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巴楚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措施与体会

唐振华;马德新;刘栓奎;张华;张士良

关键词:抗震救灾, 卫生防疫, 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工作措施,确保灾区军民的健康.方法根据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总结出重点落实的6项防疫措施:(1)制定灾区群众及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要点,大力宣传灾后防疫措施.(2)狠抓环境卫生治理,及时掩埋死亡动物.(3)进行现场水质检验,提高给水卫生质量.(4)严格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5)注重四害密度观测,防止医学昆虫孳生蔓延.(6)加强疾病监测分析,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由于采取这些措施,灾区无传染病暴发流行,无食物中毒,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结论采取的各项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对非常时期卫生防病工作有借鉴意义.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比较

    目的比较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含量.方法将Wistar大鼠暴露于3 780 m低氧环境中,分别于低氧24 h、2周、3周后取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ET-1、NO含量,计算NO/ET-1比值,并与高原鼠兔比较.结果急进高原24 h后,大鼠血液中的NO与ET-1比同海拔的鼠兔显著增加(P<0.01),而两者NO/ET-1比值却非常接近(P>0.05).随着大鼠在高海拔停留时间延长,血液中NO呈减少趋势,而ET-1呈上升趋势.高原鼠兔NO/ET-1值约是大鼠缺氧2、3周时的2倍(P<0.01).结论适当的NO/ET-1比值是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选择.急进高原时,NO显著增加和适当的NO/ET-1值是机体对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有效的代偿性机制;随着缺氧时间延长,NO、NO/ET-1值的降低及ET-1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不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指征.

    作者:刘凤云;王晓勤;陈秋红;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某部做好戊肝疫情防控工作的体会

    目的总结某部戊肝疫情防治的经验和做法,做好戊肝防控工作.方法回顾4个多月防控戊肝疫情工作中组织指挥、宣传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并进行总结.结果总结出戊肝防控工作的3点做法:(1)反应及时迅速,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指挥;(2)实施科学防治,严格落实各项防病措施;(3)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官兵防护能力.由于各级高度重视,防控及时,措施得力,军区部队没有发生戊肝疫情蔓延扩散.结论领导重视是前提,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是基础,卫生制度落实是关键.

    作者:赵冲;李健;刘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硫芥的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硫芥是一种糜烂性化学战剂,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吸收后导致全身中毒.为此,从核酸、蛋白质、自由基、细胞因子等分子水平对其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硫芥对组织细胞的损伤是多方面的,烃化损伤DNA是基础,并从不同途径影响蛋白质和酶的合成、结构及功能,消耗谷胱甘肽,使自由基生成增加,电子传递链中断,损伤线粒体,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硫芥的毒作用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当前,对硫芥中毒的治疗方案主要是:(1)硫芥清除剂;(2)预防和逆转烃化造成的附加生化结果.

    作者:曾惠;刘勇;董兆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于军区CDC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的思考

    为提高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而组建军区CDC,搞好卫生资源整合,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军事医学研究所与卫生防疫队合编后组建CDC,通过分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探讨发展的方向和功能定位.合编组建后的军区CDC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应该整合技术资源,实现防控监督专业化;整合结构资源,实现装备配置集约化;整合人才资源,实现高素质多能化;整合科研资源,实现应用科研特色化.通过整合才能做到以疾病防控工作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应用性科研为特色,平时完成对机关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应急处理突发疫情,战时完成抽组任务,履行好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职责.确定军区CDC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进一步促进其建设和发展.

    作者:年春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03年度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特征及费用分析

    目的对2003年度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进行分析,为掌握部队病毒性肝炎发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总后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的综合数据库资料,以EXCEL和SPSS对病例特征及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共2 757例,其中新发病例占70.62%.在住院病例中,甲型肝炎占6.96%、乙型肝炎占61.04%、丙型肝炎占 5.15%,戊型肝炎占2.58%,未分型占22.78%,重叠感染占1.02%;其中60.71%为乙型合并其他型别.年龄分布:病例平均年龄为27岁,甲、乙、丙、戊型肝炎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2岁、27岁、37岁和36岁,年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职别分布:甲型肝炎以战士为主(64.06%),乙型肝炎中干部(41.89%)与战士(47.53%)病例相近,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均以干部为主,分别占58.45%、57.75%.平均住院天数50 d,住院病例所用的住院费用中,以戊型肝炎平均费用为高.结论部队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各型肝炎人群特征不同,尤其是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易暴发,对部队具有潜在危害.由于病毒性肝炎是影响部队官兵健康以及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重要传染病,对其的防治应加以重视.

    作者:孙海龙;范国英;汤浩;马纯钢;胡湖;曹务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某基层部队扎实抓好禽流感防治工作

    目的扎实抓好部队禽流感防治工作,维护官兵的身体健康,确保人员不感染,禽类不传染目标的实现.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总结开展防治禽流感工作的做法.结果总结出6点主要体会:(1)思想认识要有高度;(2)组织领导要有力度;(3)宣传教育要有深度;(4)措施落实要有广度;(5)责任制落实有强度;(6)强化疫情监控,做好应急训练.结论总结出基层部队禽流感防治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有借鉴作用.

    作者:何顺佳;宁显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重组内皮抑素基因的克隆与融合表达

    目的构建人内皮抑素(endostati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得到人内皮抑素全基因,连接PGEM-T载体,测序确认,定向克隆重组入pTRX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结果经SDS-PAGE分析,出现特异性蛋白质条带,大小与预期相符合.结论人内皮抑素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TRX中获得成功表达,为应用内皮抑素进行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芳;杨秋芬;何援利;陈燕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乐甫波传感器表面核酸探针修饰电极的构建

    目的在乐甫波(love wave)传感器表面构建DNA 探针修饰电极.方法利用共价偶联方法将3'端带有氨基的DNA探针交联到乐甫波传感器的膜表面,通过网络分析仪(network analyzer),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探针交联前后传感器传输参数及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液相条件下,乐甫波器件的传输参数S21与瑞利波器件的参数相比仍保持明显的主瓣,而随着探针在乐甫波传感器表面的吸附,相位发生变化.探针较均匀、规整地在膜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敏感膜.结论乐甫波传感器可以直接用于液相检测,用共价偶联技术可以很好地将DNA探针固定在乐甫波传感器膜表面,为以后的乐甫波生物传感器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任杰;郭长江;高志贤;潘海峰;朱惠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磁脉冲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机制及药物防护研究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EMP)致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及药物防护的可能性.方法 EMP的照射条件为6×104V*m-1,脉冲上升时间为20 ns,脉宽为30 μs,频率为2.5脉冲*min-1,作用时间为2 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过MK 801和尼非地平预处理后进行EMP照射,采用MTT法对细胞活力进行测定;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结果 MK 801组和MK 801+尼非地平组反应细胞增殖活力的吸光度分别为0.25±0.06和0.27±0.07,明显高于单纯EMP照射组(0.17±0.08,P<0.05);MK 801+尼非地平组的细胞凋亡率(53.69±13.60)%较单纯EMP组(68.63±9.04)%明显下降(P<0.05); EMP照射引起[Ca2+]i荧光强度显著升高(107.34±26.14,P<0.05),MK 801预处理使之有所下降(81.29±19.96,P<0.05),而MK 801与尼非地平联合用药可使[Ca2+]i荧光强度进一步下降(69.82±25.54,P<0.05).结论 MK 801和尼非地平预处理可以部分地阻断EMP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细胞内钙超载在EMP损伤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红;王德文;吴宁;苏瑞斌;王水明;胡文华;高亚兵;李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潜艇有害气体净化装置净化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潜艇有害气体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对有害气体、烟尘颗粒物净化效果.方法分别在实验室和现场(潜艇)以仪器和检测管法测定净化前后有害气体、烟尘浓度;现场试用时随机选择某潜艇4个舱室,于出航前未开启净化装置时进行舱内有害气体浓度测定,再于出航期间开启净化装置连续3 d,测定有害气体浓度.结果 (1)实验室试验:净化装置对硫化氢1 h净化率为100%,对烟尘的净化率为92.9%,对其他有害气体的净化率达80%以上.(2)现场试用:净化装置对甲苯、二甲苯、甲醛、苯和氨的净化率分别为:1号舱室80.0%、 80.0%、65.2%、 60.0%、 50.0%;2号舱室50.0%、50.0%、80.0%、66.7%,氨未检测;4号舱室30.8%、50.0%、96.0%、60.0%、100%;对3号舱室内有害气体的净化效果不明显,对氨、苯、甲苯、二甲苯均无净化作用.结论潜艇净化装置对潜艇舱室内空气中多种有害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作者:张华山;李官贤;袭著革;张伟;赵凯;杨丹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延迟预适应指多次短暂缺血对随后24 h甚至更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适应机制,是迄今为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其本质为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涉及触发物质、中介物质和效应物质.

    作者:翟庆峰;刘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石榴皮多酚提取物降血脂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提取和富集石榴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并探讨其降血脂效果.方法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石榴皮粗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并富集,以高脂饲料喂养雄性SD大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观察饲料补充提取物喂养 28 d对大鼠血脂和肝脂水平的影响.结果石榴皮粗提取物经进一步分离提取后,多酚类物质得到了富集.高脂组大鼠经多酚提取物饲养后,其血清TC、TG、LDL-C、 FFA和肝TC、 TG、 FFA比高脂对照组分别减少42.4%、 58.5%、 48.9%、 20.6%和32.6%、11.9%、25.5%.部分作用有强于石榴皮粗提取物的趋势,而且还具有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作用.结论石榴皮多酚提取物具有降低血脂和肝脂的作用,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程霜;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李云峰;徐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现代战争性群体心理应激与防御应对探讨

    探讨现代战争性心理应激与防御应对,以期促进我国现代战争性心理防御系统的构建与启动,进而提高现代战争性群体心理应激的防御应对效能.根据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动力学理论、生物学应激理论、控制理论,研究探讨了:(1)现代战争性心理应激的六元素定义;(2)现代战争性两大心理应激源;(3)战时参战军人和社会群体各自的三大心理应激表现;(4)心理应激的两种应对策略;(5)防御应对的三大资源和五大系统.提出的对现代战争性心理应激定义的界定与防御应对框架体系的初步构建设想,为丰富我国现代战争条件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体系及提高管理效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作者:宋华;黄正东;赵育新;陈文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渡海登岛400m障碍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了参加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的808名官兵训练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808名参训官兵的训练伤发生率为67.3%.其中上肢伤占总人数的54.0%,下肢伤占45.2%,躯干伤占3.0%.单人受伤部位1~9处不等,平均2处.各种训练伤中,皮肤破损占52.1%,关节扭伤占25.0%,软组织挫伤占13.6%,肌肉拉伤占8.7%,关节脱位占0.3%,骨折占0.31%.障碍物的难度系数与训练伤发生率成正相关(r=0.7491,P<0.01).结论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难度大,训练伤发生率较高,部队对其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够,亟待改进和完善防护措施.

    作者:于晓华;于长春;吴祝龙;顾中贤;殷天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部队CDC在反恐行动中卫生防疫主要任务

    目的探索部队CDC在反恐行动中卫生防疫任务和对策.方法分析恐怖袭击引发的各种卫生防疫问题.结果恐怖袭击引发的卫生问题主要是:生物战剂袭击直接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疫情暴发或流行;其他袭击方式(如爆炸、纵火等)导致的饮水、食品供应渠道被破坏、有害气体产生、建筑物废墟,以及尸体腐烂等环境污染继发的卫生问题.反恐行动中,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侦检和处置两大任务;同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和针对性防疫对策,即:(1)贯彻生物战剂袭击的综合防护原则;(2)把卫生防疫救援与保障纳入高级别反恐指挥和运作体系;(3)建立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反恐防疫快速反应队伍;(4)尽快研制并装备适合反恐条件下防疫快速侦察和处置的器材及人员防护装置;(5)建立针对生物战剂危害的疫苗、药品和消杀灭器材的储备机制;(6)解决防疫快速反应队伍的机动和通信保障问题.结论只有做好平战应急卫生救援准备工作,才能避免恐怖袭击对人员健康的危害或把危害控制在小范围和低限度.

    作者:李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某部后勤保障社会化饮食卫生监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探索建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饮食卫生监管机制,维护官兵健康,促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方法通过近4年的不断探讨与实践,认真总结饮食保障社会化卫生监督管理基本经验.结果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化保障需求的饮食卫生监管机制,有效控制了部队发病率,官兵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并总结出7点做法:(1)完善卫生监督管理网络;(2)健全基层监管组织和工作职责;(3)制定工作制度和落实措施;(4)明确监控内容和标准;(5)加强支撑条件建设;(6)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监管效率;(7)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结论总结出的做法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卫生监督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王猷金;乔正福;唐功臣;党勃;刘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289例乙型肝炎病毒DNA意义分析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探讨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HBV抗原抗体(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标志物(HBV-M)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9例乙肝患者血样.结果 12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98.4%;89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42.7%;27例HBs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29.6%;6例HBV-M全阴性血样中,1例HBV-DNA呈弱阳性.结论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定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等的确定依据,在追踪患者预后及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杰生;朱合;石泽林;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疫情Word报表的SAS编程实现

    目的进一步提高疫情分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特点,调试现有的疫情数据库疫情统计报表程序.结果通过编写SAS程序和利用结果传递系统(ODS),使疫情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直接生成Word统计报表,避免了以往手工粘贴统计结果到Word表格的麻烦,使得多项统计内容一次生成.结论编写的程序调试简便,减少了工作环节,方便于疫情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

    作者:李子建;苗青;刘元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直流式饮水消毒装置的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验证直流式饮水消毒装置的消毒效果.方法观察直流式饮水消毒装置的2种使用方式及不同消毒时间对水的灭菌效果.结果该装置在5 min内所试水样出水中的细菌总数≤3 cfu·mL-1,且出水贮存10 min后余氯仍不低于0.4 mg·L-1,可保持持续杀菌作用.结论该装置对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用于饮水处理工艺的终端消毒.

    作者:张斌;龚泰石;尹静;王景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某部抗眩晕模拟船舱训练中卫生防护的做法

    目的为海训部队利用抗眩晕模拟船舱进行抗眩晕强化训练探索卫生防护经验.方法跟随部队在实兵训练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结果从实践中总结出4个方面的具体做法:(1)训练前进行1次全面体检和问卷调查,对体质较弱和经常发生晕动病的人员给予指导性训练.(2)对受训人员厌训和畏惧晕动病心理进行专题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耐受能力.(3)进行前期的抗眩晕体能训练,有效地增强和发展机体在前庭受到刺激和缺氧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及抗眩晕能力.(4)按训练要领做到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做好现场急救工作,确保训练安全.结论从实践中总结的做好抗眩晕模拟船舱训练中的卫生防护经验,对提高部队抗眩晕训练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苏定华;贾庆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