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霜;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李云峰;徐静
目的提取和富集石榴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并探讨其降血脂效果.方法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石榴皮粗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并富集,以高脂饲料喂养雄性SD大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观察饲料补充提取物喂养 28 d对大鼠血脂和肝脂水平的影响.结果石榴皮粗提取物经进一步分离提取后,多酚类物质得到了富集.高脂组大鼠经多酚提取物饲养后,其血清TC、TG、LDL-C、 FFA和肝TC、 TG、 FFA比高脂对照组分别减少42.4%、 58.5%、 48.9%、 20.6%和32.6%、11.9%、25.5%.部分作用有强于石榴皮粗提取物的趋势,而且还具有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作用.结论石榴皮多酚提取物具有降低血脂和肝脂的作用,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分析.
作者:程霜;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李云峰;徐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验证直流式饮水消毒装置的消毒效果.方法观察直流式饮水消毒装置的2种使用方式及不同消毒时间对水的灭菌效果.结果该装置在5 min内所试水样出水中的细菌总数≤3 cfu·mL-1,且出水贮存10 min后余氯仍不低于0.4 mg·L-1,可保持持续杀菌作用.结论该装置对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用于饮水处理工艺的终端消毒.
作者:张斌;龚泰石;尹静;王景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海训部队利用抗眩晕模拟船舱进行抗眩晕强化训练探索卫生防护经验.方法跟随部队在实兵训练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结果从实践中总结出4个方面的具体做法:(1)训练前进行1次全面体检和问卷调查,对体质较弱和经常发生晕动病的人员给予指导性训练.(2)对受训人员厌训和畏惧晕动病心理进行专题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耐受能力.(3)进行前期的抗眩晕体能训练,有效地增强和发展机体在前庭受到刺激和缺氧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及抗眩晕能力.(4)按训练要领做到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做好现场急救工作,确保训练安全.结论从实践中总结的做好抗眩晕模拟船舱训练中的卫生防护经验,对提高部队抗眩晕训练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苏定华;贾庆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某部戊肝疫情防治的经验和做法,做好戊肝防控工作.方法回顾4个多月防控戊肝疫情工作中组织指挥、宣传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并进行总结.结果总结出戊肝防控工作的3点做法:(1)反应及时迅速,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指挥;(2)实施科学防治,严格落实各项防病措施;(3)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官兵防护能力.由于各级高度重视,防控及时,措施得力,军区部队没有发生戊肝疫情蔓延扩散.结论领导重视是前提,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是基础,卫生制度落实是关键.
作者:赵冲;李健;刘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守岛官兵训练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防治热致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守岛官兵中随机抽取在常温常湿环境下[ Ta (27.4±1.37)℃, RH(50.25±6.76)%]新兵100例为常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Ta≥35 ℃,RH≥80%)新兵100例为高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2~3年的官兵100例为高温老兵组.受试者携带枪械15 kg,依次在20 min内完成慢跑3 000 m.训练后,根据官兵体温高低又分为39 ℃以下组(146名),39.5~40.5 ℃组(93名)和40.5 ℃以上组(61名).训练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仪检测.结果 (1)训练结束后3组受试官兵脑血流参数Vp、Vd、Vm较训练前均显著增高(P<0.01).高温新兵组比常温新兵组分别低13%、26%和36%(P<0.01),高温新兵组较高温老兵组分别减少10%、24%、33%(P<0.01),而常温新兵组与高温老兵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训练后40.5 ℃以上组脑血流量低于39.5~40.5 ℃组(P<0.0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对训练官兵的脑血流有较大的影响,老战士在此环境下则表现有较好的热耐受力和适应性.训练后体温增高,对脑血流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谢培增;朱贤立;徐如祥;朱红胜;林萃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驻不同地区、不同部队官兵常见皮肤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年跟踪调查驻渤海湾海军某部、驻长江下游某舟桥部队和驻西北高原某部官兵共计3 411人,通过临床检查确定皮肤病种类和感染人(次)数.结果皮肤病患者2 518人(次),发生率为73.82%,其中海军水下舰艇、水面舰艇和驻岛部队官兵发生率分别为142.47%、102.22%和99.72%,舟桥部队为56.14%,西北高原部队为47.62%,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见皮肤病12种,排序前3位的为足癣(23.43%)、蚊虫叮咬(17.63%)和过敏性皮炎(14.34%),体癣、湿疹和阴囊皮肤湿疹(烂裆)也是官兵常见皮肤病.结论皮肤病是部队官兵常见疾病之一,驻不同地区、不同兵种官兵皮肤病发生情况有较大差异.
作者:王祥生;胡仲明;马建华;运太来;陈溪根;侯顺利;张凤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2003年度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进行分析,为掌握部队病毒性肝炎发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总后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的综合数据库资料,以EXCEL和SPSS对病例特征及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共2 757例,其中新发病例占70.62%.在住院病例中,甲型肝炎占6.96%、乙型肝炎占61.04%、丙型肝炎占 5.15%,戊型肝炎占2.58%,未分型占22.78%,重叠感染占1.02%;其中60.71%为乙型合并其他型别.年龄分布:病例平均年龄为27岁,甲、乙、丙、戊型肝炎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2岁、27岁、37岁和36岁,年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职别分布:甲型肝炎以战士为主(64.06%),乙型肝炎中干部(41.89%)与战士(47.53%)病例相近,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均以干部为主,分别占58.45%、57.75%.平均住院天数50 d,住院病例所用的住院费用中,以戊型肝炎平均费用为高.结论部队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各型肝炎人群特征不同,尤其是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易暴发,对部队具有潜在危害.由于病毒性肝炎是影响部队官兵健康以及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重要传染病,对其的防治应加以重视.
作者:孙海龙;范国英;汤浩;马纯钢;胡湖;曹务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军人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法,为优化部队体能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370名健康男性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循环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按部队现行方案进行常规训练.每周训练2次,每次50 min,持续训练8周.结果实验组训练后肌力水平显著提高,背肌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单腿蹲起比训练前分别提高了16.3%、 200.0%、169.3%、132.5%;体脂含量减少1.28%,去脂体质量和身体围度增加,胸围和上臂紧张围分别增加了2.37 cm和1.03 cm;力量指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力量训练可有效地发展士兵的肌力水平,提高训练效率.
作者:张敏;秦永生;董洪伟;冯洪波;孙建;魏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保障航天远洋测量船官兵在远航执行任务期间的饮食卫生安全.方法通过部队实地调查,实施饮食卫生保障,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结果总结出航天远洋测量船试验任务期间3个阶段的饮食卫生保障:(1)航前补给食品卫生保障主要采用实验室微观理化检测方法实施.(2)航行中饮食卫生保障主要采用宏观监督等综合方法实施.(3)航行后实施远航留样食品处置,并进行饮食卫生保障总结、评估.由于采取了这些做法,从而保障了远洋测量船官兵在远航执行任务期间的饮食卫生安全,确保了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结论在航天远洋测量船试验任务期间所采取的饮食卫生保障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王晋蜀;王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扎实抓好部队禽流感防治工作,维护官兵的身体健康,确保人员不感染,禽类不传染目标的实现.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总结开展防治禽流感工作的做法.结果总结出6点主要体会:(1)思想认识要有高度;(2)组织领导要有力度;(3)宣传教育要有深度;(4)措施落实要有广度;(5)责任制落实有强度;(6)强化疫情监控,做好应急训练.结论总结出基层部队禽流感防治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有借鉴作用.
作者:何顺佳;宁显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疫情分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特点,调试现有的疫情数据库疫情统计报表程序.结果通过编写SAS程序和利用结果传递系统(ODS),使疫情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直接生成Word统计报表,避免了以往手工粘贴统计结果到Word表格的麻烦,使得多项统计内容一次生成.结论编写的程序调试简便,减少了工作环节,方便于疫情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
作者:李子建;苗青;刘元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探讨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HBV抗原抗体(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标志物(HBV-M)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9例乙肝患者血样.结果 12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98.4%;89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42.7%;27例HBsAg、HBcAb均阳性血样中,HBV-DNA阳性检出率29.6%;6例HBV-M全阴性血样中,1例HBV-DNA呈弱阳性.结论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定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等的确定依据,在追踪患者预后及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杰生;朱合;石泽林;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工作措施,确保灾区军民的健康.方法根据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总结出重点落实的6项防疫措施:(1)制定灾区群众及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要点,大力宣传灾后防疫措施.(2)狠抓环境卫生治理,及时掩埋死亡动物.(3)进行现场水质检验,提高给水卫生质量.(4)严格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5)注重四害密度观测,防止医学昆虫孳生蔓延.(6)加强疾病监测分析,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由于采取这些措施,灾区无传染病暴发流行,无食物中毒,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结论采取的各项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对非常时期卫生防病工作有借鉴意义.
作者:唐振华;马德新;刘栓奎;张华;张士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延迟预适应指多次短暂缺血对随后24 h甚至更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适应机制,是迄今为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其本质为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主要涉及触发物质、中介物质和效应物质.
作者:翟庆峰;刘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提高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而组建军区CDC,搞好卫生资源整合,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军事医学研究所与卫生防疫队合编后组建CDC,通过分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探讨发展的方向和功能定位.合编组建后的军区CDC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应该整合技术资源,实现防控监督专业化;整合结构资源,实现装备配置集约化;整合人才资源,实现高素质多能化;整合科研资源,实现应用科研特色化.通过整合才能做到以疾病防控工作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应用性科研为特色,平时完成对机关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应急处理突发疫情,战时完成抽组任务,履行好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职责.确定军区CDC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进一步促进其建设和发展.
作者:年春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部队CDC在反恐行动中卫生防疫任务和对策.方法分析恐怖袭击引发的各种卫生防疫问题.结果恐怖袭击引发的卫生问题主要是:生物战剂袭击直接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疫情暴发或流行;其他袭击方式(如爆炸、纵火等)导致的饮水、食品供应渠道被破坏、有害气体产生、建筑物废墟,以及尸体腐烂等环境污染继发的卫生问题.反恐行动中,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侦检和处置两大任务;同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和针对性防疫对策,即:(1)贯彻生物战剂袭击的综合防护原则;(2)把卫生防疫救援与保障纳入高级别反恐指挥和运作体系;(3)建立一支装备精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反恐防疫快速反应队伍;(4)尽快研制并装备适合反恐条件下防疫快速侦察和处置的器材及人员防护装置;(5)建立针对生物战剂危害的疫苗、药品和消杀灭器材的储备机制;(6)解决防疫快速反应队伍的机动和通信保障问题.结论只有做好平战应急卫生救援准备工作,才能避免恐怖袭击对人员健康的危害或把危害控制在小范围和低限度.
作者:李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第二炮兵官兵个性特征对军事作业成绩的影响,为选拔操作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 PF)对某部1 204名官兵进行测试,并与其的作业成绩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16 PF各因素(除兴奋性外)及次级因素均与官兵的作业成绩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忧虑、稳定、聪慧、自律、独立、世故、紧张、乐群8个因子进入作业成绩回归方程.16 PF总体结果对作业成绩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忧虑、稳定、聪慧、自律、独立、世故、紧张、乐群.操作手16 PF测试结果对作业成绩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稳定、乐群、忧虑、聪慧、独立、世故、自律、紧张.结论某部官兵及其操作手的个性特征对其作业成绩可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黄继真;赖淑珍;田留宗;周先立;郑良根;魏永超;熊富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EMP)致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及药物防护的可能性.方法 EMP的照射条件为6×104V*m-1,脉冲上升时间为20 ns,脉宽为30 μs,频率为2.5脉冲*min-1,作用时间为2 min.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过MK 801和尼非地平预处理后进行EMP照射,采用MTT法对细胞活力进行测定;FACS法检测细胞凋亡率;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结果 MK 801组和MK 801+尼非地平组反应细胞增殖活力的吸光度分别为0.25±0.06和0.27±0.07,明显高于单纯EMP照射组(0.17±0.08,P<0.05);MK 801+尼非地平组的细胞凋亡率(53.69±13.60)%较单纯EMP组(68.63±9.04)%明显下降(P<0.05); EMP照射引起[Ca2+]i荧光强度显著升高(107.34±26.14,P<0.05),MK 801预处理使之有所下降(81.29±19.96,P<0.05),而MK 801与尼非地平联合用药可使[Ca2+]i荧光强度进一步下降(69.82±25.54,P<0.05).结论 MK 801和尼非地平预处理可以部分地阻断EMP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细胞内钙超载在EMP损伤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红;王德文;吴宁;苏瑞斌;王水明;胡文华;高亚兵;李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低氧环境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含量.方法将Wistar大鼠暴露于3 780 m低氧环境中,分别于低氧24 h、2周、3周后取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ET-1、NO含量,计算NO/ET-1比值,并与高原鼠兔比较.结果急进高原24 h后,大鼠血液中的NO与ET-1比同海拔的鼠兔显著增加(P<0.01),而两者NO/ET-1比值却非常接近(P>0.05).随着大鼠在高海拔停留时间延长,血液中NO呈减少趋势,而ET-1呈上升趋势.高原鼠兔NO/ET-1值约是大鼠缺氧2、3周时的2倍(P<0.01).结论适当的NO/ET-1比值是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选择.急进高原时,NO显著增加和适当的NO/ET-1值是机体对抗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有效的代偿性机制;随着缺氧时间延长,NO、NO/ET-1值的降低及ET-1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不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指征.
作者:刘凤云;王晓勤;陈秋红;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部队官兵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了参加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的808名官兵训练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808名参训官兵的训练伤发生率为67.3%.其中上肢伤占总人数的54.0%,下肢伤占45.2%,躯干伤占3.0%.单人受伤部位1~9处不等,平均2处.各种训练伤中,皮肤破损占52.1%,关节扭伤占25.0%,软组织挫伤占13.6%,肌肉拉伤占8.7%,关节脱位占0.3%,骨折占0.31%.障碍物的难度系数与训练伤发生率成正相关(r=0.7491,P<0.01).结论渡海登岛400 m障碍训练难度大,训练伤发生率较高,部队对其训练伤的发生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够,亟待改进和完善防护措施.
作者:于晓华;于长春;吴祝龙;顾中贤;殷天圣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