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性痴呆

丁素菊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摘要: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状动脉病变与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诊断为UAP并进行冠脉造影的7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与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单支病变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梗死后心绞痛次全或完全闭塞明显增多(51.09%),与其他各型心绞痛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此型血栓的检出率较高(14.8%).恶化劳累型、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其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偏心型、复杂型病变及B、C型病变发生率较高,其与初发劳累型、变异型、静息型心绞痛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初发劳累型心绞痛单支病变、同心型及A型病变多见.(2)梗死后心绞痛冠脉血管次全或完全闭塞多见.(3)恶化劳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及混合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支、偏心型、复杂型及B、C型病.

    作者:吴桂平;李晓君;张艳红;赵金晶;王宁夫;曾定尹;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西安市老年人保健行为及生活条件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保健行为、生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对1 811例≥60岁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吸烟、大量饮酒者分别达 23.9%、8.3%,以男性、干部及工人居多;1/3老年人不注意锻炼身体;多数老年人不注意健康检查和保健知识学习,以文盲、农民为著.月收少于 200元者21.8%,医药费完全自付者 61.5%.结论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健康老龄化.

    作者:惠蓉;张华丽;张茹英;刘彦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特点.方法以超声心动图检查64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老年患者17例、非老年患者47例)的LVDd、LVDs、IVST、LVPWT及FS、EF、E/A和Ei/Ai.结果 (1)与对照组比,两组透析患者的LVDd、LDs、LVST、LVPWT均有显著差异;而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LVDd、LVDs有显著差异.老年组左室肥厚发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4.03%/89.36%).(2)与对照组比,两组血透患者FS、EF、E/A、Ei/Ai均有明显降低,而老年组明显低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组(58.81%/23.49%).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病率也高于非老年组(52.94%/17.02%).结论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心脏具有结构改变相对轻,功能改变相对重的特点.

    作者:苗里宁;刘建东;杨春荣;贾冶;张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方大黄糊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自拟方复方大黄糊敷脐对老年便秘患者首次排便时间的影响.方法按现代制药工艺将大黄、红花等中药制成糊剂;将复方大黄糊贴敷脐部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脑卒中便秘,并与单味大黄糊敷脐组进行对比.结果复方大黄糊各组首次排便时间显著优于单味大黄糊各组的通便效果(P<0.01).结论复方大黄糊敷脐对各种便秘患者均具有显著的缓泄通便作用.

    作者:张振家;王盛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剑桥认知检查(CAMCOG)对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心理学鉴别

    目的验证剑桥认知检查(CAMCOG)对血管性痴呆(Va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是否具有神经心理学鉴别功能.方法所有入选病例皆符合很可能/可能AD或VaD的诊断标准.325例中,246例AD患者和79例 VaD患者接受了CAMCOG检查.性别和其他因素比率分析用卡方检验,所有其他参数的比较分析用t检验,组间分类用逐步辨别分析方法.结果 AD组CAMCOG平均总积分低于VaD组7分以上,其中定向力、语言、记忆和视觉积分与VaD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分项积分和CAMCOG总积分对组间辨别功能具有显著贡献,对AD或VaD诊断预测的总成功率达到70%.结论在CAMCOG区域内,AD患者和Va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这种鉴别方法目前还不适宜于临床使用.

    作者:田金洲;James Lindesay;时晶;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路植入物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植骨和植入新型纯钛融合器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取12具新鲜成年男性颈椎标本,处理成所需试样,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和轴向压缩的测试,计算位移/载荷均值并绘图比较. 结果单纯椎间植骨的稳定性差,而融合器植入则较完整颈椎试样稳定.结论颈椎纯钛融合器是前路手术中椎间固定融合的可靠手段,尤其适用于多节段病变的病例.

    作者:王溪原;张大光;崔林;赵亮;陈宇;李晓东;常亚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人冠心病确诊前血脂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人冠心病确诊前血脂变化特点. 方法确诊冠心病当年及前4年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无冠心病组血脂比较:TC5.15±0.91mmol/L与5.02±0.98mmol/L,TG1.55±0.86mmol/L与1.53±0.96mmol/L,HDL 1.33±0.34mmol/L与1.46±0.45mmol/L,LDL3.12±0.94mmol/L与 2.73±0.79mmol/L,LDL/HDL2.53±1.09与1.91±0.66.研究组确诊当年、前1年、前2年、前3年和前4年的血脂变化:HDL1.33±0.34、1.30±0.37、1.34±0.31、1.32±0.35和1.43±0.44;LDL3.12±0.94、3.23±0.98、3.04±0.86、2.33±0.99和2.89±0.96.结论冠心病危险因子在确诊冠心病前的第1年高,提示在进入老年期血脂仍旧在改变,冠心病危险因子不断升高,保护因子不断降低;老年人仍有必要采取干预血脂措施.

    作者:王一尘;刘芳;张江蓉;袁惠敏;宓继红;渠胜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抑郁对大鼠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因素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组、丙酸睾丸酮(TP)组及抑郁+TP组.抑郁组在大鼠颈部套一红色圆形项夹,TP组按每只1 mg/d皮下注射.造模3 w后测定大鼠前列腺重量,计算前列腺指数,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PCNA增殖指数.结果单纯抑郁组前列腺指数及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抑郁组前列腺有增生的表现.结论抑郁对前列腺增生有一定的诱发作用.

    作者:黄小波;李宗信;李斌;郭德育;敖平;李曰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它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

    作者:丁素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脑梗塞病人动脉溶栓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37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A、B、C 3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介入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并对治疗前、治疗后14 d、21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评分.结果 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等综合治疗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彬;王胜文;崔宪影;陈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lzheimer病防治的战略问题

    我们目前掌握的Alzheimer病(AD)防治研究的资料,与20年前相比,是偏多而不是嫌少;在这众多的资料中,如何通过审慎的筛选,决定新世纪主攻的战略方向很有必要.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蔡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培哚普利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放免法检测53例老年CHF患者(培哚普利组28例,常规治疗组25例)治疗前后及25例健康老年人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老年CHF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TNF-α、IL-6水平在心功能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1β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Ⅲ级(P<0.05).培哚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老年CHF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均有明显降低,但培哚普利组TNF-α、IL-1β、IL-6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血清中TNF-α、IL-1β、IL-6 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培哚普利可明显降低老年CHF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李慧芳;李源;王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经过类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不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26例报告如下.

    作者:沈雪莉;张立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国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曲线模型分析

    目的为制定中国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229个单位用温氏法测定的20 027例健康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用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按指数律也在逐渐的增大,相关性很显著(R=0.905);推导出了一个曲线回归模型:Y=44.2×1.000 068x±2.4.结论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海拔高度,就可以用回归模型估算这个地区的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依据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区等三个区.

    作者:殷淑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CR-RFLP法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等位基因C677T点突变的方法,并初步观察部分健康老人和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MTHFR等位基因C677T点突变情况.方法 PCR特异性扩增MTHFR基因序列,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溴化乙锭染色后,观察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共检测标本167例,其中健康老人(≥65岁)138例、老年VD 29例,并计算了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健康老人组和老年VD患者组均检测到C等位基因野生型 (CC)、杂合子(CT)和T等位基因纯合子(TT)基因型,各组MTHFR基因的C677T点突变中T突变位点的频率分别为43.8%、51.7%.结论该方法简便、实用,适于一般实验室应用及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建伟;吴多斌;叶玲;王磊;王鲁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介入化疗联合威灵仙外治老年人头颈部癌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头颈部癌就诊多属晚期,治疗困难,用颞浅动脉逆行插管缓释化疗[1],可维持局部药物高浓度及延长药物活性.本文采用威灵仙外治联合化疗可促使癌细胞免疫凋亡及抑制癌细胞增殖.

    作者:柯颂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龄肺癌病人的外科治疗

    高龄肺癌患者在胸外科领域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而高龄肺癌患者往往存在各种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如何降低其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长期生存率,是胸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990~2001年,我科对76例65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占同期收治病例的6.3%(76/1 053).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松;赵高峰;胡伟;付明倜;田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蒺藜果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作用的研究

    目的 (1)研究蒺藜果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犬脑血流量、脑血管阻力的作用,(2)研究蒺藜果总皂苷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内皮素含量、脑梗死面积的作用.方法 (1)采用结扎家犬一侧颈外动脉及椎动脉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给予蒺藜果总皂苷15 mg/kg、30 mg/kg,观察药物对血压、心率、脑血流量和脑血管阻力的影响.(2)通过结扎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模型.给予蒺藜果总皂苷25 mg/kg、50 mg/kg、100 mg/kg ,观察药物对大鼠内皮素含量、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蒺藜果总皂苷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内皮素含量,减少脑梗死面积.结论蒺藜果总皂苷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对实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吕文伟;刘芬;刘斌;张志强;张宏;徐宏;丁晓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管因素与痴呆

    脑血管疾病和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的定义中仅血管性痴呆(VD)与脑血管疾病有关,Alzheimer病(AD)的发病与血管因素无关.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血管因素在痴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血管因素与痴呆(包括AD和VD)的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陈启稚;陆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乳腺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s)家族初是由Salman和Daughaday于1957年发现的,因其在基因结构上与胰岛素原具有高度同源性,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而得名.

    作者:宋东;刘国津;孙淑宾;杨家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