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严恺;金帆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产前诊断, 植入前诊断, 基因, 遗传咨询, 单基因病
摘要: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妊娠期产前诊断。传统的产前诊断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胎儿源性标本,准确性高,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流产风险。PGD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作为新的产前诊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传统方式的补充。综述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产前诊断的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患者的生育风险评估

    晚婚晚育的趋势、癌症患者的低龄化、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关注如何在治疗癌症过程中保护患者的生育能力。从造成生育风险的因素、妊娠对癌症患者的影响及伦理学方面简要叙述肿瘤患者的生育风险评估方法。

    作者:卢光琇;席周欢;刘锐;刘佳;周伶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因组学在预防出生缺陷中的应用

    中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遗传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检测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得基因检测在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新生儿代谢性疾病及单基因病等出生缺陷预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为基础,探讨基因组学在其体系中的应用对完善中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曹建军;方锴;杨焕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通量检测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和深度测序是两大重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给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功能基因组、系统生物学、药物基因组的研究和遗传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不断改良,高通量技术在辅助生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应用有了巨大的进展。基于微阵列技术的胚胎全染色体组非整倍体筛查及结构异常的PGD已经开始临床应用,PGD /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后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植入率显著提高;基于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单基因病诊断的临床试验也已见报道,并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临床应用。

    作者:徐晨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理事单位名单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遗传新技术在生殖安全中的应用进展

    作为一种减少出生缺陷率,确保生殖安全的重要手段,产前诊断已经成为产科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分子遗传学新技术的大力发展正在改变产前诊断尤其是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面貌。介绍3种遗传学新技术及其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使用比较基因组学杂交芯片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变异,深度测序技术和数字相对突变剂量计数法在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技术的快速革新和临床应用的全面开展凸显这几个遗传新技术在产前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HOXA10基因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胚胎着床的作用

    同源异型盒(HOX)蛋白质是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决定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的部分生物性状的表达。 HOXA10基因通过调节下游基因及雌激素、孕激素的表达直接影响子宫的胚胎发育和着床。根据体内激素的调控作用,HOXA10基因在子宫内膜上呈周期性表达,其表达高峰发生在植入窗期。HOXA10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变中表达对子宫内膜组织的“从头开始”发育过程是必要的。EMs患者的子宫内膜存在影响胚胎着床的诸多不利因素,提示胚胎着床失败可能是EMs患者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EMs患者通常不会出现HOXA10表达水平在黄体中期上升的现象,可以解释EMs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萍(综述);蔡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胚胎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分化中Wn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人胚胎干细胞是人体内原始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而信号通路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中起着重要的协调和控制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Wnt信号通路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分化形成的关键因子,在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的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同样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综述Wnt信号通路在人胚胎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展望今后对其的研究方向。

    作者:于文竹(综述);孙莹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年第32卷1~6期主题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质量管理系统在体外受精实验室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系统初广泛用于临床检测实验室,近10年来才被逐步引入体外受精(IVF)实验室,对其实验方法及工作人员职责进行质量管理。作为辅助生殖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IVF实验室,其环境会对胚胎的发育潜能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为胚胎提供稳定的发育环境对IVF结局至关重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手册应明确地告知工作人员哪些“必须做”、哪些“禁止做”,而且手册应不断更新,使操作程序内容更易于理解,实验操作方法更为灵活实用。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机制是拥有一个稳定IVF实验室的基础,是获得理想妊娠率的基础,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的基础。

    作者:杜湧瑞(综述);张云山(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辅助生殖技术中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提高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和安全性是目前ART面临的重要课题。线粒体是卵母细胞/胚胎中数量多的细胞器,不仅为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以及随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与翻译提供能量,还与卵母细胞激活、钙振荡、凋亡程序启动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胚胎中的线粒体全部来源于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也与卵母细胞老化、受精率及胚胎质量降低等密切相关。近年关于人和动物卵母细胞线粒体与ART的研究阐述了线粒体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种ART手段对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线粒体保护手段。

    作者:汤江静(综述);邵敬於(综述);段涛(审校);韩毅冰(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单基因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单基因病患者预后不佳。对于有单基因病患儿出生史的家系,在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目前,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可分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和妊娠期产前诊断。传统的产前诊断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胎儿源性标本,准确性高,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流产风险。PGD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作为新的产前诊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传统方式的补充。综述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产前诊断的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思路。

    作者:严恺;金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苯并芘的生殖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烟草烟雾、煤炭燃烧、汽车尾气和室内烹调油烟,易在水体、土壤和作物中残留蓄积。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具代表性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苯并(a)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如生育能力下降、不孕不育、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胎儿出生缺陷等,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的代谢、改变细胞周期进程、参与DNA损伤及其抗雌激素效应等。

    作者:连立芬(综述);陈亚琼(审校);侯海燕(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天然抗氧化剂在人精液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精液的冷冻保存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基础,但精液冻融过程会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破坏精子的生理结构,使其质量下降,造成受精能力下降。目前,有些研究开始关注抗氧化剂在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其中一些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抗氧化剂(如白藜芦醇、槲皮苷、染料木黄酮等),这些物质的来源广泛,抗氧化能力非常高,而且毒性较低,可以有效抑制精子冻融后ROS的产生,减少精子在冷冻过程中受到的氧化损伤,从而保护精子的活力和遗传稳定性,可以作为冷冻保护剂的添加成份用于改良精子的冷冻保存。

    作者:王晶(综述);马鹏程(审校);柳立军(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辅助生殖技术与出生缺陷

    辅助生殖技术(ART)是否增加或引发出生缺陷目前尚无定论,但ART婴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与自然妊娠或许不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于ART助孕过程如促排卵、胚胎培养液、培养时长等对子代的不利影响。ART与印迹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也受到很多关注。此外,引发不孕的疾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应当强调,大多数ART婴儿是健康的。未来应更好地探索ART出生缺陷的分子机制,改进现有ART治疗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作者:丁婷(综述);乔杰(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环孢素A对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性调节作用

    环孢素A(Cs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CsA既能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减少滋养细胞凋亡,也能增强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体内研究发现,低剂量CsA可明显降低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的胚胎吸收率,改善妊娠结局。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低剂量CsA对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具有良性调节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滋养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妊娠相关疾病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李大金;唐传玲;杜美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抗苗勒管激素和抑制素B预测卵巢反应性及ART结局的研究进展

    女性生育力是人类繁衍的珍稀资源,卵巢储备是生育力的决定者和体现者;随着女性年龄增加,卵巢内卵子的数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为了指导个体化用药,获得优质卵子,越来越多的临床指标用于预测卵巢储备,成为体外受精前常规检测指标。现对抗苗勒管激素(AMH)和抑制素B(INH B)在预测卵巢功能和ART结局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AMH对卵巢低反应、高反应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INH B的预测价值并不优于其他指标;目前尚无预测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良好指标。

    作者:党玉洁(综述);秦莹莹(综述);陈子江(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类卵子冷冻技术的进展

    人类卵子冷冻作为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方式,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伦理及研究条件的限制,卵子冷冻技术一直发展缓慢。近年,随着冻融技术及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的发展,卵子冷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玻璃化冷冻因其简单、细胞损伤小、复苏存活率高正在逐步取代慢速冷冻法,被大多数生殖医学中心所采纳。但卵子冷冻保存过程中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及卵子冷冻损伤,液氮紫外线消毒、蒸气氮存储系统或封闭载杆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相对于慢速冷冻法,玻璃化冷冻在减少卵子冷冻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高明(综述);章志国(审校);曹云霞(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辅助生殖技术相关产科结局的研究进展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开展解决了许多不孕夫妇的生育需求,随着ART中新技术的开展和子代人数的增加,ART的安全性引起更多关注。综述ART与多种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产科结局的关系,提示经ART妊娠女性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升高,ART子代发生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出生缺陷风险升高。其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潜在的不孕背景可能是引起不良产科结局的原因之一。对于经ART妊娠妇女,应重视其围生期保健并提供必要的产前筛查及诊断以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高靓(综述);李红(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子痫前期(PE)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胎盘滋养层细胞发育障碍是其主要病因。妊娠过程中,胎盘功能不足可导致母胎界面氧化应激增高,促使胎盘过度分泌多种可溶性分子进入母体循环,诱导母体产生PE症状。胎盘合成的多种激素和因子,如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2-甲氧雌二醇、心房利尿钠肽、激活素A和抑制素A,可部分反映PE胎盘的发育缺陷。近年研究发现, miRNAs和遗传因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相关。

    作者:刘明(综述);吉蕾(综述);王雁玲(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TEN与女性生殖

    近年来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ten及其编码的PTEN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通路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凋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PTEN通过PTEN-PI3K-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信号网络,不但控制原始卵泡的生存和激活、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卵泡的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和生殖时间的长短,而且调控子宫内膜的增殖及早期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作者:覃茜(综述);刘冬娥(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