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施铁锋;黄继义

关键词:高血压, 糖尿病, 尿微量白蛋白, 肾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值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敏感、可靠的指标,定期对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发现早期肾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的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术后病例1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结果 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2组治疗后均比其相应的治疗前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术后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药物治疗仍很重要.

    作者:张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急救观察与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急救与护理措施,为临床对此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 通过及时的抢救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后,120例患者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的抢救和细致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谢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瘢痕子宫45例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目的 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本院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45例患者(观察组),与同期非瘢痕子宫妊娠自然阴道分娩的45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阴道试产45例,37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2%,2组观察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掌握好试产条件和禁忌证,实施阴道式试产具有安全可行性,并可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蒲晓燕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静脉曲张性小腿慢性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静脉曲张性小腿慢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以自拟臁疮方加减内服及西药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效果及术前创面改善平均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 治疗效果及术前创面改善平均时间、切口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静脉曲张性小腿慢性溃疡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凯敏;李文旭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直肠癌患者造瘘术后的综合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直肠癌患者造瘘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2组患者均按其具体病情接受相应的外科手术、内科化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全程个体化的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给以传统的支持性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医疗费用、护理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心理改善状态、患者生活质量干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永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骨科艾滋病患者各临床分期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 探讨HIV阳性患者骨科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进行手术的HIV阳性患者62例,作为研究组,男52例,女10例,年龄5~63岁,平均32.4岁.按WHO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48例,Ⅱ期10例,Ⅲ期4例,对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的处置.同时随机选取同期HIV阴性实施同等级别骨科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5个月,平均3个月.67.5%的研究组患者术前存在血红蛋白低、白细胞计数低、琳巴细胞计数低、血沉高等,且以上因素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手术后感染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临床分期的提高合并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 针对不同的临床分期制定围手术期的处置是HIV阳性患者进行骨科手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建萍;江丽;李平;加莎热特·杰力勒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6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目的 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成功抢救者48例,死亡者12例.结论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诱因是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尽早作出诊断,除去诱因,合理应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果断进行子宫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天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大扶康治疗隐球菌性肺炎一例报告

    隐球菌肺炎在临床上较少见,该患者明确诊断为隐球菌肺炎,使用大扶康治疗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淑云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合成树脂人工骨和肋骨爪形钢板联合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6例多发肋骨骨折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A组(32例):予肋骨爪形钢板内固定、B组:予合成树脂人工骨内固定,C组:合成树脂人工骨和肋骨爪形钢板联合内固定,比较3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合成树脂人工骨和肋骨爪形钢板联合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术中的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但术中出血量少,伤口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合成树脂人工骨和肋骨爪形钢板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合成树脂人工骨或肋骨爪形钢板内固定方法,2种内固定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肖文倩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计划生育手术致子宫穿孔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操作手术时导致子宫穿孔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计划生育致子宫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15例为人工流产吸刮术所致,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致子宫穿孔分别为5例和6例,宫内节育器致慢性穿孔3例,中期引产致穿孔4例,诊刮术致穿孔3例.结论 根据穿孔发生的常见原因,应提高责任心,做好术前病史询问和检查,规范操作,降低穿孔的发生率.

    作者:王莉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病例分析和录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病例分析和录像教学法的应用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病例分析、录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1].结论 病例分析和录像教学法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具有明显优势,更能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吴甜;王绍清;胡楠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不同年龄段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复发灶经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不同年龄段原发性肝癌(HCC)术后复发灶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皮RFA治疗的HCC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0岁13例,40~60岁2例,60岁23例,对无瘤生存率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模型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 40岁治疗组的3、5个月无瘤生存率为38.5%,0,40~60岁治疗组的3,5个月无瘤生存率为53.6%,25.0%,60岁治疗组的3、5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0.9%,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HCC手术后复发灶,年龄与无瘤生存率相关,年龄约小越容易复发.

    作者:肖志贤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目的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变脆,应变能力较差,如果不小心突然滑倒坐地或微小的扭转暴力等因素都可导致骨折,所以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方法 通过对72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行对症护理,并对潜在护理问题实施有效地辩证施护,结果 1例并发术后关节脱位,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并发便秘,其余67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对老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

    作者:蔡金桂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规范健康教育流程在哈萨克地区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作者:海梦;周卫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浅析如何通过药理实验突出护理特点——《静脉注射氯化钾的毒性反应观察》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药理学教学知何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实验教学怎样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护理专业的特点,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尝试并总结了一些方法,抛砖引玉以期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验技能,设计能力与护理思维的培养.

    作者:周熹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脑外科急诊手术麻醉药物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2种药物应用于脑外料急诊手术麻醉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把我院在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收治的168例颅脑外伤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2种药物进行麻醉,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苏醒拔管时间、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应用舒芬太尼麻醉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瑞芬太尼组,患者死亡率也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比较:其镇痛作用更强、循环稳定性好、苏醒快、死亡率低、不良反应少.在颅脑手术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谢永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的研究

    目的 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和发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技术,提高筛查效率和质量,减少残疾新生儿的发生率,使优生优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发现利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方法 在本地区各级相关单位调查和分析运用网络管理方式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情况.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方式的实行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叶小丽;梁景欣;张朝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亚急性甲状腺炎84例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病房医治的8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84例患者中,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在30~50岁的占78.2%,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前部疼痛(约占88.1%)和甲状腺触痛(约占92.9%);所有病例的CRP和血沉升高,46例(约占54.8%)血TSH水平降低;80例(约占97.6%)甲状腺核素显影模糊或无显影:所有患者予强的松或消炎痛治疗,予消炎痛治疗者和予强的松治疗者分别是2~7d和1~4d颈部疼痛明显好转,以消炎痛治疗后颈部疼痛无好转者改以强的松治疗使得颈部疼痛明显好转.结论 多数亚急性甲状腺炎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强的松比消炎痛能更快、更好缓解疼痛.

    作者:陈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思考

    <护理学基础>是各层次护理学教育的主干课程,而实践操作技能是护理学教育培养的核心,本文针对现阶段<护理学基础>实践操作课程教学现状,在综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国内外先进成功范例的基础上,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操作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望对促进护理学教育,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江璠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不同穿刺间隙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在不同穿刺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我院11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Ⅰ组在L3~4进行穿刺麻醉,Ⅱ组在L2~3进行穿刺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 Ⅱ组患者的麻醉药物首次剂量、起效时间优于Ⅰ组,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在L2~3间隙进行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能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叶伟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