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选择

李健;王槐志

关键词:胰头肿块型胰腺炎, 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
摘要: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于1973年由Bekeker首先描述[1],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约占慢性胰腺炎的15% ~30%[2].其发病原因国内以胆源性为主,国外以慢性酒精中毒为主,其它原因还包括遗传性、高血脂和自身免疫异常等.病理特点为局限于胰头和钩突部为主的节段性慢性炎性介质反应,因炎性介质反应迁延不愈,持续不断地发展,可导致胰腺组织坏死、纤维化和萎缩及炎性细胞浸润,从而衍生局限性的胰头部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上腹疼痛不适、梗阻性黄疸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衰退等多种症状.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围肝门外科技术在肝门部胆肠吻合的应用

    胆肠Roux-en-Y吻合作为一种成熟的胆道改道术式具有70多年的历史,一种良好的胆肠吻合技术需要吻合口长期保持通畅,并且没有肠内容物返流,这需要坚持“粘膜对粘膜”的胆肠吻合原则和精准的吻合技术.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位置与肝门部胆管分枝多、管径细和管壁薄的特点,肝门部胆肠吻合是所有胆肠吻合技术中要求高的一种术式,涉及肝门胆管的显露、肝门胆管的整形和肝门胆管的吻合等诸多技术环节.围肝门外科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难点,提高胆肠吻合的精准度.

    作者:王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指征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特点的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对机体可产生多方面的损害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等[1].胆道梗阻原因主要包括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壶腹部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外源性压迫等[2].对于疾病不可切除的患者,姑息性胆道引流是缓解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在此不做进一步探讨.而对于可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及意义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并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诊疗经验进行阐述.

    作者:孙士全;毛谅;仇毓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和放置T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和放置T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01月至2017年10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一期缝合)23例,对照组(放置T管)3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6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施行一期缝合,严格把握适应证,同样安全、有效,并能充分体现微创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高;康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病例配对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30例病人资料,根据病人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存在黄疸为配对条件,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病例中进行1∶1配对抽取,共30例纳入开腹胆总管切开术组,对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病人进行病例配对研究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及术前胆总管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出现,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切口感染病例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且术后镇痛药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瘘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获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于江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PMCT)序贯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6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拟行TACE治疗;观察组:采取TACE联合PMCT治疗.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复查相关血液指标及增强CT,观察分析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然后随访6、12、18及24个月时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 (P<0.01),随访6、12、18及24个月时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应用TACE联合PMCT治疗可显著提高近期临床疗效,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临床对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威;张孟增;鲁北;郭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DHR5的丢失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究CDHR5的表达水平和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调取50名经病理学确诊的HCC患者的切片并收集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与癌旁组织中CDHR5的表达差异,制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讨CDHR5表达水平不同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DHR5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DHR5为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本文首次探究了CDHR5在HCC中表达情况,CDHR5在HCC癌旁组织表达更多,在癌组织中表达较少,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DHR5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CDHR5的失表达有关.

    作者:范新奇;包伟;栗志磊;王梦宇;张胜权;许业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脐人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TSLGPL)对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行TSLGPL者纳入观察组(n=48),行LC者纳入对照组(n=48).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正常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3d时生活质量[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便秘情况(Wexner便秘评分)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术前及术后3d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d时,观察组GIQLI、Wexner便秘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GGT、AST、TBIL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行TSLGPL治疗可获得较LC更为理想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TSLGPL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雨龙;王宁;向证文;郭家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0年05月~ 2017年0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800例患者,将其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损伤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例,其中2例因胆囊管汇入异常损伤肝右管,2例因胆囊管过短手术医生盲目自信而误将胆总管横断,1例因急性胆囊炎三角结构不清致肝总管部份切断,还有1例是术中电钩使用不精细误伤胆总管引起迟发性胆瘘.6例患者除迟发性损伤1例外其余5例均是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其中3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吻合口远端留置T管支撑引流;对迟发性损伤的1例患者于术后第6天行开腹胆道切开探查、行T管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术的患者于术后11个月出现胆总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后好转,余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 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防”,术中精准解剖“三管一壶腹”,早期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尤为重要,重建方式主要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条件允许可行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损伤后应该提倡以肝胆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作者:王跃;王守军;宋金智;李洪旭;陈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胰肠吻合手术方式的选择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左右,死亡率约5%,其中常见严重的是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其发生率20%左右[1-4].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BMI、营养状况),胰腺因素(肿瘤类型、胰腺质地、胰管大小),吻合方式和术者经验等因素,其中胰管大小、胰腺质地、BMI与术后胰瘘明显相关但手术医师无法控制,胰消化道吻合术式是外科医师唯一能掌控的因素,因此吻合术式的选择、吻合技术创新与改进一直是胰腺外科界的研究热点.

    作者:洪德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钩拉辅助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钩拉辅助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86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钩拉辅助两孔法LC组(研究组,n=43)和MC组(对照组,n=43).观察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入室时(T1)、手术进行0.5h时(T2)、术毕时(T3)、术毕3h时(T4)检测血清应激反应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 2组手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T1 ~ T4时,2组血Ang-Ⅱ、清Cor、NE水平组间效应、时间点效应及组间与时间点交互效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钩拉辅助两孔法LC较MC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应激反应,于患者预后恢复有利.

    作者:李培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外科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意外胆囊癌

    近几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对于患者的意外胆囊癌的发现率也得以明显增加[1-2].意外胆囊癌是指在术前没有得到明确诊断而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或术后被意外发现的一种胆道肿瘤,对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3-4].本文对于外科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意外胆囊癌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韩晓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应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且切口感染率、结石残留率也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胆道的感染、出血和胆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临床上治疗老年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

    作者:郭德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及手术操作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采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共43例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96±159.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50±1275) ml,术中彩超和胆道镜联合探查有2例结石残留,术中完全结石清除率为95.3%.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6±4)d,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胆漏、腹腔感染、术后肠梗阻等)共12例(27.9%),其中10例保守治疗、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终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术后无肝衰竭病例,术后90天无死亡病例.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30月.所有患者中,仅2例出现胆道感染,无结石复发.结论 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治疗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能够彻底去除结石和病灶,降低复发率,是治愈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疗效满意.

    作者:朱洪涛;洪晓明;邱思远;纪任;张丹图;陈智仁;卢宠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LC+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围术期指标、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3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病历资料.我院自2014年1月开展LC+ ERCP+ EST,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133例接受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T管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开腹组,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167例接受LC+ ERCP+ EST治疗的患者纳入腹腔镜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检测患者肝功能,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36.12±29.94) min显著长于开腹组的(105.38±23.17)min(P <0.05),术中出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8.75±6.33) ml、(9.40±2.07)h、(20.56±4.52)h、(11.08±2.46)d显著短于开腹组的(74.23±16.30) ml、(18.55±4.11)h、(36.02 ±7.94)h、(15.29±3.36)d(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5.8% (P >0.05).结论 LC+ ERCP+ 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薛广钱;汪海;王怀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所收治47例胆总管结石,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者手术过程和术后以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140.4±34.6 min)高于对照组(61.0±13.5 min) (P <0.05).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0.3 d)、术后住院时间(7.8±2.8 d)、切口并发症(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0.5 d;11.4±3.1 d;37%)(P<0.05).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1.82±0.3 d)、术中出血量(32.5±12.9 ml)、胆漏发生率(10%)与对照组(分别为:2.1±0.5 d;41.1±29.0;4%)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在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低于开腹手术.

    作者:陈征;程利;余亮;王荣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血清胸苷激酶1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评估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记物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1周、治疗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结果 TACE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TK-1水平下降,术前术后两组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2,P<0.05).结论 血清TK-1检测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疗效判断.

    作者:王胜军;管京乐;丁强;彭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20例创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创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20例创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和开腹脾切除术(OS)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LS组(8例)和OS组(12例),进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的比较.结果 LS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而OS组手术时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于创伤性脾破裂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剑林;陈卫东;吴雪生;王兴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如何规范治疗标准仍存在许多争议,对于肝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风险评估等问题上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因此如何以小的代价,让患者大获益,并大限度的降低治疗本身所带来的并发症,是未来肝血管瘤外科治疗关注的重中之重.

    作者:李雪松;夏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辅助性治疗现状

    肝内胆管癌是排名第二位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国是肝内胆管癌的高发地区,近年来肝内胆管癌在中国及全球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2].肝内胆管癌的主要病因包括肝内胆道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先天性异常、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病因.肝内胆管癌发病率升高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可以识别先前诊断不清的肝脏原发肿瘤,此外,体重超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亦可能是导致肝内胆管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尤其是在西方国家[3].肝内胆管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非特异性的腹部不适,体重下降,消化不良,常规体检中发现无症状性的肝功能异常.

    作者:张世超;李征;李俊;沈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选择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于1973年由Bekeker首先描述[1],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约占慢性胰腺炎的15% ~30%[2].其发病原因国内以胆源性为主,国外以慢性酒精中毒为主,其它原因还包括遗传性、高血脂和自身免疫异常等.病理特点为局限于胰头和钩突部为主的节段性慢性炎性介质反应,因炎性介质反应迁延不愈,持续不断地发展,可导致胰腺组织坏死、纤维化和萎缩及炎性细胞浸润,从而衍生局限性的胰头部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上腹疼痛不适、梗阻性黄疸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衰退等多种症状.

    作者:李健;王槐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