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平;丁英钧;董绍英;刘洪斌;赵玉庸
目的:探讨毕节地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毕节地区共7所医院就诊的2685例老年(年龄≥60岁) CAP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静脉血检查衣原体及支原体,采用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结果与2010~2012年相比,2013~2014年老年CAP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不同性别老年CA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秋冬季CAP发病率高于春夏季(P<0.05),年龄>80岁的患者 CAP发病率显著高于60~70岁及71~80岁的患者(P<0.05)。细菌感染1308例(48.72%),病毒感染685例(25.51%),支原体/衣原体感染692例(25.77%)。近2年老年CAP细菌性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性感染近几年感染率无明显变化(P>0.05)。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耐药性分析,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革兰阴性( 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较高。结论应根据CAP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给予针对性干预。
作者:杨静;夏光琴;陈道忠;王忠全;夏红艳;余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达8%~10.5%〔1〕,TIA发病后2~7 d为脑卒中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评估、干预可减少卒中发生。 Johnston 等〔2〕提出的ABCD2评分法可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TIA预后相关〔3〕。本研究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浆Fg水平对TIA近期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作者:周发明;王成谋;陈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病房( 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 PCT)与C-反应蛋白( 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ICU重症感染患者80例为观察组,ICU非感染性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样,比较血清中 PCT和 CRP的含量及检测的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血清中PCT检测阳性率为93.75%,CRP检测阳性率为100%,观察组PCT平均含量为(6.27±2.8)ng/ml,CRP的平均含量为(41.26±7.74)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5±0.14)ng/ml和(5.61±2.81)mg/L(P<0.05)。结论 PCT特异性较 CRP高,稳定性较好,故联合监测血清中PCT和CRP含量可作为ICU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严重感染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诗阳;王日兴;吕有凯;林芳崇;冯奇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体检人群维生素D( V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2014年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患者328例,年龄60~84岁,平均(66.1±5.5)岁。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 D3〔25(OH)D3〕水平,收集身高、体重、年龄等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PG)、血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按照血清25(OH)D3水平分为VD充足组(≥75 nmol/L);VD不足组(50~75 nmol/L);VD缺乏组(<50 nmol/L)。结果三组BMI、FPG、TG、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5、3.081、4.069、7.336,P<0.05)。进一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D水平与 FPG、TG、BMI、平均年龄呈负相关(r=-0.153、-0.115、-0.122、-0.279,P<0.05),与HDL-C、收缩压、舒张压无相关性(r=-0.059、0.024、-0.006,均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PG、TG为 VD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VD营养状况与BMI、FPG及TG等代谢相关指标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群VD不足或缺乏的状况逐渐加重。
作者:陈晓彤;甘小玲;王培;陈庆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估社区老年人照顾者的家庭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承担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主要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照顾者的家庭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得分为(5.46±3.08)分。影响照顾者家庭功能的因素包括:照顾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能否提供好照顾,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来源及对照顾是否满意。结论照顾老人这一角色对照顾者家庭功能有不同程度影响,应关注和重视照顾者的家庭功能并为之提供相关支持,以维持和促进照顾者家庭功能的良性发展。
作者:刘腊梅;周兰姝;路丽娜;李秋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数字化摄影( DR)与多层螺旋CT( MSCT)在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12月对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患者采用DR与MSCT进行检查,并将两种诊断方法分别与手术病理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SCT共在68例患者中检查出足踝部骨折195处,其中单发骨折5例,多发骨折63例;68例患者的MSCT检查结果与术后或出院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DR共在68例患者中检查出足踝部骨折113处,其中单发骨折20例,多发骨折48例;DR 漏诊率达42.05%。在所有的足踝部骨折类型中跟骨骨折所占比例高,达22.05%(43/195),而且DR针对跟骨的漏诊率也是低的,仅为13.95%。进一步比较DR与MSCT两种检查方法对足踝部骨折检出率发现MSCT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DR(57.95%)(χ2=103.83,P<0.05)。 MSCT共在68例患者中检查出29处关节脱位,DR诊断出关节脱位18例,漏诊率为37.93%。 MSCT的关节脱位诊断与手术所见或出院诊断一致。对比 MSCT和 DR 对关节脱位的检出率可以发现 MSCT的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DR(62.07%)(χ2=13.57,P<0.05)。结论 DR与MSCT 扫描影像学检查在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学价值,对于足踝部外伤的患者结合体检必要时进行2个相邻部位检查,可以减少X线检查的漏诊。
作者:洪常华;田震静;韩立江;杨新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率(MA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改变和两者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3例晚期肿瘤住院患者为观察组,每周期化、放疗前检测MAR、CK-MB,并与对照组比较。评价两组患者心功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病情稳定、病情加重和死亡三类,探讨MAR、CK-MB对不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MAR与 CK-MB升高呈显著正相关( r=0.64,P=0.038);随MAR和CK-MB升高心功能不全分级加重;MAR(r=0.58,P=0.042)和CK-MB(r=0.62,P=0.002)升高与Ⅳ级心功能不全呈显著正相关。观察组Ⅲ、Ⅳ级心功能不全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1、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MAR升高、CK-MB升高与晚期肿瘤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38、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AR升高(P=0.008,OR=7.35,95%CI 1.89~26.17)、CK-MB 升高(P=0.041,OR=2.35,95%CI 1.19~16.73)是晚期肿瘤患者病情加重独立危险因素;MAR升高(P=0.009,OR=17.43,95%CI 3.19~121.37)、CK-MB升高(P=0.007,OR=11.23,95%CI 1.99~66.14)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K-MB可促进血小板聚集,晚期肿瘤患者MAR和 CK-MB升高与心功能不全分级相关;MAR和CK-MB升高可作为判定晚期肿瘤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之一。
作者:朱传安;李艳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徐州市农村地区1022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性别、婚姻状况、家中地位、经济状况、是否患病、睡眠质量、邻里关系、和子女的关系、近1年是否经历过负性事件、社会基层组织的帮扶情况、性格类型、生活能否自理12个因素均能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多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是否患病、睡眠质量、邻里关系、近1年是否经历过负性事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大。结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从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刘梅;徐婕;徐燕;葛苏元;赵华硕;高修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肝癌大鼠体内TH17/Treg失衡状态,从而探讨免疫细胞在肝癌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大鼠肝癌模型和对照组,提取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H17及Treg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液上清白细胞介素(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β含量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RORγT及Foxp3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体内单个核细胞CD8表达量显著升高, CD3、CD4表达量显著降低,CD4/CD8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TH17细胞表达量显著升高,Treg细胞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5);IL-17含量显著升高,TNF-β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RORγT含量显著升高,Foxp3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肝癌大鼠TH17/Treg失衡,具体表现为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增多,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降低,提示TH17/Treg失衡与肝癌疾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黄刚哲;姜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行动研究初是为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现象而提出的教育研究方法,其基本内涵是:行动者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1〕。自90年代以来,开始在护理领域中应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病增多,家庭护理需求增加〔2〕,促使社区护理服务处于全面深入的变革发展时期。行动研究作为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研究方法,有益于推动社区护理发展,促进护理实践与理论衔接,对社区护理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述行动研究及其在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淑粉;杨培常;张振香;张艳;李冰华;孙霞;马玲;侯睿;翟军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作为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住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AD患者和50例VD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MMSE量表和MoCA量表对这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MMSE总评分、MoCA总评分以及细化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AD组患者的 MMSE总评分、MoCA总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5)。 AD组患者和 VD组患者的MMSE量表中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两项得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MoCA量表中的执行功能得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MMSE量表、MoCA量表的其他项目的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 AD组患者和VD组患者在幻觉、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等精神行为异常方面的发生率不明显(P>0.05),但AD组患者在偏执和妄想、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患者(P<0.05),而VD组患者在情感障碍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VD相对于AD而言,其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情况较轻,可利用MMSE量表和MoCA量表对AD、VD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郑莉莎;赵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降低心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保护心肌功能和促进受损心肌的恢复。
作者:胡玲;李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往往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采用后外侧切口径路进行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标准的肺癌手术方式。由于后外侧切口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好,可以满足不同肺叶肺癌手术需要等优点已经成为常选用的手术切口。但其手术切口过长,创伤巨大,必须切断背阔肌及前锯肌,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慢,尤其是术后疼痛剧烈,易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也使得许多患者难以接受,尤其是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在肺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面临巨大的挑战〔1〕。本研究旨在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在老年肺癌患者的应用。
作者:王巍炜;巫正伟;李高峰;王德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胶质瘤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核磁共振成像( 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等。 CT曾经是胶质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其灵敏度低于MRI,使用这种方法无法对肿瘤边界及治疗相关变化进行检测。随着MRI技术进步及功能磁共振( fMRI)广泛应用,其已经成为脑肿瘤成像的金标准,不仅能够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还可以通过肿瘤的代谢( MRS)、灌注( PWI)及微观结构( DWI)显示其治疗后变化,可靠的区分辐射坏死和治疗后复发。 PET对肿瘤治疗反应的敏感性强于CT与MRI,但是假阳性率高。 b值,即弥散敏感因子,主要反映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敏感程度,是DWI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组织的生理环境不同,其病变在b值的取值上也有所不同,而同一个疾病,不同b值DWI所显示出来的图像质量及应用价值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不同b值的DWI在诊断胶质瘤上的应用及对胶质瘤分级的价值作一个综述。
作者:刘沁茹;李香营;韩向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长期饮酒对老年脑萎缩发生的影响并分析头颅CT特征。方法接受检查或治疗的长期饮酒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无长期饮酒史的受试者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脑萎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0%,63/75 vs 45.0%,36/80;χ2=25.510,P<0.001)。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饮酒次数、每日饮酒量及饮酒年限均为老年长期饮酒人群发生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第三脑室宽度及哈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及前角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饮酒是导致老年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劝导老年酗酒者戒酒。
作者:翟茂雄;曾宪春;唐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隐性肾衰竭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血肌酐正常,但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GFR)<60 ml· min-1·1.73 m-2作为隐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将67例COPD患者划分为隐性肾衰竭组及非隐性肾衰竭组,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7例 COPD 患者中,6例出现隐性肾衰竭,患病率为9%。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COPD患者罹患隐性肾衰竭概率较低(OR=0.033,95%CI 0.002~0.528,P=0.016);D-二聚体水平越高,罹患隐性肾衰竭的概率越高(OR=1.052,95%CI 1.041~1.133,P=0.038)。结论 COPD患者罹患隐性肾衰竭的患病率为9%;女性及血浆D-二聚体升高是COPD罹患隐性肾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曾勉;蒋玉洁;何婉媚;李斌;陈伟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 DN)患者经那格列奈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后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和纤维连接蛋白( FN)的蛋白含量及mRNA变化水平。方法60例DN患者为实验组,随机分为单纯那格列奈组和那格列奈联合氟伐他汀组(n=30);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12 w,在治疗前、后均清晨空腹取血,通过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TGF和FN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中CTGF和FN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实验组血清中CTGF和FN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降低,其中那格列奈联合氟伐他汀组较单纯那格列奈组降低效果显著(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能更有效降低DN患者血清中的CTGF和FN水平,这可能是联合治疗优于单纯那格列奈治疗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蔷;俞娉;李利;李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武汉市江汉区人群高血压前期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心脏代谢异常风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区两个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水平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及对照组,对三组心脏代谢异常风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前期组患者平均年龄、吸烟率、体质指数(BMI)、腰围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前期组患者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BMI、空腹血糖、TG、UA,高血压前期患者危险因素有年龄、BMI、UA(P<0.05)。高血压前期组患者中,51.3%的患者至少合并1项代谢异常,其合并超重及肥胖、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组患者已经出现心脏代谢异常风险因素的聚集。对于此类患者,保持正常体重,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水平,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因大部分高血压前期患者无自觉症状,迫切需要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高血压防治体系,提高高血压前期患者对血压水平的主动控制性,减缓高血压前期患者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作者:汪亚芸;陈玲;陈曼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运动耐量。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相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力可显著提高,且运动耐量显著增强。
作者:蔡婷;王晔玲;王晓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近远期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及随访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间共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 AMI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rTPA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比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再通率,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情况及30 d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主要终点事件,随访半年和1年的LVEF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直接PCI组IRA再通率及30 d LVEF水平较rTPA溶栓组高( P<0.05);住院期间1型出血率及30 d病死率rTPA溶栓组较直接PCI组高(P<0.05);随访6个月LVEF水平急诊PCI组较r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2型以上级别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2个月的病死率比较和12个月的LVEF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特异性溶栓剂rTPA早期治疗的IRA再通率较直接PCI组低,但其安全性及中远期获益与直接PCI术无差异。
作者:李健;李雪华;刘亚丽;苗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