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对比

王喜梅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不同剂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效果,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合适剂量.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该院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溶栓治疗开始前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 mg的高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比低剂量(300 mg)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方法 利用四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未来养老选择的因素尤其是居住安排这一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的居住安排会在养老服务需求上产生差异.但是,选择与已婚子女分开,和配偶独住,不仅是多数人的现实状况,也是人们未来养老时对居住安排的主流意愿和趋势.结论 老年时独自(与配偶)居住,并依靠社会化养老服务或自我服务成为城市居民未来安度晚年的主流意愿,未来的居家式社会化养老支持体系亟待加强.

    作者:吴翠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辅酶Q10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氟烷麻醉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6 w成功建立心衰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阿托伐他汀组、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给药组均于术后第7周开始给药,其中阿托伐他汀给药浓度为10 mg·kg-1·d-1,辅酶Q10给药浓度为30 mg·kg-1·d-1,连续给药5 w,1次/d.5 w后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光镜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结果 模型+阿托伐他汀组较模型组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SOD活性显著增强(P<0.01),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模型+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模型+阿托伐他汀组MDA含量减少(P<0.05),SOD活性增强(P<0.05),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较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能进一步保护心肌,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

    作者:赵东明;杨萍;孙昕昳;魏群;杨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紫杉醇长效PLGA微球的制备、性质及其在体内抗H22型肝癌的疗效

    目的 制备长效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对微球的常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考察并对该微球的抗肝癌疗效进行鼠体内评估.方法 采用单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LGA微球成功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微球表面形貌,对3批微球样品进行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检测,构建小鼠H22肝癌模型,以瘤内方式给药,给药15 d后观测肿瘤病理切片,评估疗效.结果 微球表观平整,形态圆滑,平均粒径为36.4 μm,3批样品平均载药量为7.42%,可维持30 d左右的体外释放,体内实验显示微球具备良好抗H22型肝癌疗效.结论 所制备的紫杉醇PLGA缓释微球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点并具备良好的抗肿瘤疗效.

    作者:吕伟;裴瑾;王斓;张海锋;柳怀玉;韩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定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我院于2008年1月开始,采用内服定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经临床观察发现对治疗慢性荨麻疹及控制其复发有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②慢性荨麻疹临床诊断明确,病程6 w~15年,就诊时可见风团,且入选前1 w内发作次数≥3次.③治疗前4 w内未使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组胺药.

    作者:陈敏华;魏国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柿叶黄酮对载脂蛋白E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柿叶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高脂饲料饲喂的ApoE-/-缺失小鼠,灌胃给予柿叶总黄酮,观察其对胸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检测血清血脂和丙二醛含量.结果 柿叶总黄酮连续灌胃16 w,与模型组比较,柿叶黄酮组形成纤维状斑块的小鼠较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从15%降低至7%,血清中丙二醛减少33.56%,对血脂无显著影响.结论 柿叶总黄酮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抗氧化功能.

    作者:陈英珠;白卫娜;吴萌;张小兵;闫静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终关怀伦理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

    据新统计,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67亿,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寻求理性的对待老年患者生命终期的医护方式势在必行,而中国推行临终关怀虽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在推行过程中却阻碍重重.临终关怀不仅仅是一种医护操作的方式,更强调的是伦理关怀的付出,临终关怀主旨应是伦理关怀,所以临终关怀移植中关涉我们国家伦理环境的回应问题,临终关怀伦理的本土化被认识.

    作者:陈保同;尤吾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45例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而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又存在诸多不同点[1],其新陈代谢缓慢,同等情况下对于一些治疗方案也不适宜.本文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韦中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延衰合剂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睾丸及血清睾酮的影响

    目的 观察延衰合剂(YSM)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睾丸及血清睾酮的影响.方法 选昆明系雄性小鼠,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应用光镜、电镜技术观察延衰合剂治疗前后衰老小鼠睾丸的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的变化.结果 衰老小鼠生精细胞减少,生精小管变细,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降低;用药后,生精小管增粗,生精细胞增多,间质细胞增多,血清睾酮含量增加(P<0.05).延衰合剂高剂量组作用优于补肾益寿胶囊组及延衰合剂低中剂量组(P<0.05).结论 延衰合剂可以改善衰老小鼠睾丸的形态结构,抑制衰老小鼠血清睾酮含量的下降,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黄和贤;曹文富;彭爽;栾增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强力霉素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强力霉素的干预效果.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和强力霉素干预组(D组),A组和D组给予高脂饲料+维生素D3腹腔注射,D组同时予强力霉素10 mg·kg-1·d-1腹腔注射一次.于第14周确定造模成果后测量血清MMP-9、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取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斑块形态,计数易损斑块数目.结果 D组血MMP-9、hs-CRP水平均低于A组(P<0.01,P<0.05),而高于C组(P<0.01);各组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928,P<0.01).D组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及易损斑块计数较A组均降低(P<0.05,P<0.01).结论 强力霉素可以通过抑制MMP-9活性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作者:李学远;夏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IL-2联合热疗对SSMC7721细胞周期进程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热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S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对SS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单纯热疗组,单纯IL-2组及IL-2联合热疗组对SSMC772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8.4%、23.7%和46.7%,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凋亡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IL-2联合热疗能显著提高SS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诱导SSMC7721细胞G1期向S期细胞转化进程,诱导SSMC7721细胞凋亡.

    作者:黄革;陈宏勃;方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腺癌VEGF-C的表达与MVD、MLVD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肺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RT-PCR法检测36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 mRNA的表达,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组织VEGF-C蛋白的表达、MLVD及MVD.结果 VEGF-C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肺组织相对较高(P<0.01).VEGF-C蛋白表达在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P=0.015);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26).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20),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8),淋巴结转移增多(P=0.039).结论 VEGF- C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VEGF-C蛋白表达与肺腺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作者:董晓鹏;肖天辉;赵小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诊断弥漫性肺疾病1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用于诊断弥漫性肺疾病(DLD)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160例DLD患者接受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的临床和病理诊断资料.结果 160例DLD患者中行TBLB确诊49例(30.63%),病理诊断包括其中特发性间质性肺炎18例,肺部恶性肿瘤10例,肺结核6例,结缔组织病相关DLD 4例,结节病3例,嗜酸性细胞性肺炎2例,放射性肺炎、机化性肺炎、气道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淋巴管肌瘤病各1例,其他不能归类间质性肺炎1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92 vs 68,P<0.01),DLD中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多,TBLB其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肺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TBLB是诊断DL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DLD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佘巍巍;林武洲;陈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 研究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首次发病1个月后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抗抑郁治疗组予心理干预和盐酸舍曲林50~100 mg,1次/d,口服.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 w、12 w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HAMD等量表评估,以及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结果 抗抑郁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4、12 w HAMD评分为10.5±4.8和7.9±2.1,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NIHSS评分为15.7±4.2和14.1±3.2,ADL评分68.7±14.8和75.6±12.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0.01).两组治疗4 w和12 w后脑血流量均改善,但治疗组尤为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预后.

    作者:李蓉;李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人参Rb组皂苷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参Rb组皂苷(G-Rb)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G-Rb低、中、高剂量组及步长脑心通胶囊组.假手术组及脑缺血模型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2 ml·kg-1·d-1,G-Rb三个剂量组分别灌胃25、50、100 mg·kg-1·d-1,步长脑心通胶囊组灌胃2 g·kg-1·d-1,连续7 d,末次给药50 min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伴低血压建立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3 h后测定大鼠脑含水量和脑指数、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G-Rb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脑指数及脑组织MDA含量,可使SOD活性明显提高,亦能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结论 G-Rb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自由基的氧化损伤以及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实现的.

    作者:张涵亮;于晓风;曲绍春;徐华丽;睢大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对比

    目的 探讨两种剂量氯吡格雷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效果,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合适剂量.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该院8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溶栓治疗开始前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起始剂量为600 mg的高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比低剂量(300 mg)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王喜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影响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因素.方法 利用大连市432 份城市老人生活现状问卷调查数据,探析影响移居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诸多要素.结果 本地老人普遍比移居老人更适应社会;社会适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年限.结论 对移居老年人来说,社会关系网络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5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和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分别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稳定期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与国内常模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OPD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其中夜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 COPD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较低,睡眠质量会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作者:王金环;郭继芳;葛晓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临床发现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使用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反应不同,但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作者:李健;潘小进;占伊扬;崔爱红;丁国华;徐时平;姚成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吉安市中老年人肥胖与热能摄入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欠发达地区城市中老年人超重、肥胖与每日膳食中热能摄入状况,指导开展饮食健康教育.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连续3 d称重法并结合24 h回顾法,收集食物消费的种类及数量,计算个体每天食物热能摄入量,利用BMI对肥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中老年人群超重率达39.5%,肥胖率2.5%,正常率54.6%.膳食热能摄入量明显偏高,有63.0%的人群热能摄入量达RNI标准的110%以上,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仍保持着较高的热能摄入趋势.结论 迫切需要对欠发达地区城市中老年人群开展饮食健康教育,引导科学、合理的膳食消费,做到合理营养与有氧运动相结合,随着年龄的增长适时减少三大供能营养素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无机盐食品,保持合理体重,预防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全面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作者:尹汉明;王剑;黄玉珊;黄涛;高红英;李梦军;陈彩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五味子乙素抗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讨五味子乙素(Sch B)抗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模型的基础上,采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Hochest33258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Real 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5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Sch B处理PC12细胞48 h后,可剂量依赖性对抗H2O2引起的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减轻H2O2导致的细胞核固缩、聚集和碎裂,降低细胞内ROS的含量,抑制p5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 Sch B可剂量依赖性对抗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下调促凋亡基因p53的表达等有关.

    作者:李先伟;杨解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