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李玲;齐振华;陈彬尧;赵慧佳;郝卓文;乐江;叶啟发;吴建国
目的:观察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VEGFR-1/FLT-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的干预机制.方法:从80只日本大耳白兔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其余70只采用小剂量内毒素(LPS)联合大剂量激素的方法建立SANFH模型,造模过程死亡共计4只,造模后两周,随机抽取6只,应用空气注射栓塞法处死并取出股骨头标本制作病理切片,经HE染色处理在高倍(×4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证实早期SANFH造模成功后,将剩余的早期SANFH模型日本大耳白兔再次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B组)、生骨再造丸低剂量组(C组)、生骨再造丸中剂量组(D组)以及生骨再造丸高剂量组(E组),每组15只,依照实验设计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分别在用药第2、4、8周末取出股骨头标本,经HE染色观察股骨头的病理变化,并且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及其受体FLT-1蛋白表达.结果:HE病理切片显示:同一取材时间条件下,B组骨细胞空骨陷窝数量较多,C、D、E组较B组空骨陷窝明显减少;随着时间推移,C、D及E组骨细胞空骨陷窝数量较前期各组有不同程度减少,E组减少为显著.免疫组化检测:C、D及E组阳性颗粒较B组多,E组阳性颗粒增加为显著(P<0.05);随着时间推移,C、D及E各组阳性颗粒较前期各组也存在不同程度增加,E组增加显著(P<0.05).结论:生骨再造丸通过上调VEGF及受体FLT-1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改善骨微循环,进而促进坏死骨组织的修复.
作者:曹林忠;汪小敏;张虎林;郭成龙;苏亮磊;刘新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谷氨酰转肽酶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6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6个月后,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血Hcy、GGT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加服曲美他嗪6个月的患者血Hcy、GGT下降更为显著(t=3.147,P<0.05).结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有效降低血清Hcy及GGT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盛洋;张田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制剂在肝硬化患者应用中的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一例肝硬化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治疗,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评价标准进行药学评价,判断为蛇毒血凝酶制剂所致不良反应,建议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并对该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利用专业知识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被临床医生接纳,及时有效地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后顺利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开展药学服务,可提供合理、有效的用药建议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羊波;石大伟;郑造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D1(protein kinase D1,PKD1)与蛋白激酶D3(protein kinase D3,PKD3)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早期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构建PKD1与PKD3双敲除基因小鼠模型,RNA原位杂交实验检测PKD1与PKD3在胚胎发育E9.5与E10.5 d时心脏中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KD1与PKD3蛋白的表达,体视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心脏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结果:E9.5 d时,PKD1与PKD3在心脏流出道、右心房、右心室等位置均可见表达.在E10.5 d,PKD1与PKD3在右心房均高表达,在流出道也可见表达.在E9.5 d时,PKD1与PKD3在心脏的外型上没有明显差异;在E10.5 d时,所有双敲除小鼠都有明显的胸腔积水与心腔扩大的表型,心壁很薄;从E12.5 d开始就见不到双敲除小鼠.E8.5 d与E9.5 d时,双敲除小鼠的基因型分布符合孟德尔定律.结论:PKD1和PKD3均参与小鼠胚胎的心脏发育,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井然;谢启应;李非;邓桂元;龙添翼;邹隽琳;欧阳昆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草珊瑚中异嗪皮啶成分对乳腺癌干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通路Bcl-2、Caspase-3、Caspase-8基因表达影响,进而明确其抑制增殖、迁移和促凋亡的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法诱导MDA-MB-231细胞株富集乳腺癌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CD44+/CD24-/low干细胞群.各组分别给予0、17、50、150、450μmol/L异嗪皮啶,CCK-8法观察给药后24、48、72 h的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法检测给药后细胞痕道宽度变化值并判断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给药后细胞总凋亡率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Bcl-2、Caspase-3、Caspase-8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基因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150和450μmol/L异嗪皮啶组24、48、72 h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迁移能力下降.与对照组比较,50、150和450μmol/L异嗪皮啶组细胞总凋亡率高于对照组,Bcl-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以上结果均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异嗪皮啶能通过下调Bcl-2基因表达与激活Caspase基因家族诱导乳腺癌干细胞的凋亡,同时能抑制其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宏;陈菁;李丹;余文桃;刘正威;倪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麻醉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全麻腹腔镜下行疝气手术患儿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丁丙诺啡3.0μg/kg,对照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丁丙诺啡输注前(T0)、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时采血测定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观察并记录术后6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的疼痛与镇静评分,同时对比临床相应指标及躁动分级程度.结果:相对于T0,对照组T1、T2、T3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TNF-α、皮质醇(Cor)含量升高,CD4+、CD8+、CD4+/CD8+含量降低,研究组T1、T2时血清CRP、TNF-α、Cor含量升高,CD4+、CD8+、CD4+/CD8+含量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T1、T2、T3时血清CRP、TNF-α、Cor含量较低,CD4+、CD8+、CD4+/CD8+含量较高(P<0.05);相对于T1,对照组T2、T3时镇静评分降低,研究组T2、T3时疼痛与镇静评分降低(P<0.05);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T2、T3时疼痛与镇静评分较低(P<0.05);研究组呛咳反应、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躁动分级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量丁丙诺啡对小儿全麻下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降低炎症指标,提高免疫功能.
作者:应海峰;张伟萍;尤匡掌;陈玲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抑郁症是以情绪、认知、神经内分泌和躯体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系统神经疾病,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抗抑郁药的治疗机制主要是以增加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单胺递质的浓度为主,但抑郁症仍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本文以离子通道为切入点,对目前研究较多的与抑郁症相关的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等)和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如谷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等)分别予以综述,以期为抗抑郁新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作者:吴梦瑶;赵洪庆;王宇红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烟酸姜黄素酯(curcumin nicoti-nate,CN)对低剪切应力(low shear stress,LS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运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建立LSS诱导的HU-VECs凋亡模型.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N对LSS诱导的HUVEC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N对LSS诱导的HU-VECs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静态培养组比较,LSS组(3 dyne/cm2,12 h)内呈现凋亡状态的HUVECs明显增多.与LSS组比较,各CN+LSS组内呈现凋亡状态的HU-VECs明显减少,并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其中以20μmol/L CN+LSS组凋亡细胞数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静态培养组比较,LSS组HU-VECs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LSS组比较,各CN+LSS组HU-VECs凋亡率明显减少,并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其中以20μmol/L CN+LSS组HUVECs凋亡率减少为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静态培养组比较,LSS组内PCSK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LSS组比较,CN+LSS组内PC-SK9蛋白表达下降,并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20μmol/L CN+LSS组PCSK9蛋白表达下降为明显(P<0.01).结论:CN能够抑制LSS诱导的HUVECs凋亡,其作用机制与CN下调LSS处理的HU-VECs中PCSK9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刘静;王媚媚;刘录山;贺卫和;庹勤慧;文红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脓毒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间入住一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min内给予患者首剂4.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给药结束后0、15、30、45、60、90、120、180、240、360、480 min的静脉血样进行药物浓度测定,采用无房室方法进行药动学分析,DAS 3.2.1软件计算药代学参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特征及CRRT参数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以给药后8h内血药浓度超过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大于50%(f%T>MIC>50%)作为药效学达标的指标.结果:总共纳入8名患者.CVVHDF均采用前稀释方式.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116.11(98.03~152.29)和21.60(15.9~29.69)mg/L,分布容积(Vd)分别为1.05(0.70~1.56)和0.69(0.56~0.78)L/kg,清除半衰期(t1/2)分别为4.79(3.30~8.27)和4.38(3.35~5.52)h,总清除率(CL)分别为7.67(5.66~9.71)和6.11(4.36~10.03)L/h.多因素分析提示哌拉西林的Cmax与置换液流速显著负相关(β:-0.854,95%CI:-0.148~-0.036,P=0.007),CL与废液流速显著正相关(β:0.883,95%CI:0.133~0.433,P=0.004).假设MIC≤16 mg/L时所有患者均达到药效学目标,当16 mg/L32 mg/L,首剂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可能剂量不足.
作者:蔡云;徐锦龙;张茂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结直肠癌细胞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COX-2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能力和活性氧(ROS)表达能力,随后于体内构建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小鼠模型的肿瘤转移率、肿瘤数量、肿瘤大重量、肿瘤大直径和VEGF mRNA进行检测.结果: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COX-2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给药剂量依赖性.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的浓度为200μmol/L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9.00±2.00)%,VEGF分泌量为(55.44±7.65)pg/mL,当COX-2抑制剂的浓度为2μmol/L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33.67±1.15)%,VEGF分泌量为(37.75±4.08)pg/mL,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使用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相比,使用COX-2抑制剂明显地抑制肝脏转移瘤的生长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COX-2抑制剂可有效降低肿瘤的大重量、尺寸和VEGF mRNA表达水平[(0.20±0.13)g,(1.98±0.33)mm和0.22±0.06],与对照组相比[(0.88±0.13)g,(5.45±0.88)mm和1.03±0.14],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组[(0.50±0.16)g,(3.45±0.45)mm和0.75±0.08]和COX-2抑制剂组[(0.34±0.09)g,(2.73±0.24)mm和0.50±0.08]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COX-2抑制剂通过调控肿瘤表达ROS,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协同作用调控肿瘤细胞VEGF分泌,抑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形成和迁移.
作者:李敏江;陈栋;陈文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miR-1-3 p、miR-206和miR-613对肝X受体 α(LXRα)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 B1(OATP1 B1)蛋白表达及OATP1 B1转运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可靶向作用于LXRα 和OATP1 B1 mR-NA 3'-UTR的miRNAs;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3 p/206/613及LXRα 和OATP1 B1蛋白水平;采用LC-MS/MS方法检测HepG2细胞中瑞舒伐他汀(RSV)的含量;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研究miR-1-3 p/206/613影响LXRα 和OATP1 B1表达的分子机制.结果:预测结果表明miR-1-3 p/206/613与LXRα 和OATP1 B1 mRNA 3'-UTR互补配对,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保守性及结合稳定性.与对照组相比,miR-1-3 p/206/613 mimics能明显下调HepG2细胞中LXRα 蛋白表达水平16.5%、16.0%、25.1%,OATP1 B1蛋白30.4%、30.5%、44.4%;相反,miR-1-3 p/206/613 inhibitors明显上调LXRα 蛋白表达水平13.3%、13.3%、16.0%,OATP1 B1蛋白25.0%、25.6%、30.4%.当RSV浓度为5、60、125μmol/L时,miR-1-3 p/206/613 mimics显著减少HepG2细胞对RSV的摄取至对照组的0.50、0.19、0.30倍,0.49、0.24、0.23倍和0.64、0.48、0.31倍;与之相反,miR-1-3 p/206/613 inhibitors上调1.26、1.59、2.07倍,1.97、2.44、2.63倍,2.22、2.86、2.93倍.与对照组相比,miR-1-3 p/206/613 mimics或miR-1-3 p/206/613 inhibi-tors,pGL/LXRα-W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下降38.5%、32.5%、32.8% 或升高137.0%、75.8%、55.7%,而pGL/LXRα-Mu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同上,pGL/OATP1B1-W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下降24.3%、28.9%、32.1%或升高33.5%、48.3%、61.6%,而pGL/OATP1 B1-Mu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也未见明显改变.结论:miR-1-3 p/206/613既可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OATP1 B1 mRNA 3'-UTR而调控OATP1 B1的蛋白表达和转运功能,也可通过靶向作用于LXRαmRNA 3'-UTR而发挥间接调控作用.
作者:叶容芳;刘名义;许玉;张艳丽;朱丹丹;丁薇;熊玉卿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氧驱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氧驱雾化吸入.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83.72%)(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P<0.05);在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两组患儿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氧驱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能提高临床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
作者:毛庆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T细胞表面一类重要的共抑制分子,对免疫反应起负性调节作用.PD-1与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结合可抑制肿瘤组织周围的免疫微环境,导致特异性T细胞活性下调,促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PD-1/PD-L1抑制剂可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本文就PD-1/PD-L1通路抑制剂在不同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蒙秋华;田婧;覃斐章;覃杨;董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滴眼液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PFD对角膜损伤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挑选10只作为对照组.20只于左眼制作急性碱烧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每组左眼给予滴眼液处理,每天4次连续14 d.在第14天观察角膜混浊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下左眼角膜,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免疫组化CD34染色观察角膜组织新生血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为0.30±0.48,显著低于PBS组的3.40±0.52(P<0.05).PBS组角膜基质纤维组织增生合并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PFD组的血管密度为3.17±1.17,显著低于PBS组的10.83±2.48(P<0.05).PFD组的TGF-β1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PBS组(P<0.05).结论:PFD能抑制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瘢痕形成,其机制与抑制TGF-β1表达和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邹志康;吴共发;邱丽浈;刘钰君;黄绮亭;曾宇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我院美罗培南的临床用药情况,促进美罗培南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使用美罗培南的97份病历资料,并对药物使用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者中,使用美罗培南位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外科重症监护室(23例,23.71%)、内科重症监护室(14例,14.43%)、呼吸内科(11例,11.34%),其中有76例进行了细菌培养,送检率为78.35%,美罗培南的用药频率(DDDs)为756.8,药品利用指数(DUI)为1.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57%,合理用药率为87.63%,不合理用药率为12.37%,其中无指征用药在所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中所占比例高.结论:我院对美罗培南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在美罗培南的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减少经验用药,提高送检率,以提高临床疗效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王梦芝;卫玉光;黄晓玲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百令胶囊对小儿糖尿病肾损伤患儿临床疗效研究.方法:48例糖尿病肾损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胰岛素,0.5 U/kg,3次/d,皮下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1.0 g/次,3次/d,口服.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骨成型蛋白7(BMP-7)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血清SCr、BUN水平及UAER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患儿血清β2-MG水平较低,血清BMP-7水平较高(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令胶囊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损伤患儿的血清β2-MG水平,提高血清BMP-7水平,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朱廷富;邹朝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产品数量较多,监管职责不明确,临床试验工作缺乏技术性指导,临床试验申办方、研究者及合同研究组织缺乏合规意识.本文剖析了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层面发现的问题,并立足监管主体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医疗器械注册相关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晓;刘洋;王馨怡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法尼酯X受体(FXR)是一种可以被胆汁酸激活的核受体,通过调控CYP7 A1等靶基因的表达,影响脂质在肝脏、小肠等重要器官的各种代谢过程.本文拟就近几年来探究FXR在脂质合成、氧化、吸收及转运环节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进而FXR有望成为治疗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疾病的药物靶点,为预防和治疗临床上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晓红;李玲;齐振华;陈彬尧;赵慧佳;郝卓文;乐江;叶啟发;吴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149例接受手术且术后接受氟尿嘧啶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收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对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149例患者的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并纳入终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单变量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并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VEGF-A基因-94 C>G位点在中国人群当中的突变频率为:GG型62例(41.6%),CG型61例(40.9%)和CC型26例(17.4%),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38,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113).三种基因型在基线临床资料中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三种不同基因型患者构建的生存分析发现,CC型患者5年总生存期(OS)率显著较低,相对于GG/CG型患者来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22).经过多变量的Cox风险比例模型校正之后CC基因型相对于GG/CG型患者的较差的预后影响仍然存在,并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OR=3.76,P=0.015).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当中,VEGF-A基因-94 C>G位点的突变纯合子CC基因型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独立的影响意义.
作者:李晓洁;张胜威;王华胜;王东;梅家转;邓业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对CD14+单核细胞活化状态及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20 nmol/L浓度TSA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RT-qPCR方法检测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表面TLR4蛋白表达量,以ChIP-qPCR方法检测TLR4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变化,以Transwell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能力,以细胞黏附力实验检测单核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TSA刺激能够增加CD14+单核细胞的趋化和黏附能力,上调CD14+单核细胞中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MCP-1和IL-6的表达,提高TLR4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结论:TSA能够诱导CD14+单核细胞活化,提高TLR4启动子区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促进TLR4信号通路基因过度表达.
作者:王洋;堵培;高珂琴;杨爽;贾素洁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