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彦;王国平
目的 探讨酸奶抗氧化作用.方法 以原味酸牛奶为受试物,20只22~23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无酸奶组,灌喂生理盐水(1 ml/只),实验组为酸奶组,每天灌喂储存3 d的酸奶(1 ml/只),连续灌喂28 d;采用化学发光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脑及肝脏SOD和MDA的水平.结果 酸奶能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SOD活力(P<0.05),脑组织中SOD活力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脑部及肝脏的MDA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酸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陈艳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158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及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1)本组中51例存在颅外血管狭窄(颈动脉颅外段36例,椎动脉起始部15例);78例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狭窄动脉共181条,其中大脑中动脉81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48条、大脑前动脉22条、大脑后动脉21条、颈内动脉虹吸段9条).(2)116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共374个斑块形成(稳定斑块212个,不稳定斑块162个).结论 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动脉发生率高;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发生率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秋惠;刘彩霞;李彤;张海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干预组、尼莫地平组、针刺加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再恢复灌流10 min,反复3次,制备大鼠反复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分离血管,但不进行缺血再灌注;针刺干预组术后1~3 d针刺百会、中脘、足三里;尼莫地平组造模前7 d至术后3 d给予1 mg/ml尼莫地平悬液5 mg·kg-1·d-1灌胃,针刺加药组治疗方法同尼莫地平组及针刺干预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钠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谷胱甘肽(GSH)、采用非平衡法放射免疫分析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采用水迷宫法进行学习记忆的测定.观察反复短暂脑缺血大鼠脑损伤MDA、GSH、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大鼠反复脑缺血再灌注3 d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干预组和针刺加药组在学习和记忆方面,其时间缩短和错误次数减少,MDA降低,GSH升高,CGRP含量上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针 刺可以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针刺与药物的结合作用较好,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应进行综合治疗.
作者:张玲;张为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以活动后气短、运动耐力下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1,2],但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呼吸模式和通气效率在ILD静息和运动时的特点,以及其对运动耐力的影响.
作者:何平;赵立;李乃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其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微量元素极易出现代谢紊乱,大部分都低于正常[1],其中锌(Zn)、铬(Cr)、硒(Se)三种微量元素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含量均显著降低[2],尤其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都密切相关.
作者:吴媚;程福璋;彭岩;高洪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变化情况.方法 对77例拟诊为VBI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头、颈核磁共振成像(MRI)及MRA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和内径变化.结果 77例病人中46例MRA明显异常,发生率为59.74%,发病年龄以55~73岁多见,发生在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32例,其中24例发生在右侧,无性别差异.结论 VBI性眩晕的患者多存在局限性椎动脉颅内段改变,分析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有关.
作者:李自如;郭力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猝死.其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斑块破裂,此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炎症反应可能在AC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急性时相反应物CRP是ACS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对其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1].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ACS中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作者:郭雪娅;余静;赵锋;胡浩;常鹏;李秀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要求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逐年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麻醉病全日益增多.由于高龄病人生理改变及伴随的慢性基础疾病较多,往往给麻醉处理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对我院2003~2006年80岁高龄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麻醉资料进行分析,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继艳;郭继华;梁显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疾病引起肠壁缺血时,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临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开始出现相关病例报道[1,2].本文回顾分析7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旨在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水平.
作者:杨秀兰;史维;吴立平;农春燕;孙晓滨;袁德强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笔者近年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8例,以Fugl-Meryer功能评价表测评疗效.
作者:孙宏丽;郭辰阳;王志辉;陈欣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生活质量指标在两种经典前列腺摘除术即开放手术(OP)和经尿道电切术(TURP)的医疗后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年龄及术前症状评分作为匹配因素选取80例(40组)病例,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及相关指标,比较各时间点两组手术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疾病维度和满意度维度为明显,OP生活质量提高优于TURP组.生活质量得分的变化与临床指标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36~0.909.结论 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指标可作为医疗后果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傅建国;史静(琤);孙振球 刊期: 2007年第24期
雷道雄等报道老年高龄手术死亡率约4.42%~11.7%,急诊手术死亡率约11.9%~24%[1].Mesherry等[2]分析了11 800例胆道手术后的临床资料,发现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急诊手术的病死率为16.7%,邱辉忠等[3]报道为13.3%,戴坤场等[4]报道为7.3%.本文就我院高龄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探讨高龄患者急诊胆道手术适应证和时机.
作者:符真;彭勃;冯远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β-淀粉样肽(Aβ25-35)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Aβ25-35处理人SK-N-SH细胞,模拟Alzhermer's(AD)病人体内神经元病理损伤,并以人参皂苷Rg1拮抗其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DNA梯型观察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RT-PCR检测细胞淀粉样肽蛋白前体(APP)基因、中性内肽酶(NEP)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PP和NE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20 μmol/L Aβ25-35诱导SK-N-SH细胞24 h细胞活力下降(均P<0.01),细胞凋亡率为33.9%,DNA断裂呈片段状,细胞培养液及细胞内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而人参皂苷Rg1能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减少细胞损伤,使细胞培养液及细胞内MDA含量降低,SOD活性提高(P<0.01),RT-PCR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可降低APP基因的表达并提高NEP 基因的表达,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可降低APP蛋白的表达并提高NEP 蛋白的表达.结论 人参皂苷Rg1对Aβ25-35造成的细胞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人参皂苷Rg1能提高SK-N-SH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下调APP基因的表达,上调NEP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邵世滨;丁岩;张亚伦;段珊;崔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U937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表达的影响,及AGEs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将U937细胞用不同浓度(100、200、400 mg/L)AGEs孵育24 h及同一浓度(400 mg/L)AGEs孵育0、12、 24及36 h,采用原位杂交(PT-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U937细胞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呈弱表达;100、200及400 mg/L AGEs孵育24 h后,各组U937细胞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 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400 mg/L AGEs孵育12、24 及36 h后,各组U937细胞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0 h(P<0.05).结论 AGEs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U937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的表达.
作者:孟馨;张锦;彭扬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elrosis 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发性.本文通过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utial VEP)检测处于静息状态的视觉系统的病变,以求寻找提高MS诊断准确而敏感的方法,从而更好地防治MS.
作者:马冬云;陈亚丰;张凤侠;赵晓丽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围手术期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一个特殊时期,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均有特异性,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变化各有不同,普遍反应是紧张、疑虑、恐惧、担心,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是护士首要的工作.针对老年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为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对临床降低死亡率、促进机体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开展了系统的心理护理工作,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丽波;林维彬;王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无再流与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相互关系.方法 198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依其是否发生无再流分为两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ET、vWF水平,分析无再流与其相互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血浆ET、vW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2±5.34)ng/ml vs (29.56±2.95)ng/ml,P<0.05;(145.58±35.20)% vs (178.88±45.88)%,P<0.05];两组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WF是内皮功能损伤较敏感的标志物,反映了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内皮功能状态,微循环内皮功能状态可能是无再流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董洁;齐晓勇;董涛;荀丽颖;赵志红;吴迪 刊期: 2007年第24期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尽快恢复患者负重功能、早期活动及防治围手术期并发症.Zuckerman等[1]的研究表明,术前延迟手术超过3 d病人的死亡率将会增加1倍.由于绝大多数的骨折均能获得愈合,且近几年内固定物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因此是否有必要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康复情况.
作者:赵刚;任伟民;高平;刘志岩;梁显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并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规则,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赢共荣,公平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提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几点思考.
作者:曲玉萍;陈爱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目的 建立不明病因感染性疾病DNA病毒性病原的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DNaseI-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将患者血清过滤后,经DNase I处理去除血清中内源DNA.Csp6.I酶切病原DNA,加接头分子,并以接头分子为引物非特异扩增病原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DNaseI处理血清中内源DNA不会降解病毒DNA;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血清中外源DNA得到多个DNA片段;将所有PCR产物测序,序列与已知病原D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应用DNaseI处理及非序列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方法可以检测DNA病毒性病原.
作者:王火生;张红梅;李晓娟;王敏;徐六妹;陈玉丙 刊期: 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