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禹正杨;罗洁
目的:科学、合理、有序、有效完成电子伤票系统装备研制.方法:确定系统研制总体目标,研究分折军事卫勤应用需求点,合理设计系统功能;筛选与检测应用技术,坚持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注重装备与信息标准化建设.结果:通过对系统各项试验试用表明,整套系统性能达到了全部战技术指标要求,部队试用效果理想.结论:装备研制必须紧扣部队的应用需求,把握住技术与非技术环节,注重关键技术突破和遵循标准化要求,才可能确保装备研制质量,为保障打赢服务.
作者:连平;张革军;栾颖;刘松君;吕丰训;陈伯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通过总结5.12抗震救灾过程中医用耗材的应急保障工作,结合国家针对应急保障工作的有关法规,分析目前医用耗材应急保障的特点,进而对医用耗材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李怡勇;郑小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通过医院医用干式激光相机维护保养工作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对该设备的维护保养进行了探讨.机器安全稳定的运行必须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附属设备,而科学的维护是减少机器故障和确保胶片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强化设备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一线工程师在机器维护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质量.
作者:潘永泉;曹新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射野挡块制作的误差因素及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结合科室制作射野挡块的实践及射野挡块验证的结果,对不同类型挡块的误差作出分析和评价.结果:由于制作过程及方法的差异性,射野挡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每一个制作环节的质量等级都会影响终的结果.结论: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制作方法的准确性、制作设备的机械精度和制作材料的质量等因素都会对制作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做好质量控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确保误差小.
作者:汪丽;黄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介绍一种全自动生物芯片加样检测系统.方法:采用计算机控制,根据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功能的模块化设计.结果:该系统可自动完成生物芯片的加样、反应、检测等一系列功能.结论:提高了生物芯片的检测效率,确保了生物芯片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作者:蔡锦达;程曦;刘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为减轻战时士兵的负荷、提高战斗力,设计此种多用途野战便携式单兵饭盒.方法:在设计上,选用合适的材质,将饭盒体积小化并进行功能整合.结果:饭盒材质轻,体积小,在有水和无水的条件下均可使用.结论:该设计符合野战时对单兵随身携带野炊工具的要求,可提高部队战斗力.
作者:陆国忠;刘银生;刘小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为紧急状态下血液保障提供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血液科学保障.方法:通过实时血液供求信息收集,及时掌握采供血机构的供血能力,合理评估血液需求,统筹血液调配.结果:为血液应急保障提供决策支持.结论:系统安全性高、可用性强、稳定性好,符合紧急状态下血液保障要求.
作者:宋斌;肖扬;陈建国;吴卫星;魏峰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作为主要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样品抗原抗体免疫检测,已成为一种医学诊断工具,酶标仪已成为临床实验室常备设备.系统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和检测原理,酶标仪(ELISA Reader)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日常维护及故障维修方法.
作者:刘超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简要介绍了传统的形变模型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方法.特别介绍了形变模型中两种重要的方法——Snake模型和水平集模型.图像分割是医学三维重建、医学可视化等的基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中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技术,也是经典难题.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对医学图像分割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改进原有方法,提出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琴;韩国强;涂泳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阐述了双源CT的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通过对双源CT特殊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讨论,并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验证,证明了双源CT时间分辨率高,心血管的成像不受心率的限制;X线吸收剂量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图像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更高,可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具有独特的双能量技术,可进行功能代谢等方面的检查和研究等.指出双源CT比常规CT具有更多优势的功能和应用.
作者:李峰;杨刚;朱宗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介绍了LINQ和VSTO技术在医院设备采购系统设计中的应用.LINQ提供一种一致的编程模型来处理任何类型的对象或数据源.VSTO为Office文档提供了丰富的Windows窗体控件和创建自定义任务窗格的能力.LINQ和VSTO使开发丰富的应用程序变得更有效率.
作者:刘海波;谷林军;王新辉;谢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CR与DR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并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CR与DR数字成像基本原理、影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结果:CR与DR成像转换方式各自不同,终以数字方式输出、成像记录和储存,但CR和DR具有不同的特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论:CR无需改变现有设备且费用较低、使用灵活,DR比CR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动态范围和DQE、SNR、MTF、更低X线照射量、更快速度,大大改善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
作者:甘泉;刘冬明;殷瑞根;刘文;赵天;万志水;王骏;王冬青;彭卫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血压计是医院用于测量人体血压、生命体征的常用计量器具.其测量值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诊断的质量.目前,医院诊断中常用的血压计有2种:(1)汞柱台式(水银)血压计.此种血压计在使用中比较稳定、准确度高、使用量多,约占医院临床用量的80%以上.但其体积大、质量重、携带不方便.(2)数字显示电子血压计.
作者:刘春华;易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全景矩阵成像(Total Image Matrix)技术磁共振全脊柱成像在诊断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移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75例可疑脊柱及脊髓病变者行全脊柱成像,并对病变局部行高分辨力成像.结果:75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椎管内全段脊髓、全部脊椎及周围韧带的连续全脊柱MR图像,75例中MRI全脊柱成像显示15例正常,41例脊柱病变,19例脊髓病变.结论:全景矩阵成像技术MR全脊柱成像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好,定位、定性准确性高,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力的脊柱成像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陈纲;马强华;叶建军;杨晓萍;罗樱;朱小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一种快速建立脊柱简化模型的方法,并对此进行矫正受力分析.方法:通过正位X线片和侧位X线片,提取脊柱的解剖学上的特征,并结合脊柱统计学的知识,重建脊柱三维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整个脊柱包括胸椎(T1~T12)、腰椎(L1~L5)及骶骨的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矫正分析,证明了横向矫正力对脊柱侧凸有一定的矫正作用.结论:该建模方法建模时间短,对患者辐射量少,适合于临床应用.
作者:刘小丹;王成焘;王冬梅;魏高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野外驻训时的使用管理.方法:对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在野外驻训时建立定人定位的管理模式、三级检查制度、装备使用维修保养和激励机制的管理方法.结果:它保证了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装备良好的性能,防止了装备的遗失和损坏,保证了野战医疗所人员与该系统装备达到人机结合.结论:它可以使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内装备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
作者:王军;袁志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对现代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器械管理的必要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采购管理目标;医疗器械资产与物流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与管理;医疗器械报废管理.通过加强医疗器械的全程管理,达到了科学决策、合理采购、有效管理、保证供给、防范不良事件、保障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目的.
作者:周军;唐志前;杨俊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为了客观实时地监控医嘱执行的全过程,预防和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方法:在防止医疗差错的需求牵引下,考虑病区环境,具体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无线网络技术,实现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结果:完成了对医嘱执行全程中每一步的实时检查和确认,包括对患者身份、药品、血袋等的唯一识别.结论:系统对保证患者安全、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王虹;吴飞;张瞩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工作原理及特性 2001年我院引进了1台美国Hill公司生产的CLINITRON Ⅱ型气动悬浮式烧伤治疗床.该治疗床工作时,悬浮箱下方的鼓风机从室内吸进空气,经过一个孔隙尺寸约为5 μm的过滤器,滤去空气中的灰尘.
作者:陈平;蔡显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不同类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方法.方法:将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分别在ADVIA-120、SF-3000和BC-3000<'PLUS 3类不同仪器上测定,并对37℃水浴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水浴前,WBC和RBC分布图均明显异常并有相应的报警;HGB轻度减低.RBC和HCT结果显著减低,MCV、MCH、MCHC和RDW结果均显著增高,WBC和PLT结果在3种仪器上表现不一.水浴后,血细胞分布图形和各参数的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测量的血细胞参数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怀疑为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必须置37℃水浴消除冷凝集后进行重新测定才能报告结果.
作者:乐家新;马骏龙;徐菡;兰雅婷;傅淑宏;王成彬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