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临床研究

周宏健;吴善君;姚红艳;文丰

关键词:Ae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 角膜散光, 矫正
摘要:目的 通过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研究该散光型IOL矫正散光的效果和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Torie IOL植入并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患者28例(36只眼),分别植入SN60-T3、T4、T5 Aerysof Toric IOL(B组),术后6个月时与植入Acrysof IQ IOL A组32例(48只眼)比较术前、术后的屈光结果.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0.5者A组为82.42%,B组为9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4,P<0.03);UCVA≥0.8者A组为34.45%,B组为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8,P=0.000).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A组为(1.85±0.46)D,B组为(0.24±0.1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00).术后6个月IOL平均旋转(1.56±1.15).结论 Aerysof Torie IOL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方面是有效、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稳定.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度近视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的影响.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住院患者120例(150只眼),排除有明显影响眼压各种因素,按眼轴长度分为高度近视(HM)组、低度近视(LM)组、非近视(NM)组.术前及术后24、48、72、96、120 h进行眼压测量.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 3组间(P<0.001)及不同时间点间(P<0.001)平均眼压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各时间点,HM组平均眼压均高于LM组和NM组,术后24 h眼压升高率为54.16%,明显高于LM组的28%和NM组的22.58%(P<0.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升高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与近视程度正相关;对于有近视的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前后须评价其眼压,术后眼压升高特别是眼压≥30 mm Hg或眼压持续升高48 h以上者,待手术恢复后应作青光眼排查.

    作者:苗林;陈丽娟;宋鹤翔;徐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在眼部皮肤缺损修复的应用

    目的 探讨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在眼外伤、眼睑恶性肿瘤切除、眼睑皮肤色素痣切除等眼部皮肤缺损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8年来对42例眼外伤、10例眼睑恶性肿瘤、2例眼睑皮肤色素痣,共54例(54只眼)采用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修复眼部皮肤缺损.结果 54例(54只眼)游离全厚皮片完全存活,眼睑无畸形、功能良好.结论 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眼部皮肤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栋才;万李;杨秋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矫治儿童弱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RGPCL)对儿童弱视的矫治作用.方法在明确诊断为弱视并已配戴框架眼镜辅以遮盖等其他方法治疗1年以上无效者中选取两组对象,其弱视主要原因为屈光因素,41例(57只眼)作为RGPCL配戴组,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9.5±3.1);同期42例(60只眼)继续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9.3±3.3)岁;两组戴镜后继续辅以遮盖等弱视综合治疗,历时三年,观察其戴镜前后的矫正视力,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年后两组病例的矫正视力都有提高,RGP组有27只眼矫正视力达5.0,基本治愈率为47.36%,而框架眼镜组仅6只眼视力达5.0,治愈率为10%,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RGPCL组有26只眼视力进步,视力平均提高4.58行,总有效率92.98%,而框架眼镜组有24只眼视力进步,视力平均提高1.96行,总有效率为5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RGPCL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

    作者:钱进;杨冠;徐玉红;史建明;熊国强;祝鋆;陈忆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评价倍频532激光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1例(32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倍频532 nm激光封闭虹膜表面新生血管,1~ d天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27例(28只眼)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有效率达85.71%.结论 倍频532激光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为满意的方法.

    作者:崔宏宇;范肃洁;郭黎霞;张志宏;刘文茹;孙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显微手术切除结膜皮样脂肪瘤临床研究

    结膜皮样脂肪瘤又称纤维脂肪瘤,属于一种先天性迷芽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好发于颞上方眼球表面[1].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其间混杂有少量纤维、血管、平滑肌或泪腺组织[2].该肿瘤较小时,多不予处理;该肿瘤较大,影响美容,由于涉及泪腺,提上脸肌,上、外直肌及眶深部脂肪,手术易出现并发症如干燥性角结膜炎、继发性上睑下垂和斜视[3].

    作者:施凌平;龙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白内障手术相关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白内障手术相关的几种特殊临床综合征及并发症主要包括:(1)虹膜松弛综合征,(2)囊袋收缩综合征,(3)囊袋阻滞综合征,(4)毒性眼前节综合征,(5)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随着大量白内障手术的开展,这些综合征逐渐得到学者的认识和重视,本文就其产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刘锐;陈潇;李灿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门诊近视儿童屈光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儿童近视发展的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相关知识宣教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6~14岁门诊近视儿童253例,用0.5%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连续4年跟踪观察,分析年龄、家族史和近距离用眼时间对视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近视儿童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平均半年增长值(-0.55±0.27) D.年龄越小近视度数增加越快,有近视家族史及近距离用眼时间长者近视度数增加快.结论儿童近视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遗传和近距离用眼时间.

    作者:税丹;李玉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后睫状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6例(29只眼)经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增生前期、增生期DR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的患者.所有患眼首次光凝下方1/4象限视网膜,激光参数:激光点数400~450点,光斑直径250~300 μm,标准Ⅲ级光斑.并于首次光凝术前和术后第2天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观察和分析光凝术后睫状体的形态改变.结果 视网膜光凝术后第2天21只眼(72.4%)出现睫状体脱离.21只眼中17只眼(80.9%)为全周睫状体脱离,4只眼(19.1%)为部分象限脱离.结论 DR视网膜光凝术后睫状体脱离是暂时的、无严重后果的较为常见的眼部并发症.

    作者:李东胜;蔡丽;窦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压乳化液管击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高压乳化液管击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总结其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方法 对我院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井下高压乳化液管击伤后继发性青光眼28例(28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原因并在疾病不同阶段给予合适的治疗.结果 28只眼中16只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2只眼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后进行了前房冲洗术,其中7只眼术后眼压恢复正常,4只眼仍需滴用降眼压药物才能维持眼压正常,1只眼因眼内结构破坏严重无法挽救而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高压乳化液管击伤后继发性青光眼情况复杂,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把握好药物治疗、前房冲洗及其他手术治疗的时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聂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研究该散光型IOL矫正散光的效果和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Torie IOL植入并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患者28例(36只眼),分别植入SN60-T3、T4、T5 Aerysof Toric IOL(B组),术后6个月时与植入Acrysof IQ IOL A组32例(48只眼)比较术前、术后的屈光结果.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0.5者A组为82.42%,B组为9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4,P<0.03);UCVA≥0.8者A组为34.45%,B组为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8,P=0.000).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A组为(1.85±0.46)D,B组为(0.24±0.1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00).术后6个月IOL平均旋转(1.56±1.15).结论 Aerysof Torie IOL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方面是有效、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稳定.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姚红艳;文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联合手术治疗眼内巨大异物4例

    例1男,27岁.2008年4月26日,患者工作中在使用射钉枪时,不慎被一颗反弹的气枪钉击中右眼,当即右眼疼痛,视物不见,伤后1 h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光感.眼球混合性充血(+++),鼻上角膜缘穿孔,见一金属钉穿过虹膜周边进入眼内,眼球穿孔伤口可见1.5 mm的金属钉末端.前房浅,瞳孔直径2 mm,晶状体混浊(+++),眼内情况看不进.指测眼压:Tn.CT显示:右眼球内一弧形高密度异物影(图1A).

    作者:陈玲;陈春霞;丁锦;钱莉;尹晋;杨翠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与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汉、维两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比较

    目的 应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评价汉族、维吾尔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及正常前房相关参数的差别.方法 64例正常受试者(汉族、维吾尔族各32例,各32只例)和64例慢性PACG的受试者(汉族、维吾尔族各32例,各32只眼)加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前房角镜、OCT、UBM检查.应用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对OCT和UBM 图像中的各项前房相关的定量参数进行了测量,分析比较两个民族两种检查的眼前节参数,及其与房角镜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单项参数在前节OCT、UBM检查的平均值非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和维族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各项参数检查结果在前节OCT、UBM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和维族正常者的各项参数检查结果在前节OCT、UBM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但在慢性PACG患者,房角角度(ACA)、虹膜厚度(IT)小于汉族患者,维吾尔族患者房角开放距离(AOD500)、房角隐窝面积(ARA500、ARA750)、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500、TISA750)5项参数均大于汉族患者,同一种族正常和慢性PACG患者间的各项参数检查结果在前节OCT或UB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A、ACD、LAAP、AOD500、ARA500、TISA500 6项前房定量参数在前节OCT、与UBM检查结果中均显示与房角镜检查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无论前节OCT或UBM使用上述各项检测参数均可针对汉、维两族的患者进行PACG的检测,且各项参数的正常值可参考汉族人群数据.

    作者:董晓云;李维义;王瑞夫;高晓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无早期症状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临床特点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中,因不参与引流黄斑区血液,而阻塞早期无症状病例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BRVO病例中因合并玻璃体积血就诊及FFA检查时偶然发现的66例(70只眼)临床资料.结果 66例BRVO病例中,右眼26例,左眼36例,双眼4例.颞上周边支阻塞45只眼,占68.18%;颞下周边支5只眼,占7.58%;鼻上支8只眼,占12.12%;鼻下支12只眼,占18.18%.FFA检查时偶然发现17例,占25.76 %;继发玻璃体积血49例,占74.24%.70只眼均发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伴增生膜5只眼,占7.58%.合并视盘新生血管3只眼,占4.55%.黄斑前膜4只眼,占6.06%;视网膜裂孔、并继发视网膜脱离6只眼,占8.57%.结论 无早期症状BRVO病例,均为BRVO后期并发症,与其它类型BRVO有所不同.

    作者:单志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比较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为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两角对位间断2针缝合在角膜缘处(以下简称间断组或A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于角膜缘处(以下简称连续组或B组),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全部患者均观察至术后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但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时切口渗漏的并发症间断组明显多于连续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而术后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渗漏的并发症少.

    作者:张文强;周和政;田博;叶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Bevacizumab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现状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降低的主要原因,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以外,目前,治疗DME的主要方法包括黄斑部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和/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以及玻璃体切除手术等,对于复杂的难治性DME常常需要以上两种或三种方法的联合治疗.近年来,随着抗VEGF药物的出现,使DME的治疗出现了新希望,其中Bevacizumab因其较强的可用性和合理的费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近两年具有A级和B级循证医学证据的、有关Bevacizumab治疗DME的文献.

    作者:武炳慧;王雨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无切口眼轮匝肌缝线固定术治疗睑内翻的临床观察

    睑内翻是眼科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能够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疗很重要,我院用无切口眼轮匝肌缝线固定术治疗睑内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宏;刘文茹;郭黎霞;崔宏宇;多丽荣;付永姝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眼底的临床表现

    目的 研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患者眼底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选择47例(47只眼)已确诊为重度SAHS的患者为试验组,年龄、性别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无SAHS疾病病史的健康者26例(15只眼)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视力、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受试者标准对数视力分别为4.3±0.6、4.4±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受试者眼底彩色照相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FFA检查中有异常荧光造影改变者共45只眼,其中试验组43只眼,占91.5%,对照组2只眼,占7.7%.结论 重度SAHS可导致患者眼底的改变,患者应接受FFA检查.

    作者:马枢;葛振民;滕玉明;聂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鼠晶状体连续发育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晶状体连续发育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晶状体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和因子的正常表达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雌雄昆明小鼠合笼饲养;将孕鼠分笼饲养;分别断髓处死不同胚龄的孕鼠和出生后不同年龄的小鼠;抽提不同胚龄晶状体泡的总RNA及出生后不同年龄小鼠晶状体的总RNA.结果 得到胚龄9.5 d(E9.5 d)、E12.5 d、E17.5 d、新生10 d、出生20 d及成年60 d小鼠晶状体的总RNA.形成了晶状体连续发育的各个阶段.结论 孕鼠可以通过雌雄鼠合笼后,检查有无阴栓得知,并可以精确计算胎龄天数.因此可得到不同发育时期的鼠胚,为建立连续的晶体发育模型提供了可能.

    作者:夏朝霞;吴艺;冯志贞;陈向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中药制剂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疗效.方法 将纳入中晚期青光眼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治疗组在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术后不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视野、滤泡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两组治疗后视力及视野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眼压以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珂;杜宁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人工角膜术后眼底观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人工角膜术后患者眼底黄斑的有效性.方法 人工角膜术后患者7例(7只眼),年龄30~76岁,平均39岁,矫正视力:5米光感至1.0,全部病例(7只眼)均行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分析比较这三种检查是否可清楚地观察到眼底黄斑部位.结果 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无法显示人工角膜眼的黄斑图像;直接检眼镜检查仅能观察到部分病例模糊的视盘图像,而黄斑不能窥清;OCT检查可获得清晰的人工角膜眼的黄斑图像.结论与眼底彩色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相比,OCT可有效地直观显示人工角膜眼患者的黄斑情况,能够准确随诊,为观察人工角膜术后患者眼底变化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青楠;王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