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腹壁脓肿发病的结肠癌8例临床分析

顾国利;李捷雷;王石林;周晓武

关键词:结肠癌, 腹壁, 脓肿
摘要: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右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消瘦、贫血、腹部肿物;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梗阻[1].但临床上可见到一些结肠癌以腹壁脓肿为首发表现,具有起病隐匿、易漏诊、预后较差的特点.本文对我院1984年12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8例以腹壁脓肿发病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TNF-α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变化的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6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MMP-9及TNF-α的血清浓度.结果AMI及UAP组的血清MMP-9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AMI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UAP组(P<0.01).AMI组的血清TNF-α的水平高于UAP组,但无统计学意义.MMP-9和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98,P<0.01).结论MMP-9和TNF-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生化指标.

    作者:王艳丽;臧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载脂蛋白AⅠ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Ⅰ(ApoAⅠ)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确定ApoAⅠ基因启动区-75 bp位点和第一内含子区+83 bp位点基因多态性,并测定血脂各项指标.结果血浆ApoA Ⅰ、HDL-C水平在-75 bp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变化趋势为M1--组>M1+-组>M1++组,其中M1++组、M1+-组ApoA Ⅰ、HDL-C显著低于M1--组,且此种组间差异仅在女性中存在.+83 bp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血脂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ApoA Ⅰ基因启动区-75 bp位点多态性与血浆ApoAⅠ、HDL-C水平存在一定关联,该位点G/A转换与高水平ApoAⅠ、HDL-C有关.

    作者:王延坤;赵斐;张勇;刘艳环;姜宁;张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肠癌和肺癌患者血清sFas和IL-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大肠癌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64例大肠癌及48例肺癌血清中sFas和IL-6水平.结果大肠癌和肺癌患者血清中sFas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癌术前高于术后(P<0.01),同时sFas和IL-6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肠癌和肺癌血清中sFas和IL-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与大肠癌和肺癌发病有关,并可作为早期诊断及疗效、预后观察指标.

    作者:朱明艳;王睿;李锐;王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脑康冲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脑补肾中药复方脑康冲剂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选择120例AD患者随机分为脑康冲剂组90例和脑复康组30例,分别予脑康冲剂和脑复康;实验研究选择56只小鼠每日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0%D-半乳糖0.1m/10 g,连续60d,制备AD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自来水)、脑康冲剂Ⅰ组(6 g·kg-1·d-1)和Ⅱ组(12 g·kg-1·d-1)(给药量按所含生药量计算)、脑复康组(0.6 g·kg-1·d-1),以上每组14例,并设正常对照组(n=14,灌胃自来水),以上各组雌雄各半..结果3个月后观察到,脑康冲剂对AD有明显改善作用,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7.8%,其疗效优于脑复康,记忆商提高也明显优于脑复康.实验研究证实脑康冲剂不仅可以改善衰老造成的学习记忆功能衰退,而且可以降低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和B型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从而减少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及拮抗衰老引起的脑组织内单胺类递质的减少,防止脑功能衰退.结论脑康冲剂对AD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张桂娟;马民;马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沈阳市部分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

    迄今,尚未见到沈阳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的调查资料.笔者对沈阳部分体检人群血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青年组资料作对比,为临床血脂研究和心脑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1].

    作者:王贵新;邵辉;金冬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维吾尔族和汉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5、HER4表达的差异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IDC中可能存在的CD44v5、HER4蛋白表达差异.方法选择60例汉族和60例维族BIDC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CD44v5、HE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两个民族BIDC组织中CD44v5蛋白表达无差异性(P>0.05);汉族HER4蛋白表达率(60%)高于维族(36.7%)(P<0.05).结论汉族IDC组织中HER4蛋白表达率高于维族,可能与种族背景有关.

    作者:杨慧玲;师秀琴;吕新全;李惠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软脉胶囊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软脉胶囊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软脉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机制.方法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率及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率.结果软脉胶囊含药血清可明显对抗缺氧引起的PC12细胞的凋亡率,使Bcl-2蛋白的表达率明显增加,同时使Bax蛋白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软脉胶囊对VD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四平;王鑫国;王菊素;徐华州;郝宪恩;张凯;李士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鼻渊舒口服液联合强力稀化黏素对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的影响

    我科对98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鼻渊舒口服液和强力稀化黏素(吉诺通)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刘辉;黄昌凯;石立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清ET、TNF、NO水平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O与ET、TNF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25例,无周围神经病变者1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糖尿病病人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ET水平和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5),血浆ET和TNF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P<0.0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ET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病程无显著性相关,与TNF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NO水平呈负性相关.结论血清NO水平的降低与血浆ET和TNF水平的升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春梅;刘艳;孙立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前多项国际临床试验证实了老年化疗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获益[1].本文就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发生的化疗毒副反应与中青年(<65岁)组进行对比观察.

    作者:刘芳;冯胜强;彭朝津;杨清明;杜瑜;苏琴;王宇玫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以腹壁脓肿发病的结肠癌8例临床分析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右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消瘦、贫血、腹部肿物;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梗阻[1].但临床上可见到一些结肠癌以腹壁脓肿为首发表现,具有起病隐匿、易漏诊、预后较差的特点.本文对我院1984年12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8例以腹壁脓肿发病的结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顾国利;李捷雷;王石林;周晓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氯沙坦在老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肾损害的临床效应

    目的观察氯沙坦(科素亚)干预老年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对肾损害的效应.方法所有患者已用氨氯地平至血压稳定在≤140/90 mmHg.试验组给予氯沙坦50 mg~100 mg/d,观察12~14 w.对照组继续用之前氨氯地平.测定24 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β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血尿酸、尿尿酸.结果试验组肾损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脉压≥41 mmHg与≤40 mmHg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氯沙坦对老年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肾损害的改善较之氨氯地平为好.

    作者:莫靖梧;韦芳宁;李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s carcinoma,TCC)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银染TRAP-ELISA方法检测25例膀胱癌组织(实验组)和4例膀胱正常组织(对照组)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96%,对照组无表达,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01);端粒酶活性临床病理分期T2高于T1、T3高于T2(P<0.01),晚期组高于早期组(P<0.001);端粒酶活性病理分级G2高于G1、G3高于G2(P<0.01).结论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端粒酶激活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及判定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作者:许宁;石爱平;王春喜;王有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

    我们对110例住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在X光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宗立庚;吕钰;姜风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前认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我们观察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了解其内在关系.

    作者:王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兔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兔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I/R)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将制作成功的兔MCAOI/R模型58只,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30只(再分为缺血1、3、6、12、24、48 h组,每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28只(再分为缺血再灌注0、2、5、11、23、47 h组,每组分别为5、5、4、5、4只);另取10只动物行假手术分别作为缺血组(5只)及再灌注组(5只)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时间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变化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演变特点.结果各组于缺血1 h均见到DWI像上明显的高信号,并伴ADC值的下降.缺血组不同缺血时间点各组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缺血1 h比,各缺血时间点DWI像上的高信号区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4 h后趋于稳定.再灌注组与再灌注前(缺血1 h)相比,再灌注2、5 h组均表现为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的缩小及ADC值升高;再灌注11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的增大并ADC值升高;再灌注23、47 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的增大而ADC值出现较明显的下降.结论急性脑缺血后DWI像高信号区及ADC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的再灌注可能导致ADC值的再次下降.

    作者:刘学军;金丽英;孔令琦;刘广义;隋庆兰;杨学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及其与出血量、脑组织损伤情况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病人52例,对照组30例.测定脑出血病人起病第1、3、7天血清S100B蛋白和NSE浓度,分析浓度的变化与出血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血清S100B蛋白和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与出血量呈正相关(P<0.05),其浓度的变化与预后有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NSE浓度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血量的大小、脑组织损伤的情况,有助于评估病人预后.

    作者:李波;曹国彬;伍健伟;何伟文;陈胜强;陆永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于中医心悸、水肿之范畴.对CHF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CHF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杨丽华;杨戈;马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尼卡地平控制老年高血压病人腹腔镜手术中高血压的效果

    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引起的高碳酸血症和腹内压升高等原因可造成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术前常规降压药均为口服给药围术期不能应用,给麻醉管理造成困难.尼卡地平作为第一种可静脉给药的双氢二吡啶类钙离子阻断药,具有起效快,降压平稳,恢复快,恢复后无反跳等特点,较其他类型降压药更适合麻醉中应用[1].因而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控制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不良心血管反应[2,3].但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国内外相关文献甚少.本文观察尼卡地平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控制血压的效果.

    作者:陈鹏;郭宝富;赵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转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全身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侵袭性对称性的关节破坏并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外组织器官的累及,现在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多40~60岁发病,其中1/3的患者为60岁以后发病,RA的第一个5年致残率达30%,平均缩短寿命5~7年,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1].RA的传统治疗药物多起效慢,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治疗,如细胞因子抗体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物制剂昂贵、副作用多、需要反复注射并且无靶器官特异性,而基因治疗则避免了这些缺点,选择性高,可以从分子水平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为RA的生物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主要运用基因转移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体内.

    作者:董静;张源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