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明;闫玉梅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并结合普通超声波,初步探讨挫伤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5l例(66只眼)眼球钝挫伤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屈光度;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UBM测量角膜厚度、前房轴深、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A角、睫状突的高度(T值);66例正常眼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眼球受钝挫伤后均表现为近视;且急性期晶状体变厚、前房变浅、TCPD缩短、A角变小、T值增大(P<0.05);而角膜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各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挫伤性近视的发病有诸多因素.除睫状肌痉挛外,前房变浅、晶状体变凸是共同机制;而睫状体肿胀及位置的改变是原发因素;UBM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霞;管永清;郁丽娟;石国强;卢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76例(145只眼),随机分为波前组和对照组:波前组39例(73只眼),对照组37例(72只眼);两组性别,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波前组行波前和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对照组行普通LASIK,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LASIK,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时,波前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69只眼(94.5%);对照组为63只眼(87.5%).波前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36只眼(49.3%),对照组为19只眼(2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瞳孔直径为6衄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幅为107%,波前组平均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为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16只眼(22.2%)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述,波前组有5只眼(6.8%),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引导与虹膜识别相结合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常规LASIK,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雷鸣;高建华;欧艳昆;苏越昆;金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诊断中,经过这些年的应用和观察普遍认为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由于造影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心理恐惧和躯体不适是显而易见的,关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完全一致.
作者:张海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 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单眼或双眼的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手术量是依据远距离的外斜视度数,术中对后退量调整,术后6周后用三棱镜测量看远的斜视角,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1例出现内斜.结论 外直肌悬吊-后退术安全、有效,可代替常规的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作者:曾思明;闫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于瞳孔呈麻痹性或粘连性散大状态(直径≥5 mm)的白内障患者,如何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在小直径的连续环形撕囊口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待残余的前囊膜增生混浊后形成人造小瞳孔,消除像差等干扰,提高视觉质量.方法 对51例(63只眼)瞳孔呈病理性散大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显微镜下做直径小于4 mm 的连续环形撕囊.在囊袋内采用高负压吸引,原位拦截劈核法,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残余的囊袋前膜增生混浊,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白色机化膜,撕囊口缩小至3 mm左右,患者的视力在原发病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对于存在病理性大瞳孔的白内障患者,借助于精细的显微镜手术技巧和超声乳化技术,完成小撕囊口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利用日后混浊的前囊膜代替虹膜,形成人造小瞳孔,是使患者在脱盲的基础上提高视觉质量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韵倩;王剑锋;方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方法 对31例(62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于佩戴和未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采用博士伦Zywave波前相差仪测量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以均方根值(RM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平均RMS值为(0.472±0.150)μm、(0.210±0.130)μm、(0.224±0.142)μm、(0.148±0.096)tun,未佩戴时,其值分别为(0.363±0.129)μm、(0.186±0.102)μm、(0.203±0.072)μm、(0.126±0.120)μm.两者比较,总的高阶相差有显著性差异,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近视眼总的高阶相差增加,对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则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罗晓亮;王必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 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作者:高波;袁铸;吴作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29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时用非切开方式对粘连性小瞳孔进行扩张.结果 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6个月佳矫正视力>0.5者24只眼占82.8%,术后恢复生理性小圆瞳孔25只眼占86.2%.结论 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恢复生理性圆瞳孔.
作者:饶小雄;朱灵;曾庆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高度混合散光检影的实用快捷方法.方法 门诊自然流程中选取所有混合散光患者68例(114只眼)进行正柱定轴检影法检影(试验组57只眼)与正负柱镜检影法检影(对照组57只眼).将散光分为轻、中、重三度(<3.00 D,3.00 D~6.00 D,>6.00 D),根据中和影的形态,轴位准确度,检影时问与镜片组合综合评价检影效果.结果 散光<3.00 D以下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D~6.00 D与>6.00 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柱定轴检影法与正负柱镜检影法相比,对中高度混合散光的检影更快捷、准确.
作者:安军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 (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 (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作者: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例1女,63岁.因患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右眼急性发作期,左眼临床前期),于2006年4月6日入院,眼压控制后,于人院第3天在局麻下行右眼小梁切除及双眼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盛雪峰;卞新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麻痹性斜视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这是由于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长,受损机会亦多,局部直接及远离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成人外展神经麻痹以后天性为主.
作者:杨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346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原因,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1998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对其中未行手术的346例患者的未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中精神心理因素138例(占39.9%),角膜原因(包括角膜曲率过大、厚度偏薄及角膜疾病)89例(占25.7%).术前视力矫正不良59例(占17.0%),眼底病变21例(占6.1%),干眼症19例(占5.5%),高眼压16例(占4.6%),免疫系统疾病2例(占0.6%),睑内翻2例(占0.6%).结论 对于准备行LASIK手术的患者应仔细进行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患沟通.
作者:王欣荣;唐仁泓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RF1 mRNA的表达.方法 收集42例葡萄膜炎患者(A组)和30例正常人(B组)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 Th1细胞转录因子IRF1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干扰素-Y(IFN-γ)表达水平.结果 A组PBMC中IRF1 mRN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RF1 mRNA表达相对含量与硎-γ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葡萄膜炎患者的Th1细胞过度分化可能与IRF1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丁歆;付琳琳;方桂英;苏稚辉;刘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广角激光检眼镜(全景200)在准分子激光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49例(693只眼),利用全景200在自然瞳孔正常照明条件下获取眼底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散瞳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9例(693只眼)全景200发现了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28例(35只眼),近视患者有意义的眼底改变包括发生在周边视网膜的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裂孔及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格子样变性4例(5只眼),霜样变性12例(15只眼),视网膜裂孔6例(7只眼),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伴视网膜下增生1例(1只眼).这些病变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P<0.005).经瞳眼底检查发现38例(47只眼)存在眼底病变,全景200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74.47%(35/47).有18例(24只眼)于激光光凝治疗后复查了全景200检查.均能清晰显示光凝斑.结论 全景200在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前眼底病变的筛选中,具有免散瞳、快速、大范围眼底观察等优点,可保存客观记录,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近视患者的周边眼底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并能提供连续性眼底变化监测.
作者:方海珍;王勤美;许琛琛;王清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KTP-Nd YAG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45例(53只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成型术后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保留硅胶管3~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后平均随访6.5个月,共治愈44只眼(83.02%),好转5只眼(9.43%).结论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的经济、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国栋;谢道胜;艾宏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26例(30只眼).其中碱性烧伤12只眼(石灰5只眼,水泥4只眼,烧碱3只眼),热烧伤18只眼(铁水4只眼,铝水3只眼,热碳2只眼,蒸汽5只眼,热油4只眼).结果 热烧伤组18只眼中有15只眼愈(痊愈率83.33%).碱性烧伤组12只眼中有8只眼痊愈(痊愈率66.66%).痊愈眼角膜光滑、平整、透明,无新生血管及假性胬肉侵及角膜表层,虹膜不萎缩,视力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效果良好,具备很多优越性.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ReSTOR多焦折叠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lO月至2006年12月闻,我院开展超声乳化ReSTOR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在排除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共62例(95只眼)作为ReSTOR观察组,并在ReSTOR标准基础上选取2006年4月至9月正视植入Alton Aersoft SN60AT IOL 33例(48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反应、主观感觉、远、近视力、脱镜率及满意度,随访时间均在2个月以上.结果 二组术后反应基本相同,视觉异常出现率ReSTOR组在术后2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个月、6个月ReSTOR组裸眼远视力≥0.6者为96.83%、96.55%,≥1.0者为47.37%、45.98%,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个月、6个月ReSTOR组裸眼近视力≥0.6者为96.87%、97.70%,≥1.0者为28.42%、29.89%,明显优于对照组6.25%、6.76%,0%、0%(P<0.001),术后满意度评分,2周、2个月、6个月ReSTOR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ReSTOR组术后2周、2个月、6个月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比值分别为14.24%、5.26%、4.60%,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与2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近脱镜率ReSTOR组为83.16%,对照组为10.4%,二组对照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ReSTOR人工晶状体有着较优异的光学性能,且能满足大多数人裸眼远、近视力,术后视觉异常出现率低.
作者:俞存;余威德;林呈飞;王铜亮;张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白内障一次性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34只眼)青光眼白内障进行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后视力≥0.5者12只眼,0.3~0.4者13只眼,0.1~0.2者5只眼,<0.1者4只眼.术后随访半年32只眼眼压在正常范围,2只眼需点美开朗滴眼液后眼压在正常范围.结论 掌握好手术时机,青光眼小梁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一次完成,既可以恢复有用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甘玲萍;孙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睑球粘连常为眼化学伤、复发性翼状胬肉等眼表疾病所导致的较难处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单纯手术分离易复发,而以往采用自体组织如球结膜、口唇和硬腭粘膜等移植治疗.
作者:杨文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