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彭明勇;马敏
目的 了解郑州市社区老年人群血脂异常分布情况,探讨血脂异常分布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方法由2007年“郑州市慢性肾脏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抽取完整资料的60岁以上人群列入本次研究,根据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郑州市社区6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粗患病率为27.4%,标化患病率为24.2%.女性高于男性(30.2% vs24.9%,x2=6.012,P=0.014).在血脂异常组分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粗患病率分别为13.3%、12.7%、11.8%和13.2%,标化患病率为10.8%、9.5%、8.7%和10.0%.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人群中eGFR下降患病率均高于正常人群(P<0.01).结论郑州市6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与CKD患病率具有一定关系,以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影响较大.
作者:胡晓舟;王少亭;刘章锁;刘东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伴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以50~60岁年龄段多见[1].临床上病死率高,易误诊、漏诊.我院近年来共收治6例老年PE病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分析如下.
作者:安伟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疏肝解郁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药物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CHF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疏肝解郁胶囊治疗8 w,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测量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监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LVEF以评估心功能;检测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评估疏肝解郁胶囊的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w后抑郁程度明显改善,第8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WD和LVEF明显增加,血浆NT-proBNP及LVEDD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8w后治疗组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WD、LVEF明显增加,血浆NT-proBNP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疏肝解郁胶囊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并从而更显著改善心功能;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
作者:华先平;陈平英;杨勇;黄翘胜;胡锦全;周立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艾滋痴呆,脑膜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这些疾病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且给社会和家庭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而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由于人体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无法到达患病部位或到达后有效浓度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据报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006~ 2009年间批准上市的74种新药中,仅有小部分新药是针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等CNS疾病的,且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药物无法有效通过BBB是CNS疾病新药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药物透过BBB或增大透过率成为人们治疗CNS疾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作者:邓钦莹;董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大鼠在非麻醉状态下,双尾静脉穿刺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与局麻下尾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麻醉状态下颈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及清醒状态下颈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进行比较.方法普通饲料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SD大鼠各20只,喂养8 w后,各分为4组,每组5只,其余4只作为备用鼠,分别进行4种不同的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结果大鼠在非麻醉状态下双尾静脉穿刺术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且无明显波动,无大鼠死亡,试验需时短,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颈动静脉插管实验方法死亡率高,成功率低,操作需时长;麻醉状态下颈动静脉插管试验方法与其他三种方法实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三种方法实验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显著低于正常饲料组(P<0.01).结论在非麻醉状态下采用双尾静脉穿刺术行大鼠的高胰岛素-正糖钳夹实验,安全可行且实验结果稳定、准确,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术后大鼠恢复快、可多次重复进行等优点;麻醉状态下颈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结果不准确;大鼠饲喂高脂高糖饲料可诱发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安玉秀;张敏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低体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NF-κB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检测30例稳定期低体重COPD患者(COPD组)及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者),测定体重指数(BMI)、血清TNF-α、白介素-8(IL-8)、NF-κB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OPD组血清NF-κB水平、TNF-α、IL-8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COPD组NF-κB和IL-8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763,P<0.001),与TNF-α也存在正相关趋势(r=0.407,P<0.05).COPD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BMI呈显著负相关(r=-0.433,P<0.05).结论 稳定期低体重COPD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NF-κB激活及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COPD患者体质量下降有关.
作者:齐咏;马利军;牛红丽;程剑剑;吴纪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文献报道,电击伤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 ~51%,是烧伤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电击伤后伴心肌损害患者26例,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临床疗效、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东;杨建民;王配合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鲑鱼降钙素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钙尔奇D组)35例和观察组(钙尔奇D联合鲑鱼降钙素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BMD、BGP、SOD、MDA、IL-6及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MD、BGP、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鲑鱼降钙素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明显,可促进骨形成及抑制骨质疏松.
作者:栗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建立急性吗啡猫成瘾模型,观察成瘾猫症状学和神经电生理变化,探讨成瘾症状与神经电生理变化间的关系.方法 12只成年雄性家猫随机分成实验组9只和对照组3只,连续5d,实验组家猫于每日8点、12点、16点行背部皮下注射吗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6天,实验组家猫注射纳洛酮诱发戒断症状,证明造模成功后两组于l、3、7 w行皮层和深部脑电图监测.结果 实验组家猫均出现吗啡戒断症状,脑电图呈现生理波减少,慢波增多并出现棘波.结论 急性吗啡猫成瘾模型的症状学与脑电图改变对揭示吗啡成瘾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郭韬;郑杰;康进生;董长征;武江;岳向勇;李文玲;赵文清;梁晴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吡拉西坦片的抗D-半乳糖性骨质疏松效应.方法6月龄SD普通级雄性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吡拉西坦低剂量组、吡拉西坦高剂量组、司坦唑醇组5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用药组分别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 mg·kg -·d-1,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用药组分别每日用吡拉西坦500 mg/kg,1000 mg/kg,司坦唑醇600 mg/kg灌胃.3个月后,心脏取血处死大鼠,获取血清,取出左侧股骨,测定骨干、湿重,同时取出左侧胫骨和第四腰椎,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糖含量.结果模型组骨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吡拉西坦高剂量组和司坦唑醇组骨量较模型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的血清睾酮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吡拉西坦组的血清睾酮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司坦唑醇组血清睾酮则明显上升,各组血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拉两坦可能通过提高脑功能达到抗骨质疏松效应,而司坦唑醇则通过提高体内雄激素水平达到抗骨质疏松效应.
作者:罗红梅;崔燎;吴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红月;顾春梅;陈燕;崔明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老年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 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综合性监测方法,对该院老年病房2007年至2010年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51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69例,总感染率为6.75%;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为常见(53.25%),其次为上呼吸道(22.49%);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激素应用等均构成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缩短住院时间、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程科萍;王少康;孔庆芳;孔璐;张徐军;孙桂菊;刘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1在正常胃黏膜和宫颈黏膜组织及胃腺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51在所有的胃腺癌(58/58,100.0%)和宫颈癌组织(55/55,100.0%)都表达,在绝大多数正常胃黏膜( 26/28,92.9%)和宫颈黏膜组织(23/24,95.8%)中也都表达.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细胞阳性率及表达量都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CD151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记分子;CD151蛋白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董海影;张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常常可导致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生,而长期脑脊液鼻漏并发或不并发脑膜炎的患者则常常因为首次修补成功后而继发颅内压的增高,从而导致鼻漏的再次复发,这已经成为经鼻入路修补脑脊液鼻漏的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脑脊液鼻漏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郭宏川;郭海涛;张秋航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药物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建模2w的糖尿病大鼠用于实验.药物干预组玻璃体腔内注入Bevacizumab,注药后1 w,采用EB法测定BRB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糖尿病药物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视网膜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出现BRB破坏;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BRB破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金燕;刘光耀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接受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很高[1,2],肾移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常见的死亡原因[3].因此,对这些患者准确、及时地诊断急性心脏综合征至关重要.但过去常用于检测心肌损害的生化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 troponin,Tn)以外的酶学指标,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呈现假性升高.本文就ESRD和肾移植患者的这些标志物变化、假性上升可能机制方面的有关资料进行综述.Tn是心脏和骨骼肌的结构蛋白,参与肌动蛋白-肌浆球蛋白结合的调节.由于编码心脏Tn(cTn)的基因与骨骼肌不同,所以可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cTn.三种类型的cTn,即TnT、TnI和TnC共同形成Tn复合体,其中cTnT和cTnI是心肌损害的敏感、特异性标志物,也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陈华茜;闵新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的疗效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治疗1年后随访,收集患者的复发率,结合上述三项指标,综合评价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疗效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总有效率增加,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较对照组显效平均时间短;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年后随访,比较控制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上述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青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腰椎脆性骨折时椎间盘间隙改变情况及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椎体脆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285例,随机对照选取同年龄组非骨折患者396例,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腰椎形态进行详细评价,对腰间盘间隙定性评估分为4度,并分别定量测量椎间盘前缘和后缘的距离.结果 骨折与非骨折组,腰1、2、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级≥2发生率分别为36.8%、57.9%、40.3%及12.1%、42.4%、31.8%.腰1~骶1椎间盘后缘高度在骨折组为(0.29±0.12) cm,(0.37±0.14) cm,(0.42±0.15) cm,(0.49±0.21)cm,(0.45±0.19) cm;非骨折组为(0.41±0.11) cm,(0.46±0.1) cm,(0.48±0.11) cm,(0.54±0.15) cm,(0.51±0.17) cm.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1).随着椎间盘间隙狭窄的加重,骨折风险逐步上升.在腰1~骶1间盘间隙测量中与椎间盘间隙0级相比,狭窄程度1~3级,腰1~腰5腰椎骨折风险率OR值分别从1.18上升到39.11,1.56上升到12.8,1.94上升到12.68,1.39上升到7.95.结论 椎间盘间隙减小和腰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腰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丹;王刚;李佳睿;张秀梅;姜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 ~4%,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传统治疗方法以保守的卧床牵引为主,但此方法需长期卧床,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力性溃疡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手术方法治疗[2].本文拟回顾分析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CP)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作者:张华;邓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灰树花多糖(PGF)对HeLa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研究PGF对HeLa细胞增殖的体外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PGF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HE染色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到caspase-3蛋白高表达.结论 PGF促进HeLa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3蛋白表达增高有关.
作者:范晓艳;刘娜;金岳雷;朱金玲;吕冬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