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建瑞;李彪;黎庆梅;郭壮波;吴沃栋
目的:探讨借助EpiData软件实现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逻辑核查以保证数据正确性的有效手段.方法:应用EpiData提供的CHECK命令和WRITENOTE命令,产生变量核查法和记录核查法两种逻辑核查方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变量核查法是以数据库中的变量为单位进行逻辑核查,记录核查法是以数据库中的记录为单位进行逻辑核查.结果:两种逻辑核查方法均能核查出逻辑错误的数据,有效地实现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核查.结论:EpiData用于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逻辑核查,方法简便、有效、可靠.
作者:郭郡浩;刘玉秀;蔡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小儿阑尾术后的镇痛作用,并与吗啡进行对比.方法:40例4~13岁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儿,随机双盲分成罗哌卡因组:0.75%罗哌卡因(2.5mg/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生理盐水(0.4mL/kg,i.v.),对照组:生理盐水(0.4mL/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吗啡(50μg/kg,i.v.).采用家长视觉模拟评分法(PVAS)和客观疼痛评分法(OPS),评估术后24h内不同时间段镇痛效果并记录疼痛分数、吗啡消耗量、应用吗啡人数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吗啡对照组相比,罗哌卡因组PVAS评分和OPS评分除第24h时间段外,其余各时间段镇痛效果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0.5h时,罗哌卡因组吗啡消耗量[(2.4±10.9)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15.8±23.9)μg/kg],吗啡应用人数(1/21例)也少于对照组(6/19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罗哌卡因组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19%(4/21例)低于吗啡对照组42%(8/19例).结论:罗哌卡因术后局部浸润镇痛效果类似于吗啡,能推迟术后首次要求吗啡镇痛的时间,减少吗啡的消耗量,且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作者:熊波;史琪清;王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频率的相关性.方法:21例临床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男8例,女1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0,胸痛发作频率≥4次/周),B组(n=11,胸痛发作频率<4次/周).测定患者血清、尿、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通过镁离子负荷试验测定24h镁离子潴留率.结果:A组24h镁离子潴留率明显高于B组(58%±9% vs 31%±4%,P<0.01);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A组明显低于B组[(3.1±1.1 vs 5.0±0.8)fg/cell,P<0.05];胸痛发作频率与24h镁离子潴留率呈正相关(r=0.69,P<0.01),与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呈负相关(r=-0.70,P<0.01).结论: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高低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频率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邢杨波;郭航远;王平;许富康;游斌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葎草水提物的止痒作用.方法:通过采用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皮肤瘙痒反应、氯喹诱发小鼠全身瘙痒反应、组胺致豚鼠局部瘙痒反应及2,4-二硝基氟苯(DNFB)致小鼠右耳廓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瘙痒动物模型,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测定氯喹致小鼠瘙痒后血清中IL-4的含量,观察葎草水提物的止痒作用.结果:葎草水提物100、30 mg/kg显著抑制4-AP和氯喹诱发小鼠瘙痒反应的持续时间,其中100mg/kg可显著减少搔痒次数,并显著降低氯喹诱发小鼠瘙痒反应后血清中IL-4的含量;葎草水提物25、7.5mg/kg显著提高豚鼠致痒阈;100、30mg/kg显著抑制DNFB致小鼠右耳廓肿胀.结论:葎草水提物具有止痒作用,可能与抑制组胺和IL-4的释放有关.
作者:王雪兰;巫冠中;章娟;郭永起;苏欣;杨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剂量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咀嚼片与参比分散片在健康人体中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等效性特征.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600mg,用双周期交叉设计自身对照试验方法,以液相色谱法测定服药后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结果:按该方法测得的克林霉素血药浓度的低定量限为0.125μg/mL(r=0.999).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4.5±1.4)、(4.6±1.4)μg/mL; tmax分别为(0.83±0.33)、(0.90±0.29)h; t1/2分别为(2.3±0.7)、(2.3±0.7)h; AUC0→t.分别为(16±6)、(17±6)μg·mL-1·h; AUC0→∞分别为(17±6)、(18±6)μg·mL-1·h,各参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效性分析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6.3%,统计学结果显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石小鹏;王志睿;杨志福;吴寅;陈苏宁;金鑫;文爱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紫杉醇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入选72例冠脉造影患者,48例患者行冠脉内单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紫杉醇药物支架组(PES组)和金属裸支架组(BMS组)各24例,24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术后1d、术后6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与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冠脉支架置入患者,通过冠脉内灌注乙酰胆碱(Ach)、硝酸甘油,利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术后6个月经皮冠脉内支架置入(PCI)病人中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 vs 11.4%±4.2%,P<0.01),NMD两组无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FMD明显低于术后1d(4.6%±2.3% vs 8.7±2.9%,P<0.05).BMS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d FMD无差别(7.8%±3.4% vs 8.5%±4.6%,P>0.05).术后6个月PES组FMD功能低于BMS组(4.6%±2.3% vs 7.8±3.4%,P<0.01),NMD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术后即刻(-32%±3% vs -8%4±2%,P<0.01),BM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别(-6%±3% vs -4%±2%,P>0.05).术后6个月PES组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BMS组(-32%±3% vs -6%±3%,P<0.01),两组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无差别(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脉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
作者:葛震;陈绍良;刘志忠;张俊杰;陈亮;张娟;李玉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 bid+氯吡格雷75mg qd; 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作者:韦建瑞;李彪;黎庆梅;郭壮波;吴沃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盗汗的效果.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组37例,玉屏风颗粒对照组36例,两病例先辨证分型,然后进行治疗,以2周为治疗点,观察治疗前后汗液、伴随症状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肝肾功能的变化,记录服药不良反应,以汗症变化为判断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主要症状疗效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三类证型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除心血不足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型治疗后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亦无异常改变.结论:补气养阴敛汗汤治疗盗疗效稳定、安全,治疗效果优于玉屏风颗粒.
作者:叶世龙;刘爱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咖啡酸对阿糖胞苷(Ara-C)诱发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MPV)变化的影响.方法:参照徐国良等方法诱发Ara-C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MPV变化模型,分为咖啡酸600、300、150mg·kg-1·d-1剂量组、复方阿胶浆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给Ara-C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用药12d,分别于给药6、8、10、12d自小鼠尾部取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MPV,观察咖啡酸对小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咖啡酸300mg·kg-1·d-1组给药6d WBC为4.8±1.2,600、300mg·kg-1·d-1剂量组给药10d WBC为(909±179)、(1056±135)×109/L;咖啡酸各剂量组给药12d MPV分别为(6.00±0.23)、(5.90±0.20)和(6.03±0.21)f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酸可用于治疗临床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保护血小板的损伤.
作者:张强;胡志力;王福文;牟艳铃;于人江;解砚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但炎症本身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相当复杂.心肌血/再灌注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本文对几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炎症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及环氧合等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董六一;陈志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n=10,等渗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模型组(n=12,酒精8.8g·kg-1·d-1灌胃)、治疗组(n=12,酒精8.8g·kg-1·d-1灌胃,造模同时腹腔注射0.156、0.312、0.625g/kg乙酰半胱氨酸)、阳性对照组(n=12,酒精8.8g·kg-1·d-1灌胃,造模同时腹腔注射硫普罗宁16.5mg·kg-1·d-1).10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DA水平较正常组升高,肝组织GSH-PX、SOD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ALT、AST、MDA有明显的降低,肝组织GSH-PX、SOD水平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浆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变性,肝小叶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轻于模型组.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福根;俞佳;席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新药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其在人体内药效与安全性的缺乏.如果在临床试验前,能够借助体内外相关性对其人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进行预测,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筛选的效率.本文将就基于PBPK模型的预测软件--SimcypR预测药物清除率的意义、计算原理、应用情况作一综述,并对其使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汪音;杨劲;傅继华;刘晓东;王广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宏程序的使用可以使程序编得更有效和便于维护,在不同的SAS数据步或过程步之间高效传递数据,重复执行SAS程序码,有利于提高数据盲态审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随机化实施检查的宏程序、各分中心试验起止时间检查的宏程序、数据缺失报告的宏程序、实验室定量指标正异常判断的宏程序,以利于读者了解如何在临床研究中应用SAS宏程序来进行高效的盲态数据核查工作.
作者:薛钧;邹建东;熊宁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尽管从事定量药理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一再强调将定量分析的原则应用于促进新药研发的决策,定量药理学的发展还是超过了上述领域.普通研究和决策领域总是期望着常规和传统的研究范例发生进步,当与定量药理学相关的领域自身在发展并与其交互作用时,自然便产生对临床药理学的协同作用.创新性和可塑性训练计划和策略均是将来临床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掌握定量药理学领域的知识成为对药理科学家的要求,具有定量药理学背景的人员可望获得更高的薪水.目前定量药理学相关培训计划,教学资料,及学术权威均比较贫乏,学生们可以从企业化、调控性的背景的教师等多种机构的教职员那获得指导,此外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可视化教学进修课程,与他们的导师保持联系.对课程和学位的管理可以采取灵活的态度,这样可在短期内培养更多的定量药理学工作者.
作者:Jeffrey S Barrett;Michael J Fossler;K. David Cadieu;BS; Marc R Gastonguay;沈杰;谢海棠;孙瑞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羟基脲(Hydroxyurea, HU)对雄性大鼠Sertoli-germ细胞共培养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在Sertoli-germ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HU(0、10-3、10-2、10-1mo1/L)后,孵育96h;以及加入10-2mol/L HU后分别孵育24、48、72、96h.结果:在各给药组,96h时HU导致germ细胞从Sertoli细胞层的脱落增加,呈现量效关系.在10-3mol/L以上浓度组,细胞活性逐渐下降,细胞脱落增加.同样,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germ细胞脱落卒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逐渐增加,细胞活性逐渐下降.结论:HU对雄性大鼠睾丸Sertoli-germ细胞共培养模型的germ细胞具有明显毒性作用.
作者:周莉;吴纯启;杨保华;荆淑芳;廖明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两天皮下给予ISO,诱导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红景天苷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红景天苷(6.0、12.0、24.0mg/kg)能有效对抗心电图T波和J点的升高,显著降低血清中LDH、CK和MDA的含量,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1,P<0.05 vs 模型),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 vs 模型).结论:红景天苷对ISO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颜天华;杜保生;杨伟;王秋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报道认为早产低出生体重是发病的根本基础,对于某些小孕龄、发育差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来说,不合理氧疗是ROP的重要诱发因素.不合理氧疗包括吸氧浓度高、时间长以及吸氧时的氧分压大幅波动.本文重点介绍ROP与氧疗的关系,以探讨其确切发病原因和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赵海廷;茅双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fibroblasts, CFb)增殖及α1(Ⅰ)型前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建立Ang Ⅱ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纤维化细胞模型.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α1(Ⅰ)型前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雷公甲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α1(Ⅰ)型前胶原合成.结论:雷公藤甲素可通过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α1(Ⅰ)型前胶原合成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
作者:徐朝军;宋岚;尹晓清;郭正宇;杨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M)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hypoxic-ischenmia reperfusion brain damage, HIRBD)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再灌注(HIR)组、AM干预组(缺氧缺血后即刻0、6、12h分别给于AM腹腔注射,1.0mg/kg),每组8只,于术后48h处死.取耳间线前2mm水平做冠状位脑组织切片,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检测脑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GSH)、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结果:HIR、AM 12h干预组新生大鼠脑病理改变明显,AM 0、6h干预组的脑病理改变明显减轻.AM 0、6h干预组脑组织中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GSH的水平较HIR组显著增高,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PO的水平较HIR组显著降低.结论:缺氧缺血再灌注后0~6h予外源性AM干预对新生大鼠HIRBD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GSH的活性、NO的释放及抑制中性粒细胞对脑组织的浸润有关.
作者:张士发;周名雄;窦常胜;郭本标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