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周群;吴宁;刘海亮;李强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单孔, 胆囊疾病
摘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成熟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改进,腹腔镜外科向更加微创和美容方向发展.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对65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单孔针式LC,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方法、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到2010年7月4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4例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0~95 min,平均67.5 min;手术出血量均小于20 ml.术后无切口感染、出血、胆漏和近期切口并发症等,住院时间2~4天.术后复查可见患者脐部无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手术器械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史加宁;周连帮;万圣云;侯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外伤性肝破裂缝压填塞包埋止血73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用缝压填塞包埋止血方法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针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73例外伤性肝破裂病例的诊断和所采取的合理肝创面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73例,治愈66例,死亡7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败血症2例,肝脓肿3例,肝肾间隙脓肿2例,胆瘘3例,均行抗炎或引流治疗.结论 对单纯性外伤性肝破裂,予填塞明胶海绵或带蒂大网膜缝压治疗;重度肝破裂伴肝动脉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出血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阻断肝动脉.填塞缝压裂口,利用肝周韧带、膈膜缝压包埋压迫肝膈面或带双腔管纱垫填塞肝周止血,这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简单有效的处理出血方法,可有效地降低严重肝外伤死亡率.

    作者:潘敏;张义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LC胆管损伤11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oysleclomy Lc)常见的并发症为胆道损伤,总体发生率为0~2%[1].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2月开展LC 3846例,发生胆管损伤11例,发生率为0.28%,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木生;谷献军;王凌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32例分析

    目的 评估分析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132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行一次以上纤维胆道镜取石的疗效.结果 全组132例患者中121例经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取净率91.7%;冲击波碎石62例,碎石率47.0%.治疗期间出现胆肠内瘘2例,其中1例取净结石,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窦道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纤维胆道镜取石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是目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效的补救措施.

    作者:王国斌;权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与指征

    腹腔镜肝切除术自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其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已从早期针对良性病变的边缘性切除和局部切除拓展到针对肝脏各类病变的半肝乃至更大范围的解剖性切除、特殊部位肝段切除以及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等,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态势[1,2].相关研究表明腹腔镜肝切除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远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的优点,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4].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腔镜中心,腹腔镜肝切除术占各类肝切除手术的比例已达80%,由此可见,腹腔镜肝切除术将成为未来肝脏外科的主流[5].但目前腔镜肝脏外科的发展尚不平衡,在国内,只有少数中心能开展腔镜肝切除手术,有关腹腔镜肝外科的理念和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本文将基于本单位400余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经验,重点探讨现阶段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作者:郑树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腔镜手术技术及开腹肝脏切除经验,并且术中可能发生大出血、胆漏、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迄今开展例数尚少.我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选择了8例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的肝脏部分切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吴辉;冯德元;张雷华;郑文建;刘兴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规则性脾段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规则性脾段切除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时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人,入腹后解剖二级脾蒂,控制出血,切除破裂引起出血的脾段.结果 31例病人全部保留脾脏成功,无再次手术,无死亡病例,保留脾脏血流正常.结论 规则性脾段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可行.

    作者:张小弟;魏志力;张天政;张毅;宋平辉;霍永江;耿智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3例小儿活体肝移植术肝动脉并发症分析

    目的 研究小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分析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相关原因及其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器官移植科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9月所行33例小儿活体肝移植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33例移植患儿均接受亲属左外叶供肝,随访1年.共出现肝动脉栓塞3例(9.1%),2例经DSA溶栓后痊愈.结论 小儿活体肝移植术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几率较高,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肝动脉可以降低肝动脉血栓发生率,对可疑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可有效诊断和治疗肝动脉血栓.

    作者:罗毅;徐宁;沈丛欢;韩龙志;朱建军;张建军;夏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围手术期血清AFP浓度的观察与分析

    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AFP是其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血液当中AFP浓度的变化与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为此,我们选取部分病例进行观察,以了解TACE术前后血清当中AFP浓度的变化及其规律.

    作者:朱俊军;潘春华;徐爱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成熟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改进,腹腔镜外科向更加微创和美容方向发展.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对65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单孔针式LC,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周群;吴宁;刘海亮;李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他克莫司在大鼠肝脏保存中的作用

    目的 了解他克莫司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供肝保存期间向保存液中加入他克莫司,检测保存12 h后的肝脏能量物质负荷、肝移植术后受体大鼠血清中的肝酶浓度以及胆汁分泌情况.结果 保存液中加入他克莫司后,肝组织在保存期间的能量物质消耗明显小于对照组,移植术后受体大鼠血清中ALT和LDH含量明显较对照组为低,胆汁分泌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他克莫司用于肝脏保存能够有效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肝细胞能荷,改善移植术后的肝脏功能.

    作者:王鑫;张明;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脉盗血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异常,脾脏增大、脾亢、脾静脉增粗、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增宽,侧枝循环扩张等,可能为机体代偿所致,但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可能引起脾亢的发生机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俊山;周虎;孙广新;袁增江;侯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脾脏切除的手术操作技巧

    自1992年Carrol首次报告腹腔镜脾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脾切除术逐渐被外科医师用来治疗各种需进行脾脏切除的疾病,起初适应证主要限于血液病、脾脏良性肿瘤和脾脏外伤.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血吸虫、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较多,因此腹腔镜脾切除呈现了我国两大特色:为了节省医疗费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临床应用广泛;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特有术式使巨脾成为脾切除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作者:洪德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卵巢癌术后脾转移合并胃间质瘤1例

    患者女性,57岁,因卵巢癌于2005年行双侧附件、子宫全切除+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双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术后予以联合化疗,定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朱继巧;吴天鸣;贺强;韦萍;韩东冬;郎韧;李立新;金中奎;李平;马军;陈大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包膜外瘤体切除在肝血管瘤切除中应用(附26例报告)

    目的 探讨包膜外瘤体切除治疗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切除技巧.方法 总结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包膜外瘤体切除治疗的26例肝血管瘤资料,术中均行血管瘤包膜外切除,切除瘤体37个,术中出血200~1200 ml,平均460ml.同时行胆囊切除4例.结果 术后发生右侧胸腔积液2例,右膈下包裹性积液2例,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5年,无血管瘤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包膜外瘤体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有效、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秦建民;张敏;孔雷;盖季钦;孟智源;曹伟家;陈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肠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肠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4例LC术中肠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其中术中发现11例,术后发现3例,术中发现者,除1例肠系膜血肿行保守治疗外,余1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损伤者均在腹腔镜下或中转开腹行损伤脏器修补术,其中1例十二指肠穿孔因原修补处出现肠漏再次开腹行高位空肠造瘘充分引流,1例结肠贯通伤因术中只修补了一侧而于术后第3天开腹探查修补对侧并于第2次术后第5天出现修补处肠漏再次开腹行蕈形管造瘘术.术后发现的3例患者均剖腹探查行漏口修补或造瘘引流术.结果 14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行第3次手术的患者发生了低蛋白血症和ARDS,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LC术中胆囊周围炎性粘连、电凝钩反弹是发生肠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妥善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马吉安;张雷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12例,正常对照组12例,进行DWI扫描.比较DWI与T1WI、T2WI序列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信号强度比(SIR).结果 DWI及T1WI图像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SIR均明显高于T2WI(P<0.05),而DWI与T1WI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DWl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胰腺癌病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作者:季沅;金慧涵;华志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脾切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20%(84/232),感染15.09%(35/232)、出血10.34%(24/232)、脾热7.32%(17/232)、切口裂开4.74%(11/232)、肝衰3.88%(9/232)、胰腺损伤2.16%(5/232)、血栓栓塞0.86%(2/232)、胃肠穿孔0.43%(1/232)、死亡4.74%(11/232).从全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可见术前肝功能(X6)、乙肝后肝硬化脾大脾亢(X3)、急诊手术(X14)、脾破裂(X4)、主刀医师资格(X10)在a=0.05水平上显著,脾切除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按其影响的大小顺次为:X6、X3、X14、X4、X10所对应的相对危险度在1.342~1.568之间,且X3、X14、X10为影响脾切除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结果,且乙肝后肝硬化脾大脾亢影响突出,P=0.0021,标准系数=0.213 202,相对危险度OR=2.347.而其他原因脾切除(X5)能减少脾切除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脾破裂、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亢zhud硬化合并脾肿大脾亢,time of occlusion是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前调整肝功能、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提高主刀医师手术操作水平是降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陈平;王胜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急性月嗵源性胰腺炎住院患者,其中老年病人23例(老年组),其余6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3例老年病人均顺利实行了ERCP操作,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并发症率.结论 内镜下逆行胰管造影对于治疗老年病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老年病人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元国;齐伟;黄强;王成;邱陆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时辰化疗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目的 目前,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证实,肿瘤患者的化疗效果受给药时间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如今大部分的化疗药已经具备了部分时辰化疗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数据.自1985年Hrushesky率先运用阿霉素和DDP进行卵巢癌时辰治疗以来,恶性肿瘤时辰化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目前,国内外相关资料显示时辰化疗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如胃癌、肠癌、鼻咽癌、肺癌、恶性淋巴瘤、肾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并且取得了可喜效果,其主要优势是时辰化疗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化疗,且其毒副作用显著低于常规化疗,达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肠癌肝转移方面尚未见大宗文献报道.本课题研究通过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以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两组病例肝转移灶均初始无手术切除指征,行肝动脉置化疗泵术后,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所用药物及剂量均相同.L-OHP 50 mg,第1~3天,5-FU,第1~5天.CF0.2,全身静脉给药,第1~5天.常规化疗组用药时间安排在正常上班的8am~5 pm,时辰化疗组采用法国AGUETTANT公司提供的Melodie多通道编程输液泵,以正弦曲线形式,5-FU与CF从10 pm到10 am连续12h给药,4 am达给药高峰;L-OHP则从10 am到10pm连续给药,4 pm达给药高峰.患者化疗前均行CT检查,化疗3周期后复查CT,评价化疗的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 时辰化疗组总有效率为68.0%,常规辅助化疗组为29.1%,时辰化疗组近期客观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7.389,P<0.01).化疗后继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时辰化疗组为44%,常规辅助化疗组为12%,差异具有显著性(X2=5.9535,P<0.05).毒副反应方面,时辰化疗组发生静脉炎、末梢神经炎明显少于常规组病人,发生率分别为4%、28%和70.8%、62.5%(P<0.05),其它毒副反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时辰化疗组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中较常规化疗组能显著提高疗效及手术切除率.2时辰化疗组毒副反应较常规化疗组显著减轻,耐受增强.

    作者:段传谊;尹涛;符常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