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涛;戴德哉;汤晓赟;戴茵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血管生成能够为肿瘤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阻止肿瘤血管网的形成能够使肿瘤变小,能够阻止肿瘤的转移.由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具有毒性低、不易产生获得性耐药的特点.因此,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生长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策略之一.
作者:黄维;关勇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和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MSCs,纯化传代至第三、四代,加入不同浓度5-氮杂胞苷(5-Aza)进行不同时间的孵育,用MTT测定细胞的生长活性,确定佳的浓度和孵育时间.4周后行电镜,免疫组化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诱导后细胞呈心肌样细胞改变,电镜下可见肌丝形成,免疫组化显示部分细胞胞浆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肌钙蛋白-T (troponin-T)阳性.RT-PCR检测显示心肌特异转录因子GATA-4、Nkx2.5有表达.结论:hMSCs是骨髓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5-Aza的诱导下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可成为心肌损伤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作者:李宁;侯相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坎地沙坦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2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单剂量含坎地沙坦酯16、32 mg 和多剂量)后血浆中坎地沙坦浓度.结果:口服受试制剂(单剂量含坎地沙坦酯16、32 mg 和多剂量 16 mg,qd×6 d)后,估算的坎地沙坦的药动学参数t1/2β分别为(6.6±0.5)、(6.8±0.4)、(6.6±0.5) h,tmax分别为(4.1±0.6)、(4.5±0.5)、(4.4±0.4) h,Cmax分别为(152±23)、(226±39)、(166±25) μg/L,AUC0-36分别为(1145±478)、(2416±398)、(1282±423) μg·h·L-1,MRT0-36 分别为(10.3±0.5)、(10.8±0.7)、(10.7±0.3) h.结论:本方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坎地沙坦在大部分人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与国外文献报道数据相近,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朱余兵;邹建军;钱薇;胡云芳;樊宏伟;肖大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阿胶有效组分A、B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小鼠 3.5 Gy 137 Se全身辐射造模,每日给药A(1.0 g/kg 和 2.0 g/kg) 和B(0.8 g/kg 和 1.6 g/kg),d 25 处死动物.检测小鼠骨髓和脾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红系暴增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脾表面结节数量,荧光酶标仪检测骨髓细胞活性氧(ROS)含量,Elisa测定小鼠外周血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6、红细胞生成素(EPO)、IFN-γ、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血清及肝组织匀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含量.结果:A、B组分能促进射线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升高,保护骨髓和脾造血干/祖细胞集落BFU-E、CFU-E、CFU-GM,增加脾表面集落形成单位(CFU-S)数量和血清中GM-CSF、IL-6含量,降低骨髓细胞内ROS含量,提高血清内SOD、GSH-Px和肝脏内SOD含量.结论:从体外模拟人胃、肠的消化系统能够分离阿胶有效补血活性成分,这种成分保护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机制可能与保护贫血小鼠造血微环境、刺激机体表达相关造血细胞因子和增强机体抗自由基能力有关.
作者:吴宏忠;杨帆;崔书亚;秦玉峰;张元兴;刘建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用于测定吴茱萸碱血药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并研究吴茱萸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6只大鼠灌胃给药吴茱萸碱 100 mg/kg,眼底取血,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并用DAS药代动力学程序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吴茱萸碱浓度在 0.2~50 n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提取回收率 96.12%~99.46%,日内、日间RSD分别为 4.61%~13.51%和 5.65%~11.49%.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max=(5.3±1.5) ng/mL; tmax=(22±8) min; t1/2=(451±176) min.结论:建立的LC-MS/MS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吴茱萸碱的体内定量分析.
作者:徐继华;刘文英;郑枫;孙棣;杨倩;饶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癌转移是引起癌症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癌转移的过程涉及转移相关基因、细胞外基质、癌细胞运动和血管新生.活性氧化物能促进癌转移的发生.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化物而抑制癌转移的发生.对天然抗氧化剂的抗癌转移活性筛选和结构改造,是开发高效、无毒副作用抗癌转移药物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在对多酚类、黄酮类、萜类、维生素类等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开发中,有望寻得可用于临床病人的抗癌转移药物.
作者:杨靖亚;吴宏忠;胡怿;丰俊;刘建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青黛、雄黄等制备成中药复方胶囊,进行临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志愿者服药治疗研究,观察复方青黄胶囊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象及对预后和生存的影响.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接受复方青黄胶囊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患者均未出现急性病变,1例已存活16年.结论:复方青黄胶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少,为中药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临床参考.
作者:唐强;沈杰;刘昭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缺氧损伤所致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稳态和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依文献方法进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和继代培养,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培养至融合状态的细胞随机分组:C组(正常对照组)、HR组(缺氧 30 min 后复氧 6 h 组)和PR组(异丙酚25、50、100 μmol/L 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测定PKC蛋白的表达,Meta Flour单细胞内钙测定系统测定细胞内钙浓度变化.结果:PR组细胞凋亡降低,与HR组(14.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 50 μmol/L 组(9.4±0.6)%、PR 100 μmol/L 组(9.5±0.6)%与PR 25 μmol/L 组(12.3±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与HR组(117.3±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 50 μmol/L 组(48.2±4.4)%、PR 100 μmol/L 组(47.0±6.3)%与PR 25 μmol/L 组(80.3±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组PKC蛋白表达升高,与HR组(6.3±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 50 μmol/L 组(27.0±2.4)%、PR 100 μmol/L 组(27.5±2.6)%与PR 25 μmol/L 组(19.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氧复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与抑制PKC表达、升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异丙酚抑制缺氧复氧所致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活化细胞内PKC,降低钙超载,维持细胞内钙稳态有关.
作者:祖剑宇;刁玉刚;刘洁;陈卫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紫菀、款冬水煎液单用及配伍后的毒性及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的影响,探讨二者配伍关系.方法: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小鼠口服给药后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或大给药量(MTD);肝损伤实验在紫菀及款冬单味药 30 g/kg、配伍 60 g/kg 下连续给药 15 d 后测定肝重系数,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和肝组织匀浆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小鼠氨水及SO2引咳、气管酚红排泌、家鸽气管纤毛运动及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实验观察药物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结果:紫菀的LD50为 54.1 g/kg,能够显著升高血清及肝匀浆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含量和肝重系数,导致肝组织形态明显改变.款冬的大耐受量为 136 g/kg.配伍后紫菀引起的肝损伤显著减轻.单味药和配伍均有减少小鼠氨水和SO2引咳次数,促进气管酚红排泌,延长气管纤毛墨汁移动距离,缓解组胺及乙酰胆碱所致气管痉挛的作用,配伍后作用更强.结论:紫菀水煎液口服有较强的急性毒性和致肝损伤作用.紫菀与款冬配伍后毒性降低,符合相畏、相杀配伍关系.紫菀及款冬配伍后能够显著提高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亦符合相须、相使配伍关系.
作者:张建伟;窦昌贵;张勉;马世平;黄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电子数据获取(EDC)是临床研究中电子化的数据获取方式.基于网络的电子数据获取方式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数据获取的主要方式.采用EDC的源数据分为书面源数据和电子源数据,书面源数据的源数据核查(SDV)要求核实书面原始记录与电子病历报告形式(e-CRF),电子源数据一般认为可以免除SDV,但需要以录入时的逻辑检查与稽查轨迹查证的方式核实.EDC的使用可提高临床研究的效率与数据质量,降低成本,帮助解决基于书面病历报告形式的临床研究的一些问题.
作者:卜擎燕;熊宁宁;邹建东;蒋萌;刘芳;汪秀琴;高维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中内皮素(E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与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通过冠脉结扎6周造成慢性心衰模型.分为慢性心衰组、地塞米松组,另设假手术组作为阴性对照.地塞米松组动物在饮水中按 1 μg/mL 的浓度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连续治疗6周后,取心脏进行Masson三色法染色,以检测心肌纤维化;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ETA受体、NF-κB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慢性心衰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显著,地塞米松能有效改善心衰大鼠心肌组织的纤维化;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ETA受体、NF-κB和iNOS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地塞米松可使心衰大鼠心肌中ETA受体、NF-κB和iNOS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地塞米松通过下调ETA受体,抑制E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和抗氧化作用,有效改善慢性心衰大鼠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纳涛;戴德哉;汤晓赟;戴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血管重构(VR)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其能促进靶器官损害和功能衰竭,提升疾病危险分层,故逆转VR已成为临床治疗靶向之一.肾脏是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靶器官,肾内小动脉决定了肾脏血流灌注的绝大部分阻力,其重构直接影响肾脏血流供应,引发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及其恶性循环,促进肾脏及其他靶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影响预后.本文对VR尤其肾内小动脉VR研究现状及其重要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黄鑫涛;洪华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以曲尼司特片 100 mg 为对照,分别评价两个单位研制的吡嘧司特钾片 5 mg(NTFM药业有限公司,试验1)、10 mg(QDGFGKJ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试验2)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单剂量口服 10 mg 吡嘧司特钾片测定血药浓度经时过程,并估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试验1、试验2的试验组每日2次在早晚饭后分别口服吡嘧司特钾片 5 mg 或 10 mg,对照组均为在早晚饭后分别口服曲尼司特片 100 mg,疗程均为4周.试验3为20名男性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吡嘧司特钾1片(10 mg/片).结果:有效性:试验1结果显示,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5 mg 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 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后症状积分疗效、总体疗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5 mg 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积分的疗效、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试验2结果显示,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10 mg 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 用于过敏性鼻炎病人治疗后症状积分疗效、总体疗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10 mg 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积分的疗效、总体疗效均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 相似.安全性:试验1结果显示,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5 mg 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 用于过敏性鼻炎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4.81%、3.2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试验2结果显示,试验药吡嘧司特钾片 10 mg 与对照药曲尼司特片 100 mg 用于过敏性鼻炎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94%、10.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试验3为单剂量口服 10 mg 吡嘧司特钾片测定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结论:吡嘧司特片治疗过敏性鼻炎 5 mg/片/次、10 mg/片/次、每日2次、疗程4周,两种剂量给药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徐勤娥;林子萍;李泽卿;余盈盈;马未央;岳志勇;史丽;薛卫国;赵俊;柴怡;于浩;张银娣;沈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首次建立了LC-ESI-MS法测定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中苯环喹溴铵的浓度,对该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规律进行研究,为该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生物样品经过C18固相小柱提取后,采用LC-ESI-MS法进行测定.以1-乙基-苯环喹溴铵为内标,在Hanbon Lichrospher 5-C18色谱柱上,甲醇-(含 40 mmol/L 醋酸铵和1%甲酸)水溶液(70:30,v/v)为流动相,流速为 0.8 mL/min 分析胆汁样品;甲醇-(含 40 mmol/L 醋酸铵和1%甲酸)水溶液(75:25,v/v)为流动相,流速为 1.0 mL/min 分析尿液、粪便样品;以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化(ESI)为接口技术,选择性正离子监测方式,苯环喹溴铵的分子离子([M]+m/z 330.2)和内标1-乙基-苯环喹溴铵的分子离子([M]+m/z 344.2)作为测定离子.结果:胆汁、尿样、粪便中苯环喹溴铵的回收率均大于77%,日间和日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胆汁中苯环喹溴铵在 30.15~1507.50 ng/m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低定量限为 30.15 ng/mL.尿液中苯环喹溴铵在 3.02~1507.50 ng/m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低定量限为 3.02 ng/mL.粪便中苯环喹溴铵在 3.02~1507.50 ng/mL 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低定量限为 3.02 ng/mL.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满足大鼠鼻腔给药排泄研究中药物浓度测定的要求.
作者:徐勤;丁黎;刘文英;陈小平;李荣姗;宋沁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Touch-down PCR/RFLP的方法检测UGT1A9 C-2152T突变,建立PCR/RFLP的方法检测UGT2B7 G211T突变,确定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突变频率.方法:采用Touch-down PCR/RFLP方法,对100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男性志愿者进行UGT1A9 C-2152T的基因分型.采用PCR/RFLP方法,对363名无亲缘关系的汉族志愿者(其中男性263名、女性100名)进行UGT2B7 G211T的基因分型.结果:在100名中国汉族男性受试者中,末发现UGT1A9 C-2152T的突变,与亚洲人通过测序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在363名汉族受试者中,UGT2B7 G211T突变发生频率为 0.158,与日本人通过测序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128 和 0.110,男性的突变频率比女性高(χ2=6.784, P=0.034).结论:用PCR/RFLP的方法对UGT2B7 G211T突变分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样本人群的基因检测.UGT2B7 G211T突变在中国汉族人中发生频率较高.
作者:易娟;谢海棠;周宏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以谷氨酸为工具药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观察胡黄连苷Ⅱ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胡黄连苷Ⅱ和 10 mmol/L 的谷氨酸处理PC12细胞,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CDCFH染色法检测细胞氧自由基水平,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结果:胡黄连苷Ⅱ能明显减轻谷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结论:胡黄连苷Ⅱ对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或清除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郭明川;曹艳;刘建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茴拉西坦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内外相关关系;评价其大鼠口服给药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通过测定自乳化制剂和普通片剂的体外溶出度考察其释药特性,采用RP-HPLC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对氨基甲氧基丁酸的浓度血浆中,通过Wagner-Nelso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f),研究两制剂的吸收分数(f)与体外累积溶出度(Q%)的相关性.结果:自乳化微乳体外 15 min 的溶出度为(80±4)%,比片剂的溶出度(50%)明显提高;体内代谢产物的回收率为90%,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小于4%和6%,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自乳化微乳的AUC0-∞为(11 168±2 395)ng·mL-1·h,是普通片剂的3倍.自乳化微乳和片剂的MRT0-∞分别为(2.7±0.6) h和(1.7±0.5) 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片剂的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的斜率为 0.7765,截距为-2.9527;自乳化微乳的体内外相关性符合二次模型,其拟合系数为 0.972.结论:茴拉西坦自乳化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自乳化制剂处方中含有促吸收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其体外药物呈快速释放的特性,而体内自发与胃肠液形成o/w型微乳后可通过淋巴转运的吸收途径.
作者:李娟;张燕;王广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柴胡主要成分之一柴胡皂苷d(ssd)体外肝毒性以及主要机制.方法:通过MTT试验、细胞形态学改变、DNA ladder、DAPI荧光染色法、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溶血试验等方法考察ssd对人肝细胞L-O2是否具有毒性作用,进而阐明ssd肝毒性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MTT法测得ssd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 2.44 μmol/L,5 μmol/L 处理组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增高和溶血试验结果发现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DNA ladder和DAPI荧光检测均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结论:ssd具有较强的体外肝毒性,其机制可能是由于ssd诱导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损伤或坏死,而不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李涛;江振洲;王涛;张陆勇;徐晓月;贾晓明;缪文英;闵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喷昔洛韦注射剂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输注 10 mg/kg 的喷昔洛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并采用WinNonLin程序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计算得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ke为(0.37±0.05)/h,t1/2为(1.91±0.26) h,Cmax为(9.8±1.6) mg/L,AUC0-t为(19.1±2.8) mg·L-1·h,AUC0-∞为(19.6±2.9) mg·L-1·h,Vd为(1.4±0.4) L/kg,CL为(0.52±0.08) L·h·kg-1.给药后 12 h 尿中喷昔洛韦累积排泄率约为70%.结论:喷昔洛韦静脉输注后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主要经过肾脏迅速排泄.
作者:许俊羽;刘玉旺;孙培红;崔一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角度探讨粉防己碱逆转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两肾一夹法制备肾性高血压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主动脉和尾动脉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凋亡数量;[3H]-TdR掺入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粉防己碱对培养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粉防己碱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并使低血清和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粉防己碱逆转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血管重构的机制可能与诱导和敏化RHR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张莉;张长平;李庆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