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疾病与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偏相关分析

刘学员;唐伟雄;黄心元;唐慧明;周锦池;卢水焕;赵蕾;李水晴

关键词:慢性疾病, 餐后低血压, 偏相关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 PPH)的影响。方法餐前15 min测1次血压为餐前血压,进第1口饭开始计时,20、40、60、90、120 min各测血压1次,以餐后血压变化大值为餐后血压,将患者分高血压组与无高血压组;餐前高血压〔收缩压( SBP)≥140和(或)舒张压( DBP)≥90 mmHg〕者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服用降压药者与未用降压药者。并将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功能、脑卒中、肾脏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营养不良、服用降压药、年龄等因素对餐后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早、中、晚餐发生PPH的人数分别为82、61、54例,3组差异显著(P=0.005);餐后20、40、60、90、120 min发生PPH的人数分别为74、95、112、103、99例,5组差异显著(P=0.001);餐前高血压者与餐前血压正常者早中晚餐餐后 SBP变化大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早餐SBP变化大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6);偏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SBP变化大值与肾功能、服用降压药相关(r=0.189、-0.180,P=0.035、0.044),晚餐后 SBP变化大值与冠心病相关(r=0.185,P=0.039);早餐DBP变化大值与年龄相关(r=0.580,P=0.000);晚餐后 SBP变化大值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r=0.194,P=0.030)。结论早餐及餐后60~90 min易发生PPH,餐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大,PPH与冠心病、肾功能、原发性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及年龄有关。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 EN)支持对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 PD)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预后影响。方法9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EN组和肠外营养( PN)组,给予营养支持7~10 d。术前、术后1 d、7 d分别检测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机体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两组患者体质量下降,人体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降低;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降低,CD8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7 d,EN组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明显高于PN组(P<0.05),而CD8阳性细胞数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EN干预可纠正老年PD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况和促进机体康复。

    作者:王庆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甲氧明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预注甲氧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临床价值和佳给药方式。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以下四组:A组,诱导前后不给予任何血管活性药物;B组:诱导前依照0.05 mg/kg的剂量静脉推注盐酸甲氧明; C 组:诱导后出现低血压( SBP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20%)时静注盐酸甲氧明0.05 mg· kg-1;D组:诱导前即微量泵持续泵注甲氧明4μg · kg-1· h-1。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基础值,T0)、诱导后2 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及插管后5 min(T4)、10 min(T5)、15 min(T6)、20 min(T7)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及麻黄碱总量。结果诱导前(T0)各组老年患者一般状况、基础血压、心率和输液量无差异(P>0.05),诱导后2min(T1) SBP与DBP在D组与A组、C组之间有差异(P<0.05)、B 组和C组有差异(P<0.05)。 HR的变化除A组与C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插管即刻(T2)SBP的变化除B组与D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DBP的变化B组与A、C、D组的比较,均有差异(P<0.05);HR的变化仅B组与C组间均有差异(P<0.05)。插管后1 min(T3)SBP与 DBP的变化 A组与B、C、D组,C 组与 D组间均有差异(P<0.05),HR的变化仅A组与B、D组间均有差异(P<0.05)。插管后5 min(T4)SBP与DBP的变化A组与B、C、D组之间,C组与D组间均有差异(P<0.05),各组心率无差异(P>0.05)。插管后10 min(T5)、15 min(T6)及20 min(T7)各组之间各组 SBP、DBP 及心率无差异(P>0.05)。麻黄碱的用量A组显著多于B组、C组和D组(P<0.05), B组、C组心动过缓分别发生5例、4例,显著高于A组及D组(P<0.05)。结论甲氧明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可使循环更平稳;甲氧明泵注给药对血压和心率影响更小,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孟庆涛;夏中元;苏娃婷;李维;唐玲华;吴洋;江莹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704 C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T704C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AGT基因T704C基因型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携带野生TT基因型的ACI患病率为7.92%,突变纯合子CC基因型的ACI患病率为32.95%,其患病风险增加了5.15倍(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患病率不同(P<0.0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人群中,与携带野生TT基因型的人群相比,携带突变CC基因型的ACI患病风险增高了3.46倍;而女性人群中,患病风险增高了15.94倍;按年龄分层后,在<65岁的人群中,与携带野生 TT基因型的人群相比,携带突变 CC基因型人群 ACI患病风险增高了3.34倍;而在≥65岁人群中其风险增加6.49倍。结论 AGT基因T704C多态性可能与ACI的发病风险有关,AGT基因多态性对ACI发病的影响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作者:李宏芬;沈志霞;王颖杰;顔秉政;刘子洪;安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氧化樟脑注射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樟脑注射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方法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应用硝酸酯类、奥扎格雷、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肠溶片、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或贝特类降脂药物、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氧化樟脑注射液8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80 ml中每日1次静脉推注(用药时间>20 min),连用14 d。两组用药前后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HRV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HRV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RV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结论氧化樟脑注射液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

    作者:王彦君;王媛媛;李海东;张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与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行PFNA术和DHS术的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骨质疏松患者,PFNA组47例,DHS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1.5±14.0)min、(138.6±37.5)ml,DHS 组分别为(111.6±20.7)min、(281.5±5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分别为(13.5±0.8)w 和(14.8±1.0)d,DHS 组分别为(14.6±1.1)w 和(17.7±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良率为87.23%,DHS组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DHS组为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及并发症少,对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适合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汤发强;胡世平;吴宏;郑建章;郭徽灵;颜来鹏;许春财;林蕴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NTX)的表达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骨转移乳腺癌患者,33例非骨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健康人,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尿液中 NTX含量,骨转移患者治疗后再次收集尿液标本测定NTX含量。结果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尿NTX含量明显升高,通过有效治疗后下降治疗前尿NTX含量与骨转移负荷、疼痛程度相关,治疗有效的患者骨相关不良事件( SREs)的发生率为20.7%,而治疗无效的患者SREs的发生率高达66.7%,治疗前尿NTX高水平是骨相关不良事件及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采用尿NTX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疗效监测,骨相关不良事件及生存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晶;柳影;吴春娇;程颖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生化、骨密度水平及治疗后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生化指标变化及抗甲亢药物治疗后对骨生化、骨密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比老年甲亢患者110例(观察组)及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的骨生化指标及股骨颈骨密度、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结果观察组游离甲状腺素(FT)3、FT4、碱性磷酸酶(ALP)、降钙素(CT)、尿钙(U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促甲状腺素(TSH)(P<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FT3、FT4、ALP、UC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TSH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男(t=3.192,P<0.01)、女患者(t=3.430,P<0.01)股骨颈骨密度(BMD)水平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而骨量减少(χ2=6.494,P=0.011)、骨质疏松(OP)(χ2=6.452, P=0.011)比例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结论老年甲亢患者会出现高骨转化状态,导致骨量减少、OP,及时抗甲亢治疗可显著改善骨质量。

    作者:朱丽;邹秀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内皮素1基因rs5370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

    目的:研究内皮素( ET)-1基因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老年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择海南省老年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对照156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napshot方法测定rs5370基因多态性。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均可检测出三种基因型GG、GT、TT,三种基因型在实验组中的分布频率为79例(52.7%)、54例(36%)、17例(11.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121例(68%)、47例(26.4%)、10例(5.6%),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 G 和 T 在实验组的分布频率为212例(70.7%)、88例(29.3%),在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289例(81.2%)、67例(18.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s5370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脑梗死存在显著关联性,基因型GG可能是脑梗死保护因素,而等位基因T可能是海南汉族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黄达;黄志萍;冯清春;胡少敏;曹桂芬;王兴文;吴碧莹;吴恳;苏春妮;孙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IL-1β、TNF-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慢性、进行性以记忆力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理表现为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研究发现,由Aβ诱发的脑组织慢性炎症级联反应介导神经元损伤是AD病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1〕;同时,临床上发现AD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白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升高〔2,3〕,因此IL-1β和TNF-α作为介导脑组织炎症病理反应的关键因子,可能为防治AD提供新的作用靶点。本文就IL-1β、TNF-α与AD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雷洪涛;王筠;马淑骅;欧阳竞锋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肺鳞癌术后组织中B7-H4、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和p53的表达及关系

    目的:检测肺鳞癌术后组织中B7-H4、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10和p5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117例肺鳞癌术后组织及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46例支气管黏膜鳞化的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7-H4、USP10和 p53的表达。结果观察组 B7-H4和 p53高表达,而USP10低表达,观察组B7-H4、USP10和p53表达与肿瘤大径、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是否伴有坏死密切相关。观察组 B7-H4和 p53的表达正相关、USP10和p53的表达负相关。结论肺鳞癌术后组织中 B7-H4、USP10和p53均异常表达,三者对肿瘤进展有明显促进作用,USP10和p53对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B7-H4、USP10均可能通过对p53的调节发挥作用。

    作者:王再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XFT-2001型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骨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2次/d,其中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 min;另一次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 min。5~6 d/w,共4 w。治疗前先使用XFT-2001P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电极片分别置于合适位置。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w、4 w后行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Step Test评定、10 m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w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平衡功能及上下楼梯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平衡功能及上下楼梯能力,但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者: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李桂恩;邓红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青蒿琥酯上调HO-1对老龄脓毒症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能否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起到对老龄脓毒症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72只雄性昆明小白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 sham 组)、脓毒症组( CLP组)、青蒿琥酯干预组( ART组)、HO-1抑制剂组( ZnPP组),各组按术后6 h、12 h、24 h 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处死小鼠,分时项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24 h亚组肝组织HO-1表达水平,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24 h亚组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血清 ALT、AST水平升高(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中HO-1水平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与 CLP组相比,ART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清TNF-α、IL-6水平下降(P<0.05);肝组织 HO-1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ZnPP组与ART组相比,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中HO-1表达水平下降(P<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结论青蒿琥酯可以通过上调HO-1减轻老龄脓毒症小鼠急性肝损伤。

    作者:曹天辉;费东生;潘尚哈;廉志远;桂明国;赵鸣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D24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CD24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Elivision法)检测66例喉癌组织中 CD2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24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24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CD24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型、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正相关;CD24是影响喉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24可能提示喉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喉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

    作者:庄黎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左卡尼汀治疗高龄慢性心力衰竭55例

    左卡尼汀是心肌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组织缺血缺氧时,左卡尼汀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增加能量产生而提高组织器官的功能,提高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防止心肌损伤〔1〕。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卡尼汀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作者:马敏;汪克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MDR1 C3435 T基因多态性对胃溃疡患者抗Hp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耐药基因(MDR)1 C3435T多态性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溃疡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非HP阳性胃溃疡患者及正常体检者为对照1组及对照2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测定三组 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观察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分析不同基因型 HP 阳性胃溃疡患者治疗后 HP阳性率及耐药率。结果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观察组患者 TT 型 MDR1 C3435T 基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T 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 P<0.05)。与对照2组相比,对照1组患者CT型、TT型MDR1 C3435T基因比例及T等位基因频率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TT基因型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HP阳性率及耐药率较高(P<0.05)。结论 MDR1 C3435T基因型可影响 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其中 TT型基因的HP阳性胃溃疡患者HP根治率较低,耐药性较高。

    作者:施纯礼;吴丽贤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T2DM患者90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90例为合并症组,另选取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以及靶器官损害率。结果合并症组患者TC、LDL以及IMT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单纯糖尿病组TC、LDL以及IMT水平均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 及 nDBP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症组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及nDBP 变异系数较大,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靶器官损害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94%CI:1.087~1.202,P<0.05)是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血压变异系数(OR=1.297,95%CI:1.069~1.379,P<0.05)也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 DM会显著增加血压的变异性,增加其昼夜节律异常和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夏纪田;刘燕清;朱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三伏天外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是导致老年人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1〕,不仅损害了患者身体健康,还带来了诸多精神、心理及社会领域的不利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治疗老年CVA已成为了内科临床热门话题〔2〕。本文就于三伏天外用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老年CVA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作者:李淑玲;杨丽华;马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鲑鱼降钙素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的镇痛效果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120例,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各40例,Ⅰ组给予鲑鱼降钙素,Ⅱ组给予帕瑞昔布钠,Ⅲ组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帕瑞昔布钠,比较三组术后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RVAS)、主动运动状态VAS(AVAS)、持续被动运动VAS(PVAS)、患者能主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的时间、主动屈髋90°的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3 dⅢ组的RVAS评分、AVAS评分以及P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Ⅰ组、Ⅱ组(P<0.05);术后Ⅲ组主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的时间、主动屈髋90°的时间均显著早于Ⅰ组和Ⅱ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帕瑞昔布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的镇痛效果较好,能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马慧勇;曹江龙;李旭晨;韩纯杰;秦秀龙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T及MRI征象对老年前列腺癌的敏感性

    前列腺癌在老年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约30%〔1〕。临床上,对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于直肠指诊( DRE)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测定,终确诊主要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CT和磁共振成像( MRI)在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定位诊断、确定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方面至关重要〔2,3〕。本文旨在发现在两种影像图像中,对前列腺癌征象的相对敏感度,进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江晓勇;王德顺;林建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 p及NSE水平变化

    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 CD62p)是活化血小板特异性标志,具有启动、放大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炎症和栓塞中起着中心环节作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当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时,NSE便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本文拟探讨CD62p及NSE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曦;李丹;王亮 刊期: 2014年第2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