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效果比较

谢丽莲;朱俊东;黄江平;谭湘莲

关键词:白内障, 囊外摘出, 超声乳化, 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140只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154只眼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非乳化组1周后视力≥0.5者115只眼(82.2%),≤0.4者25只眼(17.8%).超声乳化组≥0.5者128只眼(83.1%),≤0.4者26只眼(16.9%).角膜内皮丢失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13.2%,超声乳化组12.8%.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小切口非乳化组11只眼(7.86%),超声乳化组10只眼(6.49%).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相似,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治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目的探讨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简便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5例(38只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手术要点:自上横韧带上分离缩短提上睑肌矫正上睑下垂.结果治愈36只眼,占94.2%,随访6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肯定,在改善功能和美学方面与传统提上睑肌缩短术无差别.

    作者:马红卫;刘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青光眼患者术前术眼滴0.5%地卡因1滴,术中用2%利多卡因棉片置于手术野球结膜表面1分钟,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麻醉效果满意27例;麻醉欠满意3例;无1例麻醉不满意.结论 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麻醉方法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杨旸;赵娟;张文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霰粒肿切除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霰粒肿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509例(515只眼)霰粒肿常规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周至半年,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术中出血1只眼(0.19%);(2)术中切断睑缘2只眼(0.39%);(3)术中剪破皮肤1只眼(0.19%);(4)术后皮下遗留硬结2只眼(0.39%);(5)术后睑缘变形3只眼(0.58%);(6)术后复发5例6只眼(1.16%).结论霰粒肿虽是小手术,但其并发症值得重视,轻巧的操作,必要的药物,物理治疗能减少并发症.

    作者:夏云开;欧良;谭敏英;区爱英;梁瑞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高度近视白内障95例(13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38只眼)为对照组,在表麻下行巩膜隧道式切口,原位囊袋内乳化碎核,植入片式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51只眼(38.06%)术后矫正视力≥0.5,19只眼(14.1%)矫正视力≤0.1;对照组100只眼(72.46%)术后矫正视力≥0.5,无1例视力≤0.1.高度近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9%,后囊膜破裂4只眼(2.97%),虹膜损伤2只眼(1.49%),角膜水肿6只眼(4.48%),视网膜脱离1只眼(0.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后囊膜破裂1只眼(0.72%),角膜水肿9只眼(6.52%),视网膜脱离1只眼(0.72%).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作者:金玲;谢冬倩;董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视的规范验配与老视的经验验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老视的科学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老视患者48例,年龄40~65岁,进行规范验配与经验验配.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检测老视应规范科学的验配,而不能以简单的经验验配.

    作者:孙平;庄朝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遗传性泪囊炎一家系

    例1,Ⅲ8(先证者),女,31岁,农民,汉族.于2001年9月18日来院就诊,自述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双眼流泪,伴有粘液样物自内眦部溢出,尤以右眼为著.询问病史既往身体健康,现已经停经5个月(中期妊娠),父母非近亲结婚,同胞中姐妹二人已发病,且父辈有兄妹二人发病.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远视力均为1.2,色觉正常,右眼内眦部稍隆起,指压内眦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内眦部球结膜充血,冲洗泪道双眼不通,右眼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其他眼部检查无异常.

    作者:赵凤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改良切开缝合法重睑成形术157例治疗体会

    重睑与单睑在功能上并无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职业、解剖上的差异和眼睑疾病所致畸形发生,可行重睑成形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颜面部护肤美容和手术美容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特别是重睑作为一种理想的眼睑美容术,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们所接受.因此,形形色色的整形外科和美容专科悄然兴起,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作者采用改良切开缝合法重睑成形术157例(309只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莉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鼻泪管阻塞手术治疗117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泪管阻塞的部位、性质及手术方法.方法鼻泪管阻塞致慢性泪囊炎患者,疏通鼻泪管,经鼻泪管、吻合口环形植入支撑管.结果环形植管较单纯泪囊鼻腔吻合术成功率高.鼻泪管阻塞以上段为主,占57.26%,阻塞物主要为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占90.91%.结论环形植管提高了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成功率.

    作者:王春水;杨爱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探测眼前房内玻璃异物留存1例

    患者,男,37岁.2年前车祸,曾昏迷3天,致头部及左眼外伤.于2001年11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主诉眼部反复不适、红、痛,视力差2年,多方治疗无效.常规检查:视力:左眼光感,右眼1.5;左眼眼睑中度水肿,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欠透明,角膜大泡形成,内皮水肿,眼底不能看清,眼压13mmHg.曾作颅内χ线、CT检查,发现头部血肿,未发现眼内异物.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探测:我院眼科采用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UBM P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探头频率50mHz,探查深度4~5mm,观察范围5mm×5mm,分辨率40~60μm.采用水平、垂直探查法对整个眼前节情况进行检查.

    作者:黄永志;邓杰;刘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发性眼球破裂脉络膜暴发性出血3例

    脉络膜暴发性出血为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05%~0.2%,常发生于术中或术后1周内[1].而发生于眼球自发性破裂者报道甚少,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胡明生;幸宜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周海林;陈俭华;汤淳;魏灿;强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观察

    目的探讨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变化.方法对57例(66只眼)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手术后定期测量眼压,并与55例(62只眼)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患者相比较.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上升,平均眼压分别为:注入组(20.4±4.7)mmHg,PMMA组(18.1±2.5)mmHg.其中眼压>21mmHg者,注入组15只眼(15/66,22.72%),PMMA组(3/62,4.8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8.46,P<0.01).术后第3、7、30天,两组的平均眼压均低于手术前水平.结论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升高明显.应于术中彻底清除粘弹剂,术后注意测量眼压,及时处理,防止高眼压造成视功能损害.

    作者:陈岗;高岩;陈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眼睑基底细胞癌致病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75例患者的职业、病变部位、病变特点、病变时间和发病过程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约60%以上患者为农民,约81%初表现为黑褐色结节,病史几乎均有损伤、出血、结痂、再损伤、溃疡的过程.结论户外劳作者是易患人群,各种不良刺激是导致眼睑各类结节性肿物癌变的主要促癌因素.

    作者:卢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4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探讨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分析48例(48只眼)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原因及治疗方法,对术后成功率进行统计.结果 48例(48只眼)人工晶状体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单纯视网膜复位术(环扎+外垫压术)18只眼,14只眼复位(77.8%);视网膜复位术+玻璃体切割术+注气6只眼,5只眼复位(83.3%);视网膜复位术+玻切术+取出人工晶状体+注油或注气7只眼,7只眼复位(100%);视网膜复位术+玻切术+注油17只眼,15只眼复位(88.2%).所有未复位眼中,除2例因年龄及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外,其余均行二次玻璃体手术获得成功.结论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

    作者:朱忠桥;王丽丽;朱赛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我院自1999年5月~2001年12月收住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例(6只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自发病到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短40天,长90天,平均68天.男4例,女2例.年龄36~65例,平均49.83岁.右眼4例,左眼2例.

    作者:孙瑞霞;骆彦君;骆艳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表面麻醉下眼前段外伤手术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施行眼前段外伤手术的可行性,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一初步分析.方法在表面麻醉下完成120例(120只眼)眼前段外伤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患者术中均能耐受和配合,镇痛效果良好,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表面麻醉避免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多数眼前段外伤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幸;赵云娥;徐明;俞阿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一家系9例

    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是由Von Graefe等于1858年首先报告,Leber于1871年于16个家族中收集55例,明确为一种独立性疾病,故又称Leber病[1].我科于2002年6月发现一家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益龙;王大双;王柏仁;黄瑜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玻璃体视网膜术中保留人工晶状体的疗效观察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高度近视及各种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也日渐增多,视网膜脱离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常采用巩膜外加压与环扎术,但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黄斑区病变的病例效果较差.近年来,我院对严重PVR、全脱离、波及黄斑区的病例,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法结合环扎、外垫压、激光、冷冻、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术中保留、调整、清洁人工晶状体,不仅提高了视力,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现就术中保留人工晶状体意义和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陆一希;赵培泉;陆骏麒;陆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焦虑情绪和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焦虑情绪、皮质醇及术后前房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入选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2组病人的焦虑情绪、血皮质醇变化及术后前房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焦虑情绪和血皮质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前房恢复较快.结论心理干预可降低应激引起的青光眼患者情绪焦虑和血皮质醇的分泌增加,促进青光眼的好转.

    作者:雷宁玉;石寿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转换术式的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转换术式原因.方法对98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6只眼转换术式.结果高度近视8只眼、Ⅴ级核6只眼、外伤性白内障6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3只眼、马凡综合征1只眼.结论后囊膜破裂与硬核是术式转换的主要原因,而提高手术技巧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秀伦;吕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