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清;白育庭;张志;史璐毅
据近年的流行病学报告,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终身服用各种中草药,包括各类疾病患者(如:癌症等)和健康人群.随着中草药与处方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两者的同时使用可能引起的中草药-西药相互作用会影响到治疗药物的活性.目前已知P-糖蛋白(P-gp)和CYP3A4一起能构成许多口服吸收药物的高效屏障,然而50%以上的临床用药都会被CYP3A4代谢或被P-gp转运.本文综述了多药耐药蛋白和CYP3A4介导的中草药-西药相互作用,同时也讨论了中草药-西药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作者:毛晓琴;谢海棠;周宏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ATV)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ATV组、ATV+S-甲基异琉脲硫酸盐(SMT)组、SMT组,每组8只.进行 40 min 局部缺血和 240 min 再灌注,观察各组血流动力学、血液生物化学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使左室发展压(LVDP)和压力上升大速率(+dp/dtmax)分别下降 24.6%和 35.3%;3 d ATV预处理(10 mg·kg-1·d-1)使缺血再灌注后LVDP和+dp/dtmax的下降幅度分别减小 21.7%和 41.3%,使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1)分别降低 31.4%和 19.1%,使iNOS上升 102.6%;ATV+SMT组LVDP和+dp/dtmax的下降幅度、CK-MB、LDH-1、iNOS均和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TV预处理通过上调iNOS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周逸;陈曼华;刘锦华;张利芸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以多酶组合胶囊治疗消化酶不足引起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为实例,建立一个症状疗效量表研究的数学模型.方法:症状评分与其发生率(频率)、重要性(专家评定)及严重性(轻中重)有关,由此建立含有以上3种因素(因子)的症状评分数学模型,形成消化不良症状疗效的评分量表,通过信度、效度、反应度和计算机模拟对此进行评价,确认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6个症状(上腹胀痛、早饱、食欲下降、嗳气、反酸和恶心)作为疗效评分症状群,根据其发生率、重要性和严重性确定了各自权重因子和量表等级分值.信度结果可靠,一致性良好,反应灵敏;模拟发现,在不同的病例数(100~2000),让各症状的重要性判断和发生率在10%的范围波动,结果稳定.结论:本法建立的消化不良症状疗效评分量表,结果可靠,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吕映华;许羚;杨娟;何迎春;刘红霞;孙瑞元;郑青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重复注射芬太尼对其诱发咳嗽(fentanyl-induced coughing)的影响.方法:300例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快速静注芬太尼 1 μg/kg,出现咳嗽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以同样的剂量和方法重复注射芬太尼:2 min 组在首次给药后 2 min 注射;5 min 组在首次给药后 5 min 注射.记录咳嗽发生的次数和出现时间,并根据咳嗽次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结果:首次注射芬太尼 1 μg/kg 诱发咳嗽的发生率为18%(54/300).重复给药后,2 min 组的发生率为0%(0/27),5 min 组为 40.7%(11/27),2 min 组发生率明显低于 5 min 组(P<0.01).咳嗽严重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咳嗽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给药可明显降低麻醉诱导时芬太尼 1 μg/kg 诱发的咳嗽发生率,但不影响其程度,而且随着给药间隔的延长,咳嗽发生率逐渐上升.
作者:张志永;黄宇光;周游;任洪智;罗爱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指血-脑及血-脑脊液屏障[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SFB or BCB)].BBB主要的屏障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与其它组织不同的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接,缺乏孔道转运和胞饮转运.此外在内皮细胞周围存在大量的胶质细胞,形成了脑微血管的以下特性:(1)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2)低导水性;(3)高反射系数;(4)高电阻性.这些特性的存在限制了一些极性大、电荷性高和大分子化合物进入脑内.
作者: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7-36)]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GCP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2名18~50岁健康成人, 将受试者随机分至 0.10~0.45 mg 7个剂量组,每组6名,男女各半,分别接受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考察药物耐受性.结果: 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耐受性试验中,各组受试者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因剂量至 0.30 mg 时,不良事件(恶心、呕吐)在该组发生率超过50%,故于该剂量组试验完成后终止了下一剂量组试验,仅有4个剂量组共24名健康受试者完成了本试验.24例受试者完成的4个剂量组耐受性试验中,给药后实验室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出现10例(共15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但均可耐受,且为一过性反应,于给药后 1 h 内自行消失.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 0.25、0.30 mg 组(共7例12例次),而低剂量组(0.10、0.20 mg)仅有3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15例次不良反应中,头晕、恶心有10例次,呕吐有5例次;整个试验过程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24名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GLP-1(7-36),大剂量至 0.20 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为大耐受剂量.而单次给药剂量至 0.25 mg 或 0.30 mg 则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大耐受剂量为 0.20 mg.建议单次用药剂量不宜超过 0.20 mg.在Ⅱ期临床试验中需严密观察恶心、呕吐这些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作者:王睿;裴斐;柴栋;方翼;郑专杰;尚雯;梁蓓蓓;董涛;李聪然;安毛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山楂叶总黄酮(hawthorn leaves flavonoids,HLF)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电图、NO及丙二醛(MDA)变化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使心肌缺血 30 min,再灌注 60 min,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 10 min,腹腔注射HLF(12.5、25.0、50.0 mg/kg).动态观察心电图,同时监测心电图ST段的变化,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浓度,采用硫代巴比妥钠(TAB)比色法测定组织内MDA含量.结果:HLF(12.5、25.0、50.0 mg/kg)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心电图ST段变化,提高血清NO的浓度,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MDA含量.结论:HLF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电图变化,对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加NO浓度、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有关.
作者:闵清;白育庭;张志;史璐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褪黑激素(melatonin, MLT)是一种具有众多生理功能的吲哚胺类激素,而视网膜是它在人体内天然的分泌部位之一.MLT在视网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参与调节视网膜功能昼夜节律性变化、抗氧化抗凋亡和调节视网膜神经网络系统等.对于这些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MLT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本文仅就其在视网膜中的合成、代谢、受体分布及主要功能作一综述.
作者:黄文礼;唐敏;樊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γ-氨基丁酸在糖尿病形成作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谷氨酸脱羧酶是γ-氨基丁酸的合成酶抑制剂,是引起糖尿病的早期自身抗原之一.本文分类综述了γ-氨基丁酸与胰岛细胞、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
作者:周吉银;周世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阿德福韦酯 10 mg/d,疗程1年以上.于治疗前和治疗12、24、52周检测肝肾功能、HBV DNA定量、HBeAg、抗HBe,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24、52周时,HBV DNA定量较用药前平均分别下降 1.6 lg拷贝/mL (t=10.10,P<0.01)、2.9 lg拷贝/mL (t=13.01,P<0.01)、4.5 lg拷贝/mL(t=14.08,P<0.01) ;HBV DNA转阴率分别是 4.41%、19.12%和 54.41% ;ALT复常率分别为 19.12%、48.53%和 70.59% ;HBeAg阴转率分别为0%、19.44%和 47.22%.常见不良反应有轻微乏力、右上腹不适、腹胀,有2例患者发生腹泻,1例血清肌酐轻微改变.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作者:李文琍;吴诗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在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自由基损伤的体外实验中,观察丙泊酚的保护作用,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导产生氧自由基,对分离的大鼠脑线粒体进行体外损伤实验,与丙泊酚温育后测定线粒体膜流动性、肿胀度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脂质过氧化可降低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加线粒体肿胀和MDA含量,30 μmol/L 的丙泊酚均可减轻上述损伤.结论:脂质过氧化使大鼠脑皮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显著受损,丙泊酚对此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贾东林;褚晓玉;张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甘附冲剂(ganfu granule)抗心动过缓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用普萘洛尔(Pro)和乙酰胆碱制备大鼠心率减慢模型;用硫代巴比妥法测定脂质过氧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用Green法测NO的含量.结果:30~270 mg/kg 甘附冲剂可显著抑制Pro引起的大鼠心率减慢作用(P<0.05 或P<0.01),并缩短乙酰胆碱引起的大鼠心动过缓的持续时间(P<0.05 或P<0.01);30、90、270 mg/kg 甘附冲剂可显著增加大鼠心肌组织中NO含量(P<0.05 或P<0.01)和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MDA含量的增高(P<0.05 或P<0.01).结论:甘附冲剂有明显的抗心动过缓作用,其作用与适度增加心肌中NO含量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王迪生;岑德意;陈志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K+通道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急性分离正常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动脉平滑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细胞K+通道电流.通过浴槽内给药.结果:在50、100 μmol/L 浓度下,异丙酚可明显引起正常血压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K+通道电流I-V曲线上移.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作用后 5 min 内细胞外向K+通道电流强度分别增强为初始电流强度的(121±11)%、(113±5)%(P<0.01)和(126±5)%、(122±8)% (P<0.01).结论:异丙酚可增强正常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K+通道电流,这可能是其降低肺血管张力、舒张肺血管的机制之一.
作者:姜雨鸽;徐龙河;张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静脉注射和胃肠道给药途径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20 mg/kg)皮下注射诱导产生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淫羊藿总黄酮注射液(i.v.,PSTFE)和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i.g.,TFE)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扎麻醉犬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静脉滴注(iv gtt) PSTFE和十二指肠给药(i.d.) TFE后心外膜电图,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L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PSTFE(i.v.)和TFE(i.g.)均能显著延长急性心肌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PSTFE iv gtt和TFE十二指肠给药(i.d.)后能明显降低犬心肌缺血后心外膜电图的△N-ST和△Σ-ST值,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血清中CK、LD和MDA值,增加SOD的活性(P<0.01 或P<0.05).结论:淫羊藿总黄酮静脉注射和胃肠道给药途径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秋娟;潘志伟;杨涓;岳攀;孔令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提液保护衰老小鼠DNA端粒长度缩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注射D-半乳糖制成衰老小鼠模型,随机将模型小鼠分为高、中、低3个浓度组和模型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高、中、低浓度组在标准饲料基础上,每日每只分别灌喂 2.5、5.0、10.0 g/mL 马齿苋水提液 0.4 mL,饲喂4周.聚合酶链反应-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法检测衰老小鼠脑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限制性片段South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端粒长度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脑组织c-myc和p53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C-MYC和P53的蛋白表达.结果:马齿苋水提液各组实验动物脑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组织端粒长度的缩短得到有效保护.脑组织p53基因的表达下调,c-myc基因的表达不受影响.结论:马齿苋水提液抗衰老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衰老小鼠脑组织P53基因表达,激活端粒酶的活性,从而延缓衰老小鼠DNA端粒长度的缩短.
作者:黄浩;余南才;刘倩;易艳东;马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黄杨宁口腔速崩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组双交叉给予黄杨宁口腔速崩片(受试制剂)和黄杨宁片(参比制剂),剂量均为 2 mg,间隔为2周.分别于给药后 120 h 内多点抽取静脉血,血浆样品经固相萃取(SPE)后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其中环维黄杨星D浓度.DAS 2.0药动学程序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两者的生物等效性.AUC0-120、AUC0-inf和Cmax经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tmax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单剂量给予受试制剂、参比制剂后血浆中的环维黄杨星D的Cmax分别为(121±55)、(122±52) ng/L;tmax分别为(10±7)、 (12±8) h;AUC0-120分别为(4398±1656)、(4524±1760) ng·L-1·h;AUC0→inf分别为 (5292±2034)、(5440±2446) ng·L-1·h.Cmax的90%可信区间为 82.7%~117.3%;AUC0-120的90%可信区间为 83.9%~112.9%;AUC0→inf的90%可信区间为 83.4%~117.6%.结论:受试制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7±14.7)%,与参比制剂相比,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余鹏;狄斌;刘文英;高署;董海军;孙棣;饶金华;徐继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是人体重要的酶之一,参与染色质松弛、信号转录、DNA修复和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PARP过度激活则引起细胞坏死,从而介导多种病理过程.因此,抑制PARP可能会起到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PARP的功能及PARP抑制剂的潜在临床应用.
作者:王慧源;孙宏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吡啶酮类化合物1-(3-氟苯基)-5-甲基-2-(1H)吡啶酮(FMP)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MTT法观察FMP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观察FMP对HSC 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FMP 200、300、400、500、600 μg/mL 在24、48 h 可抑制HSC增殖, 显著强于阳性对照组(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FMP在 200 μg/mL 可抑制HSC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论:FMP治疗肝纤维化的原理可能与抑制HSC增殖和HSC 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李萍;陶立坚;胡国龄;谭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健胃愈疡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入组,试验组314例口服健胃愈疡片,对照组132例口服雷尼替丁胶囊,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结果:健胃愈疡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溃疡痊愈率为 59.87%,有效率为 91.40%,痊愈患者6个月后溃疡复发率为 12.24%,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 93.00%,疼痛消失率为 79.33%;对照组溃疡痊愈率为 58.33%,有效率为 89.39%,痊愈患者6个月后溃疡复发率为 14.04%,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 88.46%,疼痛消失率为 72.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健胃愈疡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梁小庆;丁洪明;李爱国;常胜;王宪国;何俊;赵怡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建立实验性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蝮蛇毒抗高凝状态酶(AHCSE)的抑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肝癌H22细胞种植于小鼠腋窝皮下,传代后取癌组织块种植于小鼠肝脏,进行不同剂量蛇毒制剂治疗的探索.将荷肝癌H22小鼠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AHCSE低、中、高剂量组(0.5、1.0、2.0 mg/kg),给药 10 d 后,根据瘤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SP法计算P53、C-myc阳性细胞数.结果:0.5、1.0、2.0 mg/kg AHCSE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 35.57%、50.38%、53.89%,P53阳性细胞数为64、51、45,C-myc阳性细胞数为46、38、34.1.0、2.0 mg/kg AHCSE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AHCSE对小鼠原位移植肝癌H22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C-myc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正明;芮景;柴智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