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纤维化作用的观察

尤嘉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 乙型肝炎患者,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作用, 抗纤维化作用, 抗病毒, 亚类, 细胞分泌, 患者血清, 调控作用, γ干扰素, 抗增生, 蛋白质, 组成, 哺乳
摘要:干扰素是一组哺乳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分Ⅰ和Ⅱ两型,Ⅰ包括α和β两个亚类,α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20余种蛋白质亚类组成,具有不同的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控作用;γ干扰素属Ⅱ型干扰素,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为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抗纤维化作用,在抗病毒的同时,观察其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A,PⅢP的影响.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服用吡喹酮引起腹痛1例

    患儿男,12岁,学生,自幼居住血吸虫病流行区,常有疫水接触史.1998年4月接受COPT检查,环沉率2%,确定为血吸虫病治疗对象.

    作者:毕云龙;姜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黄山市1996年洪灾后对市区居民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监测

    黄山市于1993年8月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6年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为掌握灾后血吸虫病病情,检验监测措施的效果,我们于1996年9月~1998年10月连续3年对市区居民进行了血吸虫病病情监测,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程逸仙;程羽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激光辐照自体血回输治疗慢性肝病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目的:观察JLX-1型激光血疗仪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血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血疗组采取自体血200ml经氦、氖激光辐照和充氧处理15分钟回输,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观察血疗前后NO水平、NK细胞活性、血液粘度的变化.结果:血疗组ALT和TBIL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NK细胞活性和血液粘度无明显变化.NO水平显著高于血疗前.结论:激光血疗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NO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郭顺明;谈娟;陈从新;袁伟;刘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饮酒习惯对HCV感染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为研究饮酒习惯对HCV感染者慢性化的影响,我们收集142例HCV感染者的资料,以病程>6mon,白蛋白/球蛋白<1.5和/或ALT>40u者、或临床确有为慢性丙型肝炎病例为慢性HC,分入病例组,共76例;对不符合慢性HC标准者列为对照组,66例.结果显示:病例组有饮酒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8.75,P<0.003,OR=2.79),经性别分层分析:男性OR=2.65,女性OR=4.29,OR总=3.30,提示女性HCV感染者饮酒较男性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病;饮酒量<100g/次、OR=3.18,>300g/次、OR=5.45,饮酒量与慢性丙型肝炎呈相关关系;持续饮酒≤5年、OR=1.74,6-15年、OR=3.51,>15年、OR=5.10,饮酒年限越长,其慢性化的危险性越大.说明饮酒可能是导致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规劝HCV感染者戒酒可能是预防HCV感染者慢性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阚晓宏;倪进发;毕鹏;孙业桓;程慧;郑惠玲;黄守凯;张庶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休宁县消灭血吸虫病后血防健康教育效果

    休宁县于1992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多年来已无新感染病人发生,近年的多次螺情调查均未发现螺点.为配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后的巩固监测工作,我县于1996、1997年对血防知识、卫生行为进行了健康教育试点,并对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白鹏里;李泽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全球和我国艾滋病流行态势

    一般情况自首批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已近20年,至今不仅没有减缓之势,而且日益猖獗,在某些地区已到了失控的地步.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新的估计,至1998年底,全世界共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 730万,现在仍存活的3 340万,已死去的1,390万(表1),其中95%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截至1998年11月15日,各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艾滋病患者1 987 217例(表3).

    作者:许华;许晓晖;方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cDNA

    目的扩增日本血吸虫cDNA,以便在质粒载体中克隆化.方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中提取总RNA,用Oligo(dT)12-18为引物合成cDNA,并用20个引物PCR法扩增其中的cDNA.结果100mg日本血吸虫成虫(湿重)约可纯化出270ug的总RNA,其总RNA主要呈现18S一条电泳区带,所用引物PCR扩增出了多条范围在180~900bp的cDNA.结论该实验为克隆血吸虫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学龙;汪渊;蒋作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HLA-ABC,HLA-DR,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表达的意义

    为进一步探讨HLA-ABC,HLA-DR,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利用标记链菌素亲生物蛋白(LSAB)法对98例乙型肝炎肝穿组织进行HLA-ABC,HLA-DR,ICAM-1检测.结果显示HLA-ABC,ICAM-1在乙型肝炎肝细胞存在广泛表达,且与肝脏病变程度有关,HLA-DR也有一定程度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85.7%,83.7%,26.5%.阳性表达多位于肝细胞炎性病变或坏死区,常伴有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提示HLA-ABC,ICAM-1的在肝细胞广泛表达在乙型肝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HLA-DR异常表达也一定程度参与了乙肝发病.这些免疫有关分子为T淋巴细胞识别杀伤HBV感染肝细胞提供了必要的分子基础,不仅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有关,而且对肝内病毒的清除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余永胜;侯英勇;陈有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薄膜过滤法检查丝虫病的初步应用

    以消灭丝虫病为目标,了解当地感染率和感染对象及采用不同用药剂量的防治措施和对象治疗的效果,同时为简化在丝虫病常规检查过程中血片制作染色、镜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县于1983年7月试用薄膜过滤法检查丝虫病,首先采用对照试用和抽查应用,现将试(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黎;杨光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变化趋势及其对钉螺扩散可能的影响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来水来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结合安徽段河道、江洲滩现状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状况调查,分析论证了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来水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河道影响不大,来沙变化对下游影响较大,水库建成后1~80年内安徽段河道一直处于淤积势态,支流淤塞,滩地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现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皖江段涨滩明显,6年内涨滩1479.8万m2,建坝后水沙变化可能进一步促使滩地增长.据涨滩后生长植被,然后钉螺孳生的规律,预测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地区钉螺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

    作者:汪天平;张功华;张世清;肖祥;汪奇志;方国仁;吴维铎;葛继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洪涝灾害中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血吸虫病流行与社会、经济、自然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水灾、旱灾、饥荒等自然灾害及战乱,均可加剧血吸虫病的流行,而水灾与血吸虫病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郑江;郭家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05例急性血吸虫病HBsAg和SGPT检测

    1994~1996年,我站住院部收治急性血吸虫病170例,其中105例入院后作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谷丙转氨酶(SGPT)检测.

    作者:虞萍;虞晖;陈季然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脊髓伴皮肌混合型肺吸虫病1例报告

    患者女,50岁.主诉头晕颈项胀痛伴四肢发麻乏力一年余.曾在当地医疗站按颈椎病先后予以地巴唑、维生素B1、B6,复方丹参片、西比灵、布洛芬等对症治疗数月无明显改善.1999年1月在县医院门诊摄片示颈椎诸椎体、椎间隙及其所属韧带无明显异常,体检时发现躯干、四肢伸侧有10数枚直径1-2cm.质地中等,可活动,无触压痛的皮下结节,尤以大腿部位密集.追问病史,患者在四年前就发觉大腿伸侧有数枚1-2cm皮下结节,可活动,由于不痛不痒未就诊,四年来结节增多,躯干和上肢亦相继出现.否认有生食螃蟹、蝲蛄史,可能生饮过溪流.由于居住山区,又系肺吸虫病流行区,故疑及肺吸虫病,经肺吸虫皮试检查阳性,以肺吸虫病入院治疗.

    作者:胡影;张华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细粒棘球绦虫Eg7-1基因克隆与表达

    自细粒棘球λg11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诊断抗原基因Eg7-1.PCR扩增基因片断,直接插入携带3'-T的载体pCR21内.在INVαF'内扩增目的基因.经Bam HI和HinsⅢ酶切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质粒PRSET b内,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SDS-PAGE和免疫印迹检测到表达产物(40kDa).该重组抗原与曼氏血吸虫病人血清及正常人血清无交叉反应.

    作者:沈继龙;Ronald E Blanton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潜山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15年螺病情消长观察

    潜山县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余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钭,境内东南部水网地带有3镇2乡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94 315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7 929 726m2,病人10 105人.1956年开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82年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为了查清病人、病畜和残存钉螺,尽快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标,1983年以后连续15年坚持螺、病情清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汪洁;邵维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潜山县疟疾病情现状抽样调查

    疟疾是我省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控制传播流行易反复,建国后先后出现三次大的暴发流行.70年代初第三次暴发流行后,经过20多年积极防治,目前全省发病已下降到历史低水平.由于危害减轻,各级产生麻痹厌战情绪,致使正规治疗率低和疫情漏报都较为严重.给防治规划制定和防治措施落实带来困难,为此,在我市疟疾发病重点的潜山县进行了疟疾病情现状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马传琪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张刚村湖汊亚型流行区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张岗村位于东至县东流镇东南部,是湖沼型湖汊亚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辖14个村民组284户,总人口1 071人,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全村农田面积1 198亩,其中三分之一为与小七里湖滩(易感滩地)接壤的低洼、易涝水田,冬陆夏水,特别适宜钉螺孳生繁殖.该村100多头耕牛也散放于与之毗邻的易感湖滩,居民因生产劳动而频繁接触疫水.虽经过几十年的防治,但疫情始终居高不下,急性血吸虫病时有发生,至1991年底,全村钉螺面积仍有346 906m2,晚血病人14例.

    作者:王建平;檀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改造生态环境控制九华河流域血吸虫病的设想

    安徽池州地区的九华河流域是以湖沼型为主,山丘型为辅的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人口50多万,有近20万人受血吸虫病威胁,区域内现有钉螺面积1 820万m2,其中易感地带面积723万m2,感染性钉螺密度0.075只/0.11m2,居民血吸虫阳性率高9%,耕牛阳性率高10%,急性血吸虫病每年都有散在发生.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结合经济建设改造生态环境控制血吸虫病的设想.

    作者:汤凤英;钱叶荣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社区水平上土源性蠕虫病和血吸虫病评价指南--防治规划管理者的手册

    1.背景1.1.引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人口中的十亿多人有土源性蠕虫慢性感染,两亿人感染血吸虫.这些感染的高度流行是与贫穷、恶劣的环境卫生以及匮乏的卫生设施密切相关的.只要采取简单的干预措施,土源性蠕虫病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控制.儿童和孕妇特别容易受到土源性蠕虫病的危害,导致工作能力降低和健康水平下降;特别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态导致生长发育滞缓和学习能力下降.

    作者:A.Montresor;D.W.T.Crompton;D.A.P.Bundy;A.Hall;L.Savioli;何家昶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口服加局部应用红霉素治疗宫颈衣原体感染50例观察

    衣原体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治疗方法不一.1996年10月~1998年1月我们对我院门诊收治的50例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者,采用口服红霉素加局部应用治疗,并与单纯口服红霉素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熹;贾碧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