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轮状病毒感染及肠外扩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齐敏;董淮富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 机制, 肠外扩散, 抗原血症
摘要: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不仅局限于胃肠道,也可引起肠外感染.现有研究显示,儿童和动物感染RV后,病毒可以从肠内播散到血液,并可能广泛播散,从而引起非肠道疾病.RV可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或者直接入侵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突破肠道屏障,经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途径,在免疫机制的参与下,播散至肠外器官和组织而致病.本文将近年来RV感染及肠外扩散的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芍总苷对EAT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ia,TG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小鼠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建立小鼠EAT模型第3周起灌胃给药,给药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TGP混悬液和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T细胞比例.结果:雷公藤多苷和高剂量TGP可显著抑制EAT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的过高表达,而中、低剂量TGP抑制作用较差.结论:TGP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EAT小鼠亢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平衡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王萍;叶登美;窦德宇;董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鼻咽癌患者血清抗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抗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重组质粒pET28a表达的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重组表位蛋白为检测抗原,ELISA和Western blot 检测正常人和鼻咽癌患者血清抗EBV-LMP2A抗体.结果:ELISA检测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EBV-LMP2A抗体水平分别为0.966±0.127、0.425±0.1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二者的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EBV-LMP2A抗体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马俊;张大为;伍丽娟;严仁纯;吴礼锋;刘少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黄附子方延缓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附子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本院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肾衰宁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和肾衰宁组分别加用以下治疗,治疗12周.试验组(大黄附子治疗):每天采用制大黄10 g、熟附子10 g(先煎40 min)煎服1h以上,分2次服用.肾衰宁组:肾衰宁颗粒每次5 g,每天3次.比较三组肾功能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和肾衰宁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尿素氮、肌酐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治疗后12周相比,肾小球滤过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肾衰宁组治疗12周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0% (28/40),显著高于肾衰宁组的40% (16/40)及对照组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疗效更优于肾衰宁组.结论:大黄附子方辅助治疗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保护肾功能,疗效优于肾衰宁颗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水娟;王时敏;李青华;邱杰山;吴国水;官继超;胡作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噬在自身抗体所致心力衰竭进程中对T小管重塑的影响

    目的:通过大鼠自身抗体所致的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研究细胞在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 autoantibody,β1-AA)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中,自噬对T小管重塑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我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Wistar大鼠24只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β1-AA组及β1-AA+Rapa组采用β1-AR-ECⅡ肽段对大鼠进行主动免疫,而其对照组(Control组)则采用溶剂对大鼠进行主动免疫,建立对照组模型,另设立阳性对照组(Rapa组)使用雷帕霉素对大鼠进行注射,与β1-AA+Rapa组进行对照.在免疫模型建立的前一天对每只大鼠进行尾静脉的血样采集,对血清进行分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大鼠血样中的β1-AA的含量,此后定期测量β1-AA的含量.在建立模型后,分别于建立后的第8周和12周的第一天,每组分别选取3只大鼠,使用压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将输入的压力信号进行分析,测得大鼠的心功能参数.随后处死大鼠,对大鼠心脏进行活检,并取大鼠的血清和心室的心肌组织备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大鼠左心室的横管重塑进行评估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对大鼠心肌组织中的Beclin1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主动免疫模型建立后的第2周到第6周,β1-AA组及β1-AA+Rapa组大鼠体内的β1-AA水平快速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6周以后该两组大鼠的β1-AA水平比较稳定,但是仍显著高于对照组.β1-AA组大鼠心肌细胞内与自噬相关的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从第8周起即明显低于其他3组.第8周时,β1-AA组及β1-AA+Rapa组心肌细胞横管均出现重塑改变,但不伴心功能明显改变;第12周时,β1-AA组大鼠心脏出现明显扩大,镜下可见心肌组织间隙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β1-AA组及β1-AA+Rapa组心肌细胞TT-power值均有进一步下降,但β1-AA组心肌细胞T小管重塑更为明显,心肌细胞横管亦显著破坏,其TT-power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伴心功能明显降低.结论:β1-AA可以抑制自噬活动,自噬活动减弱会导致心肌细胞横管系统的破坏,造成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障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在治疗因β1-AA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中,上调自噬活性,可以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这为因β1-AA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剑锋;刘正华;刘文亮;梁恒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芒果苷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芒果苷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链脲佐菌素法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各组血糖、血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心肌羟脯氨酸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较,芒果苷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清及心肌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且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有所下降;治疗组大鼠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下降.结论:芒果苷能够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及心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心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对糖尿病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翠;张根葆;王继胜;陆晓华;李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五味子甲素在人肝星状细胞中的抗纤维化作用

    目的:研究五味子甲素对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的增殖、纤维化指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五味予甲素与肝星状细胞LX-2共孵育,MTT法检测五味子甲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纤维化指标Ⅰ型胶原α亚基1(collagen type Ⅰalpha 1,collagen Ⅰ-1)和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量,并检测五味子甲素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五味子甲素在不同浓度时可抑制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的增殖,可降低collagen Ⅰ和α-SMA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P<0.05),并能降低Bcl-2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以及Bcl-2/Bax的比值(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降低纤维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曹媛;夏延哲;陈杰;陈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YP3A5和MDR1基因多态性对沙格列汀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P450酶CYP3A5和P-糖蛋白MDR1基因多态性对沙格列汀降糖疗效的影响.方法: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4例健康对照抽取静脉血并提取DNA,用PCR-RFLP方法进行CYP3A5和MDR1基因分型.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8周后加用沙格列汀继续8周治疗,测定沙格列汀用药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运用SPSS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YP3A5与MDR1各基因型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二甲双胍和沙格列汀8周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不同基因型临床指标的差异发现:CYP3A5* 3/*3基因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餐后血清胰岛素、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在用药前后改变显著大于CYP3A5* 1/*1和*1/*3基因型患者(P均<0.05).MDR1C3435T多态性CC基因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餐后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糖化血红蛋白在用药前后改变显著大于MDR1C3435T的CT和TT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CYP3A5*1、*3基因型与MDR1 C3435T多态性能够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沙格列汀降糖疗效.其中,CYP3A5*3/*3基因型与MDR1C3435T CC基因型患者降糖疗效更好.

    作者:郑琛;孙红;黄旭慧;魏晓霞;屈强;屈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竹节参皂苷Ⅳa甲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竹节参皂苷Ⅳa甲酯(chikusetsu saponin iva methyl,CSIM)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以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实验对象,建立Ang-Ⅱ刺激的VSMCs增殖模型.MTT法检测CSIM对VSMCs的毒性;CCK-8法、BrdU法检测CSIM对VSMCs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CSIM对VSMCs迁移力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PTEN、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μmol/L的CSIM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P<0.05)与迁移(P<0.05),并伴随着PTEN蛋白的明显上调(P<0.05)及NF-κB蛋白表达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CSIM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蛋白,降低NF-κB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杨冬梅;聂娟;孙四玉;邱飞;刘杨;王炜;熊国祚;廖端芳;庹勤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建立疗效尺度的应用研究

    目的:本研究基于文献数据,建立对照组的疗效尺度,可为单臂试验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更年期潮热为例,通过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建立了对照组(安慰剂)的标准疗效尺度,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可在单臂试验中获得某个药物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的概率,并获得药物的药效学特征.结果:本研究方法所预测出的药物的有效性和药效学特征结果与真实情况一致,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方法可为药物临床试验的决策与试验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作者:李禄金;杨继刚;吴郡一;董丽丹;许羚;郑青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溴丙酮酸联合多西他赛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3-溴丙酮酸(3-Bromopyruvic acid,3-BrPA)联合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MTT实验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存活情况;流式细胞术PI单染法检测用药后细胞凋亡情况;ATP试剂盒检测3-BrPA对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3-BrPA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用药后HexokinaseⅡ、Bax、Bcl-2和Mcl-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BrPA、DTX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呈现浓度依赖性,低浓度3-BrPA明显增强DTX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3-BrPA作用于MDA-MB-231细胞5h后,随药物浓度递增细胞内ATP水平递减;3-BrPA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h后,HKⅡ表达减少,且使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生降低;40 μmol/L 3-BrPA联合2 μmol/L DTX处理24h后,MDA-MB-231细胞凋亡率为63.5%,较单独用药组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3-BrPA与DTX联合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Mcl-1的表达减弱,Bax的表达增强.结论:3-BrPA可增强DTX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cl-1和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有关.

    作者:刘玲玲;孙一鸣;赵素容;刘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轮状病毒感染及肠外扩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不仅局限于胃肠道,也可引起肠外感染.现有研究显示,儿童和动物感染RV后,病毒可以从肠内播散到血液,并可能广泛播散,从而引起非肠道疾病.RV可能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或者直接入侵的方式感染宿主细胞,突破肠道屏障,经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途径,在免疫机制的参与下,播散至肠外器官和组织而致病.本文将近年来RV感染及肠外扩散的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齐敏;董淮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急性肾损伤合并高危出血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对急性肾损伤合并高危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肾损伤合并高危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局部2.5%枸橼酸钠抗凝,对照组不给予抗凝.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抗凝效果及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3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55.17±7.92)s和(26.49±2.38)s,高于对照组的(49.37±7.98)s和(22.34±2.21)s(P <0.05),观察组滤器寿命为(38.4±4.3)h,与对照组的(34.3±5.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血清TNF-α、IL-1、IL-6、IL-10浓度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均P <0.05),观察组透析后血清TNF-α、IL-1、IL-6、IL-10浓度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急性肾损伤合并高危出血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对改善机体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余姚凤;张立群;干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牛磺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牛磺酸(taurine,Tau)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增强子结合蛋白(CHOP)、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及Caspase-1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三月龄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Tau干预组,每组24只.于造模成功后的第12 h、1d、2d、3d取心脏血液及心肌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IL-6、CRP的变化情况;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PERK、CHOP、p-JNK及Caspase-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IL-6、CRP的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au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IL-6、CRP的水平呈下降趋势,IL-6水平于时间点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ERK表达于2d达到峰值;Tau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PERK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HOP在造模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均增加,于2d达到峰值;Tau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CHOP在时间点1、2、3d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au干预组p-JNK的表达于12h达到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au干预组p-JNK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在时间点1、2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aspase-12的表达增加,于2d达到峰值.Tau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12的表达降低,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u预处理可通过抑制PERK、CHOP、p-JNK及Caspase-12蛋白表达,发挥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吴彤;单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AChE双位点抑制的新型多靶向配基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由于AD发病机制复杂,现有针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催化位点的治疗药物疗效尚不理想,多靶向配基策略(multi-target directed ligands,MTDLs)成为AD治疗药物的研发热点;随着对AChE在AD发病机制中作用认识的深入,同时作用于双活性位点的AChE抑制剂成为MTDLs研发的重要基础.近期报道的具有AChE双位点抑制活性的MTDLs药物在AD治疗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3年该类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施晴;薛锦慧;刘彦君;李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卒中重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EN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PN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免疫功能、营养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粪便钙卫蛋白(Fcp)显著下降,内毒素显著升高(P<0.05);EN组治疗后ALB、PA显著高于PN组治疗后,hs-CRP、Fcp、内毒素显著低于PN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 、CD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显著升高(P<0.05);EN组治疗后CD3、CD4、IgA、IgM、IgG显著高于PN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ICU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作者:杨小云;丁进;陈燕萍;沈敏瑾;王群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人参皂苷Rb1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是中药人参中活性较强的二醇类化合物.有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b1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目前已有报道主要是通过上调RUNX2蛋白的表达、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抑制基因p21和p27的mRNA的表达来促进成骨分化,以及通过抑制RANKL诱导的TNF-α的表达、NF-κB活性、破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c-Fo、NEATc1)活性、MAPKS通路来抑制骨吸收,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疗效.本文将对人参皂苷Rb1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更深入探讨其对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贝家欣;夏海珊;卢家淇;许碧莲;崔燎;吴铁;邹丽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丙泊酚对吗啡鞘内注射所致瘙痒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瞬时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1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鞘内注射吗啡所致瘙痒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瞬时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缓解大鼠鞘内注射吗啡所致瘙瘁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吗啡鞘内注射所致瘙痒模型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组(N组)、脂肪乳剂组(I组)、丙泊酚组(P组)、TRPV1拮抗剂SB366791+丙泊酚组(SB组)、拮抗剂溶剂DMSO溶液+丙泊酚组(DM组).N组、I组、P组、SB组和DM组在鞘内注射吗啡40μg/kg后10 min分别经颈内静脉注入生理盐水80 μL/kg、脂肪乳剂80 μL/kg、丙泊酚0.8mg/kg、丙泊酚0.8 mg/kg、丙泊酚0.8 mg/kg;其中SB组和DM组在鞘内注射吗啡前30 min分别腹腔内注入SB366791 2 mg/kg,DMSO溶液8 mL/kg.另随机抽取18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于鞘内和颈内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随机选择6只大鼠用摄像机记录在注射吗啡前30 min至后60 min的搔抓次数.6组中其余大鼠于鞘内给药后第60 min(时间点根据预实验结果选择)处死,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组、I组和SB组相比,P组和DM组大鼠搔抓行为明显减少(P<0.01);Westerrn blot及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鞘内给药后第60 min,P组、DM组大鼠前背根神经节的TRPV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组、N组、I组和SB组(P<0.01).结论:丙泊酚可以缓解大鼠鞘内注射吗啡后引起的瘙痒反应,这可能与增加背根神经节中TRPV1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钊;衡冰冰;杨丹峰;赵鸿雁;李军;连庆泉;上官王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绿茶多酚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GTPs)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为GTPs用于治疗PD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40只雄性C57BL小鼠(25~30 g),随机均分成正常组、模型组、GTPs低剂量组、GTPs高剂量组.模型组、GTPs低剂量组、GTPs高剂量组小鼠ip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 (30 mg/kg,qd)7 d造模后,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Rotor-rod实验、爬杆实验的检测.随后,GTPs低、高剂量组小鼠给予GTPs(ip,qd)14 d,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并在给药完成的次日重复上述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MPTP导致PD小鼠的Morris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爬杆实验的爬杆时间延长、Rotor-Rod实验的爬行持续时间缩短(n=10,均P<0.05);(2)与模型组相比,GTPs可以缩短PD小鼠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爬杆实验的爬杆时间,并延长Rotor-Rod实验的爬行持续时间(n=10或5,均P<0.05).结论:GTPs对PD模型小鼠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傅雨晨;周婷婷;汪俊;郑蒙蒙;王晴晴;汪萌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鞘内输注系统输注小剂量吗啡对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的顽固性晚期癌痛患者32例,术前均口服吗啡镇痛,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均予以鞘内输注吗啡治疗,在达到疼痛缓解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2维持给药至观察中止.观察32例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药物毒副反应、吗啡的日消耗量以及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存期.结果:研究发现:(1)术后患者长生存期为207 d,短为22 d,平均生存期为(109.6±49.6)d.术后1周吗啡的日均消耗量(3.60±3.25)mg明显低于治疗前口服吗啡日均消耗量(397.50±304.66) 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88,P<0.01);(2)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3±1.05 vs 1.72±0.77;t=22.729,P<0.001);(3)药物的毒副反应较前明显减少;(4)T细胞亚群CD4+、CD4+/CD8+、NK细胞等指标升高显著,T细胞亚群CD8+下降显著,与鞘内输注系统植入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结论:与口服阿片类相比,鞘内输注系统植入能更有效缓解晚期癌痛,减少吗啡的日消耗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俞良;邓芳;李庆华;丁卫华;李秀秀;孙建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辅酶Q10对去卵巢大鼠骨质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辅酶Q10(CoQ10)对去卵巢大鼠骨钙、骨镁及骨羟脯氨酸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月龄SPF级SD雌性未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模型组(OVX)、小麦胚芽油组(WGO)、辅酶Q10高剂量组(CoQ10H)、辅酶Q10低剂量组(CoQ10L)、戊酸雌二醇(EV)组,连续给药12周.实验第91天处死大鼠,取右侧胫骨进行骨钙、骨镁及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取右侧股骨及第4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的各项反映骨质和骨密度指标含量均显著减少;与OVX组比较,Q10L、戊酸雌二醇组均可提高大鼠的骨钙、骨镁及羟脯氨酸含量,增加骨密度.结论:辅酶Q10可防治去卵巢引起大鼠骨钙、骨镁、骨羟脯氨酸含量下降及骨密度减小.

    作者:陈丽思;黄志荣;吴海游;许碧莲;崔燎;吴铁;邹丽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