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妙
气管切开术是救治危重患者常用的外科技术.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认识的逐步提高,气管切开术由初解除上气道阻塞的急诊手术发展为现在的主要用于机械通气支持和辅助头颈及胸部手术的非急诊手术[1].但急诊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救治意义仍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院2000年2月~2004年6月非上气道阻塞行急诊气管切开术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急诊气管切开术在非上气道阻塞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余鹏举;郑丁水;李伟;高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以鼓膜切开置管术为主,尽管鼓膜通气管不断改进,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1].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科行电视监视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插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135耳),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崔少云;梁耀基;梁健刚;黄振先;胡志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正常鼻黏膜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特点及活性,并分析其在鼻黏膜中的生理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正常鼻黏膜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然后分析其表达特征,探讨其生理意义.结果正常鼻黏膜组织中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分布于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偶见细胞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1.526±0.310U/mg Pro.结论鼻黏膜中主要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由该酶产生的一氧化氮在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家强;王明善;叶非常;刘认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3~2003年间我科应用耳后带蒂肌皮瓣对临床耳科疾病造成的组织缺损进行修复,计5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耳),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13~55岁,平均22.5岁.病种:修复耳甲腔12例,修复耳廓部分缺损13例,修复耳前脓肿大术腔14例,重建外耳道11例,充填和缩小乳突根治术腔5例.
作者:曾旭东;何源萍;张清源;曾金波;周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于2002年1月~2004年3月治疗上颌窦囊肿59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桂敏;张玉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是以前庭导水管扩大伴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症.近年来随着听力测试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报道增多,国内外有人认为其已是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1],并以青少年多见,危害较大.本文就我院对该病患者诊治的经验,且结合文献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甘雨;魏炯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上颌窦假性血管瘤,又称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坏死性息肉、血管瘤性息肉.常表现为单侧血性鼻涕、鼻衄,鼻阻塞,病情严重者可使面部致畸变形.上颌窦骨壁受压破坏变薄.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牙痛等症状,临床较少见,自1983年以来,收治21例,行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承深;林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喉鳞癌组织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喉鳞癌组织,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hTERT的表达,并分析喉鳞癌组织中hTERT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39例喉鳞癌组织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33/39).1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hTERT蛋白均未见阳性表达.hTERT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与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喉鳞癌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与癌组织的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间均未见相关性.结论hTERT的激活在喉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志凌;吴正虎;郭星;姜莽儿;徐世影;钱亚昇;刘素琴;张垂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内镜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可明显减轻对鼻中隔的损伤,防止鼻中隔穿孔,大限度保留其生理功能,并为同期施行内镜下鼻窦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科自2001年11月~2004年1月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2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宋盛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右鼻塞、脓涕1年余,加重3个月,行上颌窦穿刺术,有较多脓液,于2003年7月28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情况:鼻道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右侧中鼻道狭小,有息肉.鼻窦CT显示:右侧鼻道软组织阴影阻塞,右侧上颌窦充满低密度影,诊断:右慢性鼻窦炎Ⅱ型1期(1997海口会议标准)[1].
作者:徐家兔;杨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于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在鼻内镜手术问世以前,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随着鼻内镜的开展和普及,对于慢性鼻窦炎患儿,凡符合适应证者,术者更倾向于对其实施鼻窦内镜手术.但我们观察到,因患儿术后清理困难,而造成术腔粘连的发生率较高,有必要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式进行商榷.本文收集我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门诊及住院6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瑛;杨阳;孙慧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多发病,且为小儿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1].有些病例治疗较为困难.笔者采用鼓膜切开正负压灌洗后置管,疗效比较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许燕;刘丽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IL-4和IL-17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DEX)对实验动物血清IgE、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用卵清蛋白(OV)建立AR大鼠模型,给予口服DEX两周后,用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药物治疗后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对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17和IgE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AR组IgE(38.67±4.13Pg/ml)、IL-4(106.31±12.9Pg/ml)和IL-17(30.61±2.55P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是23.27±1.36Pg/ml、93.65±7.78Pg/ml和22.56±2.67Pg/ml)(P<0.05),IL-4、IL-17水平与IgE水平正相关;口服DEX两周后,实验大鼠外周血IgE(24.23±4.38Pg/ml)、IL-4(92.67±16.4Pg/ml)和IL-17(22.97±2.50Pg/ml)水平分别较AR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IL 4和IL-17在AR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IgE的重要影响因素,DEX降低IgE可能是通过影响IL-4和IL-17水平而实现的.
作者:吴革平;章如新;温武;燕志强;余少卿;孙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咽炎属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这些年来关于YAG激光治疗慢性咽炎已有一些报道[1,2],但有关YAG激光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报道不多见.自2000年9月~2004年8月间,我们对225例慢性咽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探讨YAG激光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庆;唐月英;陈宇;谢秀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耳乳突手术自19世纪创始以来,不断完善其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以期达到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听功能的目的.如何预防和减少中耳乳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已是耳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423例中耳乳突手术中出现的33例各种并发症,就其发生原因和防治讨论如下.
作者:叶放蕾;郭向东;魏育今;董明敏;朱丽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过度用嗓及用嗓不当,特别是嗓音病变的早期,得不到合理的休息和治疗,使嗓音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1].嗓音疾病的防治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这类疾病常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为多见.我们这次选择对肥厚性喉炎(hypertrophic laryngitis)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利用嗓音声学分析进行治疗结果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锋;黎小冰;林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胸骨舌骨肌瓣在垂直喉部分切除声带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声门癌患者,行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并应用单蒂胸骨舌骨肌瓣行声带重建.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发声质量较好,喉功能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应用单蒂胸骨舌骨肌瓣行声带重建,术后发声质量良好.
作者:梁健刚;黄郁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1999~2000年间喉癌手术108例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以上,复发16例.对影响复发的因素: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切缘情况、放疗、化疗等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切缘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切缘情况为影响喉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晓悫;吕志刚;李万辉;李妮娜;张成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其中15例行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颌内支,栓塞物为明胶海绵;16例直接手术切除.结果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0±150ml、1570±260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输血量分别为240±170ml、1150±270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5、8/1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林刃舆;余昶;陈建福;方谓清;范良好;林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3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00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106例,以及健康对照者40例,分别采集血浆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含量,比较健康者和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或复发及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病毒DNA拷贝数差异.结果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和复发鼻咽癌患者的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7%(97/100),96.5%(27/28)和100.0%(18/1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5%(3/40),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10.0%(6/60)和其他肿瘤患者的阳性检出率(P<0.001).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初诊鼻咽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97.0%,特异性为92.0%.另有3例持续临床缓解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升高的鼻咽癌患者,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中,终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实验方法,对鼻咽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祝晓芬;杜宝文;黄小明;林世棠;蓝玉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