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增加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全因死亡的风险[3],故提倡将非药物治疗作为老年痴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葛高琪;王晶晶;齐冲;张秀敏;王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改善老年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效果

    目的 探究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EGDS)在改善机械通气老年肺炎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肺炎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EGDS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行标准化镇静策略,EGDS组实行EGDS策略进行镇静.停药后就两组呼吸及循环参数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营养目标达标时间及其机械通气时间,并就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用药期间,两组平均动脉压(MBP)、呼吸频率(RR)、动脉氧分压(PaO2)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心率(HR)存在显著差异(P<0.05).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和营养目标达标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并发症方面,EGDS组胃潴留、呕吐、反流误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GDS的应用避免了对机械通气肺炎患者的过度镇静,对肠胃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肠内营养耐受性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马叶萍;严一核;周蕾;应利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喉功能保留策略中不同治疗方法对中晚期喉癌及下咽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喉功能保留策略中不同治疗方法对中晚期喉癌及下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56例晚期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保留手术组(22例)、调强放疗组(19例)和同步放化疗组(15例).保留手术组接受切除病灶和喉功能保留手术治疗,调强放疗组接受靶区直线加速器适型调强放射治疗,同步放化疗组接受与调强放疗相同的放射治疗和化疗.对三组手术后治疗效果、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保留手术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步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显著高于调强放疗组(均P<0.05).保留手术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等生存质量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同步放化疗组得分显著高于调强放化疗组(均P<0.05).保留手术组出现咽瘘的患者显著多于其余两组,而出现吞咽困难、语言交流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人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均P<0.05).结论 在喉功能保留策略中选用喉保留手术,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亚超;喇彩凤;魏洁;李海荣;李燕萍;刘延彬;徐国刚;尚小领;林彦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F)的疗效.方法 67例老年OVF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Sextant 内固定组(n=35)与开放内固定组(n=32),均获随访24~48 w,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内固定前、内固定后3 d、24 w的病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并对比两组内固定前、内固定后24 w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与开放内固定组相比,Sextant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但术中X线暴露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本组内固定前相比,两组内固定后3 d、24 w的病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位指数、后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固定后3 d、24 w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固定后 24 w的目测类比评分、ODI均明显改善(P<0.05),且Sextant内固定组明显优于开放内固定组(P<0.05).Sextant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开放内固定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是治疗老年OVF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志;沈晓钟;马建武;单中书;曹振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淫羊藿苷对氧糖剥夺PC12细胞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对氧糖剥夺PC12细胞单胺类递质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PC12细胞氧糖剥夺(2 h)损伤模型,将10-7、10-6、10-5 mol/L淫羊藿苷预给药1 h加氧糖剥夺期间给药2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10-7、10-6、10-5 mol/L淫羊藿苷均能显著升高氧糖剥夺PC12细胞上清液的NE、DA、5-HT含量和细胞的活力(P<0.05).结论 淫羊藿苷保护氧糖剥夺PC12细胞的作用可能与调节单胺类递质紊乱有关.

    作者:莫镇涛;李文娜;翟玉荣;石京山;龚其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

    目的 探究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螺内酯,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房内径、血压,根据是否复发等判断用药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1、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左房内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房内径、SBP、DBP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可有效维持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的窦性心律,疗效突出,安全性较好.

    作者:段文涛;史东;王新夺;张朝霞;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