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文;赵丽娟;张海;李红;蒋宇;石卓;杨世杰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母婴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50例胎膜早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两组病例均排除其他妊娠并发症.结果:胎膜早破可能出现的诱因以多次妊娠头盆不称、胎位异常为主.在胎膜早破组,孕妇剖宫产率、羊水污染程度、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破膜≥24 h,早产发生率明显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7分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新生儿并发症增多.结论:胎膜早破增加了孕妇剖宫产的机会及新生儿早产的发生率,应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胎膜早破,降低母婴并发症.
作者:史南平;孙玉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锌、硼、钡、锰4种微量元素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探讨其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离体牛牙,实验组分别用氟、锌、硼、钡、锰处理,对照组用双蒸水处理,所有标本浸泡于酸蚀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测量不同浸泡时间酸蚀凝胶中钙的含量.结果:所有样本48 h以前釉质脱钙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含氟、锌、硼、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抑制釉质脱矿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氟抑制釉质脱钙能力强,硼稍弱,锌次于硼,钡弱.结论:锌、硼、钡能有效抑制早期龋釉质脱矿,具有抗龋作用;锰与龋病无关.
作者:胡晓春;张颖丽;申玉芹;王万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确定计算中国女性青年人体惯性参数模型,建立直接计算中国女性青年人体各环节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方法:采用CT-图像分析仪测算法,对50例中国女性样本(18~23岁) 进行体态参数测定、全身CT横断层扫描、影像分析、测算,并进行逐步相关回归,筛选、确定重要的变量.结果:设计了由15个环节组成的中国女性青年人体数学模型,并据此推导、建立了以身高,体重、环节长度、宽度、围度等为自变量的直接计算中国女性青年人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 结论:为直接测算中国女性青年人体整体及各环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作者:石岫昆;高振平;刘海岩;石秀权;唐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病人围手术期中MG危象发生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已收治的210例MG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改良治疗组(B组).采用多相监测、选择性预防性气管切开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及改进的麻醉方法.结果:A组病人MG危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P<0.01).在B组中应用上述方法及措施,降低了围手术期中MG危象的发生率.结论:对MG病人在术前有效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术中、术后早期应用多相监测,及时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对较危重的病人行胸腺切除,同时予以预防性气管切开和全身麻醉的改进有助于降低术后MG危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付彤;李志军;张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环孢霉素A(CsA)对人胚肺纤维母细胞(2B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该药在抑制肺纤维化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活性法观察药物对2BS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诱导的2BS细胞凋亡小体形成百分率,同时观察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与甲基强地松龙(M-pred)对比研究.结果:①CsA和M-pred两种药物对2BS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sA的药物作用比M-pred明显(P<0.01);②CsA和M-pred明显促进2BS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sA作用较M-pred更明显(P<0.05).CsA主要作用于细胞S+G2/M期,M-pred主要作用于S期.结论:CsA和M-pred可抑制2BS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CsA作用明显强于M-pred.CsA是治疗肺纤维化更为有效的药物,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主要药物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宇宏;马忠森;王秀丽;张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虚拟人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 选择一无器质性病变中年男性颅脑标本,采用冰冻刨削切片技术,间隔1mm作断层切片,经扫描仪、普通相机和数码相机摘取图像输入计算机,用自编软件处理平台重建颅脑三维结构.结果:完成颅脑图像数据的采集工作,断面图像清晰;组建数据库,重建结构可任意放大或缩小,单独或叠加显示,并可任意角度旋转等.结论: 初步组建中国人颅脑数据库.
作者:李幼琼;田勇;陈禹;鲁澄宇;苏略;董国军;李波;吕衡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以探讨基因转染对hBMSC增殖的影响.方法:将Ad-BMP-2转染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液中BMP-2分泌蛋白表达.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转染后,hBMP-2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到培养液中有BMP-2蛋白阳性表达.转染hBMP-2基因后,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S期细胞比例增多,说明细胞DNA的合成增加.结论:Ad-BMP-2可高效转染hBMSC,且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李建军;刘建国;韩东;孙洪斌;卜丽莎;杨绍娟;张文岚;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是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之一,我国对被SCI收录的论文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为了方便临床医生选刊,将SCI收录的耳鼻喉科学和眼科学期刊加以分类,从中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9种耳鼻喉科源期刊、9种眼科源期刊介绍给读者.
作者:白淑春;沈秀丽;姜瑾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芳维A酸乙酯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方法:对76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应用芳维A酸乙酯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体征进行疗效判定.结果:76例患者中,痊愈51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9.4%,痊愈率67.0%.结论:芳维A酸乙酯对掌跖脓疱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世义;李晓红;刘兵;马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我国10种常见心脏病不同年代构成的变化规律.方法:就10种心脏病21 6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年代构成以及死亡、性别和年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种心脏病总患病数有增多的趋势,其中冠心病明显增多,原发性心肌病亦有所增多;风心病、肺心病、克山病和梅毒性心脏病却逐年减少.10种心脏病总病死率下降.结论:10种心脏病构成变化与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技术改进有关.
作者:高长斌;张桂华;陈辉;王萍;王晓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入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常用方法,但由于中期妊娠宫颈管未成熟,导致引产时间延长,并易发生宫颈裂伤等.本文作者试将米非司酮与利凡诺配伍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奇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脂类培养基对花斑癣致病菌生长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分别加入吉林产大豆粉、葵花籽油、芝麻油制成3种不同脂类培养基.将同一花斑癣患者的鳞屑分别接种于3种脂类培养基培养.结果:在大豆、葵花籽油和芝麻油3种不同脂类培养基中,卵形糠秕孢子菌分别占78.43%、43.14%、49.02%,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豆脂类培养基中菌丝出现率为64.71%,葵花籽油和芝麻油脂类培养基中则为39.22%、43.14%,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花斑癣病原菌的生长形态除受地理因素及季节因素影响外,培养基中所含化学物质也是影响其生长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姜日花;王尧;金学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苯巴比妥钠产生过敏反应属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993-1999年本科共收治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宁湘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参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h2的含量.方法:乙醇提取红参中总皂苷,乙醚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人参皂苷-Rh2,色谱柱为惠普Zobax ODX(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87∶13∶0.2).结果:红参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h2的含量为0.25%.结论:HPLC法简便,准确度高.
作者:张天斌;丁长江;李绪文;孟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将1987年来经非麻醉胃镜检查的2135例患者作随访对象,其中接受非麻醉下胃镜复查者,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652例.男1198例,女454例,年龄15~78岁,平均358岁,其中现役军人1143例.复查距首次非麻醉胃镜检查的时间分别为:1~3个月1083例,4~6个月298例,7个月以上者271例.
作者:周府伯;卢振国;管恩杰;尚新红;焦洁;卿业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1996-1998年本院收治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8例,年龄10~60岁,平均32.5岁.
作者:裴颖;李伟;王邵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1年5月以来,本院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并与宫术安栓肛塞松弛宫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资料与方法①一般资料:2000年1-12月,本院共分娩9023例,胎盘早剥44例,发生率0.49%.
作者:申明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骨转移癌临床常见,目前无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1999年本文作者开始研究观察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乙二胺四甲基磷酸(153Sm-EDTMP)和89锶(89Sr)联合治疗骨转移癌,现将41例患者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卓朝;许秉权;杨化雷;孙明;焦贵符;宋海春;李春华;穆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异常机制及中药肠炎康(CYK)口服液对本病的治疗机理.方法:通过免疫方法成功复制UC大鼠模型,应用CYK口服液及对照药物柳氮磺胺吡啶(SASP)分别灌胃治疗50 d,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脾细胞ConA刺激指数、LPS刺激指数、IL-2、IFN-r水平及NKc杀伤活性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脾细胞ConA刺激指数、NKc杀伤活性明显下降(P<0.01),IL-2、IFN-r水平也有下降(P<0.05);而脾细胞LPS刺激指数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CYK组大鼠脾细胞ConA刺激指数、IL-2、IFN-r水平及NKc杀伤活性同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但脾细胞LPS刺激指数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ASP组大鼠脾细胞LPS刺激指数同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IL-2、IFN-r水平及NKc杀伤活性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体液免疫增强.CYK能促进UC大鼠肠粘膜溃疡修复及炎症消退,在恢复其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SASP,但对UC大鼠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不及SASP.
作者:张二力;董宇翔;李晓春;李有田;常雅萍;陈东;王聃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