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姗姗;徐升;张念志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剂(茵陈、栀子、大黄、炒白术、连翘等)加减治疗,共治疗8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BIL、ALT、PT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型,能清利湿热退黄,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症状.
作者:李凯杰;刘玉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观察组和氨氯地平单药治疗的对照组,各8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时检测血压情况、肾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 SBPV(7.2±1.1)mmHg、24h DBPV(7.2±1.6) mmHg、血肌酐(81.8±9.3) μmol/L、血尿素氮(4.1±0.7) mmol/L、24h尿蛋白(0.28±0.05)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清除率(101.4±15.5) 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早期肾损害,能减小血压昼夜变异度,改善肾功能指标,防止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
作者:曾文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不同分为A、B、C3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2组肝动脉血流量(QHA)、搏动指数(PI),门静脉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阻力指数(RI)、血流量(QPV)进行测定,并对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同肝病肝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C3组的RI、PI相比较,B组肝硬化患者明显较A组高.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在A、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变患者与健康参照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与肝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而降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高.结论 肝硬化肝脏整体流入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动脉血流的异常改变可为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起积极作用.
作者:杜进巧;张彦玲;赵勇军;焦荣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曾庆明教授认为,脾常不足,阴易耗损是当前我国幼儿的普遍生理特点,是便秘发生的病理基础.时下儿童不良的饮食、排便、运动习惯改变是导致便秘发生的诱发因素.临证善用活血润燥生津汤(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熟地黄等)加减治疗,活血润燥生津.用于小儿燥热内结,伤津耗液之便秘.
作者:袁媛;曾庆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徐晓东认为,气阴不足型久咳多以“无痰”“白痰”“黄痰”为特点,病因不外有内外合邪和正虚邪恋两端.临证以祝味菊“激发人体自然疗能”学术思想为指导,以调整机体气阴不足为本,以冯楚瞻名方全真一气汤为基础方,酌以利咽、化痰、止咳,并配合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久咳,能咳止痰消.
作者:贾春平;徐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功能锻练对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改善及对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老年胃癌患者1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后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护理,未进行有计划的呼吸功能锻炼,对比2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改善及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PaO2、指末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MVV、VC、FEV1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进行有计划、系统的肺部功能锻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对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作者:陈彦格;郝素革;王红霞;郭月香;崔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作者:邓力;聂娇;陈孝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王微教授认为,便秘病程较长,大便留于肠道,影响肠道脉络的通畅和血液的运行,提出“久秘入络”“久秘必瘀的”的理论.并从络病理论出发,总结出“辛润通络法”治疗便秘,认为便秘主要病因为血瘀于肠道、肠道津液不足,运用辛润(木香、香附、藿香、火麻仁、郁李仁、当归、桃仁等)的药物治疗便秘,能起到行气布津、入血入络、润肠通便的作用.
作者:占新辉;符思;王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风的病因可概括为动脉的损害、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血液成分异常及一些继发因素等.肿瘤患者的凝血活性增加、血管壁损伤和血管阻塞、血小板异常、纤溶系统异常和抗凝活性减弱等病理变化使患者机体处于易发血栓状态,而致中风.肿瘤早期多隐匿,症状不明显,可以血栓性疾病为首发疾病,临床中尚有部分中风病因不明确.明确隐匿性肿瘤形成静脉血栓的机制,结合中风的病因,可指导临床对无明显诱因中风的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无明显诱因的中风患者可考虑是否由隐匿性肿瘤所致.
作者:张丽;赵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黄芪、苦参、知母3药合用及两两配伍对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96孔培养板培养肝癌SMMC-7721细胞,分别经中药配伍方作用后,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黄芪、苦参、知母3药合用对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黄芪、苦参、知母3药合用能明显诱导肝癌细胞坏死,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药物诱导肝癌细胞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芪、苦参、知母配伍方可通过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坏死发挥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万凌峰;薛博瑜;柳璋璞;陈四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单药治疗中晚期癌痛的疗效差别.方法 从我院疼痛门诊及病房就诊的中晚期癌痛患者中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40例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A组)和硫酸吗啡缓释片单药(B组).疼痛强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评定标准采用VAS加权值计算.每隔1周记录1次,共4周,观察2组患者在镇痛有效率无差异时,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PGE-2、TNF-α数值.结果 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均达95%时,A组每周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少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B组为55%,B组较A组明显升高;实验室指标显示治疗2周后A组血清PGE-2、TNF-α平均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草乌甲素胶丸辅助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痛能减少硫酸吗啡缓释片使用剂量,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李芳;倪家骧;武百山;唐元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寒湿痹阻型外敷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寒湿痹阻型外敷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法分析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tc-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5‰三氟乙酸水溶液(24∶7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0℃.结果 绿原酸进样量在0.32~1.92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66%,RSD为0.415%.结论 本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寒湿痹阻型外敷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赵紫亮;杨春辉;张小东;闻辉;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也”,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外因寒邪侵犯损伤脾胃,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等各种因素引起正气虚弱,内因外因相互搏结成为息肉、溃疡等恶性病灶,正虚抗邪无力,癌毒蕴结,气血失调,脾胃亏虚而成.提出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早期大肠癌以祛邪为主,晚期大肠癌以扶正顾护脾胃为主.临证应根据患者体质、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作者:金经美;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医认为,血脂代谢紊乱的病因主要归于饮食失宜、过逸少劳、情志失调、肾精亏虚、肾阳虚弱;病机关键在于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是内湿、痰浊、瘀血.中医药采用辨证论治、中成药及协定处方、单味中药及提取有效成分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浆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作者:王凡;倪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温心安神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治疗组予温心安神汤(桂枝、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总有效率6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SAS、SDS分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1).结论 温心安神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刘强;王评;夏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正常高值血压是介于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一种亚临床状态.近年来,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已得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正常高值血压属于高血压病的前期阶段,虽然未达到高血压的血压标准,但已有亚临床的病变发生或者是靶器官的损害.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干预方式符合现代医学所提出的以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为主,必要时给予药物以控制或延缓其向高血压病的发展.
作者:张新雅;李运伦;齐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艳青;滕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大鼠mtDNA ATPase 6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20只SD大鼠按照宋一平等介绍的方法(香烟雾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后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SD大鼠mtDNAATPase 6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COPD稳定期模型大鼠存在一定数量点突变,mtDNA ATPase 6:A8000T、G8074A、A8439G、C8009T、C8062.结论 COPD稳定期大鼠mtDNAATPase 6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作者:魏姗姗;徐升;张念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阴虚,胃热炽盛,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经方白虎加人参汤以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甘草为主要组成药物,符合糖尿病“趺阳脉浮而数”胃热气盛的病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阳虚气弱,或肾阳衰微,水液代谢障碍而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证,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肾气丸治疗亦符合病机,药证相宜.
作者:崔云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内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饮食、情志失调等,外因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于气道,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出现喘息.主要病位在肺,治疗上以治肺为主.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上下相应,肺气郁滞不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肠腑气机壅滞又会进一步影响肺的肃降,因而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通腑法可较快缓解喘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辅助使用通腑法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能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姜玉;王明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