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美丽
偏枯,即半身不遂,为脑卒中后遗症,笔者以体针、头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偏枯78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病人,入院时均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遗留右侧或左侧肢体瘫痪或言语不利,要求进行针灸康复治疗,男48例,女30例;年龄大71岁,小42岁;脑梗死59例,脑出血19例;左侧偏瘫53例,右侧偏瘫25例;伴失语9例,言语不利18例.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自拟肾衰I号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用依那普利,包醛氧淀粉,利尿剂及大黄合剂灌肠,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肾衰Ⅰ号口服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的65.5%,两组比较(P<0.05).结论 肾衰Ⅰ号对慢性肾衰竭有较好疗效.
作者:敬满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SAP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CVVH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生命体征、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胆红素(STB)、血小板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20例病人在CVVH治疗后生命体征迅速稳定,体温、心率、呼吸频率降低,平均血压上升,血清BUN、Cr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TB水平在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CVVH能降低SAP病人的炎性反应,改善器官功能水平,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
作者:黎镭;李加荣;张彦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多发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肘关节僵直,造成终生残废,骨折愈合后可发生肘内翻畸形,影响外观.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入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0例,功能恢复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栾晓梅;刘仍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哮喘病古今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库软件处理1 310首哮喘方剂.结果 哮喘方剂具有用药品种众多、药物种类广泛的特点,常用的前几类药是止咳平喘、化痰、温里、补益、辛温解表、理气、利水渗湿、清热、收涩等;四君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二陈汤等方剂作为基本方被各家广泛应用;通过古今方剂对比研究反映出用药的变迁与差异;与化痰常用的配伍有行气、清化、攻下、宣肺、温化、祛湿、消积、涌吐等.结论 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可以总结方法,指导临床.
作者:李婷;陈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随机分为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和综合组4组,每组30例.点灸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穴贴组予穴位贴敷药物治疗,中药组口服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治疗,综合组在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年,3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综合组与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治愈率比较,综合组与点灸组、穴贴组、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综合组临床愈显率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点灸组、穴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从多个角度综合起作用,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等优点,适合基层医院运用.
作者:李景巍;罗翊;黄爱芬;吴杰;李永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在东西方文明之间以及古典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与交融的作用.由于伊斯兰教的推动、穆斯林的积极探索以及百年翻译运动的积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拔斯王朝迅速发展,并达到顶峰.阿拉伯古代医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医学的宝库,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世纪的欧洲医学界.
作者:刘欣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口服,并根据证型加减,1个月为1疗程,行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结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2.1%.结论 六味地黄汤能有效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作者:李前龙;冯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1979 年Kung等成功制备了抗人T 淋巴细胞并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以来,T 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日渐广泛和深入,并且已经成为评价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对小细胞肺癌病人化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检测,以探讨其动态观察特点.
作者:郭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医对哮喘的研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尤其对缓解期的防治疗效显著,方法多样,且无毒副作用,较比西医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对小儿哮喘发病因素、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缓解期治法在继续坚持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尚需解决.
作者:李明;原晓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笔者自2001~2008年采用中药外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门诊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大80岁,小18岁,病程长80 d,短3 d,全部病例均为单侧患病,左侧发病24例,右侧16例.
作者:刘维君;王作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参龙蠲痹合剂是要据王清任身痛逐瘀汤加减而成,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瘀阻症,笔者采用该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瘀阻证30例,疗效满意.
作者:梁晶;梁秀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对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基因及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青蒿琥酯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bcl 2的表达(P<0.01),并能明显促进fas和凋亡基因的表达(P<0.01).结论 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和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 2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杨冬娣;刘金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1],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主要致病因子.阻断HCV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筛选供血员.然而抗 HCV的出现是在HCV感染后的6~12周(窗口期),所以抗 HCV阴性并不能排除携带HCV具有传染性的可能.而HCV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可将HCV的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到15d,降低了HCV经血传播的风险.本文对1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长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医院校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改革中医教育,加强其适用性,是中医教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以往教学对于实践应用训练存在着明显不足的现象,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增设了案例教学部分,通过对二届本科学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丛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论述脾在五脏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从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方面论述脾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病案,分别论述脾与心、肝、肺、肾在生理、病理及临床辨证治疗方面的关系.结果 脾为后天之本,人的生命活动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五脏安和;脾气虚衰,则五脏失养.结论 心、肝、肺、肾之病皆可与脾有关,有气虚之候,皆可通过健脾治疗,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生命力所在.
作者:刘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环离断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6个月以上的长期高位肛瘘患者,对主管道采用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的方法,沿管腔逐渐前进探寻内口,侧支管道采用或对口引流或切开.结果 治愈率100%,随访1年无1例复发及肛门失禁.结论 肛管直肠离断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肯定.
作者:陈瑞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人如何才能健康而长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那些心态平和,性情温和的人即便先天有些孱弱,也会慢慢健壮起来;与之相反,先天元气充足身体强壮的人如果性情偏执,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暗耗其精血,身体也会逐渐衰弱.这种现象在四五十岁之后尤其明显,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性情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些百岁老人都是心胸豁达,性情温和的人.本文试图从中医学心神研究的角度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作者:燕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剂,做为中药现代化剂型改革的成果,从研发生产到投入临床使用,已有十余年历程.我院从2004年1月引进深圳三九集团免煎颗粒剂,并应用于临床.4年来,笔者通过对临床应用及患者反馈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刘安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可逆性炎症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自2006年10月以来,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控制支气管哮喘32例,并配合有效护理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孟凤丽;冯卫星;赵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