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维适形放疗加后装放疗联合TP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80例

黄升武;邓柑雀;李玉梅;黄广优;陈坚贤

关键词:诱导化疗, 放化疗, 晚期宫颈癌
摘要: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1].以往多采用体外照射结合近距离腔内后装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但临床疗效一般,且近期和远期放射性毒副反应比较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晚期肿瘤,不仅可提高射线集中照射肿瘤组织的准确性,而且在三维方向上使放射剂量与靶区保持一致,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轻的毒副反应[3,4].本文分析采用3DCRT加后装放疗联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老年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β受体阻滞剂在缺血性心脏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中改善预后的重要临床价值已被确立,目前已成为心血管领域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临床实践中,β受体阻滞剂应用仍很不够,并且使用剂量也太小.1999年在我国近2 000家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1]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随后二级预防的使用率分别仅为43%和35%,且平均剂量仅相当于有效剂量的1/4左右.这大多源于医生对β受体阻滞剂副作用的顾虑.本文就β受体阻滞剂在AMI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作者:刘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处理60例

    由于老年患者的代谢以及代偿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减退,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使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甚至麻醉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意外[1,2].本文观察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2 ~ 80[平均(72.2±6.6)]岁;高血压33例,冠心病30例,心房颤动21例,室性早搏19例,脑血管疾病后遗症17例;术前病情分组以及麻醉耐受力评估结果:优31例,良64例,差25例,心功能分级:Ⅰ级33例,Ⅱ级49例,Ⅲ级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心脑血管疾病类型、病情以及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劲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老年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胸外科手术麻醉中为了防止患侧肺污染健侧肺,同时也是为了在手术进行时有一个更好的手术视野,需要将两侧的肺组织隔离开来,并对两侧的肺组织给予不同的通气方式[1,2].临床上对肺组织隔离采取多的手段就是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其大的风险在于若定位不准确,会使患者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这一群体.传统的听诊定位法,其准确性与医生本身的主观认识及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本文拟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引导定位方法.

    作者:杨云;王亚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T-AILT)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15%~20%[1].AILT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过去认为是一种非恶性免疫性疾病,称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近年来研究证实,AILT是一种独立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肿瘤.故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已将AILD归为AILT.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AILT,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

    作者:杜彤华;孙艳;荣容;李亚荣;许慧静;夏大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乳腺癌术后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76例

    乳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妇女因癌症死亡的第一位病因[1].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身患此病,其中50万因此死亡.手术切除癌变组织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乳腺手术的特殊性,常会出现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创面的恢复,加大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负担[2].本文对比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治疗乳腺癌与采用单管引流加局部加压包扎的疗效,为临床选择优的创面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侯雷;邢会军;刘志满;张学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该院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482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将随访成功的448例纳入研究,按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复发分为复发组19例和未复发组429例,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发病部位、术中肺大泡分型、引流时间、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和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等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与体重、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和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具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发病部位、术中肺大泡分型、引流时间和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不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与患者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和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具有独立相关性(P<0.05),与患者体重不具有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与患者体重、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和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密切相关,其中BMI小、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多以及未联合胸膜固定术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杭庆雨;孟涛;付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膝关节疼痛是骨关节炎治疗上颇为头疼的难题,保守治疗疗效往往不佳,如不进行手术,患者多患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加重症状[1,2].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以及关节镜下清理术是目前减轻骨关节炎,改善关节功能较为可靠的两个治疗办法[3],本研究拟分析老年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骨关节炎需行TKA病例211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114例,年龄55 ~ 81岁,平均年龄(71.1±7.2)岁.其中131例患者体型较为肥胖,体重在70~116 kg,患者术前的膝关节活动度数以及HSS评分分别为(68±10.3)度、(46.8±6.2)分.手术植入的假体多为施乐辉公司的旋转半月板假体,其次为林克公司产品.另外选取同时期内210例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96例、女性114例,年龄53~ 84岁,平均年龄(71.7±7.1)岁.患者术前的膝关节活动度数以及HSS评分分别为(67±9.6)度、(47.1±7.5)分.两组年龄、性别、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以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新苏雅拉图;张虎雄;刘峰;杨存虎;吕福润;苏永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Bcl-2家族与线粒体凋亡通路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凋亡是多细胞生物维持发展和内环境稳定的基础,保证了细胞向正确的方向生长和分化,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信号的严格调节,这些信号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调控细胞凋亡,即外在和内在途径[1].典型的外在信号通路是:细胞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启动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配体和死亡受体通过细胞和细胞或者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蛋白复合体激活caspase8而诱导凋亡[2];内在信号通路即线粒体凋亡通路,是内部传感器的破坏和细胞应激下的物理化学改变引起Bax活化转运到线粒体外膜使外膜通透性改变继而释放细胞色素C,激活下游的caspase9而诱导凋亡[3].凋亡信号通路障碍可引起各种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1],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凋亡的关键调节分子,线粒体是其调控内在凋亡途径的靶点[3],现就Bcl-2家族蛋白及其与线粒体凋亡途径的相互作用展开综述.

    作者:许茸茸;李应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sCRP、IL-18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基本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参与ACS的炎症反应过程[2],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生发展及粥样斑块破裂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3].而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稳定斑块、防止或延缓斑块破裂等多效性机制[4].本文拟观察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hs-CRP、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哲颖;孙剑锋;王锐;于平;郭永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30例

    曲美他嗪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绞痛较常用的药物,具有治疗心绞痛,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本院对冠心病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心绞痛前来本院就诊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随机将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排除血液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作者:马湖蕊;张妍;贾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诊监护室老年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水平及意义

    脓毒症(Sepsis)是指有感染因素所致的全身反应综合征,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1].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状况较差,脓毒症往往可以引起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可达35% ~ 70%[2].降钙素原(PCT)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炎症指标,本研究观察了PCT在急诊监护室老年脓毒症患者诊断、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宇明;刘泽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iR-26a-1 rs737220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的关系

    目的 研究miR-26a-1 rs737220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探讨miR-26a-1 rs7372209基因多态性与华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遗传易感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分析技术,对295例冠心病患者和283名对照个体的miR-26a-1 rs7372209(C>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冠心病易感的相关性.结果 CC、CT、T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4.6%、37.6%和7.8%,在对照组中分别是57.2%、37.5%和5.3%,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54,P=0.460).携带miR-26a-1 rs7372209 T变异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无明显相关(OR =1.15,95%CI=0.88~1.49,P=0.315).结论 miR-26a-1 rs7372209(C>T)多态位点与华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易感无相关性.

    作者:成捷;岑锦明;杨希立;荆霞;刘新光;熊兴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知晓癌症病情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知晓癌症病情对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0年在该院住院的200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DS抑郁调查表、SAS焦虑调查表和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分析知晓病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知情组SDS得分39.2±8.6,SAS得分38.8±8.2;非知情组SDS得分36.6±7.7,SAS得分31.4±7.5;两组SDS得分和SAS得分无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抑郁、焦虑程度方面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知情组整体QL得分59.6±11.4,非知情组得分59.8±12.7,均属于较差范畴,两组整体生活质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知情组经济影响得分52.8±18.6,非知情组得分12.7±18.4,两组经济影响相比差异显著(P<0.05).抑郁(β=-1.96,OR =0.14)和焦虑(β=-1.53,OR=0.22)对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知情(β=0.35,OR=1.42)与生活质量无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 肺癌术后患者是否知晓病情对其生活质量影响不显著.

    作者:付立萍;张玉芬;张荣泽;李瑞星;陈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ACPC/BMP植骨结合双头加压螺钉微创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复合骨形成蛋白(BMP)结合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采用双头加压螺纹钉内固定(A组)及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结合ACPC/BMP人工骨植骨(B组)治疗股骨颈骨折90例,其中A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62 ~91岁,平均69.3岁;病程5h~11d.B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64~87岁,平均71.6岁;病程6h~13d.对该两组病例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 79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至2.5年,平均18.3个月.A,B两组术后伤口愈合L/甲,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B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A组,且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B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A组,且骨折愈合时间较短,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结论 三枚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结合微创ACPC/BMP人工骨植入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及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潘国标;何荣新;徐正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鱼藤素诱导食管癌Ec-109细胞株凋亡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含量.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鱼藤素作用后Ec-109细胞的凋亡率依次上升,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随着鱼藤素浓度的增加Ec-109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呈下降趋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鱼藤素浓度越高,Bcl-2蛋白阳性表达越低而Bax蛋白阳性表达越高.结论 鱼藤素对Ec-109细胞具有明显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改变及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白美玲;李玉珍;金春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幕上型分水岭脑梗死71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WI)是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也称边缘带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10%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低灌注或合并栓子清除障碍,WI以幕上型多见,主要分三型.一是前WI,梗死病灶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分支的边缘带;二是后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边缘带[1].本文收集经影像诊断的幕上型WI病例,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作者:刘昌云;陈圣根;陈枝挺;李元宵;黄华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4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生物反馈联合乳果糖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治疗,评估临床疗效及盆底表面肌电,治疗前后行便秘症状总分与盆底表面肌电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02%,对照组6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Glazer盆底肌评估中快速收缩阶段大收缩波幅、持续收缩阶段收缩波幅与便秘症状总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持续收缩阶段变异性与便秘症状总分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生物反馈和乳果糖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二者联合有协同作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参考依据.

    作者:关丽嫦;徐丽姝;邓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老年患者的卵巢良性肿瘤以往采用传统的开腹切除肿瘤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大[1].近年来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应用广泛[2].本研究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手术过程,为选择更有利于老年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老年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128例.年龄62 ~ 73[平均(67.49 ±9.16)]岁;病程2.5 ~14[平均(8±6.83)]个月.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等障碍疾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王瑞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他莫昔芬组和康莱特注射液组.以二甲基苯葸(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造模10w后干预治疗4 w.实验结束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学及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Ki-6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治疗后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出现率均较疾病模型组低(P<0.05).其中,莪术油组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显著低于他莫昔芬组及康莱特组;(2)空白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中均未见P53、Ki-67蛋白表达.模型组P53、Ki-67蛋白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组P53、Ki-67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莪术油可以有效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及原癌基因Ki-67有关.

    作者:梁莉萍;贾存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清维生素A、C、E水平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A、C、E水平与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10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维生素A、C、E水平,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尿酸与血清维生素A、C、E水平的关系.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维生素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维生素C、E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患者维生素C、E缺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C、E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高尿酸血症的的发生.

    作者:马玲;王莉;周勇;姚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