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系统初广泛用于临床检测实验室,近10年来才被逐步引入体外受精(IVF)实验室,对其实验方法及工作人员职责进行质量管理。作为辅助生殖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IVF实验室,其环境会对胚胎的发育潜能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为胚胎提供稳定的发育环境对IVF结局至关重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手册应明确地告知工作人员哪些“必须做”、哪些“禁止做”,而且手册应不断更新,使操作程序内容更易于理解,实验操作方法更为灵活实用。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机制是拥有一个稳定IVF实验室的基础,是获得理想妊娠率的基础,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的基础。
作者:杜湧瑞(综述);张云山(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之一,是由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妇产科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及时反映临床、教学、科研成果。紧密结合妇产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不定期出版重点号为特色。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医、教、研工作者。主要辟有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研究、医学人文、国外学者、讲座、标准与指南、学术会议动态、文摘等栏目。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之一,是由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主要报道国内外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及时反映临床、教学、科研成果。紧密结合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不定期出版专刊为特色。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主要辟有述评、论著、综述、专题研究、信息窗口、讲座、标准与指南、学术会议动态、文摘等栏目。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子痫前期(PE)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胎盘滋养层细胞发育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妊娠过程中,胎盘功能不足可导致母胎界面氧化应激增高,促使胎盘过度分泌多种可溶性分子进入母体循环,诱导母体产生PE症状。胎盘合成的多种激素和因子,如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2-甲氧雌二醇、心房利尿钠肽、激活素A和抑制素A,可部分反映PE胎盘的发育缺陷。近年研究发现, miRNAs和遗传因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
作者:刘明(综述);吉蕾(综述);王雁玲(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中异常核型与指征的关系及异常核型胎儿的调查随访,为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5413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妊娠妇女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B型超声引导行羊膜腔穿刺或脐带血穿刺,经培养处理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有220对胎儿核型异常的父母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之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6%(15349/15413),其中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99.76%(11299/11326),脐带血细胞培养成功率99.1%(4050/4087)。培养成功者染色体异常占11.20%(1719/15349),其中正常多态性占8.70%(1335/15349),染色体数目异常占1.72%(264/15349),结构异常占0.79%(121/15349)。按产前诊断指征分布筛查高危的核型异常率,唐氏综合征为10.67%(879/8236),高龄妊娠为9.76%(128/1312),不良孕产史为12.27%(138/1125),超声异常为11.41%(124/1087),胎儿畸形引产为23.91%(132/552)。异常核型的胎儿中有108例来自母亲,69例来自父亲,43例为新发生。结论:高危妊娠妇女行产前诊断染色体分析有助于减少出生缺陷。
作者:黄红倩;李萌;费冬梅;刘天盛;张海燕;陈秋莉;欧阳鲁平;刘孙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女性生育力是人类繁衍的珍稀资源,卵巢储备是生育力的决定者和体现者;随着女性年龄增加,卵巢内卵子的数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为了指导个体化用药,获得优质卵子,越来越多的临床指标用于预测卵巢储备,成为体外受精前常规检测指标。现对抗苗勒管激素(AMH)和抑制素B(INH B)在预测卵巢功能和ART结局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AMH对卵巢低反应、高反应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INH B的预测价值并不优于其他指标;目前尚无预测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良好指标。
作者:党玉洁(综述);秦莹莹(综述);陈子江(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类辅助生殖临床数据已经显示,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发流产、早产和围生期死亡、低体质量儿以及一些印迹疾病有关。在配子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基因印迹需经历印迹擦除、重建和维持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缺陷,甚至死亡。ART恰施于这一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些异常结局可能与ART导致的印迹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而ART中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促排卵、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体外培养。这些操作通过干扰基因印迹的重建和维持,影响基因表达和表型,进而影响配子和早期胚胎的发育,从而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潜能。
作者:汪彩珠(综述);冯贵雪(审校);张波(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提高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和安全性是目前ART面临的重要课题。线粒体是卵母细胞/胚胎中数量多的细胞器,不仅为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以及随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与翻译提供能量,还与卵母细胞激活、钙振荡、凋亡程序启动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胚胎中的线粒体全部来源于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也与卵母细胞老化、受精率及胚胎质量降低等密切相关。近年关于人和动物卵母细胞线粒体与ART的研究阐述了线粒体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种ART手段对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线粒体保护手段。
作者:汤江静(综述);邵敬於(综述);段涛(审校);韩毅冰(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辅助生殖技术(ART)是否增加或引发出生缺陷目前尚无定论,但ART婴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与自然妊娠或许不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于ART助孕过程如促排卵、胚胎培养液、培养时长等对子代的不利影响。ART与印迹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也受到很多关注。此外,引发不孕的疾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应当强调,大多数ART婴儿是健康的。未来应更好地探索ART出生缺陷的分子机制,改进现有ART治疗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作者:丁婷(综述);乔杰(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遗传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检测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得基因检测在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新生儿代谢性疾病及单基因病等出生缺陷预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为基础,探讨基因组学在其体系中的应用对完善中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曹建军;方锴;杨焕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妊娠期产前诊断。传统的产前诊断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胎儿源性标本,准确性高,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流产风险。PGD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作为新的产前诊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传统方式的补充。综述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产前诊断的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作者:严恺;金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为一种减少出生缺陷率,确保生殖安全的重要手段,产前诊断已经成为产科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分子遗传学新技术的大力发展正在改变产前诊断尤其是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面貌。介绍3种遗传学新技术及其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使用比较基因组学杂交芯片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变异,深度测序技术和数字相对突变剂量计数法在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技术的快速革新和临床应用的全面开展凸显这几个遗传新技术在产前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妊娠合并症是产科临床上时常面临的问题,而其中又以妊娠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为主,严重威胁孕产妇、胎儿、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更提示,妊娠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可影响子代远期的健康,如成年期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认为此现象为“胎源性疾病”。但目前关于妊娠合并症对子代远期健康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中国更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综述此领域的新进展。
作者:王晨(综述);杨慧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激素,是妊娠信号分子。hCG与黄体生成激素(LH)结构相似,且拥有共同的受体。但前者与受体的结合力更强,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因此,外源性hCG常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促进卵泡成熟及黄体支持、维持妊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CG除上述作用外,还有利于卵泡的募集、生长发育及胚胎种植。总之,hCG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作用十分重要。
作者:聂晓倩(综述);于新艳(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胚胎干细胞是人体内原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而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协调和控制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Wnt信号通路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分化形成的关键因子,在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的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同样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综述Wnt信号通路在人胚胎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展望今后对其的研究方向。
作者:于文竹(综述);孙莹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类卵子冷冻作为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方式,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伦理及研究条件的限制,卵子冷冻技术一直发展缓慢。近年,随着冻融技术及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的发展,卵子冷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玻璃化冷冻因其简单、细胞损伤小、复苏存活率高正在逐步取代慢速冷冻法,被大多数生殖医学中心所采纳。但卵子冷冻保存过程中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及卵子冷冻损伤,液氮紫外线消毒、蒸气氮存储系统或封闭载杆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相对于慢速冷冻法,玻璃化冷冻在减少卵子冷冻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高明(综述);章志国(审校);曹云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产钳在再次剖宫产时协助胎头娩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244例再次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患者,其中产钳协助胎头娩出(观察组)122例,未采用产钳助娩(对照组)122例。分析2组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U-DI),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皮外伤、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U-DI和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头皮外伤、子宫切口撕裂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徒手助胎头娩出困难时及时应用产钳协助胎头娩出,能有效缩短U-DI,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母婴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周晓珍;金云兰;娄甜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