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婴;周馥贞
植入前诊断(PGD)技术的应用已有10年,其所采用的基本技术包括胚胎活检、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现在又有了荧光PCR、多重PCR和全基因组扩增等,并且许多研究者用五种甚至更多探针检测染色体异常.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分子技术包括定量PCR、DNA指纹和微阵列技术,其中用于分析单个细胞染色体的新技术包括已用于临床的分裂间期核转变和仍有待完善的比较性基因组杂交.这些技术都能在单细胞水平诊断多种疾病并使诊断结果更精确.
作者:贺桂芳;刘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不孕的一个常见病因.内异症患者卵巢功能、配子授精和输送以及胚胎发生等与正常妇女不同.综述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在异位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东至;林其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卵巢储备下降的妇女,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其妊娠成功率低下,而流产率上升.如何在开始这项费用昂贵的侵入性治疗前,将这些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筛选出来,在临床上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简要综述卵巢储备监测的有关方法.
作者:周毛婴;周馥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黄体酮可由卵巢黄体、胎盘和肾上腺产生.因合成的孕激素在体内可有过量雄激素的作用,拮抗雌激素所产生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使心血管病(CVD)危险增加.微粒化黄体酮(MP)应为首选的生理性药物,其活性部分与内源性黄体酮是相同的,经过乳化过程,其药代动力学的半衰期由口服后的5 min延长到2 h.天然黄体酮用途广泛,可替代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体外受精后、赠卵、激素替代治疗(HRT)、经前期综合征(PMS)和继发性闭经等.
作者:钱丽娟;翟瞻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控制性超排卵(COH)是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中提高妊娠率的关键步骤之一,尽管近年来新的COH药物和使用方案不断出现,但临床效果仍不满意,至今尚未有一致的方案.综述目前COH主要药物、常用方案、并发症及存在问题.
作者:王光荣;周曾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卵细胞的发育、成熟以及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等生殖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因素的调控.细胞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远距内分泌的作用方式影响生殖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与卵泡微环境和子宫内膜接受性有密切联系.综述白细胞介素1β、6、8与生殖调节的关系.
作者:王玮;沈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