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抗疟疾的活性成份,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疟疾.近些年研究发现青蒿素不仅可以抗寄生虫,包括疟原虫、血吸虫,而且具有显著的抗炎、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文在介绍青蒿素抗疟疾作用、应用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的其它主要生物学作用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5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比较有、无侧支组间预后相关指标: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有侧支组38例,无侧支组213例.两组间hs-CRP及BNP无差异(hs-CRP,5.00±3.67 vs 5.66±3.83 mg·dl-1; BNP, 828.8±757.6 vs 829.6±784.6 fmol·ml-1,P>0.05);cTnI值无侧支组较有侧支组显著升高(0.91±1.13 vs 0.29±0.23 ng·ml-1,P<0.01),而LVEF无侧支组较有侧支组显著降低(0.43±0.11 vs 0.48±0.11,P<0.01).结论:冠脉侧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心肌细胞中,钠钙交换体对胞内钙离子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或强心苷中毒时会使细胞外的钙通过钠钙交换体的反向模式内流,造成内钙超载,导致心律失常.现今,选择性抑制其反向模式的苄氧基苯基衍生物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并可能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新的有潜力靶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川芎嗪(ligustrazine,LT)和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A)对兔心脏术后心包粘连心肌粘连、组织形态及血液中白细胞(WBC)、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模型.各组分别给予:透明质酸钠组术后心包腔灌注透明质酸钠(5 mg/只);川芎嗪组术后静脉注射川芎嗪(6.7 mg·kg-1),qd,共 7 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于术后 20 d 处死,观察心包粘连及病理形态;各组动物于术后 7 d 静脉取血,测定血常规及血浆FIB浓度.结果:模型组心肌紧密粘连,纤维组织增生,各用药组粘连和增生减轻,兔血液WBC及血浆FIB浓度显著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SHA组、LT组均可降低WBC及血浆FIB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SHA组与L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和川芎嗪对兔心脏术后心包粘连的形成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降低WBC及血浆FIB水平可能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否优于单独用药治疗,以探讨治疗糖尿病肾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筛选72名病人,建立3个观察组:ACEI组(ACEI代表药物为蒙诺)、ARB组(ARB代表药物为代文)、ACEI+ARB组(蒙诺联合代文);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3个治疗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每个治疗组治疗后 24 h 尿蛋白定量减少;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尿蛋白显著降低.结论:无论是单用蒙诺或代文,还是联合蒙诺及代文,均可有效降低尿蛋白;蒙诺组与代文组治疗效果相当.而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其同源耐药突变体的低抑菌浓度(MIC)、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了解细菌对FQ耐药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肉汤法富集 1010 CFU·ml-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筛选的耐药突变体的MIC、暂定MPC(MPCpr)和MPC.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PC分别为 0.2、0.3、0.3、1.4、3.2 μg·ml-1.选择指数(MPC/MIC)分别为 6.5、4.8、9.7、11.2、12.8.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筛选的第一步突变体对筛选药物的MIC较ATCC29213升高2~8倍.左氧氟沙星筛选的第二步突变体的MIC较第一步突变体又升高8~16倍.所有突变体的MSW边界都较其源菌株明显升高.结论:莫西沙星、加替沙星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菌体选择的能力强于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FQ药物产生耐药是逐步发生的.第一步耐药突变体的产生,使筛选出下一步耐药突变体的几率明显增大,从而导致耐药菌的富集和扩散.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门诊首次诊断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剂量.方法:32名门急诊糖尿病人,分别应用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商品名:诺和锐30)(20例)及诺和灵30R(12例)进行血糖控制,观察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结果:初次诊断时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PPG)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种胰岛素治疗1周后两组间空腹血糖(FPG)无统计学差异,而诺和锐30组餐后 2 h 血糖(PPG)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达到血糖控制标准时,诺和锐30组达标时间较诺和灵30R组短(P<0.05);血糖控制达标后继续观察1个月,诺和锐30组胰岛素维持剂量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对于门诊初次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应用诺和锐30的效果可能较诺和灵30R更加显著.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拉马克啉(levcromakalim)对内皮素-1(ET-1)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s),用ET-1诱导其增殖,用不同浓度拉马克啉共培养,MTT法评价VSMCs增殖情况,3H-TdR检测DNA合成,流式细胞术检测VSMCs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PKCα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拉马克啉对ET-1所致VSMCs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其MTT活性细胞含量和3H-TdR掺入量都明显减少(P<0.05);拉马克啉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G0/G1期VSMCs(P<0.05),促使VSMCs凋亡增多(P<0.05);拉马克啉抑制VSMCs内PKCα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拉马克啉抑制ET-1诱导的VSMCs增殖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VSMCs内PKCα表达水平而影响VSMCs增殖和凋亡.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舒降之)、血脂康与丹参银杏复方制剂降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31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安慰剂组(n=30):给予安慰剂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n=50):给予辛伐他汀 20 mg,每晚1次;血脂康组(n=50):给予血脂康2粒,每日2次;丹参银杏复方制剂组(n=180):给予丹参银杏复方制剂2粒,每日2次.除丹参银杏复方制剂组70例延长至24周,其余病例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丹参银杏复方制剂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作用与阳性药相当,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短期内逊于辛伐他汀组和血脂康组,24周后有明显改善.结论:作为保健品丹参银杏复方制剂在降脂方面与血脂康、辛伐他汀疗效相当,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还可显著改善高血脂症状.目前的实验结果显示:短期及长期(24周)服用,不良反应很轻微.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三叶青黄酮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GC-7901人胃癌细胞,并用MTT法检测三叶青黄酮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酶谱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三叶青黄酮能显著地抑制SGC-7901细胞的生长,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且细胞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并能降低细胞上清液中MMP-2的含量.结论:三叶青黄酮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有潜在的抗肿瘤价值, 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肥胖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1,CB1-R)与其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CB1-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其分布和基因结构已经明确.近年来发现CB1-R阻断剂能通过中枢和外周两种途经降低体重,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同时还对乙醇、香烟及药物成瘾有帮助;目前利莫那班(rimonabant,SR141716)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能有效地降低体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CB1-R阻断剂有望为肥胖症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 6 mg·kg-1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 2 h、再灌 24 h 模型, 观察 6 mg·kg-1阿司匹林对脑损伤面积、正常锥体神经元密度、脑病理学改变及血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脑组织髓化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ATP含量、凋亡细胞数目及Bcl-2和Bax基因蛋白的影响.结果: 6 mg·kg-1剂量阿司匹林明显缩小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范围,改善脑病理形态,抑制再灌注引起的正常神经元的丢失和凋亡细胞数目,提高Bcl-2/Bax,提高血PGI2/TXA2.但对脑组织MPO、MDA及ATP无明显影响.结论: 6 mg·kg-1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GI2/TXA2、抑制细胞凋亡及提高Bcl-2/Bax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一种快速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同时具有高血脂模型的新方法.方法:SD大鼠ig 60%乙醇(10 ml·kg-1)、胆固醇(1 g·kg-1)、猪油(5 g·kg-1)混合物 15 ml·kg-1·d-1,共 31 d;Kivirikko法测定胶原含量;F3B天狼猩红荧光偏振光法测定组织胶原;实时荧光PCR法定量Ⅰ、Ⅳ型胶原基因表达;组织病理学分析;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结果:病理模型组大鼠肝脏(Ⅰ型)胶原含量、Ⅳ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肝脏脂肪含量与血脂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分析可见病理组肝脏病变明显.结论:建立的酒精性肝纤维化-高血脂双重疾病大鼠模型,快速稳定且简便易行,适于抗脂肪肝、抗肝纤维化与降血脂药物干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肌肉和皮下注射后的全身吸收.方法:兔耳静脉、股四头肌和背部皮下注射,耳静脉采血,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铝浓度,DAS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结果: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1 mg·kg-1 (剂量均以无水硫酸铝计),硫酸铝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t1/2β为 1.08±0.46 h,AUC0-12h为 1.52±0.92 mg·h·L-1(n=5).股四头肌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80 mg·kg-1,血铝浓度略有升高,但不明显,采用梯形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平均AUC0-24h为 2.93±1.82 mg·h·L-1(n=5),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2.41%.皮下注射160 mg·kg-1,血铝浓度没有明显的峰值,平均AUC0-24h为 0.88±1.14 mg·h·L-1(n=5),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0.36%.结论: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血液中清除速率快,局部注射后全身吸收量很低,是一种安全的新制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人高转移肺癌细胞——95-D增殖能力和体外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创伤实验、黏附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来评价羧甲基壳聚糖对95-D细胞的影响.结果:羧甲基壳聚糖浓度在0~150 μg·ml-1范围内,剂量依赖性地抑制95-D细胞的增殖能力、移动能力、浸润能力、黏附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结论:羧甲基壳聚糖能有效抑制95-D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体外转移能力.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作对照,测定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和主动脉中PER 2(period 2)蛋白的表达.方法:取SHR及正常SD大鼠,在每 12 h 光暗交替的环境中饲养2 周后,每隔4 h取心脏和胸主动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R与正常大鼠心肌和主动脉组织中PER 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和SHR心肌和主动脉组织中PER 2蛋白表达都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但SHR大鼠心肌组织和主动脉组织中PER 2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大鼠.结论: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和主动脉组织中PER 2蛋白表达与正常大鼠中的表达存在差异,高血压导致心肌肥厚和主动脉病变与时钟蛋白表达异常之间可能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血浆中安替比林的方法.方法:血浆经乙腈提取后进样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 mm×4.6 mm, 5 μm),柱温 30 ℃,流动相为 0.025 mol·L-1醋酸钠溶液-乙腈(7426,v/v),流速为 0.8 ml·min-1,检测波长为 254 nm,进样量 20 μl.结果:血浆安替比林浓度在 0.1~3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 93.44%~97.21%,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小于 4.26%.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安替比林消除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绿麦隆复合体系对小鼠睾丸组织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小鼠经口染毒绿麦隆 25 d,取睾丸组织作为标本观察.结果:绿麦隆单体系及复合体系各剂量组对小鼠睾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光镜观察所见:生精上皮细胞排列疏松、紊乱;生精细胞脱落,层次减少.电镜观察所见:生精细胞线粒体呈空泡样改变,核膜肿胀、弯曲,支持细胞数目减少,部分细胞紧密连接破坏.结论:小鼠睾丸呈细胞退行性改变趋势,随剂量增加及复合染毒,病变加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二肽肽酶I(dipeptidyl peptidase I,DPPI)也叫组织蛋白酶C(cathepsin C),是溶酶体内一种重要的内切蛋白酶.研究表明,DPPI参与多种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等)颗粒内丝氨酸蛋白酶的翻译后处理和激活,以及其他蛋白的降解过程,从而在机体的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DPPI基因的突变失活与三种罕见的遗传病(帕-勒氏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对DPPI的选择性抑制有希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于免疫调节、慢性炎症和细胞毒淋巴细胞瘤等疾病.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拟建良性前列腺增生体外细胞模型,并探讨爱普列特(epristeride)对前列腺增生模型中前列腺细胞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前列腺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给予过量睾酮和多肽生长因子模拟病理环境,探讨诱发前列腺细胞增生的佳刺激条件,MTT实验观察爱普列特对增生前列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前列腺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初步建立了良性前列腺增生体外细胞模型,培养液(含睾酮 9.08×10-8 mol·L-1)培养 9 d 后,模型组细胞密度显著增高,同时培养液中前列腺特异抗原含量提高.爱普列特作用 72 h 细胞的IC50值 5.0×10-6 mol·L-1,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凋亡的特征性亚二倍体峰.结论:雄激素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细胞增殖,爱普列特可通过诱导前列腺细胞凋亡发挥对前列腺增生疾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