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焕英;高志贤;崔晓亮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基层战士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卫生行为形成情况,为搞好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国7个地区14个中队(连)的2476名武警战士进行基本情况、卫生常识和卫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基层武警战士的卫生知识平均得分为6.19分(满分10分);卫生行为的平均得分为6.26分(满分10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随着学历的升高、军龄的增长而增高(P<0.05).卫生行为的养成率,随军龄的增长而下降(P<0.05).结论:武警战士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卫生行为的养成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
作者:王心;李浴峰;卓海瑛;雷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迅速减压对肺损伤的影响及体表防护的作用,为修订机体对迅速减压的耐限和制定防护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不同减压速度和减压峰值动物模型.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慢减压组(S)、9.80 kPa迅速减压组(R1)、13.72 kPa迅速减压组(R2)和13.72 kPa迅速减压胸腹部防护组(R3),减压后观察各组动物的死亡和肺损伤情况.结果:慢减压对肺不造成明显的损伤;迅速减压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损伤,减压峰值越高,伤情就越重,R1组肺损伤评分为1.50±0.55,而R2组为3.50±0.84(P<0.01).采用胸腹部防护后,迅速减压造成的肺损伤明显减轻,R3组肺损伤评分为1.17±0.41,与无防护比较有明显差异,但与R1组无明显差剐.肺组织光镜检查结果与大体观察评分结果相似.R2组有3只动物死亡,其它各组无动物死亡.结论:迅速减压造成一过性胸内压增高,引起机体肺脏损伤;胸腹部施加对抗压力可减轻肺损伤,提高机体对迅速减压的耐限.
作者:刘晓鹏;肖华军;闫汝泉;齐燕松;金忠正;石强;秦志峰;付丽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尝试对从实际样品中分离的几种常见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鉴定.方法:通过PCR扩增检测靶基因,采用基因芯片与扩增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杂交,杂交结果通过ScanArray 3 000芯片扫描仪读取并与标准杂交图谱比较,从而判定样品中细菌的种属.结果:对分离的20株细菌进行了基因芯片的杂交检测,并用传统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了鉴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为95%(19/20).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水中常见致病菌具有快速、准确、易于操作等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晓敏;高志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军队医院181名医护人员进行测试,与中国常模、军人常模进行比较,并按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军队医护人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3个因子和总均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5);军队医护人员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总均分均非常显著地低于军人常模(P<0.01);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水平的变化,除30岁以上组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29岁以下组外(P<0.05),未表现出明显的年龄、专业、学历、性别和职称差异.结论: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水平总体较好;军队医护人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家庭负担重等.
作者:杨国愉;蒋静;冯正直;尹良军;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们对某部1998~2001年在部队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血清HBsAg检测,结果如下.
作者:赵伟;毛晓玉;张华平;刘道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基层军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军人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生活事件量表,对某部233名基层军官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基层军官SCL-90量表各因子项总均分为1.57±0.48,较军人常模1.63±0.30为低,其中强迫、敌对、恐怖因子分值更显著低于军人常模.积极型和中间型应对方式的军官,与两极型和消极型应对方式军官比较,其SCL-90各因子评分具有降低趋势.此外,基层军官SCL-90各因子分值与人格特征的N分、P分呈正相关,与E分、L分呈负相关;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紧张总值呈负相关,但与正性生活事件总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基层军官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军人平均水平,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权超;何英强;曾岚;蓝新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海训前后战士的心理状况变化及其与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EPQ对参加海训的战士作团体评定.结果:海训前SCL-90中的7项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P<0.01);海训后SCL-90中的6项因子分较海训前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不同个性组海训后强迫、敌对、偏执因子分均高于海训前(P<0.05),中间型组人际关系、外向型组精神病性因子分训练后高于训练前(P<0.05).结论:对参加海训的战士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提高战士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制定行之有效的军人心理危机干预措施迫在眉睫.
作者:夏追军;王伟忠;杨波;孙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空气层流无菌室(laminar air flow bioclean room,LAFR)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院手术室、供应室、药物配置中心或作为骨髓移植及放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患者的监护室、病室等,预防和减少了感染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质量.
作者:肖兰香;黄崇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索部分新兵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部队健康水平,维护部队战斗力.方法:采取记名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建立心理话信箱,座谈了解等方法,对1 130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近年来入伍新兵中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障碍较以往有增长趋势.针对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和特点,采取密切观察,个体分析,从病因入手,综合防治等措施,以公共心理卫生教育与单独个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新兵心理障碍问题,保证了新训任务的完成.结论:所采取的对策对其他部队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曾凡本;林海;曹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许多情况下饥饿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了解饥饿对机体的影响和干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人体的耐饥潜力、饥饿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干预方法,以期为防治饥饿的不利影响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郭长江;杨继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5月末~6月初,某军校学员在驻军单位的协助下,进行了渡海登陆作战卫勤保障演练.为了解演练中参练学员的伤病发生情况,进行了本调查.
作者:张茂运;李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维护演习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保障演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方法:采取跟随演习部队伴随保障的方式,实施就地防疫保障.结果:从实践中总结出5点做法:(1)认真做好卫生流行病学侦察;(2)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3)加强野营卫生管理;(4)落实各项防病措施;(5)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由于措施得力,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未发生一起疫情和食物中毒,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结论:演习部队卫生防疫保障要着眼保障的难点,科学严谨地制定各项防疫保障措施,并加以认真落实.
作者:邱晓辉;张克宇;蒲平安;龚自力;刘士军;郭建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02年6月15日,我们对某部营区环境遭受四氯化硅泄漏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监测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鄢立刚;邹金超;宋聚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02年6月,我院医疗队赴汉江打捞一线执行部队卫勤保障任务.为了解部队在实施打捞任务期间皮肤病发病情况,我们对汉江打捞部队官兵皮肤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刘新军;焦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阐述从高技术战争对军事预防医学及人员培训的影响和要求入手,系统分析我军军事预防医学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军事预防医学人员培训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突出军事预防医学特色,创立新的教学模式;(2)优化军事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完善教材体系;(3)加强对各级预防医学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疫技能;(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张晓丽;陈立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了解濒海演习部队膳食营养状况,我们调查了参演部队某连膳食营养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琦;张昌泉;游南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98年5月~2002年7月共收治65例毒鼠强中毒病人,现将其救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岳玉桃;徐润芳;赵爱娟;杨惠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坦克乘员夏季足癣患病情况,探讨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坦克兵某部710名官兵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足癣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将所获取的资料整理分析.结果:710名坦克乘员中有足癣患者288人,患病率为40.6%.其中干部患者35人,战士患者253人,患病率分别为26.9%和43.6%,两者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机关15人,基层273人,患病率分别为24.2%和42.1%,两者间比较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夏季影响坦克乘员患足癣病的主要因素为长时间穿胶鞋、出足汗、治疗上存在误区和不良卫生习惯.结论:应针对夏季足癣患病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坦克乘员足癣患病率;要加强防治足癣措施研究.
作者:李源;韩金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调查30名青年女性急进高原的高原反应情况.方法:依照GJB 1098-91标准测定不同海拔高度女性生命体征的变化,填写<急性高原自主感觉症状表>,观察女性自主反应与不同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进入2 930 m高原86.67%的青年女性无高原反应,在3 700m高原80.00%的人基本无高原反应,在5 380 m高原只有53.33%的人无高原反应.在不同海拔高度以头昏、口干、恶心、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纳差、腹胀为主要症状.结论:女性急进5 380 m高海拔地区的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为46.67%.生命体征的改变以心率、呼吸为主.女性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时间与低氧适应时间同男性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建林;贾景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肌肥大及逆转过程心肌间质胶原骨架网络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并于模型建立后4周,用30 rag@kg-1卡托普利每日给大鼠灌胃,连续12周,以逆转心肌肥大.用多道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血压和心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间质胶原骨架网络的超微结构.结果:逆转前(模型建立后4周)及逆转期第4、8周高血压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两对照组高,第12周差别不明显,假手术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逆转前,心肌间质胶原骨架网络病变严重,主要表现在胶原纤维骨架网络区蛋白质沉积;在逆转期的第4周、8周、12周,蛋白质的沉积逐渐减少;第12周间质胶原骨架网络病变各处不甚一致,有的区域接近正常.结论:高血压性心肌肥大间质胶原骨架网络区的病变是主要损伤之一;开搏通能部分逆转心肌肥大对间质胶原骨架网络的作用,主要在于减少蛋白质的沉积.
作者:刘子泉;李海英;佟长青;齐莉;吴胜吉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