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

施林军;曹扬;姜丹生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氨甲环酸, 失血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 TA)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160例行初次单侧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4组:TA 10 mg/kg组、TA 15 mg/kg组、TA 20 mg/kg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手术开始前15 min,TA组将TA分别按10、15、20 mg/kg的剂量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比较各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和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TA 10 mg/kg组、15 mg/kg组、20 mg/kg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A 15 mg/kg组、TA 20 mg/kg组与TA 10 mg/kg组相比,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THA术前静脉使用TA能明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剂量15 mg/kg、20 mg/kg更为有效。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抗凝药物致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治疗

    200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治疗8例因口服抗凝药物引起脊柱术后硬脊膜外血肿形成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占引;王恒俊;刘洪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邻近掌骨克氏针并联固定治疗掌骨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邻近掌骨克氏针并联固定治疗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邻近掌骨克氏针并联固定治疗31例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40处)。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27例伤口一期愈合,4例发生皮肤坏死,经清创局部皮瓣转移或冲洗引流植皮后创面愈合。31例骨折均愈合,其中1处骨折畸形愈合。按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的评级标准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TAF)的评级标准进行评定:优26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5%。结论邻近掌骨克氏针并联固定是治疗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早期功能锻炼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作者:杜中兴;岳发翔;朱贤久;唐方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计算机导航能否改善全膝置换术的功能恢复和假体生存率?

    作者:胡孔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解剖颈骨折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26例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解剖颈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振东;朱成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上下尺桡关节脱位1例

    患者,男,46岁,1个月前行走时不慎摔伤后左手腕撑地,当即左前臂疼痛、活动障碍,未予特殊处理。现前臂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入院查体:左前臂于伸直时肘前方可见隆起,上下尺桡关节处可触及弹性固定,屈曲时可复位,压痛,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桡偏障碍,手指活动正常。 X线片示:左上下尺桡关节脱位(见图1)。遂在臂丛麻醉下行左上下尺桡韧带重建术。左肘部外侧长约10 cm 皮肤切口,远端尺侧长约3 cm皮肤切口,术中见:左上尺桡关节脱位,桡骨小头向前脱位,关节囊破裂。复位桡骨小头予锚钉固定重建上尺桡韧带后再紧密缝合关节囊,被动进行关节旋转活动未见脱位,于尺骨远端尺侧作长约3 cm皮肤切口,充分显露下尺桡关节后清除局部瘢痕组织后予缝合下尺桡韧带。复位固定后关节稳定,脱位已复位(见图2)。术后行屈曲90°及腕关节旋后位石膏外固定术。

    作者:郭志民;丘小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erbert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Herbert 钉治疗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军军;宋林波;袁建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金属锚钉结合 Endobutton钢板治疗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金属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治疗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金属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解剖重建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均无肩关节疼痛及畸形,术后X线片均提示肩锁关节复位,无内固定物断裂或移位。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金属锚钉结合Endobutton钢板治疗完全型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尹自飞;陈勇;杨小海;程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

    目的:评价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42例行瘤段切除、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其中37例行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3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行加长柄双动性股骨头置换。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96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6个月MSTS评分为16~28(24.0±2.34)分,肢体功能优31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是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能减少局部复发,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陈飚;王全;赵春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23例三踝骨折患者。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4例,旋前外旋型4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手术时间45~85(60±15)min,术中失血量50~100(71±7.2)ml。2例失访,21例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步态正常,无需借助辅助工具。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5例,良4例,中2例。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入路安全简便,显露清楚,可直接精确复位关节面,同时可进行稳定的固定。

    作者:石国栋;马辉;李幼德;叶斌;陆阳洋;张驰;张海林;洪方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2年4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余建文;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诊治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治及预防对策。方法2089例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7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并清除血肿;分析其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结果7例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神经功能减退,其中6例表现出下肢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1例小便障碍。5例术后24 h内行椎管探查术,2例24~48 h内行椎管探查术。4例术前经MRI确诊有硬膜外血肿,3例未行MRI检查。术后随访1年,手术探查清除血肿越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结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多节段减压、止血材料使用不当、使用抗凝剂及止血不彻底等因素有关,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MRI确诊和及时的椎管探查手术,是预防和治疗术后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方法。

    作者:洪加源;刘强;黄丽萍;武宁;敖庆芳;龚星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9年8月~2013年7月,笔者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文;李应池;王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钛缆系统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2012年5月~2014年11月,我院采用钛缆系统固定治疗28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宋国浩;曾忠友;吴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amma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Gamma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2例接受髓内钉系统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amma钉治疗82例,PFNA治疗80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和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及失访30例,132例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复位情况 Gamma 钉组优于 PFNA 组(P<0.05)。结论 Gamma钉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疗效均较好。

    作者:蒋毅;范勇;李玉军;许庆利;周建伟;刘磊;张传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对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改良治疗方案对再植指成活率和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26例断指再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63例。观察术后改良治疗对两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和再植成活率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将两组中发生血管危象的120例归为观察组,未发生血管危象的606例归为对照组,对影响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改良组和常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分别为7.4%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再植成活率分别为97.5%和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选出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受伤原因、缺血时间和离断平面6个影响血管危象发生率和再植成活率的因素,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治疗方案基于合理的用药理念,选用了有别于常规的不良反应小的三抗药物,根据患者再植指血运情况适当缩减患者的卧床时间,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干预和饮食护理,明显降低了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作者:黄雪松;李子华;邱忠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InterTan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54例)和InterTan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卧床、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nterTan组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高于PFNA组(P<0.01),但术中失血量低于PFNA组(P<0.01);两组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及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可靠,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在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PFNA有一定优势,而InterTan术中失血量更低。

    作者:林潮炫;牛维;孙志涛;王海洲;黎惠金;谢延华;张火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采用双钢板固定手术治疗18例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文;胡中伟;郭林新;丁真奇;刘晖;翟文亮;林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预防术后失血的效果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预防术后失血的效果。方法将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试验组缝皮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少(P<0.01),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率均降低(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但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涛;刘世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2年2月~2014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InterTan)治疗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洋;袁瑞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糖尿病、肥胖对于踝关节骨折手术近期结果的影响

    作者:胡孔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