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叶啸;白云深;邵国喜;刘金望;高尧

关键词:后前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病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一期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前路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骨化物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4个月,采用JOA评分,Nurick分级及X线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7.5±1.3)分提高到(15.8±0.7)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3.2±1.4)级改善到术后的(0.6±1.1)级(P<0.05);X线检查表明所有病例在术后3个月植骨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老年女性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腰椎脆性骨折时椎间盘间隙改变情况及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椎体脆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285例,随机对照选取同年龄组非骨折患者396例,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腰椎形态进行详细评价,对腰间盘间隙定性评估分为4度,并分别定量测量椎间盘前缘和后缘的距离.结果 骨折与非骨折组,腰1、2、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级≥2发生率分别为36.8%、57.9%、40.3%及12.1%、42.4%、31.8%.腰1~骶1椎间盘后缘高度在骨折组为(0.29±0.12) cm,(0.37±0.14) cm,(0.42±0.15) cm,(0.49±0.21)cm,(0.45±0.19) cm;非骨折组为(0.41±0.11) cm,(0.46±0.1) cm,(0.48±0.11) cm,(0.54±0.15) cm,(0.51±0.17) cm.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1).随着椎间盘间隙狭窄的加重,骨折风险逐步上升.在腰1~骶1间盘间隙测量中与椎间盘间隙0级相比,狭窄程度1~3级,腰1~腰5腰椎骨折风险率OR值分别从1.18上升到39.11,1.56上升到12.8,1.94上升到12.68,1.39上升到7.95.结论 椎间盘间隙减小和腰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腰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丹;王刚;李佳睿;张秀梅;姜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VDR基因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 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 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 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庆;彭明勇;马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原代培养的恶性胶质瘤细胞表达死亡受体与TRAIL抵抗的关系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作为肿瘤治疗的新药,在美国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1].但由于在肿瘤治疗研究中,TRAIL一直存在治疗抵抗,因此,本文对原代培养的恶性胶质瘤细胞进行研究,通过观察TRAIL的两种受体——死亡受体(DR)4、DR5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在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中存在的TRAIL抵抗问题.

    作者:南栗岩;齐玲;肖振晶;赵庆旭;王伟;于洪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IL-10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IL-10在进展期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关系,以便早期预测脑卒中是否进展.方法病例组纳入120例,其中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非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非患该病的患者30例.血清IL-10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IL-10水平在病程24h即升高,至病程3d时达高峰,在病程7d已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非进展期脑卒中组,血清IL-10水平在病程24h即升高,病程7d时达高峰(P<0.05).病程24h、3d进展期脑卒中组IL-10水平高于非进展期脑卒中(P<0.05).结论 在缺血损伤早期,损伤越重血清IL-10水平越高.血清IL-10浓度变化越剧烈,缺血性脑卒中越进展,神经功能损伤越重.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IL-10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晓霞;杨巧莲;党连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 对比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50例,分为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0.8%、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重症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组,对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魏益群;郭伟;孙钢;杨淑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脏毒性的疗效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日疗效明显.

    作者:王麟辉;郭鹏翔;贺远;黄竹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脑脊液鼻漏伴颅内压增高7例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常常可导致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生,而长期脑脊液鼻漏并发或不并发脑膜炎的患者则常常因为首次修补成功后而继发颅内压的增高,从而导致鼻漏的再次复发,这已经成为经鼻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的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脑脊液鼻漏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郭宏川;郭海涛;张秋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原发小血管炎肾损害几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方案对原发小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肾损害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近年住院治疗的确诊原发小血管炎合并肾损害的患者85例,根据实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5组:未用激素和环磷酰胺组,单用标准激素组,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标准泼尼松方案组,口服泼尼松+环磷酰胺冲击组,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双冲击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改变.结果 ①5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相比,不论是蛋白尿、血尿,还是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患者血尿、蛋白尿程度和血肌酐水平明显下降;②治疗前后组内自身对照分析,单使用激素组,仅血尿有改善(P<0.05),口服泼尼松+环磷酰胺冲击组,血尿和蛋白尿显著减轻(P<0.05);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双冲击组,血尿和蛋白尿显著减轻(P<0.05).结论 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对具有更好的肾脏损害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激素,而不用激素和免疫抑抑制剂的方案,疗效欠佳.

    作者:薛超;卜昆鹏;廖蕴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鲑鱼降钙素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中的疗效

    目的 探讨鲑鱼降钙素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钙尔奇D组)35例和观察组(钙尔奇D联合鲑鱼降钙素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BMD、BGP、SOD、MDA、IL-6及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MD、BGP、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鲑鱼降钙素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明显,可促进骨形成及抑制骨质疏松.

    作者:栗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不同性别老年人身体成分、血压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

    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1].科学研究表明,身体成分是决定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早期重要因素[2],身体成分反映了人体体内脂肪、蛋白质、无机盐与水分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而生物电阻抗法能更好地反映人体身体成分[3].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老年人的身体成分和血压值,探讨其性别差异和相关关系.

    作者:王小迪;张保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 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红月;顾春梅;陈燕;崔明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997年全世界有1.35亿糖尿病(DM)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DM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其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性,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DM患者已达3 500万左右,患病率在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型DM(T2DM)患者占全部DM的90%~95%[1].T2DM的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清楚,但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量的因素容易导致DM的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一般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2],国际DM联合会(IDF)将其分为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3].针对T2DM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预防措施,对减少其发病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非变更性因素、可变更性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三个方面对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王少波;田向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噻吗洛尔单一与联合应用对结膜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滴眼剂不同药物、不同时间段应用对结膜炎性标记物在眼部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0例,分为3组:0.5%噻吗洛尔与0.2%阿法根联合用药组30例;0.5%噻吗洛尔单一用药组30例;无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即未用药组30例.单纯白内障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30例.按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时间及白内障患病时间分为三个时相(0 ~6个月,6~12个月,12 ~ 18个月),各个时相组10例.进行结膜上皮组织中总上皮细胞测定,并检测结膜上皮组织中HLA-DR炎性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在0~6个月,6~ 12个月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12 ~ 18个月时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达到高,与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6个月、6~12个月时间点上,四组之间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12 ~ 18个月时间点上,除空白对照组外,未用药组与其他组相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组织中HLA-D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的结果相同.结论 (1)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比单一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更能促进结膜组织的炎性反应.(2)结膜上皮组织中的炎性标记物HLA-DR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1年后表达明显增加.

    作者:彭坤;王保君;许银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吡拉西坦抗D-半乳糖性骨质疏松的作用

    目的 观察吡拉西坦片的抗D-半乳糖性骨质疏松效应.方法6月龄SD普通级雄性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吡拉西坦低剂量组、吡拉西坦高剂量组、司坦唑醇组5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用药组分别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 mg·kg -·d-1,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分别每日用吡拉西坦500 mg/kg,1000 mg/kg,司坦唑醇600 mg/kg灌胃.3个月后,心脏取血处死大鼠,获取血清,取出左侧股骨,测定骨干、湿重,同时取出左侧胫骨和第四腰椎,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糖含量.结果模型组骨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吡拉西坦高剂量组和司坦唑醇组骨量较模型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的血清睾酮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吡拉西坦组的血清睾酮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司坦唑醇组血清睾酮则明显上升,各组血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拉两坦可能通过提高脑功能达到抗骨质疏松效应,而司坦唑醇则通过提高体内雄激素水平达到抗骨质疏松效应.

    作者:罗红梅;崔燎;吴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1在正常胃黏膜和宫颈黏膜组织及胃腺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51在所有的胃腺癌(58/58,100.0%)和宫颈癌组织(55/55,100.0%)都表达,在绝大多数正常胃黏膜( 26/28,92.9%)和宫颈黏膜组织(23/24,95.8%)中也都表达.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细胞阳性率及表达量都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CD151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记分子;CD151蛋白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董海影;张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突触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构成SP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β).现在普遍认为AD主要是由大脑特异区域的Aβ神经毒性蓄积所引起[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C)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吞噬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别,几乎囊括了胶质细胞的所有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和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活化的AC[2].活化后形成的反应性AC既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也能分泌细胞毒因子、炎症因子、补体蛋白等,参与AD的病理过程[3].<中作者简介一>=王琦(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机制研究.

    作者:王琦;周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药物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建模2w的糖尿病大鼠用于实验.药物干预组玻璃体腔内注入Bevacizumab,注药后1 w,采用EB法测定BRB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糖尿病药物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出现BRB破坏;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BRB破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金燕;刘光耀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栓塞6例误诊分析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伴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以50~60岁年龄段多见[1].临床上病死率高,易误诊、漏诊.我院近年来共收治6例老年PE病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分析如下.

    作者:安伟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疗效

    目的 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伴抑郁的疗效.方法 49例PD伴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治疗8 w,分别于第2,4及8周末评价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Ⅱ,Ⅲ)、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各量表评分相对基线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HAMD总分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8周时UPDRSⅡ,Ⅲ评分rTMS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帕罗西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rTMS组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伴发抑郁障碍较安全有效,治疗4~8w时其抗抑郁作用强度接近于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不依赖于其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

    作者:陈升东;于苏文;赵建法;郑秀琴;蒋建波;张伟浩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抑郁障碍

    目的 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药物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CHF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疏肝解郁胶囊治疗8 w,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测量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监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LVEF以评估心功能;检测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评估疏肝解郁胶囊的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w后抑郁程度明显改善,第8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WD和LVEF明显增加,血浆NT-proBNP及LVEDD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8w后治疗组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WD、LVEF明显增加,血浆NT-proBNP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疏肝解郁胶囊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并从而更显著改善心功能;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

    作者:华先平;陈平英;杨勇;黄翘胜;胡锦全;周立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