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扑热息痛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顾兴丽;孙继红;季晖

关键词:扑热息痛肝毒性,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异常, 炎症介质
摘要:扑热息痛(AAP)肝损伤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但迄今为止,其肝损伤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新研究进展指出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谷胱甘肽的耗竭、线粒体蛋白的烷化和过氧化亚硝酸盐的形成是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描述了AAP过量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另外也综述了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在扑热息痛肝损伤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99)锝~m-双半胱氨酸乙脂脑显像对犬椎动脉狭窄早期局部脑供血变化的观察

    目的:运用~(99)锝~m-双半胱氨酸乙脂(~(99)Tc~m-ECD)脑显像(CBFPI)观察急性犬椎动脉狭窄早期局部脑供血变化.方法:24只家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中度狭窄组(B)、重度狭窄组(C)、闭塞组(D)4组,每组各6只.A组不作任何特殊处理,B、C、D组手术结扎右侧椎动脉,结扎程度分别为狭窄范围50%~69%、70%~99%及100%.结扎后0.5~1 h静脉注射显像剂,1 h后行SPECT断层显像.结果:CBFPI检测椎动脉狭窄早期脑供血改变灵敏度,目测分析法:B、C、D 3组灵敏度分别为33.3%、83.3%、100%,总体灵敏度为72.2%;半定量分析法:3组灵敏度分别为50%、100%、100%,总体灵敏度为83.3%.CBFPI半定量结果:各部位感兴趣区(ROI)放射性比值,与A组比较:D组明显降低,C组除小脑外均明显降低,B组无明显变化.B、C、D组两两比较,右颞叶均有差别,左颞叶B-C、B-D组比较有差别,枕叶仅B、D组比较有差别,而小脑则无差别.结论:狭窄程度不同受累范围不同:颞叶易受累,其次为枕叶,小脑则不易受累.

    作者:程光华;吴克芳;戴云海;罗芙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与复方新诺明合用对罗格列酮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与复方新诺明合用对罗格列酮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对二者在临床合用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周期交叉方法,测定10名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在连续口服复方新诺明4.5 d(每天2次,每次1 g)后,单次口服4 mg罗格列酮后各时间点时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出罗格列酮在体内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罗格列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基罗格列酮的浓度.结果:复方新诺明与罗格列酮合用时,对罗格列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基罗格列酮的血药峰浓度(C_(max))和达峰时间(t_(max))没有影响(P>0.05),但罗格列酮的AUC_(0-48)增加了40%(P=0.000)[从(6768±900)ng·mL~(-1)h改变为(9485±1638)ng·mL~(-1)·h)],半衰期t_(1/2)延长了44%(P=0.007)[由(4.4±0.8)h延长到(6.1±1.2)h],N-去甲基罗格列酮转化率的AUC_(0-48)降低为59.8%(P=0.001).结论:复方新诺明降低罗格列酮转化率,增加血浆罗格列酮浓度.

    作者:何君;段丽芳;张伟;李智;范岚;沈杰;周宏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静吸复合麻醉作比较.方法:3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对照组)和靶控输注组(TCI组),每组15例.TCI组采用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3μ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2~0.6 ng/mL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持续吸入1%~2%异氟醚维持麻醉.连续监测并于麻醉前(T_0)、诱导后(T_1)、气管插管后(T_2)、切头皮(T_3)、锯颅骨(T_4)、切除肿瘤(T_5)、缝头皮(T_6)及气管拔管后(T_7)记录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的清醒程度(OAAS评分)及伤口疼痛程度(VRS评分).结果:术中两组患者的BIS值均明显降低,维持在40~60范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AP、HR出现明显波动,TCI组各时点较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CI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升高,拔管后30 min VRS评分降低,拔管后烦躁及恶心呕吐数减少(均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及拔管快速、术后平稳、无空气污染等优点.

    作者:金立达;蒋柳明;赵喜越;林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当归芍药散治疗痛经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

    目的:对当归芍药散组方药味间配伍及剂量配比的变化对其治疗痛经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采用正交t值法进行药味配伍分析,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药味间剂量配比关系,以痛经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及次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观察当归芍药散及其不同药味组合治疗痛经的作用.结果:正交t值法实验结果表明,芍药能够显著延长扭体潜伏期及减少扭体次数(P<0.01,P<0.05);当归及川芎能够显著延长扭体潜伏期(P<0.05).茯苓、泽泻、白术对扭体潜伏期及次数影响均不显著.均匀设计结果表明,回归方程能够很好拟合各指标,各变量均有轻度曲面效应,通过曲面分析预测佳配比为当归8.28∶芍药13.3∶川芎4.6,并对此进行了验证.结论:芍药对痛经小鼠扭体影响为明显,当归、川芎次之,而茯苓、泽泻、白术起辅助作用.本研究为原方重用芍药提供了依据,并推测通过改变药味间配比可能产生更佳疗效.正交t值法及均匀设计等方法简便有效,能够适应中药方剂量效关系研究的需要.

    作者:华永庆;谢海棠;段金廒;宿树兰;秦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牙痛灵喷雾剂对小鼠实验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目的:观察牙痛灵喷雾剂的镇痛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小鼠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牙痛灵喷雾剂的镇痛作用.(1)扭体法: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牙痛灵喷雾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牙痛灵喷雾剂0.36、1.08、3.24 g/kg.阳性对照组灌胃阿司匹林0.4 g/kg.每日用药1次,10 d后观察各组动物腹腔注射醋酸后5~20 min内的扭体反应次数.(2)热板法:将小鼠放在(55±1)℃的热板上,以小鼠舔后足为疼痛反应指标,观察小鼠的热痛阈值.选用痛觉阈值在5~30 s的雌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组与给药方法与(1)同.给药10 d后记录各组小鼠热板法痛阂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扭体法实验结果显示,牙痛灵喷雾剂0.36、1.08、3.24 g/kg灌胃10 d使腹腔注射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对扭体反应次数的抑制率分别为25.6%、30.6%和43.5%(P<0.05,P<0.01).(2)热板法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前各组小鼠热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0 d后牙痛灵喷雾剂各剂量组小鼠热痛阈值均较给药前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牙痛灵喷雾剂组给药后热痛阈值显著延长(P<0.05,P<0.01).结论:牙痛灵喷雾剂对小鼠实验性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作者:高卫松;竹剑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氯胺酮对术中应用芬太尼导致的术后吗啡需求增加的抑制作用

    目的:旨在观察氯胺酮对术中应用芬太尼导致的术后吗啡需求增加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方法将60例拟在腰麻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C)、芬太尼组(单次给予芬太尼1μg/kg,共3次,间隔15 min,F)、氯胺酮组(切皮至手术结束前20 min连续输注氯胺酮15μg·kg~(-1)·min-1,K)、氯胺酮及芬太尼组(切皮至手术结束前连续输注氯胺酮15μg·kg~(-1)·min-1;术中单次给予芬太尼1μg/kg,共3次,间隔15 min,FK).于术后1、3、6、12、24及48 h记录累计吗啡需要量、痛觉评分及药物副作用(恶心、呕吐、幻觉、头晕、头痛及皮肤瘙痒).结果:共6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4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感觉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术后3、6、12 h的累计吗啡需要量显著高于C组(P<0.05).C组、K组及FK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累计吗啡需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的术后痛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及FK组患者的术中及/或术后幻觉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使用芬太尼可导致患者术后吗啡消耗量增加,而预先使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可预防芬太尼的以上作用.

    作者:虞雪融;黄宇光;王海兰;居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扑热息痛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扑热息痛(AAP)肝损伤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但迄今为止,其肝损伤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新研究进展指出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谷胱甘肽的耗竭、线粒体蛋白的烷化和过氧化亚硝酸盐的形成是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描述了AAP过量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另外也综述了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在扑热息痛肝损伤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顾兴丽;孙继红;季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疗效

    目的:评价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尿β_2微球蛋白增高的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缬沙坦-氢氯噻嗪组32例,服用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缬沙坦组32例,服用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静态血压和动态血压、血尿素氮、血肌酐、尿α_1微球蛋白、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单用缬沙坦或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后,患者SBP、DBP均显著下降,缬沙坦-氢氯噻嗪组降压幅度比缬沙坦组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尿α_1微球蛋白较治疗前也均有下降(P<0.05).结论:缬沙坦-氢氯噻嗪合用与缬沙坦单用均能有效降低血压、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合用效果优于单用.

    作者:曹东平;彭应心;姚文静;容春莉;于薇;乔淑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循证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自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临床以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和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能进一步改善PCI的早期疗效,并减少再狭窄的风险.第一代DES在停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出现的潜在的支架晚期血栓形成,是第一代DES大的安全性问题.新一代DES依维莫司药物涂层支架(Xience Ⅴ)具有优越的抗再狭窄疗效以及长期安全性.本文就依维莫司药物涂层支架(Xience Ⅴ)的临床循证研究作一介绍.

    作者:高文俊;刘文洁;柯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益母草碱对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益母草碱(leonurine)对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的作用.方法:采用早孕大鼠灌服米非司酮(8.3 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造成不完全流产大鼠模型,观察益母草碱对该模型的出血量、出血时间及子宫形态的影响.用光镜观察子宫内蜕膜、绒毛的残留情况,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用BL-420E生物技能实验系统和JH-2型肌张力传感器记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活动.结果:益母草碱能减少子宫出血量(P<0.05),缩短出血时间(P<0.01),明显减少宫内滞留物,增强子宫收缩活动;益母草碱组血清E_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益母草碱能明显抑制药物流产后大鼠子宫出血,其作用可能与血清E_2水平的显著提高及子宫收缩活动的增强有关.

    作者:李霞;陈飞虎;袁凤来;陆伟国;吴繁荣;张燕娜;李晓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靶向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苯并噻二嗪类新衍生物的药理学特征

    目的:设计合成苯并噻二嗪类新衍生物,研究其激活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药理学活性并与二氮嗪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氧电极法评价新衍生物对心肌线粒体态3呼吸(R3)、态4呼吸(R4)以及呼吸控制率(RCR)等呼吸功能参数的影响.戊巴比妥钠麻醉Wistar大鼠,颈总动脉插管,连接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二氮嗪及新衍生物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100 μmol/L衍生物16和17可同时降低心肌线粒体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中的R3和R4,但不影响RcR,作用与二氮嗪类似;衍生物15在降低心肌线粒体R3和R4的同时可显著提高线粒体RCR.静脉注射10 mg/kg二氮嗪具有迅速的降压作用,与对照组对比,在3 min时血压下降约为28%,而20种衍生物均无降压作用.结论:衍生物15可激活心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提高线粒体RCR,且无降压作用,其心血管选择性优于二氮嗪.

    作者:曾源;邱财荣;杨永林;潘志远;金俊华;汪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次口服盐酸埃他卡林片耐受性研究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体内评估单次口服盐酸埃他卡林片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志愿者52名,随机分配至2.5、5、10、15、20、25 mg剂量组,其中2.5、25 mg组各有6名受试者,其余各组均有10名受试者,男女各半,每组中均有2人(男、女各1人)接受安慰剂.严密观察给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并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入选受试者给药后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未见有异常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未见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临床不良反应.结论:52名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盐酸埃他卡林片大剂量达25 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作者:方翼;王睿;柴栋;崔文玉;汪海;管华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中EAN-78的表达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中内皮源性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AN-78)的表达水平及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为观察对象,分为甲强龙干预前、后组,小儿外科斜疝患儿(无哮喘病史)为对照组,留取外周血标本检测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AN-78的含量.结果:观察组血ENA-7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干预前组血ENA-78水平又明显高于干预后组(P<0.01);观察组外周血PMN均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干预前、后两组外周血PMN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强龙干预前组血ENA-78的表达与PMN数目呈显著正相关(n=32,r=0.865,P<0.01).结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血中ENA-78的表达及PMN数量是升高的,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哮喘发病的炎症过程;甲强龙部分通过抑制ENA-78的表达来减轻气道炎症.

    作者:金小红;陈存国;李凤仙;李绍波;陈丽丽;陈保国;童夏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川崎病急性期血清对血管内皮MMP-2、MMP-9和TNF-α分泌的影响及IVIG的干预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血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ases-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ases-9,MMPO)和TNF-α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HUVEC培养分为正常血清组(C组)、发热血清组(F组)、川崎病冠脉无损害血清组(NAC组)、川崎病冠脉无损害血清+IVIG组(NACI组)、川崎病冠脉损害血清组(AC组)、川崎病冠脉损害血清+IVIG组(ACI组).每组分别培养12 h后吸取上清液,应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MMP-2、MMP-9和TNF-α水平.结果:经川崎病患儿血清作用后的HUVEC培养上清液中MMP-2、MMP-9和TNF-α水平升高明显,与C组、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AC组更高,与NA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上清液中MMP-2、MMP-9和TNF-α水平虽然低于川崎病组,但仍高于C组(P<0.01).经丙种球蛋白干预后,AC组、NAC组MMP-2、MMP-9和TNF-α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UVEC培养上清液中MMP-2、MMP-9与TNF-α含量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839,0.765,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能诱导HUVEC分泌MMP-2、MMP-9和TNF-α增加,MMP-2、MMP-9和TNF-α可能参与川崎病患儿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IVIG防治冠脉损害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分泌MMP-2、MMP-9和TNF-α有关.

    作者:张园海;何跃娥;项如莲;吴蓉洲;徐强;荣星;陈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对高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影响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对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大鼠系膜细胞分别培养在正常糖浓度(5.5 mmol/L)、高糖浓度(25 mmol/L)、25 mmol/L葡萄糖+非诺贝特(FB)100μmol/L及25 mmol/L葡萄糖+罗格列酮(RC)20μmol/L.Eu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Phospho-ELISA法检测胞浆及胞核内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以及RT-PCR法检测p38MAPK的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MC合成基质蛋白Col-Ⅳ、FN增多;胞浆及胞核内p-p38MAPK的表达增加.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干预能使高糖培养系膜细胞合成Col-Ⅳ、FN显著减少,胞核内p-p38MAPK表达显著下调,但对胞浆内p-p38MAPK的表达则无显著影响.各组总p38MAPK蛋白水平及p38MAPK的mRNA表达则没有明显改变.结论:非诺贝特及罗格列酮能够显著下调高糖培养的MC核内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进而减少胞外基质合成.

    作者:倪连松;金洁娜;郑景晨;沈飞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祛瘀宁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其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祛瘀宁心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UA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加祛瘀宁心丸组(治疗组,30例)和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心绞痛、临床证候及心电图改变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临床证候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89.29%、89.29%、75.0% vs 66.67%、66.67%、55.56%,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浓度低于对照组(3.8±0.9 vs 5.8±1.8,P<0.05).结论:祛瘀宁心丸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浊瘀互结证)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心绞痛及心电图表现.

    作者:史海霞;黄继汉;李庆海;卞卡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控制2型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s.c.)、腹腔(i.p.)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腹血糖高于20.0 mmol/L的雄性Kk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s.c.组(n=6)和i.p.组(n=6),分别s.c.和i.p.不同剂量的胰岛素,一次给药后尾静脉测血糖,连续监测2 h.结果:非禁食状态下,s.c.和i.p.组注射胰岛素前血糖分别为(32.0±1.5)、(31.0±1.5)mmol/L,注射胰岛素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剂量不足时,血糖30 min时达低点,随后逐渐上升;胰岛素适量时,血糖30 min时达正常水平,维持一定时间后逐渐上升;胰岛素剂量过高时,血糖30 min时低于正常水平,并且持续缓慢降低.以30 min时的血糖值为药效指标,做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胰岛素剂量在1.1~1.7 U/kg范围时,i.p.组血糖可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水平(5.1±0.2)mmol/L,曲线形成显著的平台;s.c.组的血糖则在2.1~9.2 mmol/L之间,与剂量-效应曲线呈线性关系.对于本组实验,腹腔胰岛素给药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皮下给药适剂量的±21%.结论:胰岛素腹腔给药较皮下给药控制血糖更为平稳,血糖波动小,不易造成低血糖.

    作者:邓珊珊;张超;唐丽娜;相莉;孙洪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复方中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探讨复方中药对PCOS模型大鼠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Poresky法进行造模,并分别以中、西药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后大鼠体重、血糖的变化以及对血清INS、IGF-1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能降低大鼠体重,降低血清INS、IGF-1水平,但降低血糖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复方中药能改善PCOS模型大鼠糖代谢异常情况.

    作者:邓阿黎;向楠;周忠明;姜惠中;张亚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进展期胃癌术前顺铂腹腔内、静脉化疗药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进展期胃癌术前顺铂静脉与腹腔内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50例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腹腔给药组26例,静脉给药组24例.顺铂60 mg/m~2分别于术前腹腔及静脉给药,给药后180 min,取腹腔液、胃左静脉血、外周血标本;270 min取手术中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另取8例分两组分别作顺铂腹腔内给药与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各组织的铂含量作为顺铂的浓度指标,铂浓度采用石墨炉原子分光光谱分析法测定.结果:顺铂腹腔给药时,在腹腔内可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而血浆内的药物浓度与静脉给药时相近;腹腔给药时AUC为静脉给药时的近5倍;顺铂术前给药后,腹腔给药组腹腔液、胃左静脉的总铂浓度明显高于静脉给药组(P<0.01),分别高于静脉给药组的23.4倍、2.53倍;肿瘤组织内的浓度也比静脉给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腹腔内给药具有明显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李豪侠;陈晓亮;马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的致凋亡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的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个浓度(2.5、5、10 μ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人脐静脉VSMC 24 h和48 h;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laway,UPP)相关基因泛素、泛素活化酶(E1)、泛素缀合酶(E_2)、泛素连接酶(E_3)、26S蛋白酶体和caspase 3基因转录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内UPP相关的基因mRNA表达降低,而caspase-3 mRNA表达增高;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诱导人脐静脉VSMC凋亡,其作用呈量-效关系;MG132诱导VSMC凋亡与下调UPP相关基因和上调caspase 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芳;屈顺林;孙文清;何慧;杨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