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DR1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相关性

付孟龙;周宏灏

关键词:MDR1, 基因多态性, 药动学, 药效学, 疾病易感性
摘要:P-糖蛋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重要转运体,对多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防止有害外源性物质的侵袭起重要作用.作为P-糖蛋白的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的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过程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特定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治疗效应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将对MDR1基因多态性对疾病易感性和临床上药动、药效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综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究半胱氨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半胱氨酸(cysteine,CYS)加剧棕榈酸(palmitate,PAL)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肝细胞株HepG2为细胞模型,采用LDH、MTF技术以及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通过酶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应用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EBP同源转录因子(C/EBPhomologous transcription factor,CHOP),GRP-78以及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的表达量.结果:(1) PAL可以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2) PAL提高HepG2细胞内的GSH水平,但不影响MDA和ROS水平.(3) CYS显著加剧PAL诱导肝细胞死亡的作用.(4) CYS/PAL协同作用不影响细胞内MDA和ROS水平.(5) CYS/PAL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和p-JNK的表达.(6)抑制JNK通路可抑制PAL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CYS通过激活JNK通路导致内质网应激加强,从而加剧PAL诱导细胞死亡,参与NASH发病机制.

    作者:刘庆生;丁滨;窦晓兵;潘然;张福利;丁蕾;桑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应用现状

    临床药物基因组学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桥梁.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能够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循证医学数据越来越多.本文介绍目前临床药物基因组学应用的现状,阐明个体化治疗应用面临的挑战,展望个体化治疗的未来.

    作者:郭成贤;王晶;李金高;袁洪;周宏灏;阳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1例白血病患者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败血症和菌血症统称为血流感染,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及时诊断,选择恰当的经验治疗对血流感染的预后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血培养是血流感染诊断以及鉴别病原菌的金标准.目前,血培养灵敏度不高,对于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只有50%检出率[1],培养基中假丝酵母菌生长需1~3d,鉴别需1~2d,故临床医生需要借助其它证据及时作出临床判断和处理.临床药师可通过评估患者危险因素、回顾并分析患者之前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效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数据,协助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杨飞;郑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权Topsis法评价在促透剂促透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为增加促透剂多指标评价的客观性,探讨加权Topsis法在促透剂促透效果综合评价中的可行性.方法:取家兔背部皮肤去除皮下脂肪,采用体外透皮扩散装置,释放液含有1%扑热息痛,接收液为生理盐水.随机分为7组,A组不加促透剂,B组合1%氮酮,C组合1%薄荷醇,D组含1%艾纳香油,E组含1%氮酮+1%薄荷醇,F组合1%氮酮+1%艾纳香油,G组合1%薄荷醇+1%艾纳香油.分别在2、4、8、12和24 h时间取样测定吸光度,选取渗透系数(Kp)、滞留时间(Tlag)、稳态流量(Jss)和增渗倍数(ER)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促透剂的促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扑热息痛的促透作用,几种促透剂的促透效果依次为1%薄荷醇>1%艾纳香油>1%氮酮+1%薄荷醇>1%氮酮>1%氮酮+1%艾纳香油>空白组>1%薄荷醇+1%艾纳香油;其中优的是1%薄荷醇,差的是1%薄荷醇+1%艾纳香油.结论:加权TOPSIS法适宜在促透剂的综合评价中推广应用.

    作者:邓春燕;刘汉波;王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及替罗非班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MA)临床特点及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390例STEMI患者直接PC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患者根据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分为替罗非班组及非替罗非班组,将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次,需紧急治疗者归入MA组,其余纳入非MA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90例患者共发生MA28例,其中未使用替罗非班组MA发生23(23/192)例;使用替罗非班组发生5例(5/198).发生MA组患者中TIMI 1级血流、心动过缓、持续性低血压、右冠脉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发生MA的非MA组患者(P<0.05).结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右冠状动脉、TIMI分级1级、心动过缓及持续性低血压是STEMI急诊PCI发生MA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减少MA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何胜虎;周胜华;张晶;王雪飞;王大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研究

    目的:对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大鼠分别口服、静注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后,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原型药物浓度,并估算其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LC-MS/MS法分析鉴定给药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代谢物.结果:口服给药后,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在大鼠体内吸收较为迅速,但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0.16%,并迅速从体内消除.进一步的代谢研究发现,静注和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物分别为脱水产物,谷胱甘肽结合物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其在血浆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原型药物和脱水产物.结论:口服给药后,穿心莲内酯磺化物E以原型药物的形式吸收进入体内,并在体内进一步代谢.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穿心莲内酯C-19位的羟基进行磺化虽然提高了其水溶性,但降低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作者:朱涛;柳晓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肺换气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换气的影响.方法:前臂或者手部需要止血带进行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D组患者在完成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 μg/kg,持续10 min,随后以0.5 μg ·kg-1·h-1速率直到手术结束;C组患者相同方法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待麻醉起效后上止血带,分别在上止血带即刻(T0)、上止血带后1 h(Tl)、松止血带后0.5 h(T2)、2 h(T3)、6 h(T4)和24 h(T5)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和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按照公式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呼吸指数(RI)和动脉血/肺泡氧分压比值(a/A比值).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4时PaO2、a/A比值下降,PA-aDO2、RI比值上升,D组上升幅度比C组大.与T0比较,C组T3-5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D组仅在T4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MDA浓度增加幅度明显低于C组,SOD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低于C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患者的肺换气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是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体内氧自由基清除剂(SOD)从而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MDA),减少肢体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鲁华荣;姜景卫;周召文;毛桂琴;戴勤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肠运动的影响及其配伍分析

    目的:定量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小肠推进率的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用墨汁为显色剂,小鼠小肠推进率为指标(n=80),对其不同配伍进行正交模拟法分析.结果: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基线为73.4%;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降低小肠推进率优组合是黄连+葛根+炙甘草,理论大效应达到61.4% (58.7%~64.1%);给药剂量15.21 mL/kg,各组分在复方中的量效关系,黄连为明显(P<0.01)、葛根和炙甘草较弱,黄芩未呈现;组分间并无明显的相互作用.结论:以降低小肠推进率为主要指标,葛根芩连汤优组方为黄连、葛根和炙甘草合用,未呈现协同和/或拮抗作用.

    作者:吕映华;黄小燕;杨娟;郑青山;刘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玉夏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玉夏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SHR 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0.5% CMC-Na5 mL/kg)、玉夏胶囊高(0.6 g/kg)、中(0.3 g/kg)、低(0.15 g/kg)剂量组,每组7只.另设Wistar-Kyoto(WKY)正常对照组(0.5%CMC-Na 5 mL/kg)大鼠7只.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0周.VG染色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变化;检测心肌羟脯氨酸(Hy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Ⅰ型胶原纤维(Col Ⅰ)、Ⅲ型胶原纤维(Col 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表达.结果:玉夏胶囊能减轻SHR心肌组织胶原纤维沉积,降低Hyp和An-gⅡ的含量,减少TGF-β1、CTGF、Col Ⅰ和Col Ⅲ的蛋白表达.结论:玉夏胶囊可改善SHR的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ngⅡ含量,下调TGF-β1和CTGF表达,减少Hyp、Col Ⅰ和Col Ⅲ产生有关.

    作者:郝伟;沈媛媛;张俊秀;杨解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桂枝茯苓胶囊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桂枝茯苓胶囊对原发性痛经(PD)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对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α、β-内啡肽、白介素-1β和一氧化氮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5例,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症状改善以及外周血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PD患者给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桂枝茯苓胶囊有升高PD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E2,降低β-内啡肽、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趋势.结论:中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PD有显著疗效,可能与调节外周血炎症因子含量,发挥其治疗作用有关.

    作者:王大为;公真;张蕾;施建丰;胡春萍;曹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齐多夫定在人胎盘中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齐多夫定是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一线用药,临床上疗效显著.该药虽暂无相关致畸报道,但其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齐多夫定可以透过胎盘,对胎儿潜在的毒性与胎儿曝露量呈正相关.目前已有文献报道胎盘中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有机阴离子转运体4(OAT4)及核苷转运体2(ENT2)转运蛋白可能参与齐多夫定的转运,但具体转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齐多夫定在人类胎盘中的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评价齐多夫定在妊娠期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付钰;吴迪;张峻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对ET-1诱导的HSC-T6细胞收缩的影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对ET-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收缩的作用.方法:采用FITC-鬼笔环肽细胞骨架染色方法观察HSC-T6细胞肌动蛋白丝变化的数量;采用Ⅰ型鼠尾胶原法观察HSC-T6细胞收缩的影响.结果: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各剂量组能有效抑制肌动蛋白丝数量增多;在第24 h,模型组(ET-1)的胶原凝胶面积明显缩小(P<0.01);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ET-1(10 nmol/L)引起的HSC-T6细胞胶原凝胶收缩(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可以抑制ET-1诱导的HSCs收缩.

    作者:李国强;潘永福;方庆;周敏;刘浩坤;姚瑶;王运来;许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MDR1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相关性

    P-糖蛋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的重要转运体,对多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防止有害外源性物质的侵袭起重要作用.作为P-糖蛋白的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的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过程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特定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治疗效应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将对MDR1基因多态性对疾病易感性和临床上药动、药效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付孟龙;周宏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REST及其剪切变体REST4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抑制元素l-沉默转录因子(repressor element 1-silen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REST)又称为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euron-restrictive silencer factor,NRSF),是神经元特异性表达的负向调控因子,存在广泛的选择性剪切现象.REST及其剪切变体REST4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等神经性肿瘤中REST可作为致癌因子,而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上皮性肿瘤中REST作为抑癌因子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本文就REST及其剪切变体REST4在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曾柳;任欢;徐娇;唐新月;黎翠林;李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腺苷A1受体介导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耐受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是否介导异丙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缺血耐受.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异丙酚组、溶剂组(n=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脑皮质区腺苷浓度.另一批SD大鼠随机分成A:模型组(MCAO模型),B: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组,C:异丙酚组,D:溶剂组(脂肪乳剂组),E:异丙酚+ DPCPX组,F:异丙酚+拮抗剂溶剂组(DMSO)(n=6).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脑皮质区腺苷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D、E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加(P <0.05,P<0.05,P<0.05),B、F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异丙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缺血耐受作用可能部分由腺苷A1受体介导.

    作者:夏洪莲;韩琨元;王丹丹;戴勤学;王均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甜菜碱对复合致病因素诱导肝硬化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甜菜碱对复合致病因素诱导肝硬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甜菜碱干预的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和肝硬化模型甜菜碱干预组.各组动物分别于造模第4周末、6周末和8周末处死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ALT、内毒素和肝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肝组织切片行HE染色,NF-κB p65免疫组化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 mRNA、NF-κB mRNA和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相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模型组:血浆中ALT、内毒素水平均随病程进展逐渐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LR4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NF-κB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NF-κB p65核转位也显著增多(P<0.05),它们的变化趋势为6周水平高,4周次之,8周低.与相应的肝硬化模型组相比,肝硬化模型甜菜碱干预组:血浆中ALT、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4周和6周组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TLR4 mRNA和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NF-κB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NF-κB p65核转位显著降低(P<0.05).结论:甜菜碱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途径,有效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田小霞;来丽娜;李旭炯;陈云霞;郭晓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硫酸化茯苓多糖对帕金森模型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考察硫酸化茯苓多糖(SP)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MPTP注射ICR小鼠制备帕金森病(PD)模型.将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PTP组和SP治疗组(50,100,150 mg/kg),腹腔注射给药.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纹状体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活力以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P治疗组小鼠纹状体GSH-Px、SOD、CAT、LDH活性及抗超氧阴离子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升高,H2O2和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海马区神经元排列密集有序,细胞间隙减小,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SP对MPTP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高贵珍;吴超;单玲玲;薛宏宇;方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450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近期预后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细胞色素P450 2C19(cytochrome 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关系,并观察其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本科同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高血压合并ACS患者及不伴有高血压的ACS患者.检测所有患者氯吡格雷服用前和服用后5~7d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对患者住院期间严密观察,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3月,每月1~2次.结果:高血压合并ACS患者中氯吡格雷中、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组.根据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分组比较观察对象CR,发现慢代谢型组及中等代谢型组均较快代谢型组发生CR的比例增高;根据高血压合并ACS组与ACS组两组观察对象CR比较,高血压合并ACS组CR的发生率高于ACS组.所有ACS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AR及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压合并ACS组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观察对象随访3个月,其中慢代谢型组和中等代谢型组较快代谢型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压合并ACS组较ACS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高血压合并ACS患者血浆CYP2C19中等代谢与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组,且血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同时基因突变增加了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作者:张宁汝;张恒;李妙男;孙强;王洪巨;汤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剂量秋水仙碱对不稳定心绞痛合并高尿酸患者胸痛改善的作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秋水仙碱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胸痛的再发.方法:110例伴高尿酸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d,使用10 d后观察尿酸、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改变及两组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酸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秋水仙碱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心绞痛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胸痛再发,可能与秋水仙碱降低血清尿酸、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有关.

    作者:俞子恒;韦凡平;程震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中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文献,并应用Stata 11.0软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综合分析各种偏倚及效应值.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共27篇,其中实验组1 187例,对照组1 165例.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合并OR值(95%CI)为3.19(2.56 ~3.97),P<0.05;醒脑静可以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SMD值(95% CI)为-1.45(-1.79~-1.11),P<0.05;醒脑静的治疗有助于提高GCS评分,SMD值(95% CI)为0.63(0.20 ~1.06),P<0.05;醒脑静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合并OR值(95% CI)为5.18(2.95 ~9.10),P<0.05.结论:醒脑静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损伤以及提高患者愈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但由于Meta分析的局限性,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

    作者:余结根;李荣;梁伟;朱丽君;姚应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