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婷;孔俭;刘凤珍;杨连伟
目的 研究中药天南星提取物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及其生化机制.方法 用MTT法、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等对经天南星提取物作用后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进行观察分析.并用Western blot检测了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从2 mg/ml(P<0.05)到8 mg/ml(P<0.01)三组不同浓度的天南星提取物溶液均有不同程度抑瘤作用,4、8 mg/ml的浓度具有明显地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作用,天南星提取物作用后,Western blotting法和DNA梯状电泳法检测到SMMC-7721细胞内caspase-3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及发生的DNA片断化现象;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在4、8 mg/ml浓度下出现了典型的二倍体峰.结论 提示天南星提取物有诱导SMMC-7721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作用,其生化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特定的传导通路caspase途径实现的.
作者:杨宗辉;尹建元;魏征人;颜炜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用于检测胸腺素α1基因工程表达产物的特异性抗体.方法 以提纯的胸腺素α1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后作为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大鼠.经过3个月的免疫,获得抗胸腺素α1的多克隆抗体.结果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超过5,000,显示该抗体能与胸腺素α1抗原特异性地产生明显免疫反应.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的抗体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胸腺素α1的分离纯化及大规模生产,从而为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赢予;张馨木;顾国贞;常淑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于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加之好发于人脑重要功能区或附近区域,因此术中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易复发.1980年美国全国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中,只有5.5%生存期超过5年[1].放、化疗虽可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亦损伤部分正常脑组织,并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2]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具有相对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PDT治疗恶性肿瘤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闫松;赵刚;姚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完整胚胎脊髓移植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完全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组A组(完全脊髓横断+完整胚胎脊髓移植);B组(完全脊髓横断+完整胚胎脊髓移植+BDNF).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切除大鼠脊髓3~4mm,镜下观察确保完全离断,取同种孕13~14 d wistar大鼠完整胚胎脊髓同时移植.B组通过微型泵定时定量泵入BDNF溶液(2 mg/ml).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于术后1~6 w计数各组脊髓损伤区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结果 术后3 w手术组开始恢复后肢运动功能,术后6 w出现协调踏步动作.B组3、4、5 w时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多个完整胚胎脊髓组织移植解决了脊髓完全离断情况下所需移植物总量较大的问题,联合应用BDNF,对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赵凡;杨有庚;王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隐匿性房室旁道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al-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常见原因,但仅凭发作AVRT时体表心电图很难确定旁路的定位.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tphaged atrial pacing,TEAP)是临床上常用的无创伤性电生理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应用TEAP诊断隐匿性房室旁道并与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诊断结果对比分析,探讨TEAP对隐匿性旁道引起AVRT诊断价值.
作者:李稳慧;席祖洋;丁家望;李松;李莉;杨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循证医学研究已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病变有关[1~2].本研究旨在探讨Hcy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发生的关系.
作者:王静;王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离、纯化人睾丸精原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联合二步酶消化法获得人生殖细胞悬液,经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再用间隔不同时间(2、3、4 h),不同次数(1、2次)差异黏附法纯化人精原细胞.结果 未经纯化的精原细胞纯度为48.5%,间隔2、3、4 h纯化1次所获得的精原细胞纯度分别为51.3%、59.0%、56.4%,纯度均高于未经纯化的纯度;间隔2、3、4 h连续纯化2次所获精原细胞纯度分别为:57.7%、67.8%、57.8%,以间隔3 h纯度高;与间隔同样时间纯化1次精原细胞纯度相比,间隔2、3 h纯化2次高于1次,间隔4 h纯化2次与1次无明显差别.结论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联合不同时间间隔差异黏附法可以有效地对人精原细胞进行分离和纯化;间隔2、3 h,纯化2次高于1次;连续纯化2次时,间隔3 h效果佳.
作者:郑连文;王晔玲;张慕淳;郑洪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诱导人肺癌SPC-A-1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野生型P53、Bcl-2和NF-κB(P65)蛋白表达.结果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能抑制SPC-A-1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DNA直方图上呈现凋亡细胞所特有的亚二倍体峰(sub-G1),5和50 ml/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组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53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cl-2和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能诱导人肺癌SPC-A-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NF-κB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韦星;万福生;涂硕;余乐涵;杨香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老年人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在全部AMI患者中,年龄≥75岁者几乎占1/3[1,2].老年人心肌梗死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并存,加之老年人冠状动脉顺应性差,冠状动脉病变广泛,狭窄更严重等,使高龄成为AMI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正因如此,多数用以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均系统地将老年人作为除外标准之一.即使是纳入老年人的临床试验,老年人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人们对老年人STEMI患者的再灌注策略知之甚少[3].由于缺乏有关老年人STEMI时再灌注疗法风险/效益比资料,老年人AMI症状不典型,并存病多,就诊迟等原因,使老年人AMI接受再灌注疗法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5~69岁者64.8%,70~74岁者60.1%,75~79岁者50.4%,80~84岁者35.4%,≥85岁者20.4%[4,5].近年来,老年人STEMI行再灌注治疗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日本学者Yagi等报道一组1 855例AMI,其中年龄75~85岁的高龄者483例,采用再灌注治疗者264例(55%),再灌注成功率92%[6].此外,静脉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比较,究竟哪种再灌注疗法更优?至今仍不明确.本文搜索MEDLINE数据库中近年来有关老年人STEMI患者再灌注疗法的文献资料,综述老年人AMI后溶栓疗法与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逐年上升,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甚至威胁其生命.此类研究既往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COPD下呼吸道真菌感染48例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抗生素致真菌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张九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肝癌的介入疗法中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多种肝癌局部微创治疗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法,对肝癌的治疗已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丽萍;陈晓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 X基因,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X基因检出率对比分析.方法 在微孔板上包被HBV X基因片段的捕获探针;PCR扩增被检标本中目的片段,其引物用Bio-Ⅱ-dUTP修饰,在微孔板上杂交后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系统显色.结果 该方法检测HBV X基因灵敏,特异;乙型肝炎后HCC患者HBV X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 检测HBV X基因对HCC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宋玉国;张吉林;黄建文;熊英;毕胜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致老年性痴呆大鼠是否有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海马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制作大鼠老年痴呆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及皮层和海马病理,观察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盐酸多奈哌齐组大鼠第4天达到平台的游程明显缩短(P<0.05),第2天朝向角明显变小(P<0.05),第7天大鼠在2 min内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穿越平台的次数、在平台区的逗留时间及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游程的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寻找平台的策略由边缘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明显增快(P<0.05或P<0.01),第1天、第2天跳台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第2天的错误潜伏期有明显延长(P<0.05),盐酸多奈哌齐明显减轻老年性痴呆大鼠皮层及海马的病理变化.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致老年性痴呆大鼠有治疗作用.
作者:刘宏雁;谢湘林;邹洪斌;李晔;刘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后老年大鼠VEGFR-1、VEGFR-2的表达特点.方法 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RT-PCR技术同管扩增VEGFR-1、VEGFR-2和内参基因GAPDH,以VEGFR-1/GAPDH、VEGFR-2/GAPDH比值为研究对象,分析冠状动脉结扎后第1、3、6 h,1、3、7 d年轻和老年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受体的表达.结果 急性缺血后年轻和老年组大鼠心脏VEGFR-1 mRNA表达均增加,缺血后1、3、24 h,3、7 d老年大鼠VEGFR-1与GAPDH mRNA比值比年轻大鼠低,两者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年轻组VEGFR-2很快上升达到峰值,随后很快下降.而老年组缺血后VEGFR-2无显著改变.结论 缺血后老年大鼠心脏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和年轻大鼠不同,是否与老年大鼠心脏血管生成能力减低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晨;张春蕾;李源;孟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补锌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听阈,耳蜗基底膜铺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指标,观察大白鼠在稳态噪声持续暴露之前,补锌及生理盐水罐胃30 d,暴露后继续灌胃至7 d,大白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和耳蜗外毛细胞(OHC)丢失率分析及caspase-9、caspase-3、bcl-2蛋白在OHC中表达分析.结果 补锌组在噪声暴露后大白鼠听力阈值明显低于单纯暴露组,OHC丢失率也明显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补锌组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暴露组(P<0.05),bcl-2蛋白表达高于单纯暴露组(P<0.05).结论 补锌对噪声暴露引起的大白鼠听力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鞠善德;王苹;杜宝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DM)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病死率可高达12%~26%[1].其发生机制学说诸多,但有关抗心磷脂抗体(ACA)与DM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文旨在探讨DM并发症是否与ACA有关,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柳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肿瘤诱发腹水的相关性,本研究分析大鼠接种肿瘤后腹水产生组、未产生组、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免疫功能差别.方法 选择了接种过程中未产生腹水的大鼠,同期产生腹水的大鼠及未接种的正常大鼠各15只,观察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数量值及Ig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功能.结果 三组之间的CD3+、CD4+、CD8+及CD4+/CD8+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未产生腹水组的CD3+、CD4+及CD4+/CD8+值大于正常组;产生腹水组CD3+、CD4+及CD4+/CD8+的数值小于正常组,但CD8+大于正常组的数值.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三组未见差异,P>0.05.结论 腹腔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未产生腹水的细胞免疫被活,体液免疫则腹水生成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免疫功能的强弱是一种影响腹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佳睿;宋祥福;刘云霞;杨海山;吕忠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BPH并CHD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探讨炎症在BPH和CHD之间的作用及两种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20例BPH患者、21例CHD患者、21例BPH并CHD患者、17例对照者的血清hsCRP,比较各组hsCRP的水平.结果 BPH组、CHD组、BPH并CHD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BPH和CHD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可能是BPH和CHD两种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梁飞宇;屈晓冰;赵晓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动态MRA表现.方法 对25例VBI患者在头颈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及左右旋转位置进行椎动脉动态MRA观察.结果 动态MRA检查中,与中立位MRA相比较,在椎动脉屈曲及过伸位置均可发现椎动脉出现新的异常改变,包括出现局限性狭窄,扭曲或迂曲改变,或椎动脉局部血流信号降低,管壁不光滑,血管壁呈局限性外凸内凹等表现,并可发现中立位MRA正常者之椎动脉异常改变.结论 动态MRA检查有助于明确椎动脉的异常变化与颈椎活动的关系及其定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兆岩;王虹;孙冬英;郑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国曾进行了3次可比性调查,结果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男女两性均呈不断攀升之势[1].我们在2005年5~7月对812例体检人员进行了血脂紊乱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在该人群中血脂紊乱的发生情况,并估计几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作者:黄婷;孔俭;刘凤珍;杨连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