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新生因子的治疗应用前景

杨兰;王继红;李庆伟

关键词: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新生, 靶点, 抑制剂
摘要:血管新生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血管生成因子分子机制的逐渐研究发现其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案。血管生成的异常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在病理紊乱条件下可能会引起血管功能不全,如心肌衰弱或引起血管增生类疾病,如血管瘤、银屑病、视网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然而,以病患部位的新生血管为靶点进行血管新生抑制治疗可能缓解或治愈这些疾病。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发展前景与为癌症和血管类疾病提供潜在联合治疗方案。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开展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的体会

    高血压病是一种社区常见的慢性病,但常常不引起人们重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中不知自己已患高血压,未经治疗,因此未得到满意的控制。我们于2013年1-12月对所辖社区3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秀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PAD)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具有血管病变发病早、病变易弥散、发展快等特点[1]。 PAD主要累及下肢动脉,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缩小,甚至闭塞,使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坏死。早期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2]。通过对5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少圭;白晓光;曹文洪;季立标;姚鸿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机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母婴传播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已被广大学者所公认,但是关于HBV父婴传播进展较慢,尤其是机制研究。探讨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机制、传播几率及其易感因素,对于指导临床追踪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BV父婴传播存在的证据、其传播的可能机制以及父亲HBV DNA的载量与HBV父婴传播的相关性。

    作者:代会敏;刘春晓(综述);马洪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长春西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长春西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联合尼莫地平,对照组给予丹参,14 d为一疗程,疗效评价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著有效31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著有效16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春西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冠雄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诊治进展

    多种免疫因素参与的慢性肾脏病( CKD)都需应用糖皮质激素( GC)治疗,包括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长期应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不容忽视,同时CKD本身可合并有骨代谢紊乱,故CKD合并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GIOP)更应得到临床重视。本文论述了慢性肾脏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GIOP的发病机制、诊断、骨折风险评估及治疗进展,强调骨折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介绍了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阐述了维生素D、钙剂、双磷酸盐等主要药物的作用。

    作者:林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54例膝关节镜治疗半月板损伤临床护理疗效分析

    半月板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膝关节损伤性疾病,导致其病发的原因大多是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且临床上对其诊断和治疗常使用的办法就是采用膝关节镜,且其还可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完成手术治疗,并具有创伤性小、疼痛率低、观察方便、手术时间短和粘连率低等特点[1]。为了提高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治疗效率,本研究采用了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资料如下。

    作者:朱鹤飞;张洪涛;梅继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实验教学在中药学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中药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学理论,中药采集、辨认,中药炮制、配伍等等。传统中药教学主要是理论的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通过抽象的记忆去理解中药,不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如今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实验教学在中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今后中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王飞;辛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吉林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高等教育的有效形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团也进入了平稳、高效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05年1月13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可见,正确认识、准确引导、科学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于秀芬;王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管新生因子的治疗应用前景

    血管新生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血管生成因子分子机制的逐渐研究发现其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案。血管生成的异常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在病理紊乱条件下可能会引起血管功能不全,如心肌衰弱或引起血管增生类疾病,如血管瘤、银屑病、视网膜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然而,以病患部位的新生血管为靶点进行血管新生抑制治疗可能缓解或治愈这些疾病。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发展前景与为癌症和血管类疾病提供潜在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杨兰;王继红;李庆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Lj-RGD3对正常大鼠及角叉菜胶致尾混合血栓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rLj-RGD3对正常大鼠及角叉菜胶致尾血栓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测定给予不同剂量rLj-RGD3后正常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以评价rLj-RGD3对正常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角叉菜胶诱导大鼠尾部血栓模型,测定给予不同剂量rLj-RGD3后血栓模型大鼠全血和血浆黏度,以评价rLj-RGD3对血栓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rLj-RGD3对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无明显影响;与血栓模型组相比,rLj-RGD3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全血比黏度浆和血浆比黏度的升高。结论 rLj-RGD3可降低血栓模型大鼠血黏度,而对正常大鼠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吕莉;王继红;张艳;邵钫钰;蒋隽舒;王跃;肖蓉;李庆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职高专护理营养学教学体会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加强,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传染性疾病占死亡率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死亡构成比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与营养和膳食结构往往存在明显相关性。同时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营养学正日渐受到重视。为此各高校护理专业均开设了营养学课程,营养与营养相关性疾病也纳入了护理执业资格考试的考查范畴。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营养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近年来从事护理专业营养学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

    作者:李治伟;宋海鹏;罗美庄;吴红玲;赵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浅静脉留置针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中不同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

    肝硬化病人发展到失代偿期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腹部隆起与腹胀等症状,由于病人严重营养不良,可造成极度衰弱[1]。该类病人经长期反复的静脉穿刺,加上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可使血管发生硬化,甚至闭塞等种种原因给静脉输液带来极大困难[2]。随机选择200例2013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浅静脉留置针在该类病人中不同留置时间的效果。

    作者:钟富珍;麻少卿;黄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教师期望效应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终表现在学生行为上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期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会把教师积极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并由此获得心理满足,产生自我价值感,激发出积极上进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正确运用“期望效应”理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金雪莲;赵行宇;李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齐墩果酸对雄性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雄性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健康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同时给药组。同时给药组注射四氯化碳( CCl4)的同时给予齐墩果酸灌胃,模型组注射CCl4的同时给予豆油灌胃,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同时给予豆油灌胃。检测脏器系数、血液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CCl4腹腔注射以后主要引起肝脏的化学性损伤,齐墩果酸未能有效抑制CCl4引起的血液和肝组织匀浆中SOD及MDA含量的改变。结论腹腔注射CCl4的同时给予齐墩果酸灌胃,不能有效抑制CCl4引起的雄性小鼠肝损伤。

    作者:郗艳丽;陈航宇;李雅玲;张洋婷;葛红娟;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临床上寄生虫病诊断困难。2006年在北京,市民由于食用福寿螺,造成160多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部分患者因误诊误治医疗费用甚至高达5万元以上。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旋毛虫病暴发流行,所有49例患者入院时均未得到正确的诊治,导致了病情的延误。这些事件间接暴露出当前在寄生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冯宪敏;李瑶;鞠晓红;王月华;姜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颌骨颏部畸形性骨炎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畸形性骨炎( osteitis deformans )又称变形性骨炎、“Paget病”,英国医师Paget于1876年首次报告,是一种由于骨质异常增生和骨质吸收改造之间的障碍所引起的少见疾病。本病常多骨受累,以股骨、胫骨、骨盆、腰椎、颅骨多见,颌骨发生症状者罕见。畸形性骨炎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是仅次于骨质疏松的第二大骨性疾病,但在我国发病率低,临床及影像医生不熟悉,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告下颌骨颏部畸形性骨炎1例。为加深对此病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吴巍;姚欣欣;杨宁江;甄昌浩;刘境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部创伤的临床CT诊断价值探析

    腹部外伤的发病率在平时占各种损伤的0.4%~0.8%,属于比较常见的损伤[1]。造成腹部损伤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锐器刺伤、坠落、挤压、碰撞、冲击等。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受暴力的强度、速度、着力部位、解剖特点、内脏原有病理情况、内脏功能状况的影响,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单纯依靠体格检查很难确诊[2]。 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被许多临床医生应用于对腹部创伤患者的辅助检查中,以协助明确诊断,指导治疗[3]。我院急诊科通过比较98名腹部外伤患者的腹部CT检查结果和实际检查结果,探讨腹部CT检查在腹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作者:骆梦佳;钱少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部严重创伤患者血浆CRP/APN比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不同程度腹部创伤患者中的血浆脂联素( APN)和C-反应蛋白( CRP)/APN比值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准确地对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的病情及预后做出预测。方法选取168例创伤病例,按照病情分为:轻伤组、重伤组、严重伤组和对照组,按时间点对患者进行SIRS评分测定以及取患者血样测定CRP、APN值,统计并分析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程度腹部创伤患者中的血浆CRP/APN比值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变化。结论 CRP/APN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可用于患者病情判断。

    作者:黄思辉;李荣江;高峰;黄波;黄翠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入网声明

    作者:《吉林医药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激素联合长春新碱治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长春新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免疫风湿科2009-2011年的SLE合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4例,且治疗方案均选择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加长春新碱。结果甲泼尼龙加长春新碱治疗方案有效。结论甲泼尼龙加长春新碱治疗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雪;姚林虎;王俊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杂志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吉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