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A)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多肽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分化,对于实体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的发展、转移以及预后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仁兵;范先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只眼)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23例(23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作者:徐常山;郁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原田病(Harada disease)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3例(46只眼)原田病患者同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原田病的OCT表现为:急性期:(1)26只眼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多灶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12只眼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脱离,中心凹隆起,结构不易辨认;(3)8只眼表现为黄斑部大泡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带显著变薄,呈波浪状;(4)32只眼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水肿增厚.结论 OCT断层扫描能直观的、准确的呈现原田病的损害程度.对视网膜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及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的程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二维断层扫描图像,对FFA有补充说明作用.
作者:魏花;古洵清;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高度近视及各种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病例也日渐增多,视网膜脱离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常采用巩膜外加压与环扎术,但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黄斑区病变的病例效果较差.近年来,我院对严重PVR、全脱离、波及黄斑区的病例,常采用玻璃体切除法结合环扎、外垫压、激光、冷冻、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术中保留、调整、清洁人工晶状体,不仅提高了视力,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现就术中保留人工晶状体意义和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陆一希;赵培泉;陆骏麒;陆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眼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特点与治疗.方法分别对糖尿病组163例(163只眼)和非糖尿病组295例(365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及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术后观察比较视力及血糖的变化.结果术后视力非糖尿病组优于糖尿病组(P<0.05),术后并发症非糖尿病组较糖尿病组轻,术后血糖变化糖尿病组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行眼科手术时要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注意全身检查和处理并发症,可达到预期复明效果.
作者:范珊珊;杨芳;黄蒂;夏家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4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cell C3b roeetor rosette,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 immune complex resetle,RBC-ICR)及其调节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glycosylation,HbA1c)和血脂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RBC-C3bRR明显降低(P<0.01),免疫粘附促进率降低,免疫粘附抑制率显著增高(P<0.01),而RBC-ICR则无明显改变(P>0.05).RBC-C3bRR降低与免疫粘附抑制率、FBG、HbA1c及血脂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免疫机能处于低下状态.糖代谢紊乱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红细胞免疫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永明;何剑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视的科学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老视患者48例,年龄40~65岁,进行规范验配与经验验配.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检测老视应规范科学的验配,而不能以简单的经验验配.
作者:孙平;庄朝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乳头异物的效果.方法对6例(6只眼)眼球穿通伤视乳头异物进行玻璃体切除,异物处机化包裹物切开摘除异物.结果异物摘除率为100%,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摘除视乳头异物,提高术后视力.
作者:柯根杰;郑志;孙思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结果,用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DR患者87例(122只眼),观察其视力、眼底、FFA,随访6个月~2年.结果视力增进50只眼(40.98%),视力无变化55只眼(45.08%),视力下降17只眼(13.94%),黄斑水肿消退及部分消退46只眼(82.14%),需补充光凝34只眼.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对DR患者应早发现,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理的激光参数,确保高比例的有效光斑,以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
作者:李力;赵春阳;钱志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简便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5例(38只眼)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施行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手术要点:自上横韧带上分离缩短提上睑肌矫正上睑下垂.结果治愈36只眼,占94.2%,随访6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肯定,在改善功能和美学方面与传统提上睑肌缩短术无差别.
作者:马红卫;刘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角膜上皮脱落是角膜上皮病变的一种类型,是指一定面积的上皮全层细胞剥落,而基底膜、前弹力层和基质层正常者[1].我科2001年~2002年治疗28例(34只眼)角膜上皮脱落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左宏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选择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阻塞泪溢者223例(267只眼),在结膜囊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1月后拔管,连续冲洗泪道7天.结果治愈248只眼(92.88%),有效8只眼(3.00%),无效11只眼(4.12%).结论泪道激光成形加留置导管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斌;许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探讨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分析48例(48只眼)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原因及治疗方法,对术后成功率进行统计.结果 48例(48只眼)人工晶状体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单纯视网膜复位术(环扎+外垫压术)18只眼,14只眼复位(77.8%);视网膜复位术+玻璃体切割术+注气6只眼,5只眼复位(83.3%);视网膜复位术+玻切术+取出人工晶状体+注油或注气7只眼,7只眼复位(100%);视网膜复位术+玻切术+注油17只眼,15只眼复位(88.2%).所有未复位眼中,除2例因年龄及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外,其余均行二次玻璃体手术获得成功.结论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
作者:朱忠桥;王丽丽;朱赛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我院自1999年5月~2001年12月收住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例(6只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自发病到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短40天,长90天,平均68天.男4例,女2例.年龄36~65例,平均49.83岁.右眼4例,左眼2例.
作者:孙瑞霞;骆彦君;骆艳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角膜缘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患者98例(98只眼),治疗组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对照组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随诊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角膜缘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3.1天,对照组4.2天,有显著差异性.随诊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一例复发,均未发现感染.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可使角膜缘上皮修复时间快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贝复舒.复发率均较低,表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贝复舒治疗翼状胬肉可以加快角膜缘上皮修复,减少复发及感染的机会.
作者:陈建卓;赖小青;奚际马;朱卓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部带状疱疹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诊断明确的43例(43只眼)眼部带状疱疹的连续门诊病例进行综合治疗,随访观察2周,按病情分布(并发症)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睑皮炎100%、结膜炎100%、角膜炎83.3%、虹膜炎66.7%、三叉神经Ⅱ、Ⅲ支受累100%,其它部位皮肤带状疱疹100%,总有效率94.8%.结论综合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张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高度近视白内障95例(13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38只眼)为对照组,在表麻下行巩膜隧道式切口,原位囊袋内乳化碎核,植入片式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51只眼(38.06%)术后矫正视力≥0.5,19只眼(14.1%)矫正视力≤0.1;对照组100只眼(72.46%)术后矫正视力≥0.5,无1例视力≤0.1.高度近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9%,后囊膜破裂4只眼(2.97%),虹膜损伤2只眼(1.49%),角膜水肿6只眼(4.48%),视网膜脱离1只眼(0.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后囊膜破裂1只眼(0.72%),角膜水肿9只眼(6.52%),视网膜脱离1只眼(0.72%).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作者:金玲;谢冬倩;董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作者:陶黎明;朱美玲;张晓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140只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154只眼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非乳化组1周后视力≥0.5者115只眼(82.2%),≤0.4者25只眼(17.8%).超声乳化组≥0.5者128只眼(83.1%),≤0.4者26只眼(16.9%).角膜内皮丢失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13.2%,超声乳化组12.8%.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小切口非乳化组11只眼(7.86%),超声乳化组10只眼(6.49%).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相似,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谢丽莲;朱俊东;黄江平;谭湘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9年~2002年对120例(120只眼)患者在泪道探通术后,泪道灌注VitAD滴剂.
作者:林小燕;吕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