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开;欧良;谭敏英;区爱英;梁瑞颜
目的探讨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阻塞泪溢者223例(267只眼),在结膜囊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1月后拔管,连续冲洗泪道7天.结果治愈248只眼(92.88%),有效8只眼(3.00%),无效11只眼(4.12%).结论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斌;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病灶切除后用亲水性治疗性接触软镜(以下简称治疗软镜)替代结膜瓣掩盖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角膜病灶切除后覆盖用0.2%二性霉素B眼药水浸泡过的治疗软镜,每3天取下治疗软镜清洁消毒1次.12天摘除治疗软镜.结果 28例(28只眼)患者术后2周治愈,无复发.2个月后复诊角膜均透明愈合.结论角膜病灶切除后用治疗软镜替代结膜瓣掩盖创面,减化了手术,提高了疗效.
作者:王弘光;郎雪华;陈明华;王法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A)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多肽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分化,对于实体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的发展、转移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仁兵;范先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报告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切口.评价3.2mm小切口(三联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47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1只眼),采用角巩膜10~11点方位后3mm隧道式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后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眼压降至0.95~2.75kPa范围,较术前平均降2.15kPa.视力:手动8只眼,20~50cm指数者10只眼,0.05~0.08者13只眼,0.1~0.6者30只眼.本组病例未发生瞳孔及虹膜咬伤、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的中期即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避免了再次手术,提高了视力并且眼压控制良好.
作者:朱月萍;韩高安;林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75例患者的职业、病变部位、病变特点、病变时间和发病过程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约60%以上患者为农民,约81%初表现为黑褐色结节,病史几乎均有损伤、出血、结痂、再损伤、溃疡的过程.结论户外劳作者是易患人群,各种不良刺激是导致眼睑各类结节性肿物癌变的主要促癌因素.
作者:卢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晶状体)切割联合应用肝素对复杂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选择各种类型复杂难治性青光眼31例.其中,陈旧性眼球穿透伤9例,视网膜脱离后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7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复发9例,晶状体囊内摘除后玻璃体虹膜后粘连继发青光眼6例.采用常规三通道玻切术,对瞳孔闭锁虹膜后粘连者同时予以处理.术中灌注液内加入肝素50u*ml-1(0.4mg*ml-1).结果术后除1例出现眼球萎缩,1例再发青光眼,终行眼球摘除外,其余眼压控制良好,并有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对复杂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术中加入肝素对预防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来富;刘聚庆;陈启宁;潘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高度近视及各种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也日渐增多,视网膜脱离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常采用巩膜外加压与环扎术,但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黄斑区病变的病例效果较差.近年来,我院对严重PVR、全脱离、波及黄斑区的病例,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法结合环扎、外垫压、激光、冷冻、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术中保留、调整、清洁人工晶状体,不仅提高了视力,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现就术中保留人工晶状体意义和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陆一希;赵培泉;陆骏麒;陆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11岁.因一次性注射器扎伤右眼,致红、肿、痛、视物不见2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晰,精神极差,呈嗜睡状态.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0.8.右眼眶部红肿,眼球突出,眶压高,触之坚硬如石,触痛明显,上下睑红肿呈闭合状,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部分球结膜突出于睑裂外,角膜雾状混浊,前房内充满灰白色脓液,内眼不能窥见,眼球固定,指测眼压:右眼Tn+3,左眼Tn.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0.6×109/L,GRA59.8%,LYM34.7%,RBC4.39×1012/L,HGB139.0G/L,PLT348.0×109/L.
作者:朱卉;康建华;王洁;李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眼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特点与治疗.方法分别对糖尿病组163例(163只眼)和非糖尿病组295例(365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及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术后观察比较视力及血糖的变化.结果术后视力非糖尿病组优于糖尿病组(P<0.05),术后并发症非糖尿病组较糖尿病组轻,术后血糖变化糖尿病组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行眼科手术时要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注意全身检查和处理并发症,可达到预期复明效果.
作者:范珊珊;杨芳;黄蒂;夏家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140只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154只眼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非乳化组1周后视力≥0.5者115只眼(82.2%),≤0.4者25只眼(17.8%).超声乳化组≥0.5者128只眼(83.1%),≤0.4者26只眼(16.9%).角膜内皮丢失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13.2%,超声乳化组12.8%.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小切口非乳化组11只眼(7.86%),超声乳化组10只眼(6.49%).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相似,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谢丽莲;朱俊东;黄江平;谭湘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结果,用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患者87例(122只眼),观察其视力、眼底、FFA,随访6个月~2年.结果视力增进50只眼(40.98%),视力无变化55只眼(45.08%),视力下降17只眼(13.94%),黄斑水肿消退及部分消退46只眼(82.14%),需补充光凝34只眼.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对DR患者应早发现,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理的激光参数,确保高比例的有效光斑,以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
作者:李力;赵春阳;钱志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视网膜血管瘤又称为Von-Hippel病,是一种眼底视网膜血管先天发育异常疾病,发生于30岁左右,多呈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或其它脏器同类病灶则称为Von-Hippel-Lindau病.早期视网膜瘤体较小,渗液较少,不影响视力;瘤体较大时,可导致视网膜出血、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必须早期治疗,主要的方法是激光光凝[1].我们采用氩离子激光治疗2例视网膜血管瘤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细芝;刘业滋;高汝龙;吴德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原田病(Harada disease)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3例(46只眼)原田病患者同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原田病的OCT表现为:急性期:(1)26只眼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多灶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12只眼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脱离,中心凹隆起,结构不易辨认;(3)8只眼表现为黄斑部大泡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带显著变薄,呈波浪状;(4)32只眼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水肿增厚.结论 OCT断层扫描能直观的、准确的呈现原田病的损害程度.对视网膜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及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的程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二维断层扫描图像,对FFA有补充说明作用.
作者:魏花;古洵清;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Ⅲ8(先证者),女,31岁,农民,汉族.于2001年9月18日来院就诊,自述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双眼流泪,伴有粘液样物自内眦部溢出,尤以右眼为著.询问病史既往身体健康,现已经停经5个月(中期妊娠),父母非近亲结婚,同胞中姐妹二人已发病,且父辈有兄妹二人发病.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远视力均为1.2,色觉正常,右眼内眦部稍隆起,指压内眦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内眦部球结膜充血,冲洗泪道双眼不通,右眼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其他眼部检查无异常.
作者:赵凤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凋亡基因Caspase-3在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中的表达及分型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标本,对其进行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达情况及染色强度.结果 Caspase-3在脉络膜黑色素瘤有较好的表达,在梭形细胞型中5例/6例呈阳性表达,在混合型中6例/8例呈阳性表达,在上皮样瘤细胞型中3例/4例呈阳性表达,在坏死型中1例/2例呈阳性表达,且在各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凋亡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存在;Caspase-3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红;惠延年;王立勤;马吉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37岁.2年前车祸,曾昏迷3天,致头部及左眼外伤.于2001年11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主诉眼部反复不适、红、痛,视力差2年,多方治疗无效.常规检查:视力:左眼光感,右眼1.5;左眼眼睑中度水肿,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欠透明,角膜大泡形成,内皮水肿,眼底不能看清,眼压13mmHg.曾作颅内χ线、CT检查,发现头部血肿,未发现眼内异物.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UBM)探测:我院眼科采用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UBM P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探头频率50mHz,探查深度4~5mm,观察范围5mm×5mm,分辨率40~60μm.采用水平、垂直探查法对整个眼前节情况进行检查.
作者:黄永志;邓杰;刘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视的科学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老视患者48例,年龄40~65岁,进行规范验配与经验验配.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检测老视应规范科学的验配,而不能以简单的经验验配.
作者:孙平;庄朝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角膜缘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患者98例(98只眼),治疗组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照组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随诊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角膜缘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3.1天,对照组4.2天,有显著差异性.随诊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一例复发,均未发现感染.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可使角膜缘上皮修复时间快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复发率均较低,表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治疗翼状胬肉可以加快角膜缘上皮修复,减少复发及感染的机会.
作者:陈建卓;赖小青;奚际马;朱卓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青光眼滤过泡形成类型的主要因素.方法对72例(144只眼)双眼同时或先后在本院接受小梁切除手术且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为期30个月以上的追踪观察.并根据滤过泡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分为功能性滤过泡和非功能性滤过泡.结果 72例(144只眼)接受滤过手术患者,30个月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出现率为78%(112/144),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出现率为22%(32/144);72例患者中双眼均出现功能性滤过泡者46例;双眼均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者6例;一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而另一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者20例.结论尽管青光眼滤过泡的类型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手术技巧是主要的因素.
作者:彭寿雄;张金顺;钟毅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角膜上皮脱落是角膜上皮病变的一种类型,是指一定面积的上皮全层细胞剥落,而基底膜、前弹力层和基质层正常者[1].我科2001年~2002年治疗28例(34只眼)角膜上皮脱落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左宏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