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手术治疗眼内巨大异物4例

陈玲;陈春霞;丁锦;钱莉;尹晋;杨翠华

关键词:联合手术治疗, 右眼, 眼球穿孔, 晶状体混浊, 眼科检查, 瞳孔直径, 金属, 者工作, 射钉枪, 角膜缘, 混合性, 高密度, 异物, 眼压, 疼痛, 视力, 伤口, 前房, 气枪, 弧形
摘要:例1男,27岁.2008年4月26日,患者工作中在使用射钉枪时,不慎被一颗反弹的气枪钉击中右眼,当即右眼疼痛,视物不见,伤后1 h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光感.眼球混合性充血(+++),鼻上角膜缘穿孔,见一金属钉穿过虹膜周边进入眼内,眼球穿孔伤口可见1.5 mm的金属钉末端.前房浅,瞳孔直径2 mm,晶状体混浊(+++),眼内情况看不进.指测眼压:Tn.CT显示:右眼球内一弧形高密度异物影(图1A).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中药制剂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的疗效.方法 将纳入中晚期青光眼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治疗组在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术后不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视野、滤泡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两组治疗后视力及视野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眼压以及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滤过性手术后早期联合应用金纳多药物治疗对青光眼视功能保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珂;杜宁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后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1例

    患者男性,62岁.右眼视物不清伴眼痛4 d,于2011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3个月前因右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右眼小梁切除术,术后Vod 0.25,随访眼压正常.现专科检查:视力0.08; Vos 0.4,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弥漫性水肿,灰白KP数十个,前房浅,瞳孔大,直径约5.0 mm,周切孔畅,上方滤泡扁平,眼底C/D=0.8,眼压40 mm Hg.诊断为:右眼抗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给予局部、全身降眼压药,眼压降至28~30 mm Hg, 但角膜水肿和KP未消失.

    作者:俞迪靓;郎平;吴昌凡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上下泪小管断裂鼻侧断端的寻找方法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鼻侧断端的寻找方法及吻合术后疗效观察.方法 对门诊收治的21例(21只眼)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断端处滴水,嘱患者捏鼻用力憋气,通过发现鼻侧断端有气泡冒出从而寻找到泪小管断端处,用6号猪尾巴探针导入软性医用硅胶管做为泪道支撑物,同时吻合上、下泪小管,硅胶管留置3个月.结果 21例(21只眼)全部找到断端吻合,术后3个月取出留置硅胶管,18例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占85.71%;3例轻度溢泪,泪道冲洗通,占14.29%.结论 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嘱患者捏鼻用力憋气,通过发现鼻侧断端有气泡冒出从而寻找到泪小管断端,以软性硅胶管做为泪道支撑物,同时吻合上、下泪小管的方法操作方便,效果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陈正勇;魏金鑫;程天书;高燕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比较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为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两角对位间断2针缝合在角膜缘处(以下简称间断组或A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于角膜缘处(以下简称连续组或B组),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全部患者均观察至术后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但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时切口渗漏的并发症间断组明显多于连续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而术后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渗漏的并发症少.

    作者:张文强;周和政;田博;叶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与双眼视觉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肌麻痹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双眼视觉与生活息息相关,立体视觉和深度知觉丧失会使患者不能涉及许多需要精细目力的工作,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就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与双眼视觉作一综述.

    作者:王领;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无早期症状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临床特点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中,因不参与引流黄斑区血液,而阻塞早期无症状病例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BRVO病例中因合并玻璃体积血就诊及FFA检查时偶然发现的66例(70只眼)临床资料.结果 66例BRVO病例中,右眼26例,左眼36例,双眼4例.颞上周边支阻塞45只眼,占68.18%;颞下周边支5只眼,占7.58%;鼻上支8只眼,占12.12%;鼻下支12只眼,占18.18%.FFA检查时偶然发现17例,占25.76 %;继发玻璃体积血49例,占74.24%.70只眼均发现大小、数量不等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伴增生膜5只眼,占7.58%.合并视盘新生血管3只眼,占4.55%.黄斑前膜4只眼,占6.06%;视网膜裂孔、并继发视网膜脱离6只眼,占8.57%.结论 无早期症状BRVO病例,均为BRVO后期并发症,与其它类型BRVO有所不同.

    作者:单志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角与眼压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宽度及眼压变化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20例(13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于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保留手术过程顺利、后囊膜完整、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房角相关参数: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前房深度(ACD);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再用UBM及Goldmann眼压计复查如上参数;术前以前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房角形态并于术后1个月复查房角形态.结果 术前所测量的眼压与正常眼前节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术前所测量的ACD、AOD、TIA、眼压分别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复查数据进行多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均为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时,AOD及眼压改变的量之间存在负相关;TIA夹角及眼压改变的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1)研究对象的ACD、AOD、TIA与正常眼前节相关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眼压较正常值稍高,提示部分患者有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的潜在趋势.(2)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显著增大,眼压显著降低,避免或减少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机会.(3)AOD、TIA这2个变量与眼压这个变量间呈负相关.提示在老年人群中,AOD、TIA是影响眼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玉青;刘玉霞;戴冬姝;冀向宁;王静娴;邹媛媛;李坤;王志学;侯四清;叶存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伴有并发性白内障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伴有并发性白内障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例伴有并发性白内障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变化,视网膜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至后1次随访时,13只眼中有2只眼手术前后视力无变化,其它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达到0.02及以上.所有患者在第1次手术结束后视网膜均复位,随访过程中2只眼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无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伴有并发性白内障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手术治疗可以保留患者眼球,其中部分患者视力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具有很好的手术价值.

    作者:贺涛;陈彬;邢怡桥;艾明;武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在眼部皮肤缺损修复的应用

    目的 探讨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在眼外伤、眼睑恶性肿瘤切除、眼睑皮肤色素痣切除等眼部皮肤缺损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8年来对42例眼外伤、10例眼睑恶性肿瘤、2例眼睑皮肤色素痣,共54例(54只眼)采用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修复眼部皮肤缺损.结果 54例(54只眼)游离全厚皮片完全存活,眼睑无畸形、功能良好.结论 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眼部皮肤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栋才;万李;杨秋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评价倍频532激光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1例(32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倍频532 nm激光封闭虹膜表面新生血管,1~ d天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27例(28只眼)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有效率达85.71%.结论 倍频532激光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为满意的方法.

    作者:崔宏宇;范肃洁;郭黎霞;张志宏;刘文茹;孙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人工角膜术后眼底观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人工角膜术后患者眼底黄斑的有效性.方法 人工角膜术后患者7例(7只眼),年龄30~76岁,平均39岁,矫正视力:5米光感至1.0,全部病例(7只眼)均行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分析比较这三种检查是否可清楚地观察到眼底黄斑部位.结果 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无法显示人工角膜眼的黄斑图像;直接检眼镜检查仅能观察到部分病例模糊的视盘图像,而黄斑不能窥清;OCT检查可获得清晰的人工角膜眼的黄斑图像.结论与眼底彩色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相比,OCT可有效地直观显示人工角膜眼患者的黄斑情况,能够准确随诊,为观察人工角膜术后患者眼底变化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青楠;王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门诊近视儿童屈光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儿童近视发展的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相关知识宣教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6~14岁门诊近视儿童253例,用0.5%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连续4年跟踪观察,分析年龄、家族史和近距离用眼时间对视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近视儿童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平均半年增长值(-0.55±0.27) D.年龄越小近视度数增加越快,有近视家族史及近距离用眼时间长者近视度数增加快.结论儿童近视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遗传和近距离用眼时间.

    作者:税丹;李玉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全身病的影响.方法 2005年至2010年5年间共85例(96只眼)70岁以上的白内障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完善术前检查,严密监测术中及术后的全身情况,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60个月,视力>0.05而<0.3者3只眼(3.125%),视力<0.5者27只眼(28.12%),>0.6者66只眼(68.75%).结论 高龄患者因全身疾病以及老年性病理生理性特点,眼部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的密切观察,积极处理全身病的前提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翠薇;莫劲松;施剑萍;陈玉芳;周月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阿托品滴眼液制作兔干眼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品滴眼液制作兔干眼模型优缺点.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阿托品组,其中正常组2只兔(4只眼)不接受任何处理,正常饲养14 d和30 d后分别处死1只取泪腺、哈氏腺及角膜行光镜检查,阿托品组10只兔(20只眼)双眼滴用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阿托品组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5、7、11、14天,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Ⅰ试验.阿托品造模组点药后14 d后处死取泪腺、哈氏腺行光镜检查,取泪腺及角膜行光镜检查.结果 阿托品组用药后11 d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P<0.05),但用药14 d后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用药前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后第3~11天,基础SchirmerⅠ试验值较用药前显著性减少(P<0.05);用药后14 d检查泪腺、哈氏腺的形态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 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制作的干眼症模型经济快速,但不能持久.

    作者:施炜;李桥;王育良;黄晶晶;张传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研究该散光型IOL矫正散光的效果和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Torie IOL植入并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患者28例(36只眼),分别植入SN60-T3、T4、T5 Aerysof Toric IOL(B组),术后6个月时与植入Acrysof IQ IOL A组32例(48只眼)比较术前、术后的屈光结果.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0.5者A组为82.42%,B组为9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4,P<0.03);UCVA≥0.8者A组为34.45%,B组为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8,P=0.000).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A组为(1.85±0.46)D,B组为(0.24±0.1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0,P=0.000).术后6个月IOL平均旋转(1.56±1.15).结论 Aerysof Torie IOL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方面是有效、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稳定.

    作者:周宏健;吴善君;姚红艳;文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显微手术切除结膜皮样脂肪瘤临床研究

    结膜皮样脂肪瘤又称纤维脂肪瘤,属于一种先天性迷芽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好发于颞上方眼球表面[1].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其间混杂有少量纤维、血管、平滑肌或泪腺组织[2].该肿瘤较小时,多不予处理;该肿瘤较大,影响美容,由于涉及泪腺,提上脸肌,上、外直肌及眶深部脂肪,手术易出现并发症如干燥性角结膜炎、继发性上睑下垂和斜视[3].

    作者:施凌平;龙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鼠晶状体连续发育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晶状体连续发育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晶状体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因和因子的正常表达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雌雄昆明小鼠合笼饲养;将孕鼠分笼饲养;分别断髓处死不同胚龄的孕鼠和出生后不同年龄的小鼠;抽提不同胚龄晶状体泡的总RNA及出生后不同年龄小鼠晶状体的总RNA.结果 得到胚龄9.5 d(E9.5 d)、E12.5 d、E17.5 d、新生10 d、出生20 d及成年60 d小鼠晶状体的总RNA.形成了晶状体连续发育的各个阶段.结论 孕鼠可以通过雌雄鼠合笼后,检查有无阴栓得知,并可以精确计算胎龄天数.因此可得到不同发育时期的鼠胚,为建立连续的晶体发育模型提供了可能.

    作者:夏朝霞;吴艺;冯志贞;陈向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现状

    交感性眼炎是一眼发生眼球穿孔伤或内眼手术后引起的罕见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型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是外伤眼(刺激眼)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交感眼发病.交感性眼炎临床表现多变,病情易于反复恶化,并可能致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视力预后.药物治疗主要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生物调节剂可作为对常规药物治疗不敏感的难治性交感性眼炎的二线用药,局部给药包括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及眼内植入氟轻松缓释剂.手术治疗可采用眼球摘除术或眼内容物剜出术.但是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由于交感眼的远期视力可能低于刺激眼,摘除刺激眼需谨慎执行.

    作者:蒋峰;丁莉莉;黄振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食用芒果致眼部病变1例

    患儿女性,9岁.于2011年3月5日就诊.主诉:发现双眼红1 d.家长诉患儿于2 d前食小芒果2个,即感双眼周时有痒感.1 d前又食小芒果3个,食后即感双眼周痒感加重,并伴生皮肤红疹.现今发现双眼红.特来求医.既往无任何药物、食物过敏史.近期身体健康,无意外创伤,除芒果之外否认接触其他日常生活所未接触的食物与药品.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2,双眼睑轻度水肿,两颞侧皮肤可见散在的高出皮面的点状皮疹.

    作者:张小娟;郝琼;朱静;徐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后睫状体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26例(29只眼)经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增生前期、增生期DR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的患者.所有患眼首次光凝下方1/4象限视网膜,激光参数:激光点数400~450点,光斑直径250~300 μm,标准Ⅲ级光斑.并于首次光凝术前和术后第2天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观察和分析光凝术后睫状体的形态改变.结果 视网膜光凝术后第2天21只眼(72.4%)出现睫状体脱离.21只眼中17只眼(80.9%)为全周睫状体脱离,4只眼(19.1%)为部分象限脱离.结论 DR视网膜光凝术后睫状体脱离是暂时的、无严重后果的较为常见的眼部并发症.

    作者:李东胜;蔡丽;窦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