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88-2008全球盲的改变

Allen Foster;Clare Gilbert;Gordon Johnson;顾永昊

关键词:世界健康, 盲, 防控, 视力障碍, 低视力, 患病率, 项目评估
摘要:一、视力损害的患病率1.人口的改变当1988年社区健康杂志开始发行时,世界人口是约51亿,2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增加了约30%,达到67亿;同时,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也非常明显,20年间65岁以上的老人增长了55%,从3.2亿增加到5亿,而已有的证据表明视力损害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要高的多.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目前全球盲人数量大大增加.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对51例72只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给予视网膜光凝治疗,后极部光凝治疗,分1-3次完成,随防10-28个月复查视力、眼底、视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治疗后绝大多数病眼的视力得以维持或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稳定者占94.44%.结论 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积极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大多数病眼的视力维持或提高,并具有稳定视网膜病变进展的作用.

    作者:钱莉;陈玲;顾永昊;王林;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翼状胬肉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应当在有手术指证时手术,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如果在尚不需手术时,采用非手术方法 治疗使其消退或控制其发展而避免手术,也就避免了复发.本文对翼状胬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作一综述.

    作者:冯先余;陶黎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周边视网膜冷冻联合tPA和C3F8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周边视网膜冷冻后玻璃体腔注射酶或/和膨胀气体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效果、机制并观察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Ⅰ行周边视网膜冷冻及玻璃体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实验组Ⅱ玻璃体腔单纯注射C3F80.3ml,实验组Ⅲ行周边视网膜冷冻,24小时后注射tPA25μg和C3F80.3ml.记录各实验组产生玻璃体后脱离的时间并观察眼内的反应性变化,后行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各实验组用药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三组均有效诱导PV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Ⅰ和Ⅱ眼内反应较轻.实验组Ⅲ反应重,并有视网膜结构及功能损害.结论 周边视网膜冷冻后tPA注射是诱导玻璃体后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单纯膨胀气体注射并非真正意义的玻璃体后脱离.酶与气体联合用药可缩短玻璃体后脱离产生时间,但容易造成视网膜药物毒性变化.

    作者:杨琼;傅涛;魏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综合验光仪检查

    验光方法分为客观验光与主觉验光,而规范的主觉验光应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综合验光仪是将各种测试镜片组合在一起,不仅用于验光,而且用于隐斜等视功能的检测.通过规范主觉验光,可减少调节因素的影响,达到佳矫正视力,并获得双眼调节平衡(图1).

    作者:张国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方法 55例泪小管断裂吻合植入环形硅胶管,两月后拔管,观察眼睑及泪点位置及泪道通畅情况.结果两月后拔管,治愈48例(87.27%),好转6例(10.90%).结论 环形硅胶管植人治疗泪小管断裂是简洁、方便、美观、有效易于推广的方法 .

    作者: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层羊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层羊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在手术显微下彻底切除角膜溃疡病灶,采用3-5层羊膜修剪成植床大小,植入溃疡面,上皮面朝上,再取一块稍大的羊膜覆盖于角膜,并以10-0尼龙线缝合固定.结果28例多层羊膜移植术后,24例角膜溃疡愈合,4例于手术后3-7天羊膜溶解、脱落,再次手术后,溃疡愈合.结论 多层羊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行之有效的方法 .

    作者:周重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

    目的 观察在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收治的在表而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56例65眼,总结其麻醉效果.其中,对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7例10眼术前合并使用上方穹隆结膜下浸润麻醉.将麻醉效果分为3级.1级:患者无痛感或有微痛,术中配合良好;2级: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或加滴表麻药后能顺利完成手术;3级:疼痛明显,不能配合手术,需改其他麻醉办法才能完成手术.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35min,平均21 min;术中5眼少量前房出血,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麻醉效果:1级55眼占84.62%,2级10眼占15.38%,3级0眼.术后处理同常规小粱切除术后处理.结论 表面麻醉可有效避免常规麻醉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在表面麻醉下行小粱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对部分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合并使用上方穹隆结膜下的浸润麻醉.

    作者:沈伟锋;刘志刚;陈晓艳;张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普通器械劈核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普通晶状体圈匙和虹膜恢复器劈核,在硬核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上方角膜缘后1.52.0mm处作水平直线形巩膜切口,长6.0-6.5mm,分离至透明角膜缘内1.0mm,不作侧切口,开罐式或连续环行撕囊,充分水分离后使晶状体核浮至前房,以晶状体圈匙进入核下方并向上托住核,虹膜恢复器进入前房至核的上方向下用力切割,双手配合将核劈为两半,分次托出.结果134例(144眼)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89眼(61.81%),术后1周的视力≥0.5者120眼(83.33%).结论 此方法 不需特殊器械,操作相对简便,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费用低,适合于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马晓玲;赵伍顺;陈晓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粉尘状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粉尘状白内障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它通常使人失明,其表型是分布于晶状体的不同部位像粉尘样的混浊.本文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粉尘状白内障的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作一综述.

    作者:胡继元;廖荣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300例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分析

    目的 探讨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的直径大小、失败原因及注意事项.方法 300例白内障采用截囊针、撕囊镊相结合方法 撕囊.结果撕囊成功260眼,占86.7%结论 要提高撕囊的成功率,必须采用高质量粘弹剂,正确调整撕囊方向和撕囊速度,撕囊起点要靠近囊中央,直径以5-6mm为宜.

    作者:黄爱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988-2008全球盲的改变

    一、视力损害的患病率1.人口的改变当1988年社区健康杂志开始发行时,世界人口是约51亿,2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增加了约30%,达到67亿;同时,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也非常明显,20年间65岁以上的老人增长了55%,从3.2亿增加到5亿,而已有的证据表明视力损害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要高的多.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目前全球盲人数量大大增加.

    作者:Allen Foster;Clare Gilbert;Gordon Johnson;顾永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开展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2007两年为复明工程收治白内障患者400例为治疗组,施行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病人随访,术后一周,矫正视力0.05~0.1者5眼,占1.25%;0.12~0.25者27眼,占6.75%;0.3~0.6者255眼,占63.75%:0.8~1.0者87眼,占21.75%;1.2~1.5者26眼,占6.5%.并发症有中、重度角膜水肿12眼(3%);虹膜损伤10眼(2.5%);角膜后弹力层脱离5眼(1.25%);后囊膜破裂15眼(3.75%).结论 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可以达到治盲脱残的目的 .

    作者:徐峻;查敦传;吴志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视网膜坏死

    目的 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疗效.方法 对1例(1眼)玻璃体炎症明显和6例(6眼)伴有视网膜脱离的ARNS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切除玻璃体、视网膜剥膜、视网膜切开、硅油填充及眼内光凝.结果所有病例视网膜均获得满意复位.5眼行取硅油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发生视网膜再脱离,所有病例术后均保留视力.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有效的方法 ,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王林;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房穿刺在高眼压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在高眼压下行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对手术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22例(22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联合应用药物降眼压48h后眼压仍□150mmHg,急诊行滤过手术,在做小梁切除前先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前房水,术后随访3~24月.结果 22例22只眼眼压从术前平均(52.56±6.51)mmHg下降为术后平均(14.28±5.16)mmHg,手术成功率为90.91%.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结论 前房穿刺是在高眼压下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安全有效措施.

    作者:荣瑜;童翀;罗建勋;汤代文;王刘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治疗

    目的 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84眼小梁切除术后,有21眼(25.00%)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与治疗.结果以ⅠⅡ级为主,主要采用扩瞳及全身使用皮质内固醇激素.经过治疗后,所有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者均恢复前房形成.1例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结论 青光眼小粱切除术后浅前房主要原因是房水引流过畅、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大部分青光眼术后浅前房通过保守治疗可以改善.重视由于脉络膜脱离造成的浅前房.

    作者:王贤霞;陈裕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