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开;欧良;谭敏英;区爱英;梁瑞颜
目的探讨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阻塞泪溢者223例(267只眼),在结膜囊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1月后拔管,连续冲洗泪道7天.结果治愈248只眼(92.88%),有效8只眼(3.00%),无效11只眼(4.12%).结论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斌;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11岁.因一次性注射器扎伤右眼,致红、肿、痛、视物不见2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晰,精神极差,呈嗜睡状态.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0.8.右眼眶部红肿,眼球突出,眶压高,触之坚硬如石,触痛明显,上下睑红肿呈闭合状,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部分球结膜突出于睑裂外,角膜雾状混浊,前房内充满灰白色脓液,内眼不能窥见,眼球固定,指测眼压:右眼Tn+3,左眼Tn.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0.6×109/L,GRA59.8%,LYM34.7%,RBC4.39×1012/L,HGB139.0G/L,PLT348.0×109/L.
作者:朱卉;康建华;王洁;李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作者:陶黎明;朱美玲;张晓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高度近视白内障95例(13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38只眼)为对照组,在表麻下行巩膜隧道式切口,原位囊袋内乳化碎核,植入片式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51只眼(38.06%)术后矫正视力≥0.5,19只眼(14.1%)矫正视力≤0.1;对照组100只眼(72.46%)术后矫正视力≥0.5,无1例视力≤0.1.高度近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9%,后囊膜破裂4只眼(2.97%),虹膜损伤2只眼(1.49%),角膜水肿6只眼(4.48%),视网膜脱离1只眼(0.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后囊膜破裂1只眼(0.72%),角膜水肿9只眼(6.52%),视网膜脱离1只眼(0.72%).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作者:金玲;谢冬倩;董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结果,用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患者87例(122只眼),观察其视力、眼底、FFA,随访6个月~2年.结果视力增进50只眼(40.98%),视力无变化55只眼(45.08%),视力下降17只眼(13.94%),黄斑水肿消退及部分消退46只眼(82.14%),需补充光凝34只眼.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对DR患者应早发现,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理的激光参数,确保高比例的有效光斑,以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
作者:李力;赵春阳;钱志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周海林;陈俭华;汤淳;魏灿;强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只眼)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23例(23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作者:徐常山;郁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霰粒肿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509例(515只眼)霰粒肿常规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周至半年,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术中出血1只眼(0.19%);(2)术中切断睑缘2只眼(0.39%);(3)术中剪破皮肤1只眼(0.19%);(4)术后皮下遗留硬结2只眼(0.39%);(5)术后睑缘变形3只眼(0.58%);(6)术后复发5例6只眼(1.16%).结论霰粒肿虽是小手术,但其并发症值得重视,轻巧的操作,必要的药物,物理治疗能减少并发症.
作者:夏云开;欧良;谭敏英;区爱英;梁瑞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角膜缘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患者98例(98只眼),治疗组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照组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随诊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角膜缘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3.1天,对照组4.2天,有显著差异性.随诊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一例复发,均未发现感染.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可使角膜缘上皮修复时间快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复发率均较低,表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治疗翼状胬肉可以加快角膜缘上皮修复,减少复发及感染的机会.
作者:陈建卓;赖小青;奚际马;朱卓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格特征的调查和心理因素治疗的报道不多,现将南京市级机关医院眼科自2000年3月~2002年9月收集1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100例健康人从心身医学角度进行性格调查与分析如下.
作者:张美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青光眼患者术前术眼滴0.5%地卡因1滴,术中用2%利多卡因棉片置于手术野球结膜表面1分钟,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麻醉效果满意27例;麻醉欠满意3例;无1例麻醉不满意.结论 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麻醉方法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杨旸;赵娟;张文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施行眼前段外伤手术的可行性,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一初步分析.方法在表面麻醉下完成120例(120只眼)眼前段外伤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患者术中均能耐受和配合,镇痛效果良好,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表面麻醉避免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多数眼前段外伤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幸;赵云娥;徐明;俞阿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保存人羊膜移植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疗效.方法 17例(17只眼)结膜囊缩窄患者行结膜囊成形术时,结膜缺损用羊膜移植.术后6~10月剪除少量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及CD20、CD45RO、PCNA免疫组化研究.选择13例无羊膜移植正常大小结膜囊中央结膜作对照.结果术后22~30天移植的羊膜被结膜上皮覆盖,无继发感染及排异反应,16例放置正常大小义眼片,外观满意,1例于术后4月出现结膜囊轻度收缩.在移植术后6~10月的常规病理检查及CD20、CD45RO及PCNA的表达上与无狭窄之结膜囊无明显差别.结论保存人羊膜移植治疗结膜囊缩窄取材方便,移植后的结膜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结膜组织无明显差别,治疗效果好.
作者:宋斗;方丽;苏书;高方;孙桂珍;俞江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测手术前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房水及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变化,及对NVG虹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18例NVG患者内眼手术前后取得的72份房水、玻璃体标本进行VEGF检测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结果 NVG患者手术后房水中VEGF含量为(0.576±0.196)ng/ml,较手术前房水VEGF含量(1.486±0.322)ng/ml明显降低(t=10.394,P<0.001),而玻璃体中的VEGF含量由(1.619±0.384)ng/ml降为(0.682±0.222)ng/ml(t=9.393,P<0.001),两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术后发现两周内77.78%(14/18)患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结论 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维持可能依赖于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手术后眼内 VEGF浓度下降可能促进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
作者:万新顺;高永峰;刘瑞芳;刘向玲;王辉;李晓鹏;裴玉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部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诊断明确的43例(43只眼)眼部带状疱疹的连续门诊病例进行综合治疗,随访观察2周,按病情分布(并发症)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睑皮炎100%、结膜炎100%、角膜炎83.3%、虹膜炎66.7%、三叉神经Ⅱ、Ⅲ支受累100%,其它部位皮肤带状疱疹100%,总有效率94.8%.结论综合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75例患者的职业、病变部位、病变特点、病变时间和发病过程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约60%以上患者为农民,约81%初表现为黑褐色结节,病史几乎均有损伤、出血、结痂、再损伤、溃疡的过程.结论户外劳作者是易患人群,各种不良刺激是导致眼睑各类结节性肿物癌变的主要促癌因素.
作者:卢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我院自1999年5月~2001年12月收住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例(6只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自发病到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短40天,长90天,平均68天.男4例,女2例.年龄36~65例,平均49.83岁.右眼4例,左眼2例.
作者:孙瑞霞;骆彦君;骆艳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37岁.2年前车祸,曾昏迷3天,致头部及左眼外伤.于2001年11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主诉眼部反复不适、红、痛,视力差2年,多方治疗无效.常规检查:视力:左眼光感,右眼1.5;左眼眼睑中度水肿,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欠透明,角膜大泡形成,内皮水肿,眼底不能看清,眼压13mmHg.曾作颅内χ线、CT检查,发现头部血肿,未发现眼内异物.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探测:我院眼科采用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UBM P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探头频率50mHz,探查深度4~5mm,观察范围5mm×5mm,分辨率40~60μm.采用水平、垂直探查法对整个眼前节情况进行检查.
作者:黄永志;邓杰;刘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简便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5例(38只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手术要点:自上横韧带上分离缩短提上睑肌矫正上睑下垂.结果治愈36只眼,占94.2%,随访6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肯定,在改善功能和美学方面与传统提上睑肌缩短术无差别.
作者:马红卫;刘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环钻在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91例(193只眼)采用真空负压环钻制作植片进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裸眼视力≥0.1者158只眼(82%),植片透明180只眼(93%),移植排斥反应6只眼(3%),继发性青青光眼3只眼(1%),虹膜前粘连3只眼(1%),散光(≥6D)22只眼(11%).结论使用真空负压环钻,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真空负压环钻在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娟;鲁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